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太平杂说作者:潘旭澜 >

第21章

太平杂说作者:潘旭澜-第21章

小说: 太平杂说作者:潘旭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曾国藩〃不敢〃。一般学人都说;他受儒家思想束缚;不肯或不愿违反名教;行不忠之事;在历史上留下恶名。此说有道理;但未免简单化。〃不敢〃与不肯、不愿有显著差别;它的重点在于对失败及其后果的畏惧。一向能将个人及家族命运与〃天下安危〃联系起来;以行事稳当著称的曾国藩;所以〃不敢〃做皇帝是面对现实清醒推测未来的必然。首先是;太平军的残部加上与之合作的捻军还有几十万之众;彻底打败并消灭之;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倘若接受李秀成建议;让他去收罗太平军残部;结果很可能上当;造成太平军死灰复燃;从而形成湘军、清廷、太平军三方争夺天下的局面。清廷方面;僧格林沁所部的王牌军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如湘军与之对垒;在水师无用武之地的北方;要战而胜之;也需费时费力。再从南方汉人大员来说;李鸿章虽然曾经是他的学生和幕僚;但随着淮军的日益强大;李对他表面上执弟子礼甚恭;但内心却日益不顺从;一旦形势复杂化;到底牵会效忠清廷或拥立他这个老师;就很难预料。那个江西巡抚沈葆桢;在1862年就与他因争军饷而公开冲突;而且这个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必然会秉承林的遗志;从全局出发反对他做皇帝。有了沈葆桢带头;别的一些督抚倒向哪一边就很难说了。更可怕的是;如果他在湘军控制的地盘称帝;造成群雄逐鹿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列强尤其是英、法、俄乘机介入中国的内战;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都是不言而喻的;中国被瓜分也并非危言耸听。连李秀成在供词中都提醒他;在太平军失败后;〃防鬼反为先〃(鬼;指洋鬼子;侵略中国的列强军队);他怎会不考虑这个问题呢?到这样的地步;整个神州大地都会陷于战乱与沉沦的危险中。他如果做了皇帝;不但要在战乱、忧患、愤恨、惊恐、屈辱中送走余生;还会被作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伪君子的典型;背上大奸似忠、乱臣贼子、民族败类、千古罪人等等无法洗刷的恶名被写入历史书上。他不能不考虑到这种最严重的后果;使他自己、他的思想信仰、他的子孙后代陷于万劫不复之中;使他的民族祖国在血海中分崩离析。考虑到这种可能;是他比想拥立他的人们清醒、高明之处。考虑到这种可能;他就会不寒而栗;将被煽动起来的做皇帝的念头扼杀于腹中。很可能发生的后遗症太可怕了;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所以;他确实〃不敢〃。于是;他杀了李秀成。给拥立的亲信泼了一大盆冰水;主动裁减湘军;指挥经常阳奉阴违的淮军去打与太平军赖文光残部结合的捻军…
曾国藩知道他的亲信是一片真诚地拥立;他更看清楚朝廷食言不封他王爵和压低对湘军将领封赏的底蕴;他完全理解湘军上下的不平与不满。但是;他不可能召集全体将士做大报告加以说服;即使能够做大报告有许多话也万万不能明说;即使说了个七八分人们也不能理解;还是要想不通说怪话。于是;他以其地位、其威信、其机智;用十四个字作为回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让各人自己去揣摩。明白的;不明白的;半懂不懂的;就看各人悟性了。
无论曾国藩当时心情有多么复杂;有多少难以言宣的隐衷;他〃不敢〃做皇帝;不能不说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但使他保全了一贯十分重视的名节;不但使他成为〃中兴名臣〃第一人。不但使他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还成为一个品格典范;而且在实际上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如果他接受拥立;中国马上四分五裂;英、法、俄等列强就会乘机肢解中国。他看出这种危险;抵挡了做皇帝的诱惑;就为湘军、淮军的一些将领做出了榜样。左宗棠、彭玉麟、潘鼎新、刘铭传等人;后来都成为拥有实权的督抚大员;为抵抗列强侵略和〃师夷长技〃做了重大的努力;为濒临崩溃的中国缓过气来做出各自的贡献。虽然;他们的努力与贡献;客观上稳住了清廷的统治;延续了这个衰朽王朝的生命。有明显的局限和负面作用。然而;抵抗列强的侵略;减少了中国被肢解的危险;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在实行近代化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主要方面;应当得到恰如其分的肯定。而他们作为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同曾国藩的直接影响有重要关系。当然;根本上还在于他们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较好的大局观;才能改变劝进的念头;并且在自己掌握了相当大的兵权时也不再有问鼎之意。不像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等人;才占领了南京等少数几个城市;就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杀得天昏地暗。
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读书人;历尽艰险;打败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是传统文化战胜野蛮、反人性、恶质文化的邪教军事割据。他们在维护了中国的统一的同时;也就挽救了古老的传统文化。…被太平军禁毁的经史子集重新刊刻流布了;被太平军扫荡的书院、学宫、寺庙、祠堂和其它文物重建了;被太平军摧毁的社会秩序恢复了…于是;东南半壁免于长期混沌而陷入无法疗救的大混乱大倒退的绝境;这也才能谈得上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才能谈得上勉强地维持起码的生存条件。诚然;传统文化已经龙钟老朽;有不少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的欧洲;必须进行根本性或重大的变革;但一切变革都不是从零开始;不是退回到蒙昧时代为起点。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动乱时代产生的丰富复杂的历史人物;曾、李尤其如此。他们的思想、品格、文章、行为;他们一生的是非功过;也各不相同;每人都足以让历史家、传记作家写好些本书;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照与评说。从打败太平军、埋葬洪秀全这一点来说;他们固然与清朝廷有基本一致的方面;但其动机则有所不同。清朝廷只是为了保住皇位、保住对中国的统治;他们…尤其是曾国藩则首先着眼于维护中华传统文化。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则又是与维护中国的统一互相依存的。曾国藩对朝廷自然有一些不满;但他长期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加上审时度势;也还是采取维护和效力于朝廷的立场。这局限;或者说对历史前进的负面作用;既是他本身的内在文化积淀造成的;更是他生存的外部环境所注定的。然而;九死一生、殚精竭智地为洪秀全和太平军画上句号;避免一场反人类瘟疫的扩展及延续。避免中国更长时期的分裂和内战;避免列强更凶横的侵略和宰割。质言之;就是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和恢复了中华文化在东南半壁的生机;无论如何;这不但是近代史上也是一百五十年来一个重要的句号。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和中华文化命运的历史性的句号。扒掉这个句号;咒骂曾国藩等人画这句号;无论从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或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来评判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句号是一个标志。当它被彻底扒掉;就必然会〃洪〃水滔天;鬼魅横行;蛇鼠袭人;万家墨面;文化蒋然。这种景象;是已经被淡忘而又决不应失落的回忆。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魏瑟尔说:〃忘掉历史无异于对历史的受害者进行第二次屠杀!〃
历史不是不可知的黑洞;不是魔术师的道具;更不是权力意志的玩偶。如果历史的面目被随便化妆;如果历史人物的是非功罪、贤愚优劣被任意反说;那意味现实生活即将或已经出现了极度的无序;全社会都将为此而付出惊人的代价。
被冷藏的真相
我的《太平杂说》发表了几篇之后;陆续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些人问到了史料。其实;我这些文章;并不是靠史料而给人〃耳目一新〃;我只是客观地说出了若干事实和我的见解。既然讲历史真相;当然有史料根据。不过;这些史料一般读者大多不易见到。现在选择出三篇(部);稍作说明。我认为;读了它们;就可以了解太平军本来的面目;不易将各种各样的偏见、成见;以正说包装出现的倒说、戏说、假说;当成是真的那么回事了。
这三篇(部)是:《贼情汇纂》、《李秀成供辞》、《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三个立场、地位不同的作者;说了不少可信、可参证、可互补的材料;让读者从中得以了解太平军的原来的基本面目。
《贼情汇纂》十二卷;约二十余万字。称太平军为贼;表明编撰者的敌对立场。主要编撰者张德坚。他1853年任湖北抚辕巡捕官;约略如现代省里副处级警官。这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他认识到太平军内部情况对清政府的巨大价值;主动向包括俘虏、难民等各武各样的人搜集。并且随湖广总督吴文镕到前线视察;还多次化装深入太平军占领区侦察、采访。他不是为了刻书出名或个人宣泄;而是为了向清政府高层官员提供情报;以供决策或指挥作战之用。不久;吴文镕战败自杀;他愈坚信应当知己知彼。收集情报集成一册;曾送给一些总督、巡抚的衙门;都被收下了;大多还称赞几句;但并未真正重视;有的甚至根本不看。1854年9月;曾国藩收复武汉;他托人送上去;受到重视。曾国藩用所缴获的太平军文书核对;他的情报全部符合;于是将全部缴获的文书交他编辑整理。同时;设立采编所;任命他为总纂官;六品衔即补县丞;还有几个人协助编纂、抄写。原来无薪水的人员;每人每月给薪水四两银子;每月总共给经费四十两银子。可知并无庞大机构;也没有丰沛经费。因武汉被太平军再次攻占而迁长沙时;人员更少。有些人将此书说成是奉曾国藩之命才编撰的;并不尽合事实。这些人确实是为了打败太平军;尽心尽力。其中;分纂(编写者)之一;曾被太平军裹胁的童生的程奉璜;本来要在太平军中从事暗杀活动;后来改变主意;用心笼络可利用之人;收集了大量情报;逃离太平军;参加编写。
《贼情汇纂》所记时间;起自太平军公开造反的上一年即1850年;止于1856年最高层内讧前夕。人物的经历;则上溯到以前种种行止。范围包括重要人物、官制、军制、礼制、文告、宗教、粮食、各种人员数目、不能归入上列各类的杂载。它反复强调;〃叙事从实;不事润饰〃;〃注意在能悉贼;非欲传文字也。虽文如八家;不知贼情;亦复无取;更恐肆才臆造。〃它力求详尽、具体;但并非有闻即录;而是着眼于防伪;对各种材料作了严格的鉴别和筛选。其中;辑录太平军各种文字甚多;格式文字一律不加改动。文告、印章、服饰、旗帜、战阵等;都有绘图说明。太平军占领南京之初;圣库里有多少金锭、金叶、金饰;多少银子、银饰;都分别有统计数字;而不是空话形客或者毛估估。关于重要人物即〃剧贼姓名〃二卷;几乎可以看作是太平军的人事档案。籍贯、职务、经历、性格、社会关系、外表特征;一应俱全。在掌握大量现实情报的基础上;预言〃似不久必有内讧之事〃;眼光之锐利;判断之准确;令人赞叹。
《贼情汇纂》是供曾国藩及其主要幕僚、部将知情和查阅的情报的汇集;对湘军打败太平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少量人事的记述与事实有出入;这是任何情报、档案、史料都难免的。可惜;它的时间下限只到1856年内讧前为止。大约是国藩也还未能充分认识它的价值;或者有别的什么原因;没有收集到1864年太平军败亡。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有这样全面、具体、准确度很高的情报;实在非常难得。不但是中国情报史上的里程碑;比起几十年后某些庞大的情报机构所搜罗的;包含大量不实、泡沫、垃圾的情报;都足以睥睨傲视。当它的情报功能随战争的结束而消失时;便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没有它;太平军的许多人事、典制、名物;也许到今天人们还根本不知道;也许还在争论不休;也许不时会有〃惊人的发现〃;也许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考证被作为权威性的结论。几十年来;中国大陆没有哪一个〃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不看它;敢于公开否定它。但也没有看见过谁公开、恰如其分地肯定它的双重价值…当时的实用价值和事后的史料价值。联系到对太平军史研究中为之文过饰非的、是非颠倒的倾向;展示真相的史料被冷藏;被阉割;被歪曲;都是可以理解的不正常现象。这种情况;在历史研究中并不罕见。由于这部书在中国大陆的尴尬处境;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见到。
《李秀成供辞》…1864年太平军败亡;他败亡前的军师和总司令、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为了多种目的;向曾国藩写了长篇供辞。保存太平军的史实;留一部自传;是其中两个基本目的。他是站在维护太平军的立场来写的;也就尽可能不谈洪秀全的邪恶;更不会谈到洪对百姓对文化的酷暴。但既然要保存史实;又是要给对方统帅曾国藩看的。也就不能一味美化太平军。作为太平军后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这种情况所写下的供辞;自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史料价值。对太平军前期;说得比较简单;而着重于洪杨内讧之后;他成为最高层领导人之后的亲历亲见所思所感。这就正好与张德坚《贼情汇纂》在叙事的时间上相衔接;合起来记述了太平军兴亡的全过程。此供辞经曾国藩删节;并有少许修改;以约二万八千字抄件送清朝军机处;并在安庆刊刻出版(即:《九如堂本》)。曾国藩所删去和少许修改;是一些认为有忌讳或可能引起麻烦的话。1944年有人曾赴曾家取李秀成原稿抄校于《九如堂本》之上;并摄影十五帧;后来公开出版。由于《九如堂本》有删节;更由于有些人认为李秀成不会写这样的供辞;它的真伪;曾经有过长期争论。1956年;有人撰文认为;从内容上看;李秀成不应向曾国藩谈招降问题;从字迹上而言;有司法部法医研究所笔迹专家鉴定与李秀成字迹不同为根据;断言是曾国藩伪造。1962年曾氏后人将李秀成原稿交台湾世界书局影印出版;全稿约三万六千一百字;留存曾国藩及另一人所做少许删改。当伪造说已经根本不能立足之时;政治权威出面说话了:〃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这个批语;现在看来;有很高的策略水平。以肯定供辞真实性为潜台词;超越了对真伪问题论争的表态;转而为对李秀成的评价。重点在于忠字;尤其是晚节的忠不忠。随着〃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这种用于断大案的严峻语气;给李秀成做了〃晚节不忠〃这样一个既从根本上否定而又有点弹性的结论。要忠于什么;不言自明。晚节不忠;最是要不得。无论什么情况下;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无论被忠的对象如何;都必须一忠到底到死。最后从〃古为今用〃着眼;以〃不足为训〃警世。有人体会出深刻含意;写了长文解读;说李秀成是叛徒;狠批〃叛徒哲学〃;借题发挥;影射现实;很快成为最高层官员之一。从此;李秀成到底是不是叛徒;供辞到底是不是投降自首的叛变书;成为注意的焦点。〃文革〃落幕之后;人们一般不再一棍子打死了;研究来研究去;逐步〃从轻发落〃。判为〃变节行为〃…〃失节行为〃…〃政治污点〃。仍然着眼于对李秀成的政治衡定和结论。政治结论自然是需要的;尽管上述结论大可商榷。然而;这个过程表明;供辞所写的材料和见解;长期被许多人有意无意地误读。
《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原题为Narrative ofthe war with China;直译为:《中国战争的叙述》; 作者是英国入伍士礼(G。L。Wolseley);一位〃太平天国〃研究家译载于三十年代的中国杂志。全篇十四节;约一万四千字。记作者在1861年初在南京住了一星期的见闻。他当时是英国陆军中校;奉命作为随员;到南京了解太平军的情况。由于他们是由美国牧师、太平军的洋务丞相罗孝全(I。J。Roberts)给予引荐和安排的;所以很受优待;住在忠王府;吃饭不要钱;可以比较自由地参观。当时英国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