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24章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4章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王点点头说:“好啊!”    
    楼缓听说虞卿的话以后,又去见赵王说:“不是那样的。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两国打仗,天下人都高兴,为什么呢?天下人想的是:‘谁强我就依靠谁,谁弱我就乘机进攻谁’,如今赵国的军队被秦军打败,天下要祝贺的战胜者,必然也就是秦国了。所以不如马上割地求和,以疑惑天下人,以安慰秦国的心。不然的话,天下人将趁秦国对赵国愤怒,赵国被打败的机会瓜分赵国。灭亡赵国哪里只是秦国的企图呢?大王赶快作出决断,不要再犹豫了。”    
    虞卿听说后,十分气愤地说:“楼缓来就是为了秦国效力的!赵国军队被秦国打败,又割地求和,这样使天下人愈发疑惑。谈什么安慰秦国呢?不是向天下人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软弱吗?况且我说的不要给六城,并不是一定不给。秦国向大王索取六城,而大王拿六城去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的宿仇,得到大王六个城市,必然会拼全力向西攻击秦国。不用等到众人争论结束,齐王就会按大王的请求去做。这样的话,大王虽然给了齐国土地,却会从秦国得到补偿。一举结下三国之亲,而与秦国分道扬镳。”    
    赵王说:“好啊!”于是派虞卿出使东方去见齐王,与齐国商量共同对秦的事,虞卿还没有从齐国回来,秦国来重新谈判的使者已经到了赵国。楼缓听说后,立即逃离了赵国。    
    苏轼有句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深刻地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客观规律。    
    对于事件的当局者来说,有些问题隔了一层薄窗纸,别人用话轻轻一点就破;而更多的情况下,当局者则处于重重的迷雾之中,把问题的结论一下子点出来,对方未必能马上反应过来。不如根据对方所处形势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一层层地剖析,逐渐演化出结论,这样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虞卿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以柔克刚法    
    世事有时是很奇妙的,看起来最柔弱的东西,却能制服最强硬的东西。水够柔软的了,而滔滔大水却能冲决坚固的堤防,造成巨大灾难;涓涓细流、能将顽石的棱角磨去;小小水滴,天长日久能穿透石块。再刚强的汉子,也有被似水柔情瓦解的时候。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刚一柔,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克相服。    
    柔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在它下面其实蕴藏着力量。水中蕴藏着能量,儿女情长具有使人心动的情感力量。刚,其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看似势不可挡;柔,其力藏而不露,看似软弱无力,其实如绵里裹针。因此,不妨说,以柔制刚,是以一种无形之力去战胜另一种有形之力,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力之间的转化罢了。    
    柔中也包含着智慧和机敏,柔中也包含着自信和勇气。敢于出面和强敌对抗,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楚韩雍氏之战时,韩国向周国征集兵器和粮食。周国国君十分忧虑,将此事告诉了苏秦的弟弟、纵横家苏代。苏代说:“有什么可忧虑的?我能让韩国不向您征集兵器和粮食,并且让他们把高都送给您。”周国国君高兴极了,说:“您如果能办到,我将让全国人民都听从您。”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7)

    苏代前往韩国,见到丞相公仲,他对公仲说:“您没有得知楚国的计谋吗?楚臣昭应对楚王说‘韩国疲于用兵,粮食都空了,无法守城。我们用饥饿他们的办法攻击他们,不需一个月的时间,必然攻克韩国。如今围困了雍氏五个月还攻克不下,都是楚国的失策啊。’楚王目前还没有相信昭应的计策,您今天向周国征集兵器和粮食,是将韩国缺乏粮食的消息公开告诉了楚国。昭应听见了必然会劝楚王增加兵力攻打雍氏,雍氏马上就要被攻克了。”    
    公仲说:“您说得很好,但我的使臣已经走了。”苏代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周国呢?”    
    公仲愤怒他说:“我不向周国征集兵器和粮食,给予他们的照顾就够多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他何?!”    
    苏代说:“给了他们高都,周国一定会归顺韩国。秦国听说后,必然大怒,他们会焚烧周国的符节,不与周国通使往来。这样,您就以一个贫弱的高都,换来了一个完整的周国。”    
    公仲说:“好啊!”于是不再向周国征集兵器和粮食,而将高都给了周国。楚国最后无法攻克雍氏,只好退兵离开了韩国。    
    魏国丞相田需死了。楚丞相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害怕张仪、薛公、公孙衍三人中有一人会做魏国丞相,与秦国和好。”    
    苏代问:“那么让谁做丞相对您更有利呢?”昭鱼说:“我希望魏太子自己作丞相。”    
    苏代说:“那我请求为您到北方去面见魏王,一定让太子作丞相。”昭鱼问:“您怎能达到目的呢?”    
    苏代说:“假如您是魏王,我来说服您。”昭鱼说:“您怎么说服呢?”于是,苏代把昭鱼当成魏王,对他说:“苏代从楚国来,昭鱼很忧虑。我问他:‘君有何忧?’他说:‘田需死了,我怕张仪、薛公、公孙衍三人中有一人会做魏国的丞相。’我说:‘您不要优虑,魏王是个贤明的君主,必然不会让张仪作丞相。张仪作了魏国的丞相,必然会将秦国的利益放在前,而把魏国放在后。同样,薛公作了魏国丞相,必然会将齐国放在前,把魏国放在后。而公孙衍做了魏国丞相,又会把韩国放在前,把魏国放在后。魏王是个贤明的国君,必然不会用他们做丞相的。’魏王问:‘那么寡人用谁作丞相好呢?’我说:‘不如用太子作丞相。太子作了丞相,这三个人必然都会认为这只是暂时的,都会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尽力侍奉魏国,以便有朝一日掌握丞相的宝印。魏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再抓住三个万乘之国来辅佐自己,魏国一定会平安无事了。所以,不如让太子作丞相啊。’”    
    昭鱼听了,认为言之成理。于是苏代去见魏王,将这些话告诉了他,魏太子果然作了丞相。    
    这就是《淮南子兵略训》所说的庙战,决胜于庙堂之上,而不动兵戈。    
    美国建国不久,富兰克林邀请几位外交官在一起用餐。    
    一位英国人用傲慢的语调祝酒说:“为大不列颠——给地球上所有国家送去光明的太阳——干杯。”    
    一位法国人听了以后,也不甘示弱,马上接着提议说:“为法兰西——用自己奇妙的光轮辉映世界潮汐的月亮——干杯。”    
    最后轮到富兰克林了,英国人都法国人想太阳和月亮都被自己用过,都带着嘲讽的微笑看着。只见富兰克林缓缓地站起来,用谦逊而又虔诚的语调说:“请为我们尊敬的乔治•;华盛顿——美国的约书亚(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一位能让太阳和月亮站住不动的神仙)干杯,他命令太阳和月亮站住不动——而他们果真就踏步不前了。”    
    英国人和法国人听了以后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气焰一下子打消了一大半。    
    以喻为比法    
    巧妙的比喻是古人劝谏别人最常用的有效技巧之一。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8)

    借比喻说事,就是先不说主题,而以一个简洁易懂的故事开头,让对方的思路跟着走,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反省自己的行为也就很自然了。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够让对方有举起而且结论显而易见,能够与主题密切联系起来的故事。    
    战国后期,有七个大国互相之间兵戎相见,为的是争夺霸权,一时间厮杀得昏天黑地。七国之中,最强的要数秦国,它雄心勃勃地想吞并其它六国,从而一统天下。    
    赵国和燕国并不算强,彼此间却经常打仗,连年的战争使两国百姓叫苦不迭,民生凋敝。有一年,赵惠王又准备向燕国发动进攻。苏代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心阻止这场残杀,他主动去拜见赵惠王,向赵惠王陈述互相残杀的害处。    
    苏代没有引经据典地讲大道理,而是以一个寓言故事开始了谈话。他讲了以下这个故事:    
    从前一个出太阳的大晴天,一只河蚌出了水,张开两片硬壳躺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有只鹬在天空中看见了,以为这下可以美餐一顿,便猛地向下俯冲,把长长的嘴伸到蚌壳中去啄肉,不料河蚌迅速将两片硬壳合上,死死地夹住鹬嘴不放。鹬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拔出嘴来,但却拔不出来,于是狠狠地威胁说:“你不松开壳子,有你好看的。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块河滩上!”河蚌不堪示弱,反唇相讥地说:“我就像这样死死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吃不到东西,我看也要饿死在这片河滩上!”鹬和蚌就这样在河滩上相持着,互不相让,双方都搞得精疲力竭。这时有个渔夫路过河滩,看见这只肥硕的蚌和一只漂亮的鹬死死咬扯在一起,都动弹不得,心里一阵高兴。他顺手把这两个争得不可开交的对手抓住,一点力气都没费。    
    故事说完了,苏代才言归正传,对赵惠王说:“赵国和燕国是实力差不多的国家,已经打了多年的仗了。赵国这次再去攻打燕国,结果肯定是双方长期相持不下。这样一来,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夫一样,轻而易举地从中得利。希望大王三思而行。”    
    赵惠王觉得苏代的故事和话很有启发意义,决定不再自相残杀,停止了攻打燕国的准备。    
    苏代用自己的上佳口才,成功地制止了一场战争。    
    到了近代,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也曾经成功地运用这一方法,让企图捉弄他的日本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一次,“东北王”张作霖出席一个日本人举行的宴会。    
    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他哪里肯让人看低,高深莫测地笑了笑,马上吩咐笔墨侍候。    
    这时,席上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张作霖身上,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挥写了一个“虎”字,然后落款“张作霖手黑”,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9)

    张作霖的秘书一眼发现出了纰漏,字画的汇款本应该是“手墨”,这位张大帅粗心大意,竟然写成了“手黑”。他连忙贴在张作霖身边低语:“大帅,您写的墨字下少了个土,写成‘手黑’了。”    
    张作霖一瞧,也不由得一愣,但是他想:如果当众更正,岂不要给日本人留下笑柄。他眉梢一挑,故意大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知道‘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取的东西,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    
    在场的日本人醒来想捉弄张作霖,不料反过来受了他一通羞辱,觉得十分没趣,可是又不便当地发作,只好强颜欢笑装作没听见。    
    张作霖,以墨字中的土来比喻日本人垂涎三尺的土地,借题发挥,虽然未必如自己所言的寸土不让,但是在外交上却争了一口气,可以说是这位粗中有细的大帅生命中的一个亮点。    
    迂回攻击法    
    智慧滋润心田,就会从言语中自然流露出来。    
    有形不如有声,用计胜过用力。战胜于庙堂之上,就不用诉之于疆场,这样才可能天下无敌。一句话有时重于九鼎,一个说客有时强于十万大军,一封书信有时胜过十部专著,这就是折节樽俎的威力。    
    正因如此,张良成为刘邦的老师,鲁仲连成为战国高土,苏秦张仪及公孙衍名利双收,端木赐被孔子视为全才,而授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孟坷继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有人称此为口舌之劳,可是一条舌头却能做到言谈微妙,一语中的而解除纠纷,同样道理,语言乏味缺乏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淳于髡是齐威王时候的人。他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却幽默风趣,能言善辩,常常在笑谈之间讽谏齐威王。    
    齐威王八年,楚国发兵攻打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救,叫他带一百斤金、十驾马车去送给赵王。淳于髡忍不住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问他是不是嫌带去的礼物太少。淳于髡说:“岂敢,岂敢。我只是想到一件好笑的事情罢了。”    
    威王一听是好笑的事情,连忙叫淳于髡讲给他听。淳于髡于是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见路旁有个种田人在祈祷。他拿着一个猪蹄子、一杯酒祷告上天保佑他五谷丰登,米粮堆积满仓。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却太多,所以笑起来了。”    
    齐威王当然听懂了他的意思,便把去赵国的礼物增加到一千镒金、十对白壁、一百驾马车。    
    淳于髡到赵国献上礼物,陈说利害关系,赵王发出精兵十万支持齐国。楚王听说后连夜退兵回国了。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宫内设酒宴为淳于髡庆功。威王问淳于髡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酒也会醉,喝十斗酒也会醉。威王觉得他真有意思,既然喝一斗就会醉了,怎么还能喝十斗呢?因此要他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淳于髡于是便说起了他的酒经: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10)

    “如果大王当面赏酒给我喝,执法官站在一旁,御史官站在背后,我战战兢兢,低头伏地而喝,喝下了一斗就会醉了。如果父母有贵客来我家,我恭谨地陪酒敬客,应酬举杯,喝不到两斗也会醉了。如果有朋自远方来,相见倾吐衷肠,畅叙友谊,那就要喝上个五六斗才会醉了。如果是乡里之间的宴会,有男有女,随便杂坐,三两为伴。猜拳行令,男女握手也不受罚,互相注目也不禁止,自由自在,开怀畅饮。这样,我就是喝到八斗也只会有二三分醉意。如果到了晚上,宴会差不多了,大家撤了桌子促膝而坐,男女都同坐在一个坐席上,靴鞋错杂,杯盘狼籍。等到堂上的蜡烛烧尽了,主人送走客人而单单留下我,解开罗衫衣襟,微微能闻到香汗的气息。这时,我欢乐之极,忘乎所以,要喝到十斗才会醉。所以说,酒喝过头了就会乱来,欢乐过头了就会生悲,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齐威王听了他这一段精采的酒经,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说:“讲得好啊!”于是戒掉了通宵达旦饮酒的坏习惯。    
    陈轸离开楚国到秦国,作了秦王的臣子。    
    张仪对秦王说:“陈轸做大王的臣子,常常把国家的情况透露给楚国,我不能与他共事,望大王将他驱逐出去。如果他又回楚国去,望大王将他干掉。”    
    秦王说:“陈轸怎么敢到楚国呢?”    
    秦王将陈轸召来,把张仪的话告诉了他,并说:“我尊重您的意见,您想到哪里去?我将为您准备车马。”陈轸回答:“我愿意到楚国去。”秦王说:“张仪认为您将到楚国,我也自知您将到楚国,您不到楚国到哪里去呢?”陈轸说:“我离开秦国,必然故意去楚国。好顺从大王和张仪的意思,以表明我是否到楚国。    
    有个楚国人有两个妻子,有人调戏其中年龄大点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