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浴血-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4年7月25日,一架C-54型运输机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机场出发,穿过厚厚的云层,飞向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檀香山。
飞机上乘坐的是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令人奇怪的是,这位不久前指挥美军横扫新几内亚的美国陆军上将,并不像往常出行那样,带着作战计划和大批地图,身旁有将校级军官前呼后拥。这一次,他只带了三名随员,便悄然踏上了长达几十个小时的单调、乏味的旅途。在飞机上,为了度过无聊的时间,他闭上了双眼,让自己在回忆往事的太空中遨游。
一个多月以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给他打电话,要求他到珍珠港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在此之前,傲气十足的麦克阿瑟曾多次婉言谢绝了到尼米兹的总部檀香山参加会议或做客的邀请。但这次不同,这次是他主动地、严格地按照马歇尔的要求到檀香山来的。马歇尔在电报中通知他“7月26日到檀香山”,在那里“可以见到莱希等人”,并要求他“尽量缩小知情者范围”。麦克阿瑟心里很清楚:此去珍珠港将见到的人只能是罗斯福总统,会议讨论的问题必将与他麦克阿瑟密切相关。而在这个时候,摆在太平洋美军面前的迫切问题只有一个:确定太平洋战场的下一个战略打击目标。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了1944年的6~7月时,艰难爬上诺曼底海滩的100余万盟军已在欧洲大陆上牢牢站住了脚,太平洋战场的盟军也开始向日军发起全面反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盟军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可以大大加速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了。
但是,在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完全控制了新几内亚,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部队控制了马里亚纳群岛之后,下一个进攻目标指向哪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美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众所周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唱主角的是太平洋舰队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海军上将尼米兹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陆军上将麦克阿瑟。
早在1943年初,麦克阿瑟就将自己考虑的一个相当完整的打败日本的战略设想,写成书面报告,呈送参谋长联席会议。他主张沿新几内亚-菲律宾、棉兰老轴线进军。
海军则提出了以中太平洋马里亚纳为主要进兵路线的主张。他们认为,从中太平洋进兵,既可切断日本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交通线,又可缩短美国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还能把战线迅速推进到日本近海,迫使日本舰队进行决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慎重研究后,提出一个有利于海军的妥协方案。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开辟中太平洋进攻轴线,并以此作为向日本进兵的主要战略方向。考虑到西南太平洋的部队已在追击退却之敌,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为了配合中太平洋的进攻,盟军应沿新几内亚——棉兰老轴线继续向前推进。
至1943年底,盟军这一“两路进兵”的方针基本确定下来,并得到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和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的认可。
可是,1944年1月27~28日,太平洋战区代表团和西南太平洋战区代表团在珍珠港商讨作战问题时,麦克阿瑟的代表团又提出了经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的“一路进兵”方案并得到了太平洋战区代表团的认可。
这一方案立即遭到美军海军总司令兼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的激烈反对。
3月11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最终确定的战略计划,再次肯定了从太平洋两个方向对日本发动钳形攻势的战略设想,并明确规定了各路部队的进攻目标和时间表。对于是进攻吕宋还是进攻台湾的问题,留待以后再定。把“再定”的时间期限划在1945年2月15日以前。
在进攻吕宋还是台湾的问题上,也有两种意见。一方以麦克阿瑟为首,主张夺取吕宋岛,另一方以海军上将金为首,主张夺取台湾岛。金上将一直坚决主张“迂回菲律宾而攻占台湾”。他建议绕过麦克阿瑟坚持的主攻目标——菲律宾,而由尼米兹指挥部队进攻台湾,并要麦克阿瑟将主力部队移交给尼米兹。
第2节:菲律宾浴血(2)
到了1944年6月,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其他两位成员马歇尔和阿诺德上将都同意了海军上将金直接进攻台湾的计划。麦克阿瑟对此当然愤愤不平。由于台湾位于中太平洋战区,接下来在太平洋战争中唱主角的只能是尼米兹,而不是他麦克阿瑟。更重要的是,当年他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几乎是只身逃出菲律宾,那里至今还囚禁着成千上万的美军战俘,那里有美国在道义上有义务解放的1700万菲律宾人。绕过菲律宾,麦克阿瑟将无法实现自己离开菲律宾时发出的“我还要回来”的誓言。所以,他态度鲜明地表示,“我认为这一战役是不会成功的”,日军在台湾的防御固若金汤,“没有空中支援,没有充足的军舰和基地来打击重兵防守的堡垒,直接进攻就是自取灭亡。”他认为,占领菲律宾的吕宋岛,是建立进攻台湾的飞机基地的大前提。
为了让军方领导人打消绕过菲律宾的念头,他甚至准备亲自去华盛顿兜售他的观点。现在,罗斯福总统亲临太平洋战区,这正是他麦克阿瑟说服总统反对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的天赐良机。
麦克阿瑟之所以坚持进攻菲律宾,其中固然有美国陆、海军争夺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他与尼米兹争夺太平洋战场主要指挥权方面的因素,但麦克阿瑟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菲律宾情结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也难怪,无论是麦克阿瑟本人,还是他的家族都与这个太平洋岛国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
这个热带岛国是麦克阿瑟父子在军事生涯中创造辉煌的舞台。
他的父亲亚瑟,多年来在美国国内一直晋升缓慢,可是当他以准将军衔率部来到菲律宾参加马尼拉战役后,很快就被提升为少将,后来又晋升为菲律宾军事总督、美国太平洋军区司令,进入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行列。
麦克阿瑟自己先后4次来到菲律宾任职,每次都会很快获得升迁。1903年,当麦克阿瑟第一次登上菲律宾岛屿的时候,还只是个十分不起眼的工兵少尉。1922年,担任过西点军校校长的麦克阿瑟重返故地,很快就出任菲律宾师的一名旅长,3年后又成为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1928年,第三次来到马尼拉的麦克阿瑟出任菲律宾军区司令一职,这个在当时并不太重要的职务却成为他随后平步青云的最佳跳板。两年后,他应召回国担任陆军参谋长,年仅50岁就拥有了每一个陆军军官都朝思暮想的军中最高职务,达到军人生涯的巅峰。
这片土地不仅为麦克阿瑟带来仕途上的好运,在他遇到困难时也能慷慨地伸开双手接纳他。1935年,麦克阿瑟从担任了5年的陆军参谋长位置上退了下来,面临着要么屈尊去做新任陆军参谋长的下属,要么年纪轻轻(相对于麦克阿瑟这种资历和军衔而言)就退出军队的尴尬境地。这时候,又是菲律宾人张开双臂欢迎他,邀请他担任军事顾问,授予他菲律宾元帅军衔,每年支付他3。3万美元薪金和补助,这已是美国陆军参谋长年薪的4~5倍。此外,菲律宾还要在其防务开支的每100美元中,支付给他的46美分的酬金,足以让他在退役之后,过上富裕的晚年生活。麦克阿瑟对菲律宾人给他的的礼遇十分感激,他一生都珍藏着那顶绣着金线的元帅帽,帽子上最引人注目的除了24K金线,还有一只美国飞鹰。
对麦克阿瑟个人来说,这片土地给他留下太多太多的终生难忘的欢乐和痛苦。
当他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军官第一次踏上菲律宾的国土时,曾经在马尼拉歌剧院为艳丽的年轻歌手塔曼蒂的表演而神魂颠倒,如醉如痴。当他升任菲律宾军区司令官时,结识了漂亮的伊莎贝尔,并同这位年仅16岁的欧亚混血女孩秘密保持了4年的情人关系。当他出任菲律宾军事顾问时,结识了田纳西州的富商之女琼?费尔克洛思,并与她结成连理,成为患难夫妻。在琼的陪伴下,他度过大战前和大战期间那些令人痛苦而难忘的日子。最让麦克阿瑟动感情的是他一生中最尊敬最深爱的人永远留在了这里——他82岁的老母玛丽?平克尼?哈迪,在随他走马上任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后不到一个月就不幸去世了。这对于麦克阿瑟来说,简直是个晴天霹雳。他一生都感激这位进取心极强的母亲,并把他父亲和他自己在军旅生涯中的成就都归功于她。麦克阿瑟曾对人说过:“是我母亲把我父亲从一名中尉造就成三星中将。”“对我她从小就严格要求,呕心沥血,最终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四星上将。”事实真是如此。她不仅总是信心百倍地鼓励丈夫和儿子,还利用自己在上层社会的关系不断地给大人物写信,为麦克阿瑟获取更高的军衔和更好的职位大造舆论。她生前一直珍藏着一个大大的剪贴簿,那上面贴满报道麦克阿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剪报。每当麦克阿瑟稍露懈惰或气馁时,她就会拿出来激励他再创辉煌。母亲去世后,麦克阿瑟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一直带着母亲的胡桃木拐杖,还把母亲用过的《圣经》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都要读几页,用这种虔诚的方式缅怀深爱的母亲。
第3节:菲律宾浴血(3)
菲律宾还是麦克阿瑟挥之不去的伤心地。
1935年年底,麦克阿瑟作为军事顾问一踏上菲律宾土地,就着手加强这个热带岛国的防务。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近海防御”计划,声称日本人占领菲律宾至少要付出50万人和50亿美元的代价。然而他的雄心却因岛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和缺少得力人员的落实而一一落空。1941年7月,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预感到与日本打仗将不可避免,决定在菲律宾成立远东陆军司令部,任命麦克阿瑟为司令,统管远东地区的陆军和陆军航空兵部队。但这个新职务也没能让他为保卫菲律宾做更多的事情。战争爆发时,他手里的兵力只有13。4万人,其中美军1。2万人,菲律宾军队1。2万人,民兵11万人。作战飞机只有150架,其中B-17轰炸机35架、P-40战斗机72架,剩下的则是老掉牙的菲律宾空军飞机。可供B-17重轰炸机使用的机场只有一处,即马尼拉西北约50英里的克拉克机场。美国驻菲律宾的海军部队——亚洲舰队虽赋有协助麦克阿瑟守卫菲律宾的任务,但是只有3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29艘潜艇以及其他小型舰艇若干,除了一部分潜艇是新造的,其他舰艇都较陈旧,战斗力极其有限。
1941年12月9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战争降临到菲律宾人民的头上。日军第14集团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一上来就向麦克阿瑟连砍两大板斧。第一板斧砍掉了麦克阿瑟的空军,第二板斧砍掉了麦克阿瑟的海军,使麦克阿瑟痛失左膀右臂。
日军出动300架飞机袭击了马尼拉的克拉克机场。整个袭击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日机在几乎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摧毁了停在克拉克机场上的全部飞机,其中B-17轰炸机18架、P-40战斗机55架。麦克阿瑟赖以防守菲律宾的空中力量在开战的第一天便被歼灭过半,日军赢得了入侵菲律宾的制空权。
12月10日,日军出动80多架轰炸机、52架战斗机袭击了马尼拉湾的甲米地海军基地。轰炸持续了2个小时,大火蔓延到基地弹药库,引爆了潜艇部队储存的233枚超级磁性雷管鱼雷。经过此次空袭,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元气大伤,根据地被毁,不得不带着劫后余生的舰只仓皇南逃,退向荷属东印度。
接着,本间雅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砍下第三大板斧——多点强行登陆。
12月22日,本间雅晴陆军中将亲率日军第14集团军主力5万余人,分乘80艘运输舰,在马尼拉西北110英里处的林加延湾登陆。作战仅仅进行两天两夜,菲律宾守军就全线崩溃了。为避免全军覆没,麦克阿瑟主动撤退到有坚固设防的马尼拉湾西北面的巴丹半岛,准备在那里固守待援。然而,华盛顿当局坚定地奉行“欧洲优先”的原则,对这个日本人迟早要夺取的岛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除了开出一个又一个空头支票之外,所做的惟一一件实事就是给他的领章上添加了第四颗星,使他成为四星上将。
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总统亲自致电麦克阿瑟,命令他尽快转赴澳大利亚,准备担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3月11日晚,麦克阿瑟乘坐巡逻艇离开即将陷落的科雷希多要塞,从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溜出菲律宾,来到澳大利亚。这使他的勇士形象再次蒙尘。在途经阿德莱德车站时,麦克阿瑟应邀向闻讯赶来的新闻记者发表讲话,作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非常著名的凯撒式的声明:“据我所知,美国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科雷希多岛来到澳大利亚的目的是组织对日本的进攻。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解放菲律宾。我脱险了,但我还要回去!”
他的“我还要回去”(I shall return !)这句话,在1943年8月以后被菲律宾反战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几乎家喻户晓,成为菲律宾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精神食粮。
想到这里,麦克阿瑟喃喃自语道:“我还要回去。我的历史性承诺一定要实现!”
7月26日,刚刚接受民主党提名、参加第四次总统竞选的罗斯福乘坐“巴尔的摩”号重巡洋舰徐徐靠拢珍珠港码头。
第4节:菲律宾浴血(4)
码头上穿着耀眼白色军服的美军高级将领,在笛声、鼓声和喇叭声中排成一排,走上跳板,向舰长舱里的罗斯福总统致敬。让罗斯福有点失望的是,在前来欢迎的高级将领的行列里没有发现麦克阿瑟。
就在这时,令人注目的一幕出现了:一辆红色高级敞篷轿车在护送的摩托车尖厉的警报声中停靠在码头上,从后排座上跳下来的麦克阿瑟,身穿土黄色的军裤和棕色的飞行员夹克,头戴菲律宾总统特别授予的“元帅帽”,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大模大样地走上跳板。这一身装束在奉命一律着白色制服的珍珠港美海军官兵中实在抢眼,以致于以总统参谋长身份陪罗斯福前来檀香山的麦克阿瑟的老朋友莱希将军私下悄悄地问他:“道格拉斯,你来这里看我们,为什么不穿适合这种场合的衣服?”“嘿,”麦克阿瑟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没到过我们那里,那里的天气可冷啦!”
第二天,麦克阿瑟和尼米兹陪同总统乘坐当地消防队长的红色五座敞蓬汽车视察部队。一路上麦克阿瑟充分发挥了他善于演讲的才能,与罗斯福大谈参观感想,把挤在后排坐位上、夹在总统与麦克阿瑟之间的尼米兹凉在一边。
当天傍晚,总统作东,在他下榻的寓所——一幢面对怀基基海滩的美丽房子里举行了宴会。饭后,罗斯福、麦克阿瑟、莱希、尼米兹来到悬挂着大幅太平洋地图的会客厅。
麦克阿瑟明白,珍珠港之行的真正“唇枪舌剑”开始了。
罗斯福首先说明此次会面的目的是“决定太平洋战争的下一阶段行动计划”。总统举起竹节教鞭,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