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营经营者段永芬的遭遇则更惨。河北丰南县法院将其逮捕,以投机倒把罪判刑一年,没收全部利润和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块手表以及77件还未卖出的成衣,原因是她加工成衣销售,扣除税金和市场管理费,获纯利1855元。
河南省一社员持公社证明出售花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见挣钱多了,罚款1300元。《人民日报》也有报道《批发橘子须搭配100斤芋头:济南市个体户经营困难重重 要求按新宪法保护个体经济》:有些批发部门在国营和集体商店进货时不搞搭配,对个体经营者实行搭配。市场上芋头、菱角等销不出去,橘子、苹果供不应求。批发店对个体户实行100斤橘子捎带100斤芋头,不然拒绝批货……其次,个体户在经营上受到过多限制,他们拿着合法营业执照,却得不到正当保护。有些部门单纯从自己业务角度出发,干涉太多,动不动踢摊、收证、罚款。
当然,或许我们更应看到乐观的一面。比如,虽然舆论上仍然存在〃适当发展个体经济会复辟资本主义〃的争论,不过已有偏向支持发展个体经济的势头。《人民日报》说:应当抛弃〃左〃倾思潮下〃弃农经商〃的帽子。《经济日报》甚至做出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经济发展,是不会复辟资本主义的。〃
再比如温州个体户叶永国当年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赴京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为此,《温州日报》一版发表《个体户里出〃状元〃》的文章。温州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了40天,每天中午、晚上播报。一时间,叶永国成为温州大街小巷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叶永国高中毕业,在市区小商品市场摆摊位,卖女装。刚开始,他怕难为情,看到熟人,就让妈妈在店里当营业员,自己躲在店面背后。自从赴京接受领导接见后,叶永国可谓是春风得意,扬眉吐气。年仅二十出头的他当选温州第一届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他在温州个体户中的地位日益巩固。市里的活动,一般都会有叶会长的身影。
这一年,温州个体户占全国总数的1/10,已有八九万人。作为个体经济中的精英,叶永国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还有了政治资本。毫不夸张,叶永国的事迹,标志着个体户作为一支正面的经济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对翘首以待的个体户来说显然是掀开了〃民企的天,是晴朗的天〃的一角。味觉敏锐的个体户,从叶永国的事迹中,品味出中央大气候的改变个体户是有地位的,诚实劳动是光彩的。
如果说叶永国事迹象征意义还不够典型与理性,那么,该事件对个体户发展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作为经济力量中的弱势群体,个体户的生存法则之一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叶永国被正面肯定,这意味着对个体户开闸口的迹象,而这种正面肯定传递到个体户时,就成为他们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催化剂,个体户当然也会豪气冲天。
将视野跳出温州,放得更辽阔一些,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依然未能同步。
这一年,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在内的10多所高校纷纷效仿。创业大赛逐渐波及全球,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股世界潮流。
唯独在中国,创业热没能得到呼应。民间的群体性歧视控制着大部分人的心理,势必反映到个人层面。有些人对经商不屑一顾,有些人压根就没想到要走经商这一条路,尽管这并不妨碍若干年后他们一样加入了〃创业〃的大军。
在温州之外,陈东升大学毕业。有人提出让他到粮油总公司上班,他觉得对自己是一种侮辱、一种亵渎,陈东升断然拒绝:〃我是要做研究的,怎么可能去经商呢?〃与陈东升一样,在人生设计和价值观上,日后中国商业领军人物的王文京刚毕业时,同样没有为企业留下任何想象空间。
王文京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司。从小村庄到国家首都,空间的转移和人生的裂变使他恍然若梦:〃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对未来秉持着宏大的梦想,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得到了荣誉和嘉奖评上单位最年轻的先进工作者和新长征突击手,在全局干部大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当上财政司的机关团委书记,晋升一级工资,虽然只有六块钱。
因此不难理解,即使身处温州这座充满创业氛围的城市,周星增大学毕业后,还是选择在贵州工学院工作。直到1992年,他才辞职下海,把企业从温州办到杭州、办到省外,最后当上一所民办大学的董事长。
1999年下半年,周星增与朋友投资三亿元,兴办上海建桥学院。当时,他并未获得政府批准,只是与政府签订意向书,便开始兴建教学大楼。
对于周星增这样的温州民营企业创业者,他们做的事情大多在常规之外。他们能够克服环境阻力,克服在缺乏新规则的情况下接受新事物的困难;他们善于打政策〃擦边球〃,一般不会过多考虑行业有多少政策限制。他们随心所欲,却敢于承担风险;他们不懂规矩虽然规矩原本就混乱不清或者根本没有因而敢于进入新的市场,只要看到市场机会就奋不顾身。
〃若是不先搞办学必备条件,那就永远也批准不了!〃周星增根本不管学校好办不好办,能不能办,而是先买地、基建、盖楼。他签订了投资2?5亿元办学协议书,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回到温州筹措到几千万元,他一边把500万元打到上海市教委指定账户,一边把钱投入到征地基建。上海已有的民办大学占地面积最多56亩,他一次性征地200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
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偶然听说有个温州人在上海办大学,感到有些吃惊,他专门和市政府领导到现场考察:〃你没等批准就动工,万一市里不批,这上亿的投资可不是闹着玩的。〃
周星增回答:〃市里不批,一定是哪些地方不合要求,我坚决改正还不行吗?相信上海的领导通情达理。〃
〃第一年准备招多少学生?〃
〃1000人。〃
〃民办大学第一年招生,中国没有超过1000人的,上海没有超过300人的。〃
〃等我超过1000人,请您再来恭喜。〃
龚学平对考察结果甚为满意。事实上,不到一年时间,教学大楼主体工程和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等辅助配套工程就已经竣工,并成功地进行首届招生,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了很多行业。每开放一个行业,就是一次机遇:第一批个体户,第一批创业者,第一批买股票的股民,第一批倒买倒卖进口汽车的人,第一批买地的地产商,第一批收购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第一批互联网的营运商。机遇是历史性的,也是阶段性的,一旦过去,如覆水难收。
创业是一件苦差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沙里淘金。80年代初,创业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存方式,且能不能存活还要靠造化。所以,面对创业的机遇,有人犹犹豫豫,有人则义无反顾。
按照都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规划,已经考上大学的儿子方德华应该子承父业,当一名有身份有地位的高校老师,过体面的生活。
事与愿违。生于富裕家庭的方德华,从小精于计算,对买卖东西最感兴趣。六岁时,一块形状古怪的石头,他定价一万。姐姐问为什么这么贵,他说:〃别人都没有这么漂亮的东西,我想要多少钱,就要多少钱。〃上学后,他把属于自己的所有东西都标上价格,从作业本、乒乓球到自行车,什么赚钱他倒腾什么,甚至将有毛病的收音机卖给老师,弄得老师大发雷霆。
1983年,成绩普通的方德华考入杭州师范学院大专。同年,经过三次高考,日后大名鼎鼎,开创全新电子商务模式的马云也进入到这所学校。于是,在同样的时间段和同样的地点,都将在各自领域取得不错成绩的方德华与马云,开始了不一样的经历。
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信念开始,而马云的成功则来自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第一次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可谓惨败。他垂头丧气,邀上又高又帅的表弟陪着去宾馆应聘临时工。宾馆录用了表弟,回绝了马云。如今,表弟在宾馆做一名普通的洗衣工。通过父亲的关系,马云得到蹬三轮送书的差事。难以想象他那样的身板,如何蹬得动比自己还重的货物。
艰难的环境中,马云没有放弃第二次高考的决心。第二次,他数学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这样的成绩使原本对马云上大学怀有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是学习的料〃。高考失意,马云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夜色中,马云有些冷清,有点寂寞。不顾家人极力反对,他准备第三次高考复习。无法说服家人,马云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每周日再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大图书馆学习。在图书馆,由于抢座位,结识了在他指点电子商务江山中不离不弃的六个死党。
第三次高考前三天,失望于马云数学成绩的老师当着全班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及格,我的'余'倒着写。〃马云气愤难平。考数学那天早上,他一直背10个基本数学公式,考试时就用公式一个一个套。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肯定能及格。结果,数学他考了79分。就这样,自称别人承受度是2000万,自己是两个亿的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
正因高考一波三折,进入学校的马云非常本分。他努力学习,冀望以知识改变人生。与他相反,大学期间所有的课程,方德华只去上体育和数学,其余课程一律不上。整天忙于买卖,学业自然荒疏。他与一个家庭穷困的同学谈好条件,免费提供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必须做大量笔记,带回给方德华,以便应付考试。
大二,方德华在宿舍不小心碰倒热水瓶,摔碎瓶胆。热水瓶外壳扔了可惜,他拿着空壳去买瓶胆,可校里校外任何一家商店都只卖完整水瓶。他正要扔了热水瓶空壳时,灵机一动:为什么自己不能卖瓶胆?
方德华马上着手调查。调查男生宿舍,得知一个学期一个宿舍八个热水瓶只有两个是好的;女生宿舍的调查结果则让方德华更加高兴,八个热水瓶顶多只剩下一个。他行动了,在附近一家商店谈定50个瓶胆,在校园贴出海报,白天上完课后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在宿舍里销售。两天之内,瓶胆销售一空。
余下的两年,方德华垄断了杭州市大中专院校的热水瓶胆生意。为节省时间,他在其他院校里招聘学生做代理。除了卖瓶胆,他还成立家教中心。大学毕业,21岁的方德华存款已超万元。最后一学期,所有同学都在忙于为生计担忧,而方德华则住在租来的一居室里,心平气和地运作着自己的买卖。
三年前,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振聋发聩的鸿篇巨制《第三次浪潮》风靡世界。在书中,托夫勒指出,人类进入信息革命时代。
《第三次浪潮》在时间和空间的穿越中,以未来学犀利独特的视角,给打开国门之初的中国人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郴州师专图书馆工作的张跃接触到原版的《第三次浪潮》,书中的思想或多或少连绵不绝地指引着他〃创造未来〃。四年后,张跃辞去公职开始创业,靠卖摩托车掘得第一桶金。多年以后,像张跃这样,当年阅读《第三次浪潮》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非公经济的中流砥柱。
某种程度上,温州是个知识信息相对闭塞的地方《第三次浪潮》传入温州是多年以后的事情,而直至今天看过这本书的人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温州的经济信息又是超乎寻常的开放。即使温州人没读过,或者干脆就不知道《第三次浪潮》,可丝毫不阻碍他们最早领悟到信息革命的震撼力量:几个金乡农民凭着一份份报纸,利用一本本电话号码簿,办了一个〃经济信息所〃,三分钱邮票揽来全国订单。
许方枢是〃经济信息所〃的发起人。当时他与人合股了一家生产塑片的小厂。市场信息封闭的年代,许方枢意识到情报的重要。
他订了100多种报刊,收罗全国大中城市的电话号码簿,新华社编印的工商目录出一册购一册。把各类信息分类整理成册,一旦收集到企业有产品需求信息,立即写信联系。中国建设第一座核电站消息见报后,许方枢判断电站工程庞杂,少不了塑片业务。他当机立断,联系对方,并随信寄去样品,一笔生意轻松敲定。
〃经济信息所〃经验很快传遍金乡。每天,位于文昌阁老街的金乡邮电支局还未开门,门口就排起上千人邮寄业务信函的队伍。人群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推着板车。面对业务信函,邮电工作人员来不及加盖邮戳,只能让顾客拿着邮戳,一通狂盖。信函日均10万封,最多一天达到30万封。
飞雪般的信函招揽到来自全国的订单。挖掘信息价值,金乡人财源滚滚而来。本年度,金乡产值超过2000万元,信用社个人储蓄高达220万元,最多的一户整整四万元,为金乡之冠。对比1979年,全镇个人储蓄只有可怜的200元。据此,《浙南日报》刊登一篇反映金乡人富足的报道,题目直白而醒目:金乡人民富得流油。
历史面前,个人能力再强大,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在这年的中国和世界诞生,日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进程。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事件其中的价值就其深度而言,它们能大大改观中国,乃至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式生长的进程。
日本生产出可以变形成为汽车、飞机等形态的机器人玩具。精妙的创意揭开了伟大的序幕。以这些创意为蓝本,善于模仿的温州人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天地。
因为开放,风靡全球的经典离中国人越来越近。BP机进入中国,也进入到温州,将人们带入了没有时空距离的年代,〃有业务就拷我〃成为温州人跑外单时的口头语。直到2007年年初,连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都再难看到寻呼机的身影,温州才最后与中国一道告别了〃寻呼时代〃。
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北京长城饭店正式营业。偌大的中国,竟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五星级宾馆为何物,不少人误称其为〃五角星宾馆〃,专程从外地赶来北京看〃稀奇〃的也不在少数。而当时的温州算得上有档次的宾馆压根还没有,有的只是条件简陋的旅馆,但外地人住着都觉得满意。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三十年,中国五星级宾馆已然比比皆是,有多少温州人参与其中,难以计量。
当然,一切变化都没有〃第一家国企承包给私人经营〃抚顺市国营饭店试行个人承包,影响那么深远。短短两三个月内,全国国营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就在这时,走进媒体的视野,成为改革明星。通往海盐武原镇的沙石路上,每天车水马龙,挤满了前去参观学习的人们。
温州的四名职工也承包下长期落后的温州水泥厂,在一个月内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
水泥厂原本有368名职工,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国家为扶植它提供了数十万元的投资,经营不善的局面还是无可改变。
1983年2月,厂团支部书记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