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1卧虎藏龙三国智 >

第5章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5章

小说: 61卧虎藏龙三国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听得孙权抚掌大笑。鲁肃真会讲话,马屁拍得毫无谄媚的感觉。逆耳忠言也能讲,顺耳好话也照说。高!            
曹操柔性攻心走华容(1)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设计了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由于描绘生动,情节曲折,成为脍炙人口的三国名段。 
  奇怪的是,依演义书迷的制式反应,曹操无恶不作,刘备仁民爱物,关羽放走曹操,纵虎归山,留下无穷后患,罪不可恕,即使不狠批痛骂,至少也该有所责备,但似乎没有。关羽仿佛不沾锅一样,读者不仅不怪他,反而为他的义气所感动。 
  不扣分反而加分,为什么?只因为罗贯中的文笔太好,烘托出关云长义薄云天的形象,把关羽的两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发现,原来看起来冷硬耿介的关羽,也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矛盾的时候。关羽的信义美誉,盖过不忠的罪名。人,从形象学的分数来看,失之公忠,收之义气。关羽变得可爱得多。 
  在罗贯中笔下,关羽的性格线条分明,就像同僚、敌人眼中的关羽。刘备眼中的关羽,孔明眼中的关羽,程昱眼中的关羽,曹操眼中的关羽,就是这么恩怨分明、义气深重的汉子。所以关羽在孔明面前立下军令状时,刘备忧虑关羽会真的放过曹操;所以当曹操走投无路,想蛮冲硬干,程昱建议曹操动之以情;所以曹操及时领悟,反采柔性攻势,软化关羽的思想防线。更不用说孔明不但料准关羽的反应,也夜观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旁观者清,惟有关云长迷。 
  一句话将了将军一军 
  看看《演义》怎么说的?诸葛孔明集合各大将领,分派任务,埋伏险地,狙击兵败遁逃的曹操残军,惟独关羽闲闲无事。 
  堂堂大将坐冷板凳不能出场,谁受得了?关羽向诸葛亮抗议,诸葛亮回道:有个最紧要的隘口,叫做华容道,本应由你关羽防守,却因曹操昔日优遇足下,怕你报恩放行。 
  关羽驳说,欠曹操的,早在力拒袁绍时,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回报过了。如今对阵,必不放过。 
  关羽说得自信满满。事实上,曹操狼狈不堪的在华容道遇阻于关羽时,动之以情,希望顾念情分,关羽也回答同样的说辞,该报的早报过了,现在两不相欠,公事公办。 
  然而曹操何许人也,岂这么容易就被封死,他反应机灵,立即提醒关羽,还没了呢。“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            
曹操柔性攻心走华容(2)     
  是啊,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暗挺护航,这不是恩情是什么?这事发生在“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之后,还欠着未完不是吗?关羽心有为难,曹操适时补上一句“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此话一出,将了关大将军一军,关羽心防尽破,只能任攻于心计的曹操摆布。曹操便这样死里逃生。 
  没有箭头的箭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这个救了曹操的史例,虽然典出《左传》,但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孟子·离娄篇》。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时代的神箭手。子濯孺子是郑国大夫,奉命攻打卫国,反遭卫国的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旧伤复发,手无举弓之力,坐以待毙,他问车夫追来的人是谁?一听是庾公之斯,反而松了一口气。车夫觉得奇怪,庾公之斯是卫国第一神箭手,从不失手,怎么子濯孺子不担心? 
  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曾经向尹公之他学箭,尹公之他又向子濯孺子学箭。尹公之他是一位君子,物以类聚,庾公之斯必然也是君子,必然手下留情。果然,庾公之斯追来后心软,说:“我不愿用您的箭术伤害您。”(庾公之斯的箭术传袭自子濯孺子) 
  但是两军交战是国家大事,不可徇私。于是庾公之斯把箭头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没有箭头、没有杀伤力的箭,交差了事。 
  孟子讲述这则故事,是为了做个对比。传说夏朝有个叫逢蒙的人,跟一名叫羿的国君学箭,学成之后,心想,普天之下箭术比他高明的,只有老师羿,杀了羿,他就天下第一了。于是杀害羿。 
  有人认为羿并没有错,但孟子不这么想。错在哪里?错在交友授徒,选择错误。反观子濯孺子、尹公之他、庾公之斯的组合,却有道义有格调,不像羿和逢蒙。 
  有血有泪的武将形象 
  以上事迹登载在儒家典籍,是儒家推行认可的懿行美德。关羽重义理,守礼法,当曹操拈出“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关羽就像着了魔似的,弃军令、兵事于不顾,让曹操从容逃去。这是曹操攻心决胜的高招,也是献策的程昱眼光精准之处。            
孙权和蝙蝠的两手策略(1)     
  蝙蝠是鸟类还是走兽?蝙蝠长得像老鼠,是不折不扣的哺乳类动物,却又飞来飞去,和鸟类没两样。在《伊索寓言》里,蝙蝠左右逢源于鸟类和走兽之间,双方交战,鸟类战胜了,蝙蝠就自称是鸟类,走兽战胜了,蝙蝠又变成走兽一族。哪边赢,蝙蝠就属于哪边。战争结束后,走兽和鸟类言归于好,蝙蝠的骑墙性格被拆穿,跑到鸟类阵营被当作走兽,跑到走兽阵营被当作鸟类,终于被驱逐出去,成为不受欢迎的异类,从此只能摸黑飞行。 
  蝙蝠寓言无非告诉狡狯的人类,立场要坚定,态度要明确,该什么,就是什么,否则就会像蝙蝠,最后两边都得罪。 
  从另一个角度看,若不是蝙蝠摇摇摆摆,恐怕早在选边站的时候,捐躯沙场。合纵连横是求生存、谋发展的必要策略。只是忽左忽右像走竿索,走得好,游走两岸,走不好,就会灭顶。 
  黄雀该捕蝉或螳螂 
  两手策略不好使,操纵手法要高明,合纵手腕要高超,要善用恐怖平衡,活用敌我矛盾,才不会从两边都要,转为两头落空,里外不是人。 
  三国君王里,孙权的两面手法用得最多最广手段最高。尽管不怎么心甘情愿,孙权和刘备至少维持长年的同盟关系,直到荆州问题引爆冲突,后来趁关羽攻击曹魏,和曹操暗通款曲,夹击关羽,夺回荆州。擒杀关羽虽然过瘾,但代价不小,孙权势必面对刘备的复仇大军。如果曹魏趁火打劫,和刘备联合作战,东吴便玩完了。孙权承受不起,派人向刘备求和。刘备人在气头,不得抒解,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孙权碰壁,只能向曹丕称臣投降(曹操已死)。 
  曹丕该不该答应孙权呢?好不容易孙、刘合作破局,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形势,但这只黄雀下手的对象应该是蝉抑螳螂,在魏国内部引起争议。 
  曹丕身边聪明人不少,尤其刘晔,对孙权的那一套早已洞悉,他反对接纳孙权。他提醒曹丕,孙权无故投降,必有缘故,不是真心,不如顺势联合刘备,消灭孙权。 
  刘晔主张,蜀汉攻击吴国边境,曹则攻击吴国心脏,不出十日,孙权必亡。之后蜀汉势单力薄,就算得到吴一半土地,也无济于事。            
孙权和蝙蝠的两手策略(2)     
  魏主曹丕却主张袭击蜀汉背后,刘晔反驳说:“蜀远吴近,蜀发现我们出兵攻击他们,一定回军迎击。刘备正在怒师攻吴,听说我们也攻打吴国,知道东吴必亡,一定很高兴,加速挺进,与我们争夺孙权土地,不可能抑制忿怒帮助孙权合击我们。” 
  孙权命不该绝。和老爸曹操相比,曹丕的判断力差了一截,他不听刘晔的建议,决定接纳孙权。到此为止,孙权的两手策略十分成功,不但化解魏、蜀夹攻的危机,之后又因陆逊用兵如神而大破刘备。 
  为了取得魏国的支持,孙权委曲求全到了极点。魏国派人来封他为吴王,群臣难以接受。反倒是孙权本人洒脱得很,他安慰大家,“不要以我受封爵为耻,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为汉王”。孙权说得好:“这是因应时宜,于我何损?” 
  珍宝于我如瓦石 
  是啊,于我何损?这是孙权了不起的地方,他没什么包袱,管你什么“汉贼不两立”,他能屈能伸,只要保住国家命脉,屈身事曹,有何大不了的? 
  名号都可以降格,宝物珍玩等身外之物更不足惜。当曹丕向吴国要求进贡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珍宝,群臣反对,但孙权要大家想开一些,因为“我们在西北对抗刘备,全国人民都得依靠魏国,他们要的,在我看来,不过一堆瓦片、石头,有什么好可惜的”? 
  曹丕虽然不怎么英明,但也不笨。他担心孙权耍诈,一如刘晔所说。政治人物说一套做一套,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考验孙权,怎么考验?送儿子来。曹丕要孙权送长子孙登到京师洛阳来,做为人质。孙权哪敢冒这个险,推托再三,最后拖不过了,干脆赖掉,大家撕破脸。吴、魏两国兵戎相见,孙权再使手段,向刘备求和。刘备御驾东征惨败后气焰尽失,听说孙权要求复交,求之不得。孙权得以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专力抗敌,斥退魏军。 
  孙权并未被胜利冲昏,他拒绝群臣的建议,不愿跟在曹丕、刘备后头称帝,他不愿因为这种虚名而得罪魏国。不久,刘备逝世,蜀国国力不明,孙权忧心魏国来犯,再派使者向曹丕赔不是。曹丕哪想理他,孙权正尴尬时,诸葛亮派能言善道的邓芝出使东吴,精辟的利害分析打醒了孙权。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和蜀合作,和魏断绝往来。            
如果老板有错:诸葛亮vs。刘备(1)     
  职场守则第一条,老板绝对不会有错;如果发现老板有错,请参考第一条。 
  “老板绝对不会有错”,这句话绝对不会错,因为这是员工长保饭碗的定律。吃饭皇帝大。 
  可是老板真的错了,又要你执行他的错,你必须扭曲人格、违背良知,多么痛苦啊。 
  部属面对这种情形,不外几种反应: 
  一、据理力争,强劝力谏。 
  二、照章行事,对错干我何事? 
  三、阳奉阴违,明着答应,暗地里推拖不做。 
  四、委婉反对,若劝不成,全力执行。 
  第一种人很有骨气,但不讨喜,通常成为烈士;第二种人柔弱无骨,得过且过,许多主子喜欢这款;第三种人以阳奉保住饭碗,以阴违维护专业,但被逮到打太极拳,同样将面临挣扎。最后一种老成持重,最为中庸。 
  诸葛亮显然是最后一种,从刘备东征孙吴时,诸葛亮的态度可见一斑。 
  法正的表演艺术 
  孙权袭杀关羽、夺占荆州,刘备为了报仇,率兵讨伐吴国,大败而归。且不从结果论来看,伐吴这件事本身就有许多争论。 
  奇怪的是,伐吴行动和诸葛亮的联吴战略完全抵触,正史里却不闻诸葛亮吭声,只在刘备惨败后,叹说:“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刘备)东征,即使东征,(如果法正还在)一定不会覆败。” 
  短短一段话,依语气透露出下列讯息:诸葛亮也不赞成刘备伐吴,但无力或不想制止。法正才有强谏、说服的能耐。 
  为何是法正?法正和诸葛亮的价值观、人格特质和行事风格不同。《三国志》写两人“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就是说法正和诸葛亮的喜好和崇尚不同,却能从大局出发,共同合作。 
  法正会强谏,诸葛亮却不会。从史料上不曾看到诸葛亮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演出。别说对刘备了,即使凶巴巴的法正,诸葛亮也不敢惹。法正性子刚烈,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还会擅自杀害诋毁他的人。有人看不惯法正这么嚣张,希望诸葛亮报请刘备管束一下,但诸葛亮表示,刘备宠信法正,倚仗法正,要约束法正的行为,难哪!            
如果老板有错:诸葛亮vs。刘备(2)     
  这则故事,可看出法正的性格:有一回,刘备迎战曹操,战况激烈,众人急劝刘备避雨(“矢下如雨”),刘备大怒,不肯,法正向前站在刘备面前,当挡箭牌,告诉刘备,你不退,我也不退。刘备只好避退。 
  法正会这种表演艺术,加上他的脾气硬,获得信任,所以,诸葛亮叹说法正如果还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主要还在于法正连说带演,不怕死,符合劝诤的功力,这不是一板一眼、谨守君臣分寸的诸葛亮所学得到的。 
  有史家怀疑,诸葛亮赞成刘备伐吴,否则为何不闻诸葛亮反对?这个推断很离谱。首先就忽略了陈寿在《法正传》里用了“群臣多谏”这四个字,表示反对者众。只是《三国志》记事向来残缺不全,未加详载,裴注就引用史料记下赵云的反战建言。但不管什么人来劝,效果可能都不大,刘备人在气头上,恨在胸口烧,惹不起,劝不动。有一个叫秦宓的人(时任“从事祭酒”一职),表示从天时看来,出兵不利,刘备嫌他乌鸦嘴,把他关进监牢,后来才获释。 
  不必为诸葛亮辩护 
  从史料看来,诸葛孔明并未劝阻刘备御驾亲征。但身为首席谋臣,对主子的错误决定,如果未加劝阻,不是显得很笨,就是很坏,不符合众人对诸葛孔明完美形象的期待。于是,《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安排诸葛亮“苦谏数次,只是不听”,后来引领百官,力劝刘备,伐吴可以,但不必御驾亲征,“命一上将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刘备心志动摇之际,张飞却闯进来抱着刘备的腿大哭,说:“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张飞话说得绝,此仇非报不可,若报仇不得,宁死不和刘备相见。刘备就这样感情用事,亲自出征,诸葛亮说什么也没用了。 
  依小说所说,诸葛亮力谏了,是张飞坏了事。而罗贯中一直塑造刘备的仁者形象,到此时也顾不得了。《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写秦宓在刘备出发前,再三劝阻,惹恼刘备,命人斩杀,众官求情,免于一死,下狱。孔明上表,一来为秦宓开脱,二来劝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对吴兴兵,言辞恳切,文情并茂。可惜刘备心意已决,众将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板犯错。            
如果老板有错:部属反应     
  当老板错了,身为部属,或委婉相劝,或直言以谏,如果老板未能采纳,执意己见,最后失败了,此时部属对自己的先见之明,应该如何反应?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闭嘴。哀矜勿喜,决不出声。 
  这不是美德,是避免激怒上级,避免在伤口上洒盐。然而遇到器量狭小的主管,你不出声,还是难逃噩运。 
  信任够,才会言听计从 
  田丰和袁绍的关系正是如此。官渡兵败,袁绍后悔不听田丰的警告,反而把田丰拘押在狱,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却很悲观,因为袁绍这个人善忌,失败后备觉羞愧,心生妒意,自己反而会因为先知先觉而遭处决。 
  田丰料事如神,从战场胜败到个人生死。奈何跟错主子,明知老板有错,劝不动,只能眼睁睁看老板溃败,被老羞成怒的老板杀掉。 
  田丰的建议(沮授、许攸也一样),对袁绍不起什么作用,袁绍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郭图,倒是言听计从。除了袁绍个人判断力差,对部属信任程度有别,也是一大原因。 
  曹操赤壁兵败后,哀叹说:“如果郭奉孝(郭嘉)还在,我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仿佛暗批活着的尽是酒囊饭桶。这样说当然不公平,早在用兵前,贾诩就曾建议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