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37-儿科要略 >

第4章

137-儿科要略-第4章

小说: 137-儿科要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砭去恶血,如在头面等处,则不可砭,外治之药,用朴硝、大黄、青黛为末,新汲水调敷,或芭蕉根 
捣汁涂,干则再涂,冬月畏冷,则炖稍温涂上、或用井底泥涂之亦妙。无论赤白丹毒,若 
用寒凉之品,涂之不效者,将伏龙肝为极细末,以熟鸡子黄熬油调涂之,必可见效(按寒凉之品既不效, 
必非完全热毒,盖小儿皮肤娇嫩,其接触尿片之处,因摩擦而发肿如丹者亦有之,则宜 
用此法涂治,或用密陀僧研细末调白蜜浓茶涂之亦可),内服之方,宜犀角解毒饮、蓝叶散之类。 
x附方x 
(一)犀角解毒饮 治小儿赤游风,发于头面四肢,皮肤赤而肿,色若涂朱,游走不定者。 
犀角 牛蒡子(炒) 荆芥穗 防风 连翘(去心) 金银花 赤芍药 生甘草 川黄连 生地黄(各等分) 
灯芯为引,水煎服,或研细末炼蜜为丸,名犀角解毒丸。 
(二)蓝叶散 治小儿月内发丹毒。 
蓝叶(一两) 黄芩 犀角屑 川大黄(锉,微炒) 柴胡(去芦) 栀子 
仁(各一分) 川升麻 石膏(各一分五厘) 甘草(五厘) 
研为粗未,每服一钱,清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加竹沥五勺,再煎二三沸,不拘时温服。 
元气怯弱者去大黄。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三节·口症
属性:x一、口症之原因x 
初生小儿为纯阳之体,甚少虚症,其由胎中火旺,或胃中有热者,婴孩生下,多患口症。盖胎毒发动, 
最易上攻,而胃中火邪,亦最易凌上也,惟口症发生,种类甚多,治法亦因之各异。兹将各证证状治法分志如下。 
x二、口症之症状x 
口症之最着者,有雪口、悬痈、乳蕈、牙疳、重龈、重 、重舌、木舌、弄舌、 腮、滞颐、螳螂子 
等。雪口又名鹅口白屑,小儿患之最为普遍,婴孩初生百日中,口中有白点旋拭旋 
生,满口缠遍,内窜入喉,甚至有啼哭不能乳者是也。悬痈一名垂痈,凡喉里上 肿起,如芦箨盛水状者是 
也。乳蕈者,口中有肉肿起,高如菌状者是。马牙疳者,牙龈处生白泡者是也,又有 
走马牙疳者,则牙床腐烂,崩溃甚速,若已出牙,牙齿能根据次脱落,此为险恶之症。重龈、重 ,又名龈肿、 
肿,颊里及上 牙床浮肿,或肿如水泡者是也。重舌之状,为舌底作胀,如重出 
一舌之状,舌根之肉,壅肿叠出,短小如舌者是也。木舌之状,舌尖肿大,塞满口中,或僵硬如木, 
不能转掉者是也。弄舌之状,舌出掉弄如蛇也。 腮之状,小儿两腮肿硬有核,或在一 
边,儿面常现黄色,鼻端起黑瘰,令吮乳困难,啼哭无度。滞颐者,涎自口角流出,滞于颐间,故名。螳 
螂子者,月内小儿多患之,两内腮肿硬,口噤不乳,啼声难出,其状与 腮大同小异, 
惟腮面部之外面高肿,而螳螂子则口内肿硬。此口症各种证象 
之一斑也。 
x三、口症之治法x 
雪口多由于先天胎毒,及脾胃二经之积热,故治法宜以清热解毒为主,内服宜三黄汤及栀子、石膏、 
生地之属,外治宜用甘草、黄连等分煎汤,以帛裹指轻轻拭去白屑,取桑皮中汁涂之即 
愈。或用枯矾、朱砂各二钱半,马牙硝五钱,研极细,再以水搅取汁,调涂舌上颐颊内亦可。《简易方》用 
鹅口中水一钟,作数次服之亦效。然未悉其何所取义也。 
悬痈由胎毒而肺胃之热上蒸,故发生于喉间,治法宜以针刺破之,流出毒血,泄去毒瓦斯,即可自愈。 
若一日未消,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能消尽,若延久不刺,令毒聚而皮亦难破,故 
不可姑息从事也。刺后宜用盐汤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掺刷之。 
乳蕈、马牙疳多因肠胃之火而发生,治法宜清凉消毒,内服可用三黄汤及石膏、知母之属,外治宜 
以指摘去其头,倘有血出,以帛或药棉拭去之,轻者京墨搽之即愈,重者以直僵蚕三条 
去丝嘴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许,研细擦患处,略停片刻,用药棉花蘸苦茶洗净,再擦,日三四次自愈。如 
未愈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儿茶分半,药珠一分为细末和入前药,每日洗擦三四次无不愈者。 
《简易方》以马齿苋根瓦上焙,少加雄黄研末擦。至于走马牙疳,则其病势凶险,又迥乎不同,盖其发生 
之因,由于胃中毒火燎原,而其崩溃齿落之时,每已不及救也。内服宜以绿豆煎浓汁频饮,使化毒从小便 
而出,外以人中白四分,醋制铜绿、杏仁各二分,冰片少许,为细末敷患处。此症痧后余 
毒不消,最易发生,即或得治,常有唇缺腮穿之祸也(参看第四章)。 
重龈、重 ,由胃中有热,熏蒸而作,治宜先用针头刺破, 
流去紫血,以盐汤拭净,外敷牛黄散或一字散,内服清胃散。 
重舌、木舌、弄舌三者,多由心脾积热所致,重者皆能殒命,宜急治之。重舌用竹沥浸黄柏一宿点舌上, 
木舌用蓖麻子油蘸纸捻,点火吹灭,以烟熏之即消。若舌下有如蝼蛄或如卧蚕,急于肿处砭去血,以盐醋调 
釜底煤或井花水调釜底煤浓敷之,脱去再敷,用真蒲黄频刷舌上亦愈。弄舌轻者灯芯煎汤与服,重者 
黄连煮汤与服。 
腮治法,用蜒蚰一条,朱砂钱许同研烂,搽肿硬处,勿令擦去,即消,或用染坊靛青花敷之亦消。 
内服初起宜柴胡葛根汤,口渴便秘者宜四顺清凉饮,势将成脓者宜托里消毒散托之。 
滞颐之治法,因于脾虚不能摄津者,宜用白术、陈皮、青皮、炮姜各五分,熟半夏、丁香、木香各一钱, 
为末面糊丸黍米大,一岁每下十丸服之。由于脾热津泛者,宜用白术、滑石各五 
分,扁豆、茯苓、石斛各三分,黄连二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为末,灯芯汤调下,每服一钱。 
螳螂子之治法,俗尚割治,手术宜清洁灵敏,乃可无碍,然割不得其法,反致危殆。宜用青黛、硼砂各 
一钱,玄明粉三钱,薄荷五分,冰片一分,同研,细擦口内两颐,一日四五次,治之 
可愈。一方用斑蝥三个,蝎尾五个俱炙脆存性(不可太焦,致药无力),研极细,麻黄一钱煎汤少许去渣, 
入枣肉一粒收干,麻黄汁打烂和斑、蝎末丸如桐子大,放小膏药上贴儿印堂及左右两 
颐,一周时三处皆起泡,毒泄即愈。至于一般口症通治之法,内服俱宜清凉解毒如黄连、生地、木通、当归、 
石膏、玄明粉、甘草、连翘、栀子、黄芩、黄柏、大黄、丹皮、赤芍之属斟酌用 
之,外治则儿茶、薄荷、冰片、人中白、甘草、硼砂、青黛、马 
牙硝、石膏、黄连、黄柏、犀黄、麝香之属斟酌配合为末调敷之。 
x附方x 
(一)如圣散 治小儿口症,时时掺之。 
铅霜(铅合水银制成) 牛黄 太乙玄精石 朱砂(水飞曝干。各二钱五分) 
研为极细末,和匀,入白龙脑五分,再研匀即成。 
(二)一字散 治口内白腐。 
朱砂 硼砂(各五分) 龙脑 朴硝(各少许。) 
研为极细末,每用少许,蜜调,鹅翎蘸刷口内,咽下无妨。 
(三)三黄汤 治三焦实热,烦躁便秘,脉浮,狐惑,疹痢。 
黄连(酒煮) 黄芩(酒炒) 大黄(酒浸。各等分) 
每服一钱五分,清水煎服,或不用酒制俱生用,为小儿落地常用之方,或以大黄易黄柏。 
(四)牛黄散 疗口疮。 
牛黄 白龙脑 朱砂(各一分) 铅霜(五钱) 太乙玄精石(一两) 
研为细末,先于肿处以铍针刺出血,盐汤洗净,然后掺药。 
(五)清胃散 治脾胃湿热,中脘作痛,唇口肿痛,齿龈溃烂,痛引头脑,或恶寒发热,饮冷作渴, 
口舌生疮,或满面发热大痛,喜寒恶热,小儿重舌马牙,吐舌流涎。 
升麻(五分) 生地黄(酒洗) 当归(酒洗。各四分) 川黄连(炒) 丹皮(各三分) 
研为细末,清水煎至一半,去滓,候冷细细呷之。如痛未止,可量加石膏;若因脾胃气虚,寒凉克 
伐,或虚热上行,口舌生疮,弄舌发热,饮食少思,或呕吐困睡,大便不实,流涎龈烂 
者,则宜用五味异功散。虽证状相类,而虚实判然,其治法不同如此。 
(六)柴胡葛根汤 治伤寒及 腮。 
柴胡 葛根 石膏 天花粉 黄芩(各二钱) 生甘草(五分) 牛蒡子(炒研) 连翘( 
去心) 桔梗(各一钱) 升麻(三分) 
清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七)托里消毒散 治疮疡气血俱虚,肿不能溃,溃不能 
敛。 
人参 生黄 白术(炒) 茯苓 白芍 当归(酒拌) 川芎 金银花(各一钱) 白 
芷甘草(炙) 连翘(各五分) 
一方无川芎,一方有陈皮一钱,皂角针、桔梗各五分。此为外科内服之要方,有加减应用法甚多。 
(八)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 
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泄泻不止。 
赤芍 当归 甘草(炙) 大黄(酒蒸。各一钱五分) 
锉碎,加薄荷叶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时服。 
(九)当门子涂顶法 预防螳螂子。 
当门子 朱砂 
共研细末,用水调和,涂小儿囟门(即头顶跳跃处),惟须于产后五小时内涂用,可防螳螂子发生。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四节·变蒸
属性:昔人云∶变者易也生五脏,蒸者热也养六腑,轻则发热似惊,重则壮热烦躁,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 
一蒸,至五百七十六日变蒸即毕,儿乃成人也。其说似以为小儿自幼而长,必经变蒸,故有发热似惊, 
壮热烦躁之象并非病象,而属于自然之现象,此未可尽信者也。考小儿平时保护得宜,至长无病,惟当出 
牙之时,则常有自然之发热,出牙一次,发热一次,牙出之后,其热自退,此殆变蒸之说之由来也。又人 
身本有抵抗疾病之能力,小儿亦然,往往小儿因起居不慎,饮食不节,感染小恙,随 
即发热,其后因自身抵抗之力,而将疾病消灭于无形,故小儿常有似病非病之象,不久即霍然而愈者, 
此殆变蒸之又一说也。准此则变蒸之治法,宜就以上之情状而为相当之治疗,决不可漫不注 
意而贻小儿以后患也。 
x一、出牙发热之治法x 
小儿第四个月至第十个月内,齿牙渐次出生,最初出生之二齿,为下牙床之门齿,继则出生上牙床之门 
齿一对,若上牙床门齿先出,或先出一枚者,皆为不良之现象。其出生之迟早,亦因 
人而异,早则四五月出生,迟则至十月方出,亦有落地时已有牙者,亦有一周岁方出牙者,则百人中偶有一 
二也。至于出牙之时,最普通之征象,常为身体发热,胃口不良,甚则睡眠不安, 
时时惊惕,或兼有泄泻,或兼有呕吐,此时可验其牙床微胀或作浮肿,渐露白色齿头者,即出牙证也。牙齿 
顶穿牙床而露头之时,因生长之力较速,故现发热之状,发热虽非病征,然引起他 
种之病恙,则不得根据法治之。譬如因发热则消化为之迟钝,胃中失其常序,而呕吐之证见矣,肠中失其常 
序而泄泻之证见矣,皆宜酌用清凉退热及辅助消化之剂。体实者多佐以退热、消痰、清 
火之药,体虚者多佐以健脾、扶气、化积之药,虽见证治证,与一般疾病之治相同,然切忌过于苦寒克伐 
香窜之品,以暗耗其生长之气,此于出牙时之所宜注意者也。 
x二、感冒发热之治法x 
小儿无端发热,若不因于内伤者,非属感寒,即属伤风,非属受湿,即属受热,均宜按证治之。 
发热无汗者宜微汗之,发热有汗者宜和之,热轻者轻清解表,热重者清凉退热,因寒因风因 
湿因热,俱于成法之中,酌为变通,用其小剂,盖小儿脏腑娇嫩,不耐过剂之药,若投药中病,则体力恢复 
甚易,轻微小恙,自必退除,所谓平淡有奇功,于此恒最适用也。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五节·弱症
属性:昔人谓小儿有五软、五硬、五迟等证,又有鸡胸、龟背、解 
颅、囟陷诸名,揆其原因,皆由营养不足,化育之力薄弱所致。无论其为胎中缺乏营养,生而先天不足以成 
此病,或为生后乳食不足,后天失调,因循误事以成此病,病状有不同,其为积弱 
则一也,故此等疾病,统可名之曰弱症,亦可名之曰软症。属于此类者,当俟其病未全成之时,力加调护, 
时进药石,则病可逐渐以退,若任其迁延,则鲜有不终身成为废人者。尝考小儿软弱 
之成,以先天性者为较多,亦较为难治,譬如父母皆为积弱之体,虽能幸而受胎,然所生之儿,必伶仃弱质, 
数岁不行,或父老母少,阴阳悬殊,所生之儿,必细小娇弱,动辄致病,或父母曾患梅毒,或父母皆嗜鸦片, 
所生之儿,非患软证,即患硬证。凡此之类,中途之夭折最易,即他日幸而长成,则智力体力,两 
不如人,徒寄于世,无裨家国,此世所谓低能之儿,各国皆所深切注意而为预防取缔之谋也。编者于此,敢 
敬告吾国人曰∶人之欲求生育,小之为家庭嗣续,大之为国家种族,责任綦重,则于 
选择配偶之时,以及种子求嗣之夕,切勿苟且以造成低能之儿,实为至要,即不幸而成矣,则宜为之多方 
医治以使其侪于常人,如是方无负于家,无负于国,无负一己,无负小儿,若惟欲念之 
是图,一任低能儿种之增加,于国于家,皆为罪人,宁仅一身受害而已哉。兹将各种弱证逐一述其证治如下, 
深望国人侧重其病源而加以注意,俾于种族上谋伟大之补救则幸甚。 
x一、五软x 
五软者,头软、项软、四肢软、肌肉软、口软是也。小儿身体娇嫩,过硬本所不宜,略软应非所忌,惟软 
而至过于其度,或当逐渐发育之时而仍绵软无力者,是则病象显然矣。头软者,头 
骨不固,囟门虚大;项软者,颈项无力,东倒西歪;四肢软者,手臂无力,足难行立;肌肉软者,皮肉宽软,如 
絮如绵;口软者,口齿俱柔,唇薄无力。之五证者,虽病状不同,而其源则初无大异也,盖非属骨胳痿软, 
即肌肉柔弱,气血不充,不足以资 
长养也。先天性者,由于禀赋之不足,后天性者,属于乳期之失养。兹将其治法述下。 
x二、五软之治法x 
头软、项软、四肢软之类,多属于骨胳不强,治宜补其骨髓,俾之坚壮,可用鹿角、牛骨髓、骨碎补、 
牛膝等加以补气养血之剂。肌肉软、口软之类,多属于筋肉不强,治宜健脾扶胃,俾其充实,可用白术、 
山药、人参、巴戟等加以补气养血之剂。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及扶元丸等。 
x三、五硬x 
五硬又名五 ,小儿仰头、哽气、手足心坚、口紧、肉硬也。夫小儿身体,本属柔软,今硬过其度, 
是病象显然矣。仰头者,项颈硬直也;哽气者,气壅作痛也;手足心坚者,四肢僵木 
也,口紧者,环口拘急也;肉硬者,皮肉干硬也。之五证者,虽病状不同,而其源则亦初无大异,盖非属 
骨胳中缺少柔嫩之质,即为皮肉不能吸收营养也。先天性者,亦由于禀赋之不足,后天 
性者,亦属于乳期之失养。常按之生理学所载,凡人之骨胳,为矿物质及动物质二者所组成,矿物质主骨 
胳之坚,动物质主骨胳之柔,坚柔相济,骨之发达乃不至偏欹。其有过软者,则矿物质之 
过少也,其有过坚者,则动物质之过少也,总由营养不良,故成此偏欹之状,浸假久之,软者益软, 
硬者益硬,即无法以挽此沉 矣。兹将其治法述下。 
x四、五硬之治法x 
五硬之证,既属于骨胳过坚,筋肉失荣所致,故证之初起为津耗阴伤,渐成独阳无阴之候,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