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人类理智新论(上) >

第8章

人类理智新论(上)-第8章

小说: 人类理智新论(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成份,以便成为一个完全的存在。。。因此我发现这些形式的本性是在于

力,由此跟着就有某种和知觉及欲望相类似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拿它们和

对于灵魂的概念相仿地来设想。”①这就是说,莱布尼茨后来称之为“单子”

的这种“实体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力”,在他看来,每一个单子也

就是一个“力”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一种“有生命的点”,是和“灵魂”同

类的东西。由于他把单子看作“特种的灵魂”,因此他认为每个单子也都象。。 

②参阅《单子论》§ 
3—§6,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1976商务版。第 
483页。 
①参阅《新系统》, 
G本笔 
4卷,第 
480页以下等处。 
②《单子论》§7。 
③《单子论》§8,§9;并参阅本书第二卷第 
27章§3。(第 
234页),及“给克拉克的第四封信”(见 
G
本第 
7卷 
372页;E本 
755页 
b,756页 
a)。 
④《单子论》§10;§11。 
① G本第 
4卷 
478—479页;E本 
124页。

灵魂一样具有“知觉”和“欲望”,所谓单子的能动的“力”,在他看来归
根到底无非也就是这种“欲望”的推动力。各个单子的特殊状态或性质的不
同,莱布尼茨把它归结为这种“知觉”的模糊或清晰的程度的不同;事物的
发展变化,也被菜布尼茨看作就是单子的这种“知觉”

灵魂一样具有“知觉”和“欲望”,所谓单子的能动的“力”,在他看来归
根到底无非也就是这种“欲望”的推动力。各个单子的特殊状态或性质的不
同,莱布尼茨把它归结为这种“知觉”的模糊或清晰的程度的不同;事物的
发展变化,也被菜布尼茨看作就是单子的这种“知觉”

最后,针对着当时机械唯物主义者由于单从量的方面着眼无法解决“不
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矛盾这一困难,莱布尼茨企图从质的方面着眼来
解决“单子”作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所谓
“前定和谐”的学说,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

如上所说,照莱布尼茨看来,如果只从量的规定性着眼,把物质看成就
是具有广延性的东西,是无法找到真正不可分的点的;而如果象原子论者那
样武断地肯定有这种“不可分的原子”,则又必须同时承认有把这些原子彼
此分开的“虚空”从而否定了“连续性”。从广延或量的方面着眼既无法解
决这个矛盾,莱布尼茨就企图另辟蹊径:根本撇开量而单从质的方面着眼来
解决这个问题,把“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结合起来。我们看到他的“单
子”就是根本不具有广延性,也无法说它有形状或大小的量的差别而只是各
自具有不同的质的精神实体。它在这个意义下是真正“不可分的点”。而这
种“不可分的点”既因没有部分而没有“窗子”可供事物出入,是不能互相
作用而彻底孤立的,又如何构成一个连续体呢?

照莱布尼茨看来,每个单子既然都如灵魂一样具有知觉,凭它的知觉就
都能反映整个宇宙,这在一定意义下也就可以说宇宙间无限的单子的全体就
包含在每一单子之中,而如以上所说,每个单子都在质的方面与其他任何单
子不同,这不同就意味着每个单子反映宇宙的“观点”或角度的不同。也就
是说,全部单子都各自从每一可能的“观点”反映着宇宙。单子的数目是无
限的,否则宇宙就将不能从每一可能的观点被反映或表象,这样宇宙就会是
不完全的了。而单子的数目既是无限的,并且每一单子在质上都与别的单子
不同,那么就可以把全部单子设想成有如一个序列,其中每一项即每一单子
都与其相邻的单子既有不同,而在质上不同的程度义是无限地小,这样就使
相邻的单子紧密相连,而使全部单了形成一个无限的连续的链条。他认为这
样就解决了“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矛盾了。在他看来,单子由于“知
觉”的清晰程度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其中如通常认为无生命的东西
即无机物以至植物,也是由同样有知觉和欲望的单子构成,不过这类单子仅
仅具有极不清晰的“微知觉”,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辞称之为原始的“隐
德莱希”;比这高一级的单子则具有较清楚的知觉,也有了某种记忆,这就
是动物的“灵魂”;更高一级的单子则不仅有了清楚的知觉和记忆,商且有
了具有“自我意识”的“察觉”(或译“统觉”)和“理性”,这就是人类
的灵魂,可特称之为“心灵”。在人类的“心灵”之上,他认为也还有无数
更高级的“心灵”就是“天使”之类,直到最高的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的
唯一创造其他单了的单子,这就是“上帝”。在这由上帝直到最低级的物质
这一无穷序列中,虽大体上可分为“心灵”,“灵魂”、“隐德菜希”这样
一些等级,或与之相应的人类、动物、植物和无机物等物种,但实际这些类


别之间并不能划出明显的界限,往往有许多东西介乎两者之间而难以归入哪
一类,如“植虫”之类的有些生物就介乎植物与动物之间。因此,他认为人
和动物连接着,动物和植物连接着,植物又和“化石”之类的东西连接着,
如此类推,宇宙万物就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中间并无空隙。他一再明确
地肯定“自然是不作飞跃的”。这样他认为就既肯定了单子这种真正“不可
分的点”,又肯定了由无限的单子构成的宇宙的“连续性”。

别之间并不能划出明显的界限,往往有许多东西介乎两者之间而难以归入哪
一类,如“植虫”之类的有些生物就介乎植物与动物之间。因此,他认为人
和动物连接着,动物和植物连接着,植物又和“化石”之类的东西连接着,
如此类推,宇宙万物就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中间并无空隙。他一再明确
地肯定“自然是不作飞跃的”。这样他认为就既肯定了单子这种真正“不可
分的点”,又肯定了由无限的单子构成的宇宙的“连续性”。

这个“前定和谐”的学说;本来莱布尼茨是用夹解决笛卡尔所遗留下来
的身心关系问题。笛卡尔的古典二无论既把物质与精神看作两种截然对立而
不能互相作用的实体,就始终无法圆满地说明身体与心灵又交互影响这种显
著的现象。他的门徒中的一派如马勒伯朗士等人就提出一种“偶因论”的学
说来企图解决这个问题。照“偶因论”者看来,是上帝在心灵有某种变化时
使身体产生了相应的运动或变化,又在身体有某种运动时使心灵产生了相应
的变化;身心双方变化的直接原因都在上帝,而一方的变化只是另一方的变
化的“偶因”或“机缘”。莱布尼茨既把各个单子看作彼此孤立而不能互相
作用的,也同样无法用交互影响来说明身心关系问题。而他认为“偶因论”
的解释则无异于把上帝看作一个“很坏的钟表匠”,须随时守着来调整身心
这两个“钟”使之走得彼此一致。针对着“偶因论”的这种缺点,莱布尼茨
就提出一种看法,认为上帝既是万能的,就应当在他制造身心这两个“钟”
时就造得非常精密准确,使之各走各的又自然彼此一致。这也就是身心之间
的“前定和谐”。但莱布尼茨把这“前定和谐”的学说运用到了一切单子、
一切事物之间,身心之间的和谐一致就只是这种普遍的“前定和谐”的一个
特例了。

这个“前定和谐”的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个中心,也是最能表现
他的哲学的特征的。他也利用这个学说不仅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上帝的
全智、全能、全善,并由此来证明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
界”,从而导致他的所谓“乐观主义”。莱布尼茨是主张当用一切手段来证
明上帝的存在的,以往安瑟仑和笛卡尔所用过的所谓“本体论的证明”,或


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所用的“宇宙论的证明”之类,他认为都可以用,只是
不够完善而须加以补充修正。
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所用的“宇宙论的证明”之类,他认为都可以用,只是
不够完善而须加以补充修正。而他认为他的“前定和谐”学说,正可以为上
帝的存在提供一个新的证明。这无非是说宇宙间千差万别的无数事物,既都
是独立发展的,却又是这样显然地和谐一致,若不是有一种万能的心智加以
安排是不可能设想的,因此这正证明了万能上帝的存在。他自诩他的“前定
和谐刀假说远比“偶因论”优越,更能证明上帝的万能。其实,如培尔在当
时就指出,他的假说倒正是如他自己谴责“偶因论”的那样,在无法自圆其
说时就只好求援于上帝的奇迹,和希腊戏剧舞台上每当剧情陷入困境时就从
机器里放出神(deus elx machina)来以解危难的做法一样。。。 ①在我们看来,
任何企图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都只能是唯心主义、僧侣主义的荒谬理论。菜
布尼茨自以为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以后,又认为上帝既是最完满的存在,就必
定是全智、全能、并且全善的。因此他所创造的世界也必须是“一切可能的
肚界中最好的世界”,因为否则上帝就不是全善的了,既然这世界是最好的
世界,那么为什么世上又显然有这许多坏事或“恶”呢?莱布尼茨认为“恶”
的存在正可以衬托出“善”,使善显得更善,说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
中最好的肚界,并不表示这个世界没有恶,只是说这个肚界善超过恶的程度
比任何其他可能的世界都高。这套理论,即莱布尼茨的所谓“乐观主义”,
典型地表现了为当时德国那种最落后、最反动的现实状况进行粉怖的反动作
用,正是软弱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献媚讨好,奴颜婢膝的卑鄙庸俗态度的绝
妙写照。连罗素也指出:“这套道理明显中了普鲁士王后的心意。她的农奴
继续忍着恶,而她继续享受善,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保证这件事公道合理,
真令人快慰。”②这倒是相当机智地指出了莱布尼茨这套哲学在当时的反动社
会作用的。

以上所述,特别是(1)关于“单子”及其种种特性,(2)关于“连续

性”和(3)关于“前定和谐”的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一些主要原则,

他运用这些原则所阐述的有关哲学中其他一些问题的见解,在这里不能一一

详述。顺便可以指出的是:罗素在其《莱布尼茨哲学评述》及《西方哲学史》

的“莱布尼茨”一章中,都认为通常人们所讲的莱布尼茨的这套哲学,都只

是他用来“讨王公后妃们的嘉赏”以追求世俗的名利的东西,而他另有一套

“好为的哲学,是他秘而不宣,也为人们所不注意,仿佛是罗素独具只眼,

首先发现的,他的《莱布尼茨哲学评述》就着重在阐述他那另一套“好”的

哲学。而它之所以“好”,无非是在于它是从少数几条“前提”出发,经过

相当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构成的一个演绎系统。不过罗素同时也还是认为莱布

尼茨所据以构成整个系统的几条“前提”或原则彼此之间并不一致,而其推

理过程中也还是有许多漏洞。这样看来似乎也并不怎么“好”。我们并不否

认罗素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述和评论有某些可供借鉴之处,例如上引他对莱

布尼茨所谓”乐观主义”的实际社会作用的见解就不无可取。我们也不否认

莱布尼茨有一些未公开发表或虽已发表而并未引起注意的有价值的思想,值

得进一步发掘和探讨。但总的说来罗素对莱布尼茨哲学的上述评价只能是一

种资产阶级的偏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哲学的“好”或“坏”主要在于它。。 

①参阅本书第四卷第十章§ 
7(第 
515页)等处。 
①参阅 
G本第 
4卷,第 
521页等处。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 
1976商务版,第 
117页。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正确或比较正确他说明世界以至改造世界,是否为
社会历史上进步的阶级服务,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评价一种哲学好坏
的唯一科学的标准。因此即使如罗素自诩为新发现的莱布尼茨的另一套哲学
那样,能从少数几条作为前提的原则出发经过较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构成一个
演绎系统,如果这些原则及其结论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并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就完全谈不上什么“好”,而莱布尼茨的哲学,不论是罗素所说“流俗的”
或“秘而不宣的”,都是唯心主义的,因此总的说来都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也就都说不上什么“好”;而那套东西既是“秘而不宣的”,并无多大社会
作用,也并不值得对它比他公开的哲学更加重视。这就是我们并不和罗素一
起去穷究他那一套“秘而不宣”的哲学,而仍着重阐述共为一般人所熟知、
从而有较大社会影响,起过较重大历史作用的哲学观点的主要理由。其实,
照罗素所阐述,莱布尼茨的所谓“秘而不宣的”哲学和“流俗的”哲学之间,
也并无截然的鸿沟,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结论也并非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至多
只是在论证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诚然,在他原先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有
些观点,若加以逻辑的推演,则可以得出接近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的结论而
排除了上帝创世的作用,这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在其有关逻辑的残篇中,
有一条关于存在的定义的论述,说到“存在就是能与最多的事物相容的、或
最可能的有,因此一切共存的事物都是同等可能的”。罗素认为,照此推论
下去,则这肚界就可以是凭定义就自身存在而无需上帝的“天命”,这就落
到斯宾诺莎主义中去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正确或比较正确他说明世界以至改造世界,是否为
社会历史上进步的阶级服务,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评价一种哲学好坏
的唯一科学的标准。因此即使如罗素自诩为新发现的莱布尼茨的另一套哲学
那样,能从少数几条作为前提的原则出发经过较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构成一个
演绎系统,如果这些原则及其结论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并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就完全谈不上什么“好”,而莱布尼茨的哲学,不论是罗素所说“流俗的”
或“秘而不宣的”,都是唯心主义的,因此总的说来都不能正确说明世界,
也就都说不上什么“好”;而那套东西既是“秘而不宣的”,并无多大社会
作用,也并不值得对它比他公开的哲学更加重视。这就是我们并不和罗素一
起去穷究他那一套“秘而不宣”的哲学,而仍着重阐述共为一般人所熟知、
从而有较大社会影响,起过较重大历史作用的哲学观点的主要理由。其实,
照罗素所阐述,莱布尼茨的所谓“秘而不宣的”哲学和“流俗的”哲学之间,
也并无截然的鸿沟,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结论也并非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至多
只是在论证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诚然,在他原先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有
些观点,若加以逻辑的推演,则可以得出接近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的结论而
排除了上帝创世的作用,这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在其有关逻辑的残篇中,
有一条关于存在的定义的论述,说到“存在就是能与最多的事物相容的、或
最可能的有,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