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 >

第10章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10章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通道,城门共分两层,各有两个塔保护,中央开一拱形犬门洞,拱边和塔 

  楼墙面均用五色琉璃砖装饰,组成了牡牛和蛇头、龙、狮身、鹰爪等图案。 

  这类琉璃砖装饰图案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中被普遍使用,仅城门周围墙面上大 

                                       ③ 

  约就有575个琉璃砖装饰的图案 。用琉璃砖装饰建筑物,是由两河流域人首 

  创,早在汉谟拉比时代已开始尝试,以亚述巴比伦时期最为流行,后来这种 

  技术还被传到波斯、印度等地,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2)民居房屋 

       早在上古时期,两河流域的住宅建筑就已初具规模,并一直沿续到文明 

  时期。从考古发掘公元前4000年前乌尔城住宅的遗址可知,它们一般都为四 

  合院式的,各房间都面向宅内庭院,一般地面层较外面街道要低,有阶梯可 

  通出去,地面一层作为一般家庭之用,还有一间客房,由楼梯通上有回廊的 

  二楼,为家人卧室,屋顶为倾斜式,用木料、茅草及粘泥搭成。 

       即使在文明时期普通人也只是住在用泥砖建筑的一层陋屋,从一件苏美 

                                                                               ① 

  尔的雕刻品上可知苏美尔早期,还流行穹顶和羽形支柱的芦苇房屋 。 

       公元前2000年时,较富裕的苏美尔市民的房屋多为两层建筑,是用窑中 

  烧制或在阳光下晒干的泥砖造成。全屋深陷地下,屋的底层较街道地区低, 

  因此入门后,需经过一条阶梯到达砖砌的天井院,天井当中设有水沟,可为 

  供水之用。通过环绕天井的各个门,可进入底层的各个房间,房间数目不等, 

  但通常都有卫生间、厨房、贮藏室和客房和用以供奉家神的堂屋,二楼为居 

  室,在底层与二楼之间,有一条可以互通的楼梯,二楼另有一条环绕天井, 

                                        ② 

  用木梁悬铺天井之上的木建回廊 ,通过回廊可至各居室,屋顶为平的或微 

  斜。 

         (3)神庙 

       神庙是两河流域人祭神的地方,也是他们观察天象,思考宇宙秘密的场 

  所,在初史时代它还是王权的所在地。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神所住的地方当 

  然不会一般,神与天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神庙一般都修筑的较高。苏美尔 

  时期典型的这类建筑是乌尔大寺塔,此塔建于公元前22世纪,其结构复杂, 

  规模宏伟,废墟高出地面,塔庙造在沥青基础上,为砖坯砌成的多层建筑, 

  塔的基层长63。5米,宽43米,此塔是由四级组成,一级堆在另一级上,自 

  下而上一级比一级小,塔的顶层是一个小神庙祭室。整个寺塔是从外面阶梯 

                                              ① 

  登至顶层,寺塔正面有一拱门圆顶构造 ,这种建筑构造是由两河流域人最早 

  发明的。除此之外这座建筑还采用了圆柱、拱廊等建筑形式。 

       到新巴比伦时期,上述多层的台阶式的方形大塔继续流行,如巴比伦城 

  马尔都克神庙附近的七级大寺塔,它高达90米,底层为正方形,每边长91 

  米,共七级,分别代表日用和火、水、木、金、土五大行星。如此高大的建 

  筑足以反映出高超的建筑技术。 

         (4)宫殿及空中花园 

       宫殿是国王的官邸,其规模和结构即要适合政治活动的需要,也要适合 



③ 参见朱龙华《千古名城巴比伦》,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① 参见塞缪尔·诺亚·克莱默等《文明的摇篮》,纽约时代公司1979 年中文版。 

② 参见同上书。 

① 参见李连等《世界考古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 Page 50…

  宗教仪式的需要。基什早王朝宫殿建筑群是由两座建筑构成,中间有狭窄的 

  胡同相隔,较大的一座由门楼出入,周围由双重围墙保护,有一个内院,周 

  围的建筑布局十分规整,紧挨它的那个建筑,围墙不太厚,其特点是建筑的 

                                                                          ① 

  一端为四个中心柱支撑的柱廊,另一端也是有柱子的“凉廊”。法国考古学 

  家在马里遗址中发掘出公元前18世纪“前萨尔贡宫殿遗址,这是一座方形院 

  落和长方形觐见室相结合的宫殿,其四边的双层围墙十分突出,显然为一独 

  立单位,长方形大厅的一端有一个小殿堂,方形院落的周围有向内凹进的墙 

                                     ② 

  作为装饰,且有各种宗教设备 。墙和殿中的柱子全部用砖砌成。 

        亚述时期是宫殿建筑达到最为宏大的时期,考古学家在科尔萨巴德发掘 

  的王宫,是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极盛时期建造的,它建立在巨大的台基上, 

  据估计这个台基有130万立方米,王宫的大门是一座拱门,两旁各有一个方 

  形高塔,门和塔的顶部均有壁画和琉璃装饰,方塔前面是带翼的人面牛和人 

  头狮子的大型雕像,它们有的怪异,有的威严,都是作为王宫的守护之神, 

  此外王宫周围还环绕着坚固的防护城墙,王宫内部装饰华丽,一些墙壁的下 

  部还发现了有镶嵌的浮雕石板,墙壁上部和天花板则有各种琉璃装饰和彩画 

  ③ 

    。 



        在亚述王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尼尼微王宫中发现的王宫图书馆,它 

                                                                      ④ 

  是由两间大房子组成,里面保藏的泥版文书达2万片左右 。 

        新巴比伦时期是两河流域建筑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王宫建筑更为讲 

  究,如有的宝座大厅长60米,宽20米,可见规模之大。当时人们还重视对 

  王宫附属建筑的营建,如被人们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便属于这种性质的建筑。“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毁于公元前3世 

  纪。古希腊史学家戴奥多拉斯和斯特累波的著作中对这座建筑有所描述,德 

  国考古队在发掘巴比伦王宫遗址时,在王宫遗址东北角发现了奇特的建筑遗 

  址,考古学家推测这就是“空中花园”的遗址。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结合起 

  来可将空中花园的大致轮廓勾画出来:它的平面为方形,边长约120公尺, 

  为一层叠一层的阳台式建筑,每一层阳台都被下面若干的砖砌巨柱支撑。这 

  些柱子都相当高,支撑最高一层的柱子达23公尺,每层在直接受到砖柱支撑 

  的部位排列着一排4。8公尺长,1。2公尺宽的石块,上面铺有一层芦草和沥 

  青的混凝物,其上铺有两层熟砖,再上又覆盖着铅板,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水 

  的渗漏。在这些混合层的上面是厚厚的泥土台,土台上种有各种树木和花草, 

  远看酷似高悬在空中的花园,因此而得名。“空中花园”在设计上十分巧妙, 

  每层支柱的位置选择合理,互不遮挡,可使每层的植物均得到充足的阳光, 

                                                                ① 

  另外还有一根空心柱子从底部直通到顶上,内有卿筒,是用来从幼发拉底河 

  抽水,灌溉花园的,它实际上是较原始的水塔。有效地防止高层建筑渗水和 

  使用原始水塔,应该说是两河流域人在建筑技术上的两项伟大创举。 



① 参见 [英]塞顿苏埃德《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② 参见 [英]塞顿苏埃德《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③ 参见涂厚善《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④ 参见涂厚善《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① 参见张玉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 Page 51…

                                        8。冶金 



       进入文明时期,人类在技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冶金的发明与发展,有了冶 

  金技术,人类才可能广泛地使用青铜器和铁器。这些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人类 

  历史发展的进程。考古学家按人类制造工具的材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几个大 

  的时期,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可见冶金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亚和中亚是最早发明冶铜、冶铁技术的地区,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具备了 

  丰富的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经验。 

        (1)冶铜 

       在冶铜之前,人们有一个利用天然铜的阶段,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 

  现在伊朗西部艾利库什地区的人们就已用天然铜片卷成铜珠。考古学家还在 

  伊朗中部的纳马克湖南部泰佩锡亚勒克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的铜针,在克尔 

                                                            ① 

  曼之南的叶海亚地区,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的铜器 。 

       然而天然金属的资源十分有限,要获得更多的金属,必须从冶炼矿石中 

  提取,这种技术的发明大概是受惠于人们寻找石料制作石器和烧制陶器过程 

  中的一些现象。 

       人们最早炼铜的矿石是氧化铜矿如孔雀石,把这类矿石与木炭混合加热 

  还原,即可得到金属铜,根据目前的材料:最早的人工冶炼铜器,距今约5800 

  年,发现于今伊朗叶海亚地区,据分析它含有少量砷,其中有的经过铸造、 

  冷加工和退火,与此同时在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也开始生产含镍或含砷的铜 

    ② 

  器 ,这并非是人们有意识地往铜里添加其他金属,而是因为镍往往与铜共 

  生,碱性砷酸铜矿则与孔雀石特别相似所致。 

       无论是用天然铜还是人工纯铜制成的工具都比较软,不易保持锐利的锋 

  刃,大约经过上千年的摸索,人们才懂得在铜中适当地掺入锡,可增加铜的 

  硬度,降低其熔点,改变它的某些性质,这就是青铜。除了在铜里加锡外还 

  可以加铅,它们的熔点都比较低,锡的熔点为231。8℃,铅的熔点为327。5 

     ① 

  ℃,这两种金属虽在自然界没有单体存在,但却可从矿石中提炼。已知的最 

  早的含锡铜器,发现于今伊拉克境内,属公元前2800年乌尔第一王朝时期, 

  其含锡量达8—10%,从此以后两河流域居民开始普遍用青铜制造斧、锯、刀、 

  剑等工具和武器,到古巴比伦王国时期青铜器大量涌现,有不少青铜器遗留 

  下来,其中包括一些制作精致的装饰物,由于两河流域缺乏铜矿资源,往往 

  通过贸易或战争,从外地输入。 

       青铜的发明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 

  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引起 

  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的发展。 

       考古学家在西亚地区发现了约公元前2200年前的一范多型,可以同时铸 

  造若干器件的石范。在苏美尔遗址早王朝地层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用双范 

  铸造的铜斧和铜矛、铜盔、有銎扁斧、新月形战斧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一时期已出现了失蜡铸造技术,在阿格拉卜丘沙拉庙的祭坛附近的圣器收藏 

  品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微型铜象,表现的是一个留着胡须的苏美尔王正赶 



①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年版。 

② 参见同上书。 

① 参见仓孝和《自然科学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8 年版。 


… Page 52…

                                                                                      ② 

  着一辆四头驴拉的车,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件用失蜡法铸造的铜器 ,反映 

  出当时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 

         (2)冶铁 

        人类最早利用的铁是自天上落下的陨石,又称陨铁,后来人们才发明了 

  炼铁技术。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和近东地区,共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铁器共 

  14件,其中1件为人工冶铁,4件为陨铁,9件是未经分析的铁器,这些都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铁器资料,除实物外,在公元前2000—1900年的苏美尔语 

  文献中,可见到铁字为“AN。 BAR”,说明铁在当时已被人们普遍认识。但直 

  到公元前18世纪,铁器的产量非常之少,品种有匕首、项链等,多是作为贵 

                   ① 

  族的馈赠礼品 。自公元前12世纪起,铁器在地中海东岸地区日益增多,且 

  出现了铜柄铁剑等新的武器,到公元前10世纪,铁工具比青铜工具更为普 

  遍,公元前8世纪,西亚的亚述军队更多使用铁武器、铁农具如犁、锄、锹 

  等。 

        公元前8—前7世纪,两河流域地区率先进入了铁器时代,当时使用的 

                                                                                      ② 

  炼铁炉主要是地炉和竖炉,地炉的直径一般约为40厘米,深20厘米 。冶炼 

  时铺一层木炭,铺一层铁矿石,再铺一层木炭,这样一层层地堆积起来,然 

  后将木炭点燃,冶炼后取出全部炉料,经过锤打分离炼渣,或者先行破碎, 

  分选后烧结锻造成锭,这种方法称为块炼铁法,在底格里斯河上游豪尔萨巴 

                                                                                   ③ 

  德王宫出土的铁锭长30—50厘米,厚6—14厘米,重4—20公斤 。这时期 

  人们在炼铁中还采用了渗碳和反复叠打,并经过快冷或淬火使之变硬等技 

  术。直到公元14世纪,这种块炼法一直是这一地区,乃至北非、欧洲地区普 

  遍采用的炼铁方法。 

        这种块状铁的质量虽然不高,但在当时能使用这种铁的确是件大事,因 

  为铁矿石在地球表面的含量比铜矿石多,分布也更广泛,铁器的用途也较为 

  广泛,比起铜器来是一个大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 

  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 

  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 

                                                                                            ① 

  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 

         (3)其他金属制品 

        两河流域人还有制作金、银制品的技术传统,在早王朝时期他们就对凸 

  纹制作、镂雕、雕刻、金丝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