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71-伤寒论条辨 >

第17章

471-伤寒论条辨-第17章

小说: 471-伤寒论条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参。音搀。差。穿之切。为。去声。令。平声。根源者。言人之五脏六腑吉凶死生皆取决于 
脉。所以为斯道之根本渊源也。孙思邈曰。从肘腕中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 
分。是为尺。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 
关界尺寸之间。古无定说。朱子曰。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 
似得难经本旨。然则关有定位。自脉诀始。滑氏曰。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也。 
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 胁之分也。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也。此寸关尺为 
三部之说也。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荣。当作营。见马氏素问注证发微。) 
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难经三十难曰。人气 
受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灵枢同。而纪氏云。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之悍气则浊。精气入 
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清。然则三经之文虽少别。而其旨则同。清浊之分虽殊。而其为气则一。 
夫荣卫之为荣卫如此。然三十二难又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在脉外。行中行外虽同。 
而荣则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谷。故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一阴降。 
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即 
肾之生气也。故曰。浊气为卫。滑氏曰。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 
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谓清气为荣。 
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又曰。统而言之。则荣卫皆水谷之气所为。故悉以气 
言可也。析而言之。则 
血为荣。气为冲。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合经传而观之。则荣卫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亦以 
其分体分用者之大端言也。会其极而言之。其犹氤氲之在天地与。衡铨称其喻平准也。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铢。音殊。肾为水脏。水性就下。故其脉循骨而沉。心为火脏而合血脉。故其脉洪。洪。犹 
洪水之洪。大而有波澜之谓也。肺为金脏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脉故浮。肝为木脏。木性 
曲直。其脉循筋而行。故弦。经。正也。常。久也。亦经也。言平人之脉。以如此合四时为正。 
通常而可久也。说文十黍之重曰铢。六铢为一分。盖指脉之以三菽六菽约轻重而言也。然言四脏 
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见。故其经常不可言。欲人当自推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出而升。气之上。来也。入而降。气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 
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转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详言之也。滑氏曰。内经平人气象论云。人一 
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急。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呼吸之数言之。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每刻一 
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身也。积而盈之。每时八刻。计一 
千八十息。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脉行 
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脉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 
合一万三千五百四十息。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 
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见。音现。滑氏曰。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 
云者。皆手太阴所历之处。而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脉行周身五十度。 
又当复始于寸口。所以谓之循环也。虚实见下。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凡脉言数。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虚实所见之目。病脉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 
言脉之变化相因而乘。由阴阳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干之目。风为阳邪。浮虚者。阳主外 
也。寒为阴邪。牢坚者。阴主内也。水饮皆痰之异名。以其聚于内。故曰水蓄。沉潜内伏也。以 
其薄于外。故曰支饮。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脉名。虚坚潜急。非脉名也。乃形容。惟 
其浮则虚弱。牢则坚强。沉所以潜。弦所以急之谓也。动阴阳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 
数。急疾也。阳盛则数。所以热烦也。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此言虚实之见。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执一以拘。设或脉与病。有不如此而相应者。则 
又当察识其别有传变之缘故。况三部所属不同。则变端亦各自有异。岂所言之数者。可以为一定 
之限哉。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 
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见。音现。别。必列切。度。达各切。为。去声。传。如字。太过不及。总虚实而言也。怪 
非常也。言二者不常见。见则当知其为怪异也。奸。伤犯也。难经曰。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 
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 
脐下一寸。故名三焦。舍。谓病邪客止之处所也。此条乃设问答以敷陈脉道之大概。故为首章。 
以发明诊家入武之始事。此节乃总结上文以起下条。示学人当通此以达彼。因略以致详之意也。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呼者气之出。脉之来也。吸者气之入。脉之去也。头头绪也。脉随气之出入而来去。名状虽多。 
呼吸则其源头也。然脉有二。此以尺寸之脉言。若以周身言之。则循环无端。截不断。无头尾之 
可言。学人当别识。脉经无吸字。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 
内实外虚也。 
刘氏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 
骨肉之分。气之降而下也。出。呼而来也。入。吸而去也。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此之谓 
也。疾即上条之太过。亦阳也。迟即上条之不及。亦阴也。然则内虚外实者。阴不及阳太过也。 
内实外虚者。阴太过而阳不及也。然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内外虚实者。病之大纲领也。 
知内外之阴阳而明其孰为虚孰为实者。诊家之切要也。为此条以次首条者。示学人下手功夫之急 
务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 
人苦发热。身体疼。病患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 
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沉迟属阴。故知表邪已解也。 
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 
者。脉当沉而迟。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凡假令之令。皆平声。卒。清勿切。卒痛。言仓遽作痛也。浮大属阳。故知里邪已散也。此 
条上设三问。下二节苦发热。身体疼。腹内卒痛。言问。坐卧。言望。末决言知病于脉。所以示 
诊家三者不可缺一之意也。 
问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 
处言已愈。 
凡设令之令。与假令之令同。处言之处。皆上声。明日到。则病有进退可知矣。故于其向壁 
卧。则可以拟其安而热已去也。脉不和。言虽未至于平静。亦无躁疾之谓也。此与上条大意略同。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 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 
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音系。此复喻人恐足以胜诈。觉人勿售欺之意。 。恨视貌。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张口气悟为欠。然阴阳相引则欠。故无病可知也。 
脉之呻者。病也。 
呻。呻吟苦声。 
言迟者。风也。 
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风。 
摇头者。里痛也。 
头属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 
行迟者。表强也。 
表以经络言。强以拘急言。 
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足也。 
坐而下脚者。腰痛也。 
下脚。欲求伸舒之意。 
里物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怀卵物。犹言自冒其心之谓。此条八节。皆望而知之之事。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伏气者。旧有外感。不即发而伏藏于经中之气脉也。今月之内欲有伏气。疑有错误。微弱。 
少阴之脉也。少阴之脉。从肾 
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故喉中痛也。然咽痛下利皆少阴证。故病患虽言实痛。亦当知其欲自 
下利也。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系貌。脱色。犹言失色也。盖内气馁者。 
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血少则脉涩。所以唇口干燥。然此以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惭也。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者。神游不定。故血气乱而变不一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经。难经也。菽。大豆也。滑氏曰。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脉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 
主血脉。故其脉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脉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 
脉如十二菽之重。肾在肝下。主骨。故其脉按之至骨。肾不言菽。以类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 
盖五脏以上下之次第而居。故其气之至。离皮肤有如此远近之约摸。乃越人教人如此用 
指着意候按而取诊耳。轻重以下指之法言。故胡氏曰。越人云菽。大抵是个约摸的法。见得轻重 
有差等。非真如菽之重也。然此条言气。难经言部。部者。一定之部位。而气在其中。气者。元气谷气 
之精。而部位亦在不言之表也。虞氏有言。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 
菽之重得之。知本经之至。虞氏以气推明越人言外之意如此。 
然则此条以气言者。岂非发明难经此意于虞氏未言之先与。不然。既曰。经说不易其部字也。虽 
然。难经有与皮毛相得者。与血脉相得者。与肌肉相得者。与肝平者。举指来疾者五句。在各起 
句重字下。而此无之。则是难经详而此略。参看则义全。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 
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纵横。皆平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水能克火而乘火。金能克木而乘木。乘其所胜。其事易直。故曰纵。火受制于水。而反乘水。木受 
制于金。而反乘金。侮所不胜。其事不直。故曰横。水生于金。而反乘金。火生于木。而反乘木。 
子来犯母。其势悖。故曰逆。金能生水而乘水。木能生火而乘火。母之及子。其势从。故曰顺也。 
上条言脉原于五脏。合二五而成部位之次第。乃推明脉之所以始也。此条言脉具五行刑生制化之 
义。乃五脏六腑吉凶死生之枢机。脉之大要也。而其所以为斯道之根源可见矣。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 
诸脉作病也。 
残。伤也。贼。害也。浮滑。阳盛也。沉涩弦紧。阴盛也。阳盛为太过。阴盛为不及。皆可 
怪之脉。能伤害血气者也。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 
为其部生起病端。如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阴阳俱紧之类。所谓邪不空见者。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 
如食顷。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此勉医家病家。当两相敬慎。庶不为灾怪。致生疑累之意。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 
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凡脉言濡。皆读软。微。非脉名。盖脉以有胃气为吉。微微之弦。有胃气之谓也。难经曰。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盖肝主筋。故其脉如此。此述素难而成文。素难详而此略。且多错误。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纯弦。即素难所谓真肝脉至。如弦直。即素难所谓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如 
新张弓弦是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 
大者。愈也。 
心主血脉。其王在夏。故其脉洪大而长。应万物盛长之象也。然素难皆言心脉钩。钩以性情言。 
洪大而长以体势言。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 
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尿。与溺同。反复。钩之反复也。此条下文脱二节。错一节。在前。此节亦疑多错误。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 
愈。若得数者。则 
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脓。为难治也。 
肺主皮毛。上为华盖。故脉毛浮。缓迟者。脾土之脉也。兼得缓迟为愈者。肺金得土为逢生 
也。法当痈脓者。金逢火化也。 
此下当有如上文假令云云之转语。一节。疑脱落。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