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 >

第18章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第18章

小说: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城市建设领域的权威学者鲍尔通过研究发现,英国上世纪40年代后期第一代新镇,需花费少则二十年的时间才达到规模。而仅仅三年,一座新兴的城镇俨然竖立在鳌江之南。与此同时,胀鼓鼓地塞满猪皮公文包的举报材料,上递到省市人大。某领导大笔一挥:严肃查处!

  1987年,《农民日报》口气严厉地披露龙港〃毁田事件〃。事后,陈定模邀请报社总编、农村问题专家张广友等一行10余人聚会龙港。双方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专家问:土地是国家公有的,怎么能商业化?

  陈定模答:现在的土地制度并不是名副其实的公有制,哪个部门或农民在哪一片土地上盖了房子,所处的那片土地实际上就是他的了,国家得到了什么?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级差地租理论,用土地有偿使用的方法,以地租的形式来真正保障土地的国有化。

  问:这套东西是不是太西化了,适合国情吗?

  答:我觉得适合,至少在龙港行得通。我想请问教授们,为什么在你们的城市里,各项建设老是赶不上趟?为什么城里人总是被走路难、吃水难、上学难所困扰?

  因为土地没有价值,国家没有钱来进行再开发。龙港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先前是一片荒地,价值就低,后来搞建设,地价就高。我们搞建筑用地的公开招标,价值最高的地段,42平方米投到了75万元,一张图纸卖了1800万元,就是用这笔钱我们搞起了市政建设……

  对话后不久,60多人的联合调查组又来〃清理干部私人建房〃。而在一次中央高层视察龙港时,陈定模将调查的事和主使人全盘托出:〃多数人看,少数人干,个别人还捣蛋,看的管干的,捣蛋的告干的,组织上查干的,结果大家都不想干。〃话一出口,站在领导身边比陈定模大好几级的干部们脸色骤青骤白。

  1989年底,陈定模终究被撤去党内外一切职务,被迫离开温州。事情源于他母亲过世。吊唁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调查组为此派出人员蹲点数花圈,统计一共收到260个花圈。因此断言〃陈定模无视上级三令五申,丧事大操大办〃。而其兄陈定汉把表示戴孝的草绳圈扣到陈定模头上的简单举动,也成了党员干部〃封建迷信〃的证据。

  陈定模卸任时,龙港城区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与建国初期的温州城相当。多年后,他在福建搞房地产,经济学家于光远与中宣部部长朱厚泽专程赶来。座谈会上福建领导请于光远发言。后者沉吟半晌,环视左右,片刻后说:人有三种,一是天才,二是人才,三是蠢才。花大钱办小事的是蠢才;花小钱办大事的是人才;不花钱办大事的是天才。他拍着身边的陈定模,说〃他就是不花钱办大事的天才〃。




  今天,关于龙港的争议依旧:它究竟是一个个人臆造的玩偶或是一场合谋的财富游戏?还是民间资本与政府土地完美结合的示范?不可否认,二十余年,来自生存的惶惑,吞噬了龙港的每一寸土地。如今的龙港,已经从混杂着三省七县的农民的城市,呈现出动感的繁华工业城市的姿态。而在当时,平阳话、闽南话、蛮话、金乡话等各地方言汇聚一堂,那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农民无疑会觉察到沟通和融合的困难。

  对于这些人来说,想当初龙港的一切还相当陌生:复杂的城市交通令他们头晕目眩,公共卫生秩序显得如此抽象难懂。未完全脱俗的他们建造着农村常见的毫无美观可言的农民房。与土生土长的城市人相比,未能平等地享受到国家福利的政策保护,但他们异常富有。他们不惜一掷千金地扮靓自己。可种种的不适,让龙港看起来有些缺乏城市的精神。不过为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他们将不吝于时间、金钱与精力。

  于是,改头换面也许是最初的意愿,但当资本与土地结合而迸发出财富的诱惑时,龙港的崛起让温州人体验到了倒卖房产的巨大利差。建镇初始,一间房子地基不到千元,三年升值7倍,再过三年飙升至16万元。1996年,龙港炒楼几至顶峰,一套住房均价轻松过万,同时期的杭州或是上海最佳地段,单价也不过2000元上下徘徊。

  因此,〃土地是财富之母〃,温州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早读懂了马克思《资本论》这句经典论述的真谛人多地少,是矛盾,更是商机:

  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两天之内被温州人一抢而空;

  杭州:西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主人大多来自温州;

  重庆:温州人连夜排队抢购时代广场,最多一人买下1000余平方米商铺;

  昆明:温州人朱某狂吞1000多个摊位;

  喀什:温州人吃下商贸城半壁江山;

  香港:长江实业钻石豪宅〃海名轩〃每套最低价格1500万港元。境内买家购得43套,无名温州地产操盘手不声不响地将11套收入囊中。

  这时候,创办企业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终于找到了流动的方向:企业创造效益效益投资土地土地放大效益效益反哺企业。顺资本意志而动的明智之举,激活着当地市场的神经,最终支撑着温州民营经济狂飙猛进。

  亢奋躁动中,温州紧绷了两年的神经松弛下来。在这样的情境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开始发生作用,带来了缤纷变化:

  4月下旬,温州大学创办,浙南片区拥有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从设想,到筹建,再到首届招生,时间跨度仅七个月。

  建新校舍,缺乏建设资金。途径有申请省政府拨款,或者向海外华侨华人募集善款。即便如此,资金保障问题仍难及时解决。一旦耽搁,新学期无法招生。

  正当校方一筹莫展时,市政府办公室的干部金文斌想到了这么一件事:平时上菜市场,经常看到有人将一元两元的零钱丢下不要,老百姓不在乎这点小钱。如果将全市人民的小钱筹集起来,数目不小,〃我们可以向全市发行一种兑奖券,筹集温大建设资金〃。




  三元券印好之际,国务院下发文件,严禁各地借兑奖之名发行各类奖券。许多人偃旗息鼓,校长魏萼清情急之下独自赶到杭州,向省领导汇情况。省领导拍板认为可以放手一试。魏萼清心里还是有几分担心,表示最好省里能对此事有一份书面材料。省领导回复〃不可能出具文字材料。〃市长卢声亮跟魏萼清商量后毅然决定发行三元券。三元券如期发行。非常之时的开拓性举措,筹集到资金249万元。

  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温州名列其中。从这一天起,这座在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小城开始享受中央给予扩大地方权限和给予外商投资者若干优惠的待遇,而被推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列为对外开放城市,意味着可以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袁芳烈决心在中央尚未批准温州建设开发区前,先期铺开准备工作,成立龙湾区。

  大建设架势随即拉开,决策者兵分数路,筹集到款项的项目迅速破土动工。令人始料不及,一份国务院批文下达温州:考虑到目前的主客观条件,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宜动工。批文将温州向国家要政策、要贷款的期望化为泡影。

  消息传开,内外压力接踵而至。外部,有人指责市领导头脑发热;内部,人心浮动,不知何去何从。是就此放弃,还是切断退路,破釜沉舟?关键时刻,决策者经过分析、讨论,选择坚持。1992年,温州获得国务院批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历时八年,夙愿得以实现。

  有时一年犹如人生百年。

  1984年,奥林匹克大逆转,洛杉矶奥运会一改奥运会长期亏损的历史,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

  1984年,中国企业史上的公司元年,万科、联想、海尔、科龙与健力宝……日后驰骋一时的公司舒展开梦想的翅膀。

  中国的改革开放每每是以经济的破冰推动政治的前行,以政治的前行保护经济的破冰。而在二者滚动式行进的1984年温州,有人沉冤昭雪、意气风发;有人心灰意冷、自甘沉默;有人消声灭迹,有人声名鹊起。

  但是更多舞台上的角色,则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纠缠,充满着激情、狂热、亢奋、躁动和叛逆过去一百年中,只有1911年、1945年和1978年这三年里他们有过这样的感觉。他们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做起事来自然畅快淋漓。

  1984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分割点。

  小城大事(1984年)

  浙南日报:1月,市有关部门对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错作投机倒把犯罪分子处理的合法经营大户、乐清柳市机电、目录、矿配等〃八大王〃,宣布无罪释放,恢复名誉。

  温州晚报:2月8日,温州市委发出《关于学习贯彻中央〔1984〕1号文件和万里同志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浙南日报:2月26日至3月3日,温州市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领导商品生产上来。

  浙南日报:3月8日,温州市区第一个劳务市场大同劳动服务社开业。

  温州市志·大事记:3月22日至23日,国务委员、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劲夫来温考察。

  温州晚报:4月23日,苍南县龙港镇成立。尔后,进行探索农民集资建设小城镇改革试点,建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浙南大众:4月28日,温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争做〃富民书记〃活动,要求农村党支部书记树立改革精神,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温州市志·大事记:4月30日至5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来温考察,并题词:〃温州对外开放大有前途。〃

  温州市志·大事记: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州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温州晚报:7月1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冶金厂等七家全民工业企业进行厂长负责制试点。

  人民日报:7月25日,温州籍专家学者回故乡共商振兴经济良策。

  温州日报:7月24日至28日,温州市首次召开〃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260多名温籍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与会,并发出《温籍各界人士要为家乡建设尽力的倡议书》。

  温州晚报:8月11日,温州134家国营零售商店实行改、转、租,这是温州市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温州日报:10月11日,温州金融改革的新事物府前信用服务部成立。

  经济日报:11月2日,温州农民集资建小城镇。

  温州日报:12月6日,温州市龙湾区建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筹建。

  温州日报:12月25日,温州大学建立。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