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当代2007年第4期 >

第1章

当代2007年第4期-第1章

小说: 当代2007年第4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事]
    中国申奥亲历记....................孙大光

  [中短篇小说]
    还乡记........................徐则臣
    下一站........................伍 瑜
    火车!火车!.....................肖 铁
    传宗.........................余 曦
    新巢.........................达 理
    竖吹·木鸡......................王 松

  [往事]
    第一代白领......................王际平

  [讲谈]
    林黛玉沉湖之谜....................刘心武

  [史记]
    王安石........................宋安华

  [文学拉力赛传真]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7年第三站冠军揭晓





  中国申奥亲历记  孙大光


  孙大光:男,汉族,1952年出生于哈尔滨市。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对外体育交流中心主任。
  曾任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指挥室副处长;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总体部部长;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筹备组组长、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奥申委研究室主任。
  曾负责制定北京亚运会总体工作计划和总体协调工作;组织起草了两次北京申奥工作总体计划;编制了两次北京申奥工作计划网络图;负责组织编写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奥报告》,其撰写和合作撰写的多篇论文曾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等。


  第一章 黄花鱼的联想从摩纳哥到莫斯科

  1、大使馆门前的“风波”

  2001年7月13日下午,莫斯科UL。DRUZHBY大街6号,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门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上千人等在门口。这条优雅安静的大街,从中国大使馆建馆以来,第一次来了这么多的人,第一次这么热闹,以至于使馆的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北京代表团做完陈述后,我带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团的部分人员,乘两辆大轿车从驻地出发,驶向大使馆。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各申办城市在国际奥委会全会陈述后都要离开会场,会议进行投票时,除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工作人员外,是不允许申办城市的任何人在会场的。国际奥委会在世贸中心里租了一个小电影院,每个申办城市只能进去几十人在电影院里看实况转播。因此,我们北京奥申委除少数领导同志外,选了一些著名运动员、各界明星等,到电影院看实况转播,其他所有人员都到使馆看实况转播。
  当汽车快到大使馆门前时,大家都呆住了。几天来,我们在莫斯科忙忙碌碌,也看到了许多来自国内各地的中国人,但眼前这么多中国人聚集在这里,红旗招展,横幅飘飘,还是让我们感到有些吃惊。在许多横幅中,最显眼的是一个“红牛集团”的大横幅。要不是远处尖屋顶的房子和街头有一些俄罗斯小孩在高兴地看热闹,我们还真会以为回到了国内呢!
  车上有人发出了感慨:“这么多人来莫斯科,说明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
  “也让老外看看咱中国人的奥运热情,这次要是不成功就太说不过去了。”
  “是啊,中国最大的资本就是人多,奥运会在中国办才能更加体现奥林匹克的精神!”
  这时,前去联络的同志跑过来对我说:“孙秘书长,使馆门卫不让进,说今天没想到来这么多人,使馆领导说没有指示谁也不能进。”
  我说:“你告诉他们我们是北京奥申委工作团的,早已和使馆领导协调好了,并且已向使馆有关方面报过名单。”
  “我说过了,但他们说名单找不到,负责名单的人有急事出去还没回来。这几天使馆的工作人员都忙晕了,使馆的领导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大家听了都很着急,眼看国际奥委会开会时间就要到了。
  我们快步来到门口,我把情况简单向工作人员作了说明后,他们马上打了一个电话。
  很快,跑来了一个40来岁的人,一边和我握手一边说:“抱歉、抱歉,让你们久等了。国内来了很多团体,听说你们要在使馆看国际奥委会投票实况转播,成功了还要在这里开庆功会,就都跑来了,我们事先估计不足。负责名单的同志临时有急事出去了,这是我们工作疏忽,不过没关系,这样吧,先点清一下人数,请奥申委的同志们进去。”
  随后,我叫了几个奥申委的同志守在门口,一个一个确认,防止别人“混进来”。使馆的工作人员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喊着:“其他人员往后站一站,让奥申委的同志进来!”
  听到喊声,人群很快让出了一条路。
  进了大门口后,大家都跑步奔向使馆大礼堂。
  坐定后,大家很快安静了下来,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舞台上的大屏幕。屏幕上是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的会场,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正在做对五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
  后面陆续又有一些人进来,整个大礼堂笼罩在一片紧张而又兴奋的情绪之中。
  我坐在前排的一个位置上。
  看着大屏幕上国际奥委会会议一步一步地进行,看着大礼堂内我们团员们各种各样的表情,看着他们手里拿着国旗和北京申奥的小旗子,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了一个极为相似的画面也是这样一群人,手里也拿着中国国旗和北京申奥的小旗子,也是这样的一个紧张而兴奋的场面……


  2、摩纳哥体育馆那疯狂的“一片黄”

  那是八年前的9月23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代表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最难忘的一天。
  9月23日下午,在摩纳哥路易二世体育馆,在宣布申办结果之前,各申奥代表团展开了一场真正“面对面”的竞争。
  我坐在靠中间的一个位子上,身上“全副武装”:手里拿着四五个国旗和申奥旗子,脖子上挂着身份卡、照相机,左边口袋里装着手机,右边口袋装着一个小型录音机。那时的手机比现在的要大些厚些,摩托罗拉的,下面是翻盖的。小录音机是我专门从北京带来的,因买不起摄像机,又想多留点资料,哪怕留点声音也好。
  (但第二天发现,前面录了许多宝贵的声音,但非常奇怪的巧合是,当录到萨马兰奇宣布结果时说:“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录音带到头了,“悉尼”两个字和后面的都没有录上。后来大家都说这是天意,录音机也不愿意听到这个结果。)
  摩纳哥时间晚上18:40,蒙特卡洛的艺术家们开始表演。
  19:00,举行了象征性的五个申办城市入场式,是由五个摩纳哥少年打着五个申奥城市的标志和标语走上主席台。
  19:30,大屏幕上开始播出五个申奥城市的录像,是各申奥城市自己提供的(我认为,北京的录像片不是个成功之作)。
  20:00,两位风度翩翩的主持人走上主席台,宣布国际奥委会的投票已经结束,萨马兰奇和全体国际奥委会委员正乘车从夏宫会场前来路易二世体育馆。
  20:15,国际奥委会委员走进体育馆。
  20:17,主持人宣布:现在,由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投票结果。
  这时,体育馆内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全场的人都在密切注视着萨马兰奇等人的每一个动作,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萨马兰奇先是感谢各申办城市……
  20:25,萨马兰奇从口袋里取出一个信封,打开信封,取出一个信笺,慢慢把信打开……
  全场极其安静。
  萨马兰奇开始宣布:“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悉尼。”
  接下来的两三秒钟,体育馆内的时间似乎停止了,空气凝固了,我感到大脑出现了瞬间的空白。
  连澳大利亚人自己也不敢相信他们获胜了。
  几秒钟之后,他们才反应过来。像洪水暴发,只见坐在体育馆下方比赛场地右半区的、那些穿着黄色衣服的悉尼代表团的人,突然都跳了起来,疯狂地拥抱着、互相吻着,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蹦的、跳的,有的把衣服、帽子脱下来扔向空中……
  一片黄色波涛疯狂地涌动着、翻滚着……


  3、男儿有泪不轻弹?

  伴随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我们像一群打了败仗的士兵跟着人群往外走。我的眼泪一直往心里流,极力控制着不让它爆发出来。出了体育馆大门,才知道外面下起了小雨。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我们都没有带雨伞,但所有人都没有犹豫,像没有感觉一样走进雨里。不知为什么,让小雨一淋,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索性一边走,一边让它尽情地流。好在泪水和雨水掺在一起,不至于显得很狼狈。
  在体育馆门口,我得到了各轮投票的具体结果:
  第一轮:北京32票,悉尼30票,曼彻斯特11票,柏林9票,伊斯坦布尔7票被淘汰。
  第二轮:北京37票,悉尼30票,曼彻斯特13票,柏林9票被淘汰。
  第三轮:北京40票,悉尼37票,曼彻斯特11票被淘汰。
  第四轮:北京43票,悉尼45票胜出。
  “只差两票,太可惜了。”有人一边走,一边在议论。
  “前几轮我们一直领先,就是最后一轮被悉尼超过了。”
  “这两票差在哪呢?”
  “听说是××委员没投我们的票。”
  “听说××委员临阵弃权了。”
  “如果44票对44票怎么办?”
  “那可能对我们有利,按国际奥委会规定,最后一轮如果两个城市得票数一样,要由主席裁决。”
  “实际上我们只差一票,如果我们多一票,悉尼就少一票,那样就平局了。”
  但我心里明白,萨马兰奇是希望北京获胜,但如果让他裁决,他也不会是简单一句话就交给北京。裁决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开执委会定、重新投票等,都符合它的规则。萨马兰奇首先是个政治家、外交家,其次才是体育家。他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滑,他不会简单从事,不会留下任何把柄。
  上了大轿车,大家默默无语,加上让雨淋了一下,都显得有些疲惫。虽然雨不大,但头发都湿了。我看到刘欢脸上的笑容没了,微微靠着车窗往外看;韦唯两眼直视前方,不知在想什么;邓亚萍低着头,好像在暗自下着决心……
  我扭头看着窗外,此时此刻的摩纳哥夜晚,怎么也看不出她的美丽。几天来大家对摩纳哥风景如画的赞叹,此时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来。
  汽车路过一个中餐馆,这是这里很少的几家中餐馆之一。十几天来,那位北京籍的老板娘一位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对我们很照顾。她说:“从来没有这么多中国人来这里,你们的到来使我们在海外的华人脸上有光啊!这些天我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你们申奥成功后一定来这里,我们一起包饺子庆祝!”
  不知道现在她在做什么?也许她已经把面和好,饺子馅也已调好。。。。。。
  看着车窗外的灯火闪烁,我突然很想家,很想北京,很想温柔贤惠的妻子,还有聪明可爱的儿子,他上几年级了?好像是快上中学了吧?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是几年级了。我这个父亲是怎么当的!我感到很自责,心里发酸。


  4、摩纳哥9·23的不眠之夜

  好不容易上了电梯到了六楼,我朝代表团总值班室走去。我兼总值班室主任,来到摩纳哥后,这里就是我的办公室。这里是北京奥申委在摩纳哥的司令部、指挥中心。总值班室由我和阎仲秋一起负责。值班室除了小肖外,还有刘宝利、李毓兴、孙伯青、林晓华等人,他们都是国家体委国际司的干部。
  我打开总值班室的门,进了屋,在家值班的大李和孙伯青脸上的表情都很沉重,眼睛里还能看出刚流过泪的痕迹。还没说话,我就感觉后面有人跟了进来。回头一看,是伍绍祖主任。
  作为国家体委主任和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两年多的申奥工作他花费了大量心血。来到摩纳哥后,每天都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他没说话,一直跟我进到总值班室的里屋,把门关上。屋里只剩下我们两人。
  “大光同志,”伍主任认真地说,“从投票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我们分析一下,我们失利在哪里?这个投票结果说明了什么?”
  我慢慢地说:“从表面看,我们从第一轮开始就一直领先,直到最后一轮才被他们(悉尼)超过,而且第一轮我们就得了32票,似乎不少。但问题恰恰就出在第一轮上。”
  伍绍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接着说:“第一轮得票数对我们至关重要,第一轮票是基础票,也可以认为基本上是‘铁杆票’,后几轮得票是转移票。我们与悉尼的竞争能否获胜,在投票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争取基础票,这是我们获胜的关键。我们的基础票主要是亚、非、拉委员。二是争取转移票,这是我们的难点。悉尼和我们一样,两年半多的拉票工作,悉尼和我们都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做工作。第一轮我们得到32票,表面看领先。但悉尼第一轮得了30票,仅比我们少2票,这是我们事先估计不足的,这正是问题的要害。说明悉尼的拉票工作做得很到位。我们在基础票仅仅比悉尼多两票的起点上继续投票,难度就大了,因为靠转移票取胜对我们来说可能性是不大的。曼彻斯特和柏林都在欧洲,澳大利亚又是英联邦国家,所以,转移票一定是对悉尼有利。从实际过程看,悉尼在基础票的工作上做得非常好。这是悉尼获胜的主要因素。另外,从转移票情况来看,第一轮伊斯坦布尔被淘汰,在第二轮,悉尼增加的转移票是0票,北京增加的转移票是5票;第二轮柏林被淘汰,在第三轮,悉尼增加的转移票是7票,北京增加3票;第三轮曼彻斯特被淘汰,在第四轮,悉尼增加8票,北京增加3票。全部投票过程中,我们共获得转移票11票,悉尼共获得转移票15票,比我们多4票。应该说,我们的转移票工作做得还是较成功的,而悉尼的基础票工作做得比我们成功。但是,这个结果与我们的预测是吻合的获胜也是微弱差距,失利也是微弱的差距。虽然我们没有获胜,但这个结果已经会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了。在目前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参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竞争,特别是在以美、英为首的势力极力阻止下,我们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结果,拿到43票,仅以2票之差失利,也可以说只差一票,如果我们再多一票就和悉尼打成了平手。这说明我们没有失败。”
  在认真听我说完后,他又和我讨论了几个细节问题,布置了下一步的收尾工作。然后说:“如果不是他们捣乱,我们就成功了。”
  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望着远处浩瀚的大海,坚定而有力地说:“我们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的!”
  后来的国际舆论证明,北京仅差两票就获得成功,给世界政治舞台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地震。正如第二天一家国外媒体评论:中国的申奥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国外与美、英展开的最大一次、面对面的外交斗争。这场斗争是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