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可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利于人体特别是大脑的进化。
早期人类有洞居的习惯,有了火可以驱除洞内的潮湿、取暖,特别是掌握人
工取火方法后,人类不仅可在热带、亚热带生活,而且可在温带、寒带存身
了,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用火人类可驱赶凶猛的野兽,保护自身的
安全,甚至围猎野兽,提高人类狩猎的效率。火还是人类制作工具的好帮手,
如一块大石料经过火烧可以裂开,再行进一步的加工,木矛的尖部经火烧冷
却后,会变得更坚硬。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火将粘土烧成陶器,到文明时
代时利用火将矿石炼成金属,可以说火的使用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
… Page 20…
4。骨、角制品的出现与加工技术的发展
动物的骨头和石头、木头一样曾是远古人类用来制作工具的原料。木制
工具易腐烂很少被保存下来,而骨器和石器则较多地保存下来,为研究者们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有的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已经利用
和加工骨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骨、角制品的制作已初具规模。旧石器时
代晚期,骨、角器的制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骨制投枪头、鱼镖、标枪、锥、
针、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加工骨、角制品的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
阶。
骨、角器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将动物肢骨、角骨砸碎,选取一定长度或宽
度的骨、角片,将其打琢成所制器的雏形,而后再加以刮制,有的还经过磨
光、钻孔等程序。砸碎肢、角骨属于第一步加工,其余过程均属于第二步加
工。区别骨制品与碎骨主要是根据是否有人工打击、第二步加工和使用痕迹。
(1)早期的骨、角制品
直立人遗址中出土可靠的骨制品十分有限,也较难辨认。比如关于北京
人是否使用过骨器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曾进行过多次讨论,但看法不一,一
种意见认为:有些碎骨经过带刃石器的砍砸是由于北京人敲骨吸髓所致,但
也有许多是北京人制作的骨器,截断的鹿角根既粗壮又坚硬,可作锤子使用,
带尖的鹿角可作挖掘工具用。另种意见认为:有的骨骼是被动物咬碎的,虽
然有一部分骨骼经人工打碎,但打碎的目的不是为了制作骨器而是为了食骨
①
髓 。1975年在我国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中发现了36件可以肯定的骨、角制
品,其中的骨制分尖刃类、边刃类和雕刻器刃类三种。据研究这三类骨器均
以锤击法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为向内和复向加工,大部分骨器制作粗略,但
有少部分制作精致。因而学者们认为“骨质和角质的工具,作为石器的辅助
②
工具或弥补石制工具之不足,可能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 。
(2)类型明确的骨、角制品
旧石器时代中期骨、角器明显增多,类型明确,欧洲莫斯特文化中有一
些骨制工具如粗制的骨针等,多以研压剥落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第二步加工。
我国许家窑人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骨、角器,有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器、刮削
器、角工具等,这些骨器全部以锤击打法进行第二步加工的。铲式工具的尖
头基本呈扁形,是从骨片背面向劈裂面打制成的,有的器身两侧边缘均有反
复加工的痕迹。这类工具长短不一,最大的一件长25厘米,其中下部还略经
加工很适于手握,可能是用作挖掘的工具。
(3)种类繁多的骨、角制品
旧石器晚期是骨、角器制作的迅速发展和兴盛期,骨器的种类繁多,加
工精致,普遍采用了钻孔、磨制的新技术。欧洲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和
马格德林文化的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遗址、小孤山遗址、猫猫洞遗址等均
出土了制作精良的骨、角制品、类型有:矛头、镞、投枪头、标枪、鱼镖、
锥、针、刀、装饰品等。其中大部分是作为复合工具的头、刃。
奥瑞纳文化中发现的骨器类型较简单,只有两头带尖的骨镞,尾部带刻
槽的骨制矛头或投枪头。梭鲁特文化中的骨器与前者类似,多见两端尖的骨
① 参见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
② 《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人类研究所集刊》第19 号,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 Page 21…
镞或一端尖锐,另端较圆钝的骨镞或骨锥。马格德林文化中的骨、角制品最
令人瞩目,常见的骨器是用于渔猎的工具如:骨投枪头、骨鱼镖和骨鱼钩。
骨枪头的尾部根据装柄的不同方式,制成多种多样,可分为两头芒式、桨叶
式、尾叉式和刻槽式。鱼镖可按其倒钩的不同分布分为单边式和双边式,有
的鱼镖根部有一穿孔,可能是用作系绳的脱柄鱼镖。鱼钩可根据穿绳部位的
形状分为刻槽式和穿孔式两大类。
骨针也是这一时期较具代表性的器物。中国山顶洞人遗址曾出土一枚精
致的骨针,但针孔部分有残缺。1983年在中国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又发
现了三枚保存较完好的骨针,同时还发现了骨鱼镖、标枪等珍贵的骨器资料。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骨针长65。8毫米,针身中部横径为3。9—3。7毫米,
针孔圆滑,孔径一面为3。4,另面是3。0、中间为2。1毫米。针身较直,通体
留有纵向刮痕。有学者对小孤山骨针的制作进行了模拟实验和研究,认为它
的制作经过选择材料、截取骨料、刮、磨成型,加工针孔四个过程。加工针
眼是采取对钻方法,即用一锐尖的石片,垂直于针孔处的一端左右旋转,钻
到一定深度,再将骨针反转过来在与之相对应的位置对钻,很快可钻通,制
①
成针孔 。
钻孔和磨光技术通常还被运用在制作一些小的装饰品上,马格德林文化
和山顶洞人文化中都有不少钻孔的兽骨和兽牙,可能是当时人们作为系绳佩
带的装饰物品。另外人们还喜欢用象牙等骨料雕刻马、鹿头等形象,有的牙
雕是作为一把短刀的柄部。或在骨片和鹿角上线雕符号和图案,有的还经过
钻孔。这一切都代表了此阶段人类制作骨、角制品的高超水平。
在旧石器时代骨器的出现是对石器工具的一种补充。由于骨头具有一定
的韧度和锐度,更适于制作锥、针、骨镖、投枪头等细小的工具,这是石器
所无法替代的。骨、角制品的出现和改进,还改变了人们许多生产、生活的
方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器大多数是作为狩猎的工具,说明人们开始更多
的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狩猎,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狩猎效率。有了骨针人们
可用鹿筋作线制作皮衣,增强御寒的能力,向北方寒冷地带追赶猎物。钻孔
兽牙、兽骨等装饰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① 参见黄蕴平《小孤山骨针的制作和使用研究》,《考古》1993 年第3 期。
… Page 22…
5。狩猎技术的发展、弓箭的使用
采集和狩猎是旧石器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手段。据人类学家的
研究,早期人类(至少在南方古猿阶段)主要吃富含非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即以采集植物为主,食物中少量的蛋白质是靠捕捉一些小型动物如鱼类、鸟
类、啮齿类等,有时也可能靠分食那些刚刚死去动物的肉来获得。随着对动
物习性的了解以及木器、石器、骨器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狩猎并
逐渐变换狩猎技术,改进狩猎工具,使狩猎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生活中占重要
地位,并对人类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很多的影响。
(1)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狩猎技术
由于工具和智慧的限制,人类最初的狩猎对象是老、弱、幼的兽类,靠
天然的木棒、石头集体协作来获取猎物。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一些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这些动物往往与人的个体大小相当,多为成
年个体,能快速奔跑又不易捕获的,从此推测它们是人类狩猎的对象,对付
这些兽类天然石头和木棒是很难抵挡的,估计这时期人们除依靠砍砸器和尖
状器狩猎外,主要使用竹、木等有机物制成的工具。把砍断的竹棍、木棒,
用石器稍加修理、弄尖,便可用作狩猎。欧洲克拉克当文化中曾发现一件紫
杉制成的木矛,勒瓦娄瓦文化发现过一件紫杉做的矛头,尖部经火烧法变得
坚硬。非洲也有少数类似的木器被发现。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使用木器狩猎的
记载。如《商君书·画策·第十八》云:“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
但无论是石器还是木器,都不是理想的狩猎工具,学者们推测这时期的狩猎
技术,大多是靠群力协作,用木器、石器等简陋工具,群起而攻之,甚至追
赶、围攻和利用自然陷井等技术都可能存在。
(2)旧石器时代中期狩猎技术
旧石器时代中期,新的狩猎技术涌现出来,从工具上看,比较具有代表
性的狩猎工具是石球,我国丁村遗址出土石球百余枚,许家窑遗址出土的石
球则数以千计,最大的石球重1500克,最小的石球不足100克。与石球同时
发现的还有大量动物化石。有野马、披毛犀和羚羊等,仅野马的化石就有300
多匹,它成为人类用石球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在非洲的罗得西亚人遗址中
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球。石球是一种投掷工具,除了用手直接投掷外,据民族
学资料分析,它还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作为绊兽索,即把一长木杆的一端
用绳系住石球,另端拴系一段绳索。用时把这一复合工具向野兽猛甩过去,
杆与球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冲力,打中野兽的要害,野兽自然倒下,即使
未击中要害也可将兽足绊住。二是作为飞石索: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一兜,
兜的两头拴两根绳子,兜里放石球,使用时同时甩起两根绳子,使石球轮起
来,而后松开一根绳索,将兜中的石球飞出,有效射程可达50—60米之远。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还采用多种狩猎技术包括集体围攻野兽,用火炬、
叫喊声恐吓,并用木矛、石器等追赶,把野兽赶到悬崖使之坠落摔伤摔死。
加拿大印第安人的野牛跳崖遗址,就是这种狩猎技术的一个佐证。
(3)弓箭的出现及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狩猎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人类以从未有过的高度
智慧及多种手段进行狩猎。标枪、投矛器、弓箭、鱼镖等一系列狩猎工具的
出现,标志着人们狩猎技术的提高。
标枪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常见,我国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也出
… Page 23…
土了一件标枪。标枪多为骨制,尖部锋利,绑附在木柄上作为一种投掷工具。
投矛器 (又称投枪器),多见于欧洲马格德林文化遗址,一般是用鹿骨和木
头制成,是一种很富创造性的工具。这种工具一端有横档,在它光滑的面上
放置矛,把矛粗的一端支撑在横档上,使用时用力一推把矛推向目标,投矛
器延长了手臂这一杠杆,从而可以使矛投出时的初速度加大,提高它的杀伤
力。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就常利用这种投矛器狩猎。
北非阿替林文化、欧洲梭鲁特文化、我国峙峪,下川等遗址均出土过制
作精细的石镞。法国阿里埃叶、尼奥洞中,有两幅著名的着箭野牛壁画,反
映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弓箭已被发明与运用。弓箭首次将弯曲树枝的弹性和人
的臂力相结合,并可用来瞄准猎物,射程远达80—100米,远远超过投石索
和投矛器的射程。
骨鱼镖是欧洲马格德林文化中极富特色的渔猎工具,我国小孤山遗址也
发现了这类工具。这些鱼镖都含倒钩,且多为脱柄鱼镖。根据民族学资料判
断,脱柄鱼镖是被活插在木柄的夹銎中,镖与柄之间用一段绳索相连。用时
将镖刺入动物体内,猎物挣扎导致镖头与木柄分离,猎物越挣扎,倒钩刺得
越深,猎物越难以挣脱。由于镖与柄之间有绳索相连,猎人可以通过挽引绳
索把猎物捕获。世界上有许多民族把它作为捕鱼工具,因纽特人还用它猎取
海豹、海象等海洋哺乳动物,我国台湾阿美族常用这种工具狩猎,由此推论
旧石器时代晚期,脱柄鱼镖不仅仅是捕鱼的工具,还是重要的狩猎工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们无论在狩猎工具还是狩
猎技术上都强于以往。成功的狩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促进了人类
体质尤其是智力的快速发展。狩猎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群体协作,人们彼
此需要配合和交流,所以狩猎对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组织的形成,都起过
不可估量的作用。狩猎对工具的改进发生了不少的影响,人类的体力有限,
要战胜比自己强大的野兽,就逼迫人类在改善工具和技术上下功夫。整个旧
石器时代,凡是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骨器,大多数是与狩猎相关。
… Page 24…
三、新石器时代的科学技术
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大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从以采集,狩猎为主
的攫取性经济转向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性经济,此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农耕和畜
牧,伴之而来还有许多新技术的产生,如:使用磨制石器、制陶、纺织等等,
现代人的许多科学技术都可追溯到这个时代。著名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曾把
新石器时代农耕和家畜饲养的出现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
凡是地球上可以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世界各地
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和延续时间不尽相同,西亚和中国在10000年前就进
入新石器时代,欧洲在5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其结束的年代也不一致,
如太平洋的某些岛屿,北美北极地带等土著人现在仍处在新石器文化阶段。
… Page 25…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别是从采集和狩猎发展而来的,是新石器时代最重
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它使人类从靠现成天然产物为生,转向利用天然产物,
使之增产,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对日后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
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逐渐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