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的办法,随后任命他为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的美国代表团
团长。罗斯福让戴维斯在1933年5月25日向裁军会议代表
们声明:倘若和平受到威胁,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共同商讨对
策;一旦出现事实上的侵略,美国将制止企图破坏集体努力
的任何行动,以惩罚美国及其他国家一致公认的侵略者。〃这
项声明在4个星期内使人强烈地感到,罗斯福已经成为一心
为促进国际和睦的世界领袖。在国内外人民的心目中,他已
成为世界经济会议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日内瓦谈判的核心人
物。〃此外,上任伊始的罗斯福还致力于将睦邻政策落到实处,
以改变美国长期以来在拉美国家中丑陋的帝国主义形象。他
主张推行〃集体责任制〃,不主张美国独断专行。他放弃了那
种以武装干涉为中心的拉美政策。罗斯福还在1933年11月
17日签署协议,与苏联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自十月革命以
来美国拒不承认苏联长达16年之久的不正常历史。前苏联学
者亚·鲍·恰科夫斯基认为,〃罗斯福按其教育、生活态度及
其倾向性来说,都是一个资本主义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把
美苏关系建立在睦邻、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罗斯福不
像胡佛那样固守僵硬的意识形态阵地,而是一位灵活务实的
现实主义者。
长期以来,罗斯福形成了这样两个信念:一是国家之间
的相互依存,即国家之间为了长期的繁荣与和平而互相信赖;
二是一项有效的对外政策需要国内稳定牢靠的支持。换言之,
他相信,美国经济的繁荣最终要依靠国外正常经济的恢复
——通过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主要的贸易强国的共同合作才
能实现的恢复。罗斯福清楚,繁荣与和平之间是一种唇齿相
依的关系。一方面,他发现世界经济萧条和侵略问题是不易
解决的;另一方面,他担心美国严重的困难和强大的孤立主
义势力是否允许他在海外作出任何行动。巴黎和会后,他运
回到海德公园的那张威尔逊总统用于起草盟约的桌子,成了
他上述两个信念不变的象征。
正值欧洲战云密布,世界笼罩在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之下
时,美国举国上下却生活在一种浓郁的孤立主义氛围之中。绝
大多数美国人对战争的危险、对如何阻止和打击德、意、日
法西斯势力等这类问题漠不关心。他们倾身心地对付大萧条
引起的无穷无尽的个人危难,厌倦和反感那些把他们的注意
力引向国外的劝告。他们反对美国卷入欧洲那似乎是永无尽
头的恩怨和纠纷之中。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治·厄尔的主张
就典型地代表了这种心理。他宣称:“让我们把眼睛转向国内。
如果世界将变成一个荒芜、仇恨和苦难的原野,那就让我们
更加坚定地守护和保全我们自己的自由绿洲。〃
孤立主义情绪是美国最古老的传统之一。若探本溯源,它
可上溯到国父华盛顿发表的《中立宣言》和《告别演说》。华
盛顿谆谆告诫美国人要信守这样一条准则:即坚决不要把美
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免使美国
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
的罗网中去。华盛顿的遗训被历届国会奉为圭臬。此后的
〃门罗主义〃实乃其翻版或引申。孤立主义在从华盛顿到罗斯
福的近一个半世纪里,含义多变。它在普通国民中也具有广
泛的影响。美国与多事的欧陆间隔着大洋。当时没有国际航
班,少数美国人出国就坐远洋轮船,从纽约到罗马最快也要
10天,从加州到东京起码需半个月。二战前横渡大洋实属不
易,天然的屏障给美国人一种地远心自安的保守、自重心理。
坚决反对美国卷入国际纠纷的言行和阻挠罗斯福可能迎
击法西斯势力扩张侵略的活动,主要来自国会、内阁甚至罗
斯福身边顾问中的孤立派。它们主要代表中西部和西部的农
场主和新兴工业资本家的利益要求,它们反对那些与欧洲关
系密切的东部大财团和英国的国际金融财团。此外,赫斯特
报系、库格林神父、朗、三K党人、德裔美国人联盟以及少
数民族中的法西斯组织等,都是坚决的孤立主义分子。
20年代的美国历史学家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料的
重新发掘与研究,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卑鄙争夺,
并与军火的制造和贸易息息相关。新闻界人士声称,美国及
仆人民在1917年是被〃发战争财的人和协约国宣传〃两种势
力气进了一场毫无价值的战斗事业中去的。舆论界的一些领
袖甚至公开为他们在1917年把美国带进战争感到内疚,并决
心永远不再滥用美国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历史学家还论证说,
一战和南北战争一样,是个悲剧性的大错。修正论者认为,政
治就是妥协的艺术,他们因此把布赖恩推崇为一战前外交活
动的英杰。他们认为威尔逊发表的那些理想主义的声明,掩
盖了谋取暴利者们恶劣的贪欲,而且全国都受到协约国巧妙
宣传的摆布。参议员威廉·博拉等人则深信国际联盟〃不过
是欧洲军事机其中的一个齿轮〃。还有不少人认为:如果要避
免战争,就应当迁就希特勒,他要求生存空间似乎并非无理,
他想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在一面旗帜之下,在一些人看来,似
乎是实行民族自决原则,做得比威尔逊在凡尔赛所做到的还
要忠实。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美国人民普遍地对第一次世界大
战深感失望。一场以牧师、妇女和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和平主
义运动在30年代得到了大发展。各级教科书极力贬低尚武的
英雄人物,军事史几乎被取消,儿童们被劝告不要去作打仗
的游戏。每年的五一劳动节都有数十万大中学生为和平而罢
课、游行。不少知名的宗教界领袖加入了反省自己一战〃罪
行〃的行列,他们纷纷在公众面前痛切地忏悔自己曾在某种
意义上对一战的支持,并〃毫无保留地答应永不重犯那种错
误〃。有一位评论家指出:所谓〃永远不再〃的誓言成为30年
代的一种风气,恰如宣布禁酒之前人们纷纷发誓戒酒一样。
国内孤立派对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戒心极重,因为他们
对罗斯福的成长史、背景、从政经历、言论等了如指掌。他
们在罗斯福上任不久,就进行了一次有关武器贸易及其在世
界政治中有害影响的调查。1934年4月,参议院又成立了以
著名孤立派北达科他州共和党人杰拉尔德·奈为首的调查军
火工业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对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
火制造商和银行家。如此重提陈年老帐,目的在于给罗斯福
来个〃敲山震虎〃。该调查委员会得出了令国民震惊的结论:
美国在1917年参加欧洲战争既非保卫本国的利益;又非捍卫
民主制以拯救世界,而是那些军火利益集团和金融家们施展
阴谋诡计而招致的结果。该委员会同时发掘了不少耸人听闻
的证据材料,以支持、佐证上述结论。这就使美国公众轻易
地得出结论,即认为华尔街为牟取暴利而需要战争。《芝加哥
论坛报》、赫斯特报系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和作家顺势推波助
澜,使很大一部分公众舆论变成一种极其天真的意见,认为
美国上次被怂恿着卷入战争,为的只是让〃死亡商人〃发财,
我们若再干预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就等于犯罪。
由于受到如此强烈的掣肘,更由于国内大萧条的深重局
面等待收拾、整顿,罗斯福在第一个任期内的外交政策基本
上没有多大的自主性或可供他发挥的余地。更深一层的原因
是:罗斯福1932年竞选胜利所付的部分代价——即无条件地
反对美国同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努力进行合作和奉行建立在
不卷入国外纠纷基础上的谨慎的中立政策——使他很难立即
在当选后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充其量只能做一个遮遮掩掩的
〃私下的国际主义者〃。而在表面上,他只能身不由己地随着
1932年的惯性下滑。这是一种〃在一个没有门的墙上去找一
扇门〃的景况。于是,在很多公共场合,他合着孤立主义者
的调门泛泛而谈美国的外交政策。他甚至担心,值此政策气
候下,外交上的轻举妄动将会损害他那来之不易的政治上所
受的拥戴和他那心爱而又优先的国内政策纲领。因此,他对
于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的冷漠和打击、他对于胡佛的国联和
战争贷款政策的继续贯彻,以及他听任国会通过空前的高额
保护关税,都是善于见风使舵的罗斯福总统权衡利弊后不得
己而为之的一种结果。从倾向性上看,它们是一种从原有的
国际主义立场上的退却。总之,这一切,都可概称为〃罗斯
福的现实主义〃。
有一个插曲似乎说明罗斯福并未甘心一味地退却。当他
根据一份详细的调查得知,将有大约2/3以上的议员赞成美
国参加国际法庭时,他立即在1935年1月要求参议院批准该
法案。可是,他的要求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以库
格林神父和赫斯特报系为首的孤立主义势力大造舆论攻势,
把国际法庭说成是与国际联盟一样的可怕的组织,是国际银
行家和财阀的罪恶工具,恪守传统准则的美国万万不可进入
这间房子。这种煽动立竿见影,全国各地的抗议信件、电报
如同雪片般飞向国会,邮差用手推车把它们不断地送到参议
院办公室。同时,强大的院外集团成员在为反对此法案通过
而四处活动。这样,参议员中的反对派由最初的10名增加到
36名。罗斯福的情报失灵了。该法案以7票之差未获2/3多
数。罗斯福又一次地领教了孤立主义势力的厉害。这使他更
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总统,他在外交事务中暂时还不能随意
行动。他只能在斡旋中等待,或者在适宜的时候进行解释和
引导。
罗伯特·达莱克认为,孤立主义者反对参加国际法庭的
呼声拨动了当时美国国内几根绷得最紧的琴弦:它有力地奏
出了美国对欧洲赖帐不还的行径的满腔怒气;奏出了唯恐欧
洲不顾美国利益把它拖入又一次战争的忧虑;奏出了奈领导
的调查委员会揭露的事实真相使人们产生的信念;奏出了对
战争将令人不能容忍地把美国的民主制度最后拖垮的担心。
不久,沃尔特·米利斯撰写的《通向战争之路:1914—1917
年的美国》一书出版并迅速风行全国。该书是一部具有强烈
的历史借鉴意义的战争警世录,人们不难从中认识到:美国
本来是可以避免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如果当初有一部严
格的中立法案的话。无疑,该书无异于给业已高涨的孤立主
义情绪火上浇油,致使〃群众情绪如此强烈,某种中立法已
不可避免;剩下的问题只是国会要不要把外交政策的控制权
从总统手里夺过来。〃
同时,欧洲局势的日趋恶化使孤立主义者顿生一种紧迫
感,即立即制定一项中立法案或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避
免美国卷入战争。1935年3月,纳粹德国不顾任何方面的反
对,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在和平时期建立拥有36个师、约
50万人的正规军。希特勒政府还正式宣布,德国在军备方面
将不再受《凡尔赛条约》的约束。对此,英法政府只能在形
式上表示抗议和遗憾。是年,德军举行了以进军莱因区为目
标的军事演习,其国防军司令部制订了代号为〃红色〃的对
法作战方案和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以及入侵捷克斯洛
伐克的〃绿色方案〃。而信奉〃做羊百日,不如当狮一天〃的
墨索里尼则通过苏伊士运河源源不断地向东非集结军队,这
年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不宣而战,越过马雷布河边界,
从南北两方大举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法西
斯在这年的4月以后,紧锣密鼓地制造了旨在侵吞中国华北
5省的〃华北事变〃。
国会加紧了行动。它不仅没有给罗斯福自主行事的权力
(这使罗斯福在这年春夏试图采取集体行动的希望迅速化为
泡影),而且,由于报纸头条新闻充斥着埃塞俄比亚战争动向
的消息,国会不捆住总统的手就不休会。议员们向国会提出
了一系列决议案,主张严守中立的运动开始活跃起来。罗斯
福气初试图把决定中立的问题从外交委员会那里夺过来,以
防止国会通过一项无区别对待的严守中立法案,但此举立即
引起外交委员会的委员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4月初,杰拉尔
德·奈通知罗斯福说,负责调查军火贸易的特别委员会将把
中立问题交给外交委员会去处理。于是,罗斯福又设法采取
其他行动以阻止国会。他虽然认为有区别对待的灵活的中立
法是上策,但他意识到要让国会通过这样的提案是不可能的
奢望。因此,他要求参议员皮特曼把提交外交委员会的全部
中立法案搁置起来。
然而,全国上下都极其担心日趋恶化的意大利——埃塞
俄比亚的紧张局势会成为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因此,要
求制定中立法的压力继续增大。全国各类和平运动组织和反
战组织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要求制订严守中立法案的运
动。这种情势已迫使国会领导人发现,国会再也不能对这些
要求置若罔闻了。
罗斯福当然希望获得总统灵活应对的外交权限,以惩罚
意大利,并向德日两国示威,表示美国将同其他民主国家一
道反对任何地区的侵略。但他深知,国会和美国人民无意在
国外采取大胆行动。如果他坚持推行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在国
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话,就会影响1935年夏〃第二次百日新
政〃期间他正在设法使国会通过的部分立法计划。事实正朝
罗斯福所担忧的局面发展。8月20日,以参议员博恩、克拉
克、奈、朗和范登堡为首的孤立主义者开始阻挠任何议案的
通过,〃他们发誓要这样做,直到参议院通过一项强制性的严
守中立法案为止。〃
这样,参议院在次日仅仅经过25分钟的讨论,就一致投
普通过了由皮特曼提出的一项妥协法案。它规定对一切交战
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强制性禁运,但它授权总统确
定哪些属于军需品和什么时候实施禁运;它禁止美国船只向
交战国运送军火;它授权总统不保护乘坐交战国轮船旅行的
美国人;它规定建立一个军火管理委员会来监督从美国运出
的武器。8月31日,罗斯福总统予以签署。曾两度支持罗斯
福竞选总统的加州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兴奋异常,他说:
〃今天就是所谓孤立主义者胜利之日,今天也记下了国际派的
垮台。〃
其实,这项中立法是无论哪一方都不满意的决议,它通
过折衷后规定的有效期仅为半年(到1936年2月29日终
止)。其意图十分明显,即主要地用来在国会休会期间约束总
统。舍伍德指出,罗斯福〃勉强〃签署了这个纯属追溯性的
法律。它的制订是出于一种信念,似乎美国能靠立法手续来
避免战争。它与禁酒法差不多,是一种〃动机高尚〃,但后果
极坏的试验。1936年2月,国会将1935年的中立法延长1
年。由于仍居优势的孤立主义者内部也有分裂,所以1935年
中立法未能更进一步地修改为真正严格的中立法。它除了重
申原来的规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