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湾饶材岱鹚先思乙簧鞠值模孟衷诘幕袄此担鞘裁瓷矸郑恐耙道鲜ΑD憧慈晁蟪勾笪颍涂冀萄В呤潘暝布牛簿萄氖拍辏惶烀挥行菹ⅰR桓鋈艘步蹋礁鋈艘步蹋赴佟⒓盖艘步蹋永疵挥兄卸瞎Q醋运拿姘朔剑煌墓摇⒉煌淖迦骸⒉煌淖诮蹋先思矣薪涛蘩啵灰囱В菟隼鲜Ω埃蓟痘断蚕玻刃慕痰迹皇昭Х选K运歉鲆逦窭鲜Γ孟衷诘幕八担湾饶材岱鹗且桓龆嘣幕缁峤逃遥馐窍执拿省K救说纳矸质歉龆嘣幕缁峤逃囊逦窆ぷ髡撸皇昭Х选N颐堑萌锨迨雷鸬纳矸郑簿褪侨锨宄雷鸬谋痉郑簧邮掠诮萄В越獭⑸斫蹋谎允撬得鳎硎亲龀隼囱痈蠹铱矗皇枪馑担孀龅搅恕K痰嫉模芏灾痪浠埃褪鞘埔担方棠阏馐酰匠煞穑鞘埔翟猜
我们看佛像,特别是彩画的,佛像有圆光,背有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三个字多半是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用藏文写我都看到过,这三个字的发音叫“唵阿吽”。早年,章嘉大师把这三个字,大概好像写有这么大张的纸,送给我。年代久远了,我那时记得我把它镶了个镜框,放在景美图书馆,不知道现在在不在。我向大师请教,唵阿吽是什么意思?他跟我讲,身口意,就是十善业,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十善业道的圆满就成佛了。《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这个十条,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所以小乘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细行,从哪来的?十善业展开来的。在大乘菩萨,十善业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应当学。而十善业是在家、出家的根本法,出家是以这个为根本,在家还是根本,这个东西做好了,所有一切戒律都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
【夫三归五戒者。盖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之渐次。为七众之崇基。万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到这里是一段。‘三归五戒’,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我们为佛弟子必须要重视。所以三皈列入早晚课诵,最简单的早课就是打三皈依。我初学佛的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茅蓬,茅蓬里面的早晚课,共同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我们住茅蓬那个时候五个人,我年岁最轻,三十一岁,忏云法师属兔的,大我一轮,大我十二岁,菩妙法师,还有达宗法师,三位法师,朱镜宙老居士,朱镜宙老居士那年好像是六十九岁。我们五个人在埔里住茅蓬,那是真的茅蓬,墙是竹篱笆编的,涂上一层水泥,上面盖的是茅草,底下的地就是泥土。佛堂那一间也不大,刚刚好我们五个人,五个拜佛的位子,那一间铺了地板,非常简陋、非常辛苦,民国四十六、七年的时候。茅蓬里面没有电也没有水,水我们想了方法,把山上的泉水用竹子把竹节打通,就像水管一样一节一节,把山上泉水引下来;没有电灯,点蜡烛、点油灯,所以晚上睡觉很早。晚课,在山上是持午,晚上不吃饭,所以晚上的晚课到八点钟就做完,做完晚课,九点钟就睡觉。两点钟起来,起来做早课,各人做各人的,诵经、拜佛,各人做各人的。做完之后,打一个三皈,三皈是共同的,三皈完了之后,达宗法师拜佛,忏云法师、菩妙法师通常打坐,自己寮房打坐。我在那里做义工,就要准备早餐,忏云法师对于饮食很讲究,早晨要磨豆浆,要煮稀饭。我在山上照顾一个老居士、三位法师,修福。忏云法师给我规定的功课是学习《阿弥陀经》,蕅益大师的《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弥陀经》最著名的三个注解,做科判,做科会,这个很有意思。科会做出来之后,对于经典、对于古大德的这些注疏,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好,你不做出来看你不知道。除这个之外,忏云法师教我看印光法师《文钞》。每天规定拜佛八百拜,早晨三百拜,中午两百拜,午饭之后,晚上三百拜,我在山上住了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
以后离开,到台中跟李老师去学经教,李老师劝我学讲经。最初不敢,因为讲经太难,我去听经的,我不是去学讲经。他正好开了个讲经班,好像我去的时候他那个班开学才一个多月,我不敢。他告诉我,他说:今天我班上上课,你去看看。看看可以,参观一下,我就跟着老师一起到经学班上课,我坐在最后。这堂课看了之后我心就动了,好像讲经不难,我就跟老师讲我愿意学,我就加入这个班,走上讲经这个道路。这是初学的时候。李老师的教学虽然是二十多个同学,他的方法是用私塾教学法,上课的时候他只教两个人,这两个人跟他坐面对面,其他同学坐在周围,像旁听一样。我是最后去的,我坐在最后面。教是老师,譬如教《弥陀经》,他把《弥陀经》详细讲一遍,这两个学习的就学《弥陀经》,学了要上台去讲,所以非常专注。一个讲国语,一个讲闽南话,好像在台上是一个讲经,再翻译,其实他们用的是一份讲稿。一次是一个半小时,实际上讲稿是四十五分钟,每个星期讲一次,真叫现学现卖。当然学习的人,很难把老师讲的全部记下来,那怎么办?每个同学都记,记下来之后,下课,我们所记下的东西都交给他们两个人,他们两个人回去整理出一份讲稿。这么样学的,学得很呆板,但是学得很踏实。
老师告诉我们,古时候学经教都是这种方法,叫讲小座。不过从前讲小座他必须具备的能力,记忆力好、理解力好,才能够学经教,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你。他开这个班比古人宽松,同学可以互相帮助。所以我们才晓得自古以来学讲经的,是老和尚讲经,有能力,就是有好的记忆力,能够把老师所讲的东西他做复讲,第二天复讲,至少能讲到百分之九十,这个人可以学经教。很少,不多。让他复讲,老和尚讲完之后第二天,抽个时间他把老和尚昨天所讲的重复讲一遍。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方法是阿难尊者传下来的,阿难尊者结集经藏不就是复讲吗?把释迦牟尼佛讲的经重复讲一遍,下面人把它记录,所以这个老方法用了几千年。李老师在台中也是用这个方法,很笨拙,但非常有效果。学,只能学一部经,不可以同时学两部经,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在台中学经教,士气很高,老师教学大概是一个半月教一部,然后换两个同学,他们又学另外一部。我在后面旁听,因为我去得最晚,排在最后,没有轮到我。我旁听,可是我的记忆力、理解力确实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在那里旁听,好像是十五个月,一年三个月,我听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我都能讲,而且都讲得很好,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一个学期就教一部,一年教两部,他们佛学院三年毕业,我教六部,还有七部没派上用场。所以,我就懂得中国古时候这个方法好,真能成就人,比现在佛学院的方法好太多了,真有受用。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我觉得还是要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佛门里面创办的,以后在儒、在道都用上,原则跟中国古圣先贤讲的是相同的,“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专一,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变成中国传统教学里最高的指导原则,它能成就人的德行,成就人的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学问。所以统统建立在规矩上,这个规矩都是属于戒律。
中国传统教育最高指导原则,就是《三字经》前面八句话。教育,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性是本善,大家都一样,可是还有个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会让人不知不觉当中跟你的本善违背了,相远了,因此才需要教育。所以教育怎么会想起来的?就从这里想起来。一定要教,“苟不教,性乃迁”,迁就变了,你的本善慢慢疏忽掉,你就变成不善,所以教育从这里兴起。怎么教?“教之道,贵以专”。这八句,中国千万年来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以后儒释道三家教学都不离这个原则,跟现在学校完全不一样,是真实的学问,实学。所以,这个根我们要重视、要扎实,那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这非常重要。深信因果,伦理道德就扎实,无论什么样的诱惑在你面前,你不会动心,为什么?你知道因果报应。不该得的,摆在面前都不可以动心,该是自己有的,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何必去求?所以他心总是定的。定生慧,慧能解决问题。
真的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涅槃是佛教里一个专门术语,我们另外再找时间跟诸位细说,这个术语很重要,大小乘教里面都讲到。‘作毗尼之渐次’,“毗尼”是戒律,这是持戒的初阶,第一步,像爬楼梯,这是第一级。第一级就是《弟子规》,第二级是《感应篇》,第三级是《十善业》,这是最初的阶梯,比什么都重要。‘七众’弟子是把在家、出家统统包含在其中。‘万善藉此而生’,佛法从平地像盖大楼一样就建立了,都要靠这个。所以“威仪有则”,威仪原则不外乎伦理、道德、因果,再向上提升那是哲学、是科学,佛经里面大分总不外乎这五大类,它不迷信。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三集) 2009/7/26 台湾 档名:12…47…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本第十二面倒数第二行,我们将这个文念几句:
【夫三归五戒者。盖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之渐次。为七众之崇基。万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这几句话我们在上一节课读到,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名相,就是‘涅槃’。古印度释迦佛没出现之前,印度就是全世界宗教文化大国,确实能称得上,他们的特色就是重视禅定,禅定一般讲就是清净心,真诚、清净、平等,他注重这个。禅定功夫当然有浅深不同,所以他们把它分为八个层次,四禅八定。确实有人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第八定的境界。禅定当中,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我们用现在科学的术语来说,突破时空的维次,于是六道里面的状况,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到阿鼻地狱,六道里面可以说他们是亲眼看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境界。这是现量境界,这不是比量,不是推想,不是推理,是亲自见到的境界。不是一个人见到的,只要你有这种定功,你都能见到。这就符合于科学的精神,真的有人作证。
浅的定,我们一般讲未到定,还达不到初禅,他有定,没有到这个层次,欲界里面状况一清二楚。达到初禅,这才提升到色界天,到第五个层次他就到无色界天。虽然能达到最高的层次第八定,往上他就不能突破,为什么?这里面产生一个误会,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无色界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这个功夫,没见到过。这些修定的人告诉我们,他们遇到一个境界,就像中国《幼学琼林》故事开端所说的,是一个混沌初开的境界,以为那就是宇宙的起源。这个误会,他就到此为止,把这个境界称之为“涅槃”。涅槃的意思我们简单的说一说,它是古印度话,梵语,完全的翻译叫摩诃般涅槃那,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称之为涅槃,或者加一个大,摩诃是大,大般涅槃。这个术语在经典里面常常见到的,而用涅槃两个字是最多的,中国人喜欢简单,大般涅槃,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灭度。灭是什么?灭是灭烦恼,度是度生死,生死对面就是不生不灭,所以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我们从有生有灭这个生死,能够度到不生不灭,这是古印度宗教、学术终极的目标,希望能够回到不生不灭。这个术语很古老,古印度宗教都有,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有没有达到?没达到,出不了六道轮回。
他们的寿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万大劫,这个时间可真长!一个大劫是我们这个世界,至少是银河系,这一个大千世界成住坏空一次,一次成住坏空叫一个大劫。成、住、坏、空是四个中劫,成是一个中劫,住,现在是住,坏、空,四个中劫成为一个大劫。非想非非想天的人他们寿命是八万大劫,换句话说,我们银河系成住坏空八万次,你说这个时间多长,六道众生里头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他的定功失掉,失掉怎么?他心就乱了,心一乱他就产生怀疑,就毁谤。从前圣贤人讲的,我们证得般涅槃之后就不再堕落,不生不灭,怎么现在又有生灭?怀疑古圣先贤的话有问题。这个怀疑就是毁谤圣贤,对圣贤产生误会,这个罪业堕阿鼻地狱。真的叫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顶端,掉下去之后就到阿鼻地狱。不要说是到非非想天,凡是到四空天或者是到四禅天,第四禅,往往产生这个错觉。毁谤佛菩萨,毁谤圣贤,没有不堕落的。
涅槃有没有?佛说有,不在六道,六道里头没有。小乘的涅槃,阿罗汉所证的,超越六道了。我们知道有十法界,六道外面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所证得的是涅槃,就是他们所讲的,真的烦恼断尽了。什么烦恼?六道里面的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讲的执着,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这个东西没有了,断尽了。说得详细一点,见思烦恼把它分开来,见、思,见是什么?看法,看错了;思是什么?想法,你想错了,所以我们也称为见惑跟思惑,惑是迷惑。见惑里面太多了,无量无边,佛为了教学讲经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归纳,归纳为五大类。我们的见解,第一个是“身见”,把身体认为是自己,这是最大的误会。身不是自己,什么是自己?这个世间有很多人讲灵魂是自己,比以身为自己高明太多,为什么?灵魂没有生灭,灵魂没有死,把灵魂看作是自己,对身就能放下。灵魂,一般人都叫灵魂,真正有学问的人、明白人知道魂不灵,魂要灵的话,我们投胎到这个人世间,为什么不投胎到帝王家,到富贵人家去享福,为什么投胎到贫穷人家?可见得它不灵。
中国孔夫子说得好,说的跟事实很接近,孔夫子不叫它灵魂,叫它做游魂。《易经》里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物是什么?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精气变的。我们人在六道,游魂,好,“游”好,为什么?它速度很大,它没有空间跟时间的这种障碍,它没有,速度很大,比电磁波、比光波还快,所以称游魂有道理。无论灵魂也好、游魂也好,出不了六道。出六道就不叫游魂、不叫灵魂,那是什么?那就要换个名词,叫灵性,灵性出了六道。这是什么?灵性是觉的,觉而不迷,灵魂是迷而不觉,是一桩事情,迷悟不同,迷了叫灵魂,不迷叫灵性。灵性就是法性,就是我们的自性,那什么?那是真的自己。这桩事情要不是佛出世为我们说出来,世间没人知道,古印度那些宗教家只讲到灵魂就为止,没有再往上提升。这什么?他没出六道。
所以学佛之可贵,头一个就是认识自己。我们现在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对灵性这桩事情耳熟,听得太多了。修行修什么?就是如何能亲证、能证得,把自性找回来。佛在大乘教里又告诉我们,自性有没有离开我们?没离开,我们眼睛能看、耳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