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71-伤寒论条辨 >

第21章

471-伤寒论条辨-第21章

小说: 471-伤寒论条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言。经也。权在其中。三言者。不知为谁。经不经。权不权。 揭三篇条目之首。与伤寒例。 
妄六经前之逆同。伤寒例以当简篇前也。故削之。削之则叛经之迹泯。而三言者。以皆揭条册 
首。不能削。只得存之。存之亦乱经之罪着。着与泯皆所以为狂妄戒也。后之览者。宜鉴于斯。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此亦叔和语。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部脉皆平。血气和可知矣。心下硬。实也。所以急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不欲。犹恶也。宿。陈久也。犹世俗所谓积也。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 
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承上文复设问答。言脉以申明之之意。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条亦承上文。又以脉之变者言。以详明之之意。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实者。邪气甚之谓也。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其。期也。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承气汤。 
沉以候阴。再言沉者。谓深沉在里阴之意也。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双弦。谓左右皆然也。弦则为阴。迟则为寒。心下硬者。谓客寒结滞于膈也。大为阳虚。紧 
为阴胜。阳以腑言。阴以寒言。谓阴寒之邪。内实于胃腑也。 

卷之八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属性: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此与第十七十八语意同。) 
上记十一篇。叔和分经及述经外之余言。附己意以撰次之。合经亦十一篇。共目二十二。以 
为全成仲景氏未韦之遗书者也。而第十七。十八。二十二。三篇。则又皆抱空名而拥虚位。无册 
条之可检。实则一十九篇之条册耳。皆叔和所纪之旧额如此。世固有少此以为非仲景之全书而起 
其说者。呜呼。是书也。仲景之作于建安。汉年号也。出自叔和之撰述。晋太医令也。相去虽 
不甚远。盖已两朝相隔矣。是仲景之全书。非仲景之全书。诚不可晓也。然纵非全是。不是全非。 
断可言也。是是非非。全责在我。反我自责。则是不是。非不非。全不全。自有可见者在也。见 
一焉。则仲景之所以为仲景者。可寤寐皆得全见之矣。其神其妙。又何待言。凡我同袍。尚期同勉。 

卷之八
附庐山刘复真脉诀捷要
属性:脉者。天真太和之气也。王叔和七表八里之说。形状浩繁。学人无条理可据。夫持脉之道。 
图不尽言。存乎心会而已。先师崔紫虚真人。面命心传。撮其枢要。但以浮沉迟数四脉为宗。知 
风气冷热为主病。且如 
【浮】脉。有力者风。无力者虚。 
【沉】脉。有力者积。无力者气。 
【迟】脉。有力者痛。无力者冷。 
【数】脉。有力者热。无力者疮。更看三部所属。如寸部属上焦头面胸膈之病。关部属中焦 
肚腹之病。尺部属下焦腰腿足之病。又看五脏六腑所主。以浮中沉表里消息也。学人当以义理精 
别。不致按寸握尺之诮云。 
【浮】脉。为阳。属表。言外得病。有力主风。无力主虚。举指在皮便见。与芤滑洪脉同。 
【沉】脉。为阴。属里。言内得病。有力者积。无力者气。下指按至骨方见。与弱伏濡脉同。 
【迟】脉。为阴。主冷。有力者痛。与缓微涩脉同。 
【数】脉。为阴。主热。无力者疮。与弦紧实脉同。 
x上焦病属寸口脉x 
浮风 主头面眼目。浮肿风寒。牙疼。口眼 斜。 
沉气 主胸膈痞满。咳嗽喘急。膈气翻胃。胸痛不食。 
迟冷 主呕吐隔痞。不纳水谷。虚汗拘急。疼痛不已。 
数热 主上壅烦燥。口苦咽干。客热烦渴。头痛口疮。 
x中焦病属关脉x 
浮风 主两臂拘挛。不能举运。背脊筋痛。身体麻木。 
沉气 主腹膨鸣。心腹疼痛。上下关格。不思饮食。 
迟冷 主 癖。痛走不定。上下攻刺。翻胃吐食。 
数热 主口渴咽干。呕吐霍乱。烦躁不宁。 
x下焦病属尺脉x 
浮风 主腰痛。腿膝麻木。足胫肿痛。大便不利。 
沉气 主脚肿疼痛。下重。麻木。小便不利。 
迟冷 主小腹急疼。外肾偏。大小便频数。大便泄泻。 
数热 主小便不通。大便秘结。肾痈。烦渴不止。 
伤寒但有脚脉不死。在脚背上腕中。是冲阳脉也。有此脉则气盛。又有大溪脉。在内踝侧动 
脉是也。又有一脉在手虎口合谷穴。此脉盛则伤寒有汗。刘复真先生纂七表八里之玄。集为四脉。 
曰风气冷热 
也。复变为八。曰虚风。积气。痛冷。热疮。凡八部。以定其何部得之。则知病之所在。先生扫 
除冗蔓。直显真源。得传者。慎之宝之。 

卷之八
附严三点捷法
属性:脉浮得病。宜发散。脉沉得病。宜疏利。脉迟之病。宜温中。脉数之病。宜汗解。右寸有力 
者。可吐。右尺有力者。可下。左寸有力者。可汗。丈夫寸口脉须浮。关部脉须紧。尺部脉须沉。 
妇人寸部脉须沉。关部脉须缓。尺部脉须浮。 

卷之八
神圣功巧括
属性: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备全。 
【望】第一看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活润死枯肥是实。瘦为虚弱古今传。谦体则知腰 
内痛。攒眉头痛与头眩。手不举兮肩背痛。步行艰苦疼腰间。叉手按胸知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 
但起不眠痰夹热。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 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 
面黑冷同煎。 
【闻】第二应声清与浊。鉴他真语及狂言。声浊即知痰壅塞。声清内冷是因缘。言语真诚非 
实热。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壁。胸膈停痰证痫癫。更有病因循日久。音声遽失命归泉。 
【问】三问病因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少多宜冷热。更兼服过药堪凭。饮食稍通 
容易治。不进之时不易宁。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乃是脏中寒。尿色赤黄真内热。尿清定是冷相 
干。 
【切】切脉是居为四末。浮沉迟数病之端。四事略陈通梗概。举隅善反一同看。 


削伤寒例
属性:x成无己本旧有伤寒例一篇。今削之。存此以备后照。x 
医道之方法具备。自仲景始。故世称仲景方法之祖。伤寒论。乃其书也。考求其方法。义例 
明甚。何谓例。如中风。一也。伤寒。二也。兼风寒俱有而中伤。三也。三病不同。以皆同在太 
阳。故皆发汗。发汗云者。非以例言乎。何谓义。如发中风之发。发之以桂枝汤。发伤寒之发。发 
之以麻黄汤。发兼风寒俱有而中伤之发。发之以大青龙汤。一例发汗。而三汤则不同。非以其 
各有所宜之义乎。然则方法者。道之用也。例者。所以行其方法也。义则其行而宜之之谓是已。 
是皆相须而不相离。一致之谓道也。啻此为然哉。其余各属。悉皆类此。条目具在也。夫何无己 
之注解。不省义例原属方法中。法外又独有伤寒之例。独例伤寒而置诸各属。舍义而独曰例。岂 
仲景之言。其为后人之伪。明亦甚矣。伪例者谁。或曰叔和。谓叔和者。以其编述也。编述论而 
出始。则叔和之于论。诚功之首也。乃若又伪此例。则后之医伤寒者。不知通求各属。但务专拟 
于伤寒。仿例而行。仲景之道。反愈晦。而至今愈不明。究其叛乱不由厄于此例以至如此乎。以 
此言之。则叔和者。亦一罪之魁耳。贤如叔和。愚意其智不乃尔也。或曰无己。谓无己者。以其 
注解也。此则近似。何也。已任注解。则当精辨论之条目。详悉各属本义。以迪诸后。不当愎强 
苟且。一概徇己。朦胧训为伤寒。比之于例。俨然一家口语。以此拟己。夫复何疑。且例苟在己 
前。亦当暴白其非。不令得以迷误继述。是也。奈何懵此不为。乃固为尾之以阿顺可乎。律以春 
秋大义。譬如专国政之赵卿。以不讨贼而直受弑君之恶。罪不能辞。己亦有也。虽然。事属久远。 
理在难明。必欲求其人以实之。斯亦凿矣。伪不容有。无之可也。既应无之。削之是矣。故从削。 



属性: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惟仲景此书。然则此 
书者。尽斯道体用之全。得圣人之经而时出者也。后有作者。终莫能比德焉。是故。继往开来。 
莫善于此。愚自受读以来。沉潜涵泳。反复 绎。窃怪简篇条册。颠倒错乱殊甚。盖编始虽由于 
叔和。而源流已远。中间时异世殊。不无蠹残人弊。今非古是。物固然也。而注家则置弗理会。 
但徒根据文顺释。譬如童蒙受教于师。惟解随声传诵。一毫意义。懵不关心。至历 聱牙。则又 
掇拾假借以牵合。即其负前修以误后进。则其祸斯时与害往日者。不待言也。所谓舟。一也。操 
之而善则有利济之功。不善。则不惟适足以杀人。而反并己亦沦胥以自溺者犹是也。是故。君子慎 
术。不亦可惧也夫。于是不惮险遥。多方博访。广益见闻。虑积久长。晚忽豁悟。乃出所旧得。 
重考修辑。属草于万历壬午。成于去岁己丑。倩书誊脱。方幸字得颇佳。而校讨点画。则又率多 
讹谬。自慨今年七十一矣。不免强拭眵昏。力楷 梓。复客留后。凡若干万言。移整若干条。考 
订若干字。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呜呼。仲景圣 
当时而祖百代。其神功妙用。闻而不可得见。所可见者。仅存是书。 是书以求其道。由其道以 
缵其宗。亦惟系乎人之心志用不用何如耳。今也以生乎千五百年之下。而欲渊源千五百年上人之 
遗言。键发其神妙以懋率由。岂可以容易言哉。然时世虽殊。人心则一。不一者事。至一者道。 
诚能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则道在是也。道得则仲景得矣。尚何时世之间。可以二言 
邪。是故具述其本末。粗陈大义。俟诸来哲。大家精详。允期斯 
道。协陟重明以之修己治人。进之拱盛顺化。念兹在兹。施于有政。庶几将来。虽或时灾。平循 
通辙。克绥正命。则仲景在我。而圣贤之宗风不坠。是非吾人顾念天之所以与我。而我当求尽其 
所以体之全之之一事邪。他固非愚之所可豫知也。曷敢道哉。抑揣余景衰肘。丑 何可以入人目。 
而乃劬劬若是。以取身后嗤唾邪。不然也。盖亦不过远。惟或者得彻观于有道。在任。则亦尚可 
以少见。竞竞专致。操存于一笔之不敢苟云尔。 
x万历二十一年岁次癸巳仲冬闰辛巳朔粤三日癸未 新安方有执自跋x 


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属性:神农本经。药三百六十五种。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数。应三才而合四时。此本草之所以 
权舆也。厥义尚矣。梁陶隐居。进明医别录。倍之为七百三十种。而义犹在焉。迨夫唐本图经。 
蜀唐慎微证类。以至宋嘉 政和。重定重修。义皆不论。旁搜远访。务在增多。凡见闻所及。有 
关用验者。莫不兼收并录。实总一千七百四十六种。而药无遗品。本草称大备。疾病之需。卫生之 
具。天下至今为永赖焉。然一百一十三方。用者九十一种耳。旧本皆一一注性味于各方药下。烦 
冗无义。今具钞而附说。以为初学仓卒。易于检对之便。余则略云。 
桂枝 桂。味甘辛。大热。有小毒。主温中。利肝肺气。霍乱转筋。头痛出汗。止烦。坚骨 
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神农本经。有牡桂菌桂。辛温无毒。无桂枝。桂。别 
录以下有桂。上文钞者是。皆无桂枝。别说云。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 
取其轻薄而能发散。愚按诸家本草。桂虽云辛甘大热。本经则言辛温。皆无发散之说。经于发汗。 
曰宜麻黄汤。曰宜桂枝汤云云者。以例言也。出汗不出汗。有权在经。深思宜之一字。则有所宜 
者。必有所不宜者在。宜于此者。必有不宜于彼者在。此经之言外意。读者要当潜心察识。然后 
可以用经之权。而能神经之妙矣。苟徒泥于发散。发汗云云。此成无己所以凿发散之谬注也。后 
此。人人遂皆自然其说而以为说。殊不思人之用桂。大率皆皮。而无用枝者。经于桂枝。凡用皆 
云去皮。去皮者。非谓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经用枝。故有去皮云耳。经既去皮而 
用枝。则是去人之所用于不用。而用人之所不用以为用。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可知矣。 
岂取发散云乎哉。不在此也。然则所取何。曰。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则是枝必桂中奇才 
妙用。人虽皆未及知。而经则独知之深者。以其从阳而敏于走卫也。得之者。惟主理疏不足。宣 
导百药无所畏是也。) 
麻黄。味苦。温。无毒。主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通腠。理疏。解肌。泄邪恶气。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陶隐居云。用之折除节。节 
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药性论。根节能止汗。日华子。通九窍。开毛孔皮 
肤。) 
葛根。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 
(陶隐居云。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药性论云。能治天行上气呕逆。近世方书。谓野葛 
有毒。伤胎。遂将妊娠妇人方中葛根。改为家葛。殊不思本草作于神农氏。当此之时。人尚无家。 
葛焉家哉。有野葛者。自是一种。大毒杀人。不啻伤胎而已。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非葛也。若 
因此物。道听途说。岂不迂哉。) 
柴胡。味苦。平。无毒。主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 
五脏间游气。(药性论云。主时疾内外热不解。萧炳云。主痰满胸胁中痞。柴。本经作茈。广韵 
如此。) 
芍药。味苦酸。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寒热 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去水气。 
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中恶腹痛。(本经一耳。别录分赤白为二用。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 
止痛散血。古人采自山野。山野多赤。后世好奇尚白。取办于种莳。虽得白多而肥大。乃出自人 
为。而物已失其天性矣。故难责效。风寒所用。义自赤者。经无明文。古意本来如此。若芍药甘 
草汤方。明书白者。此用白也。药性论云。能蚀脓。衍义云。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甘草。(国老)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邪气。长肌肉。温中。解百药毒。(反大戟。 
芫花。甘遂。海藻。陶隐居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故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药性论云。忌猪肉。) 
栝蒌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 
(反乌头。日华子云。治热狂时疾。) 
实名黄瓜。主胸痹。(图经云。疗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识人。) 
近时方书及称呼皆无栝蒌根。惟有天花粉。谓天花粉即栝蒌根。殊不知栝蒌者载在本经。而 
天花粉者。自本经别 
录。以至唐蜀诸家本草。皆所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