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能证得,把自性找回来。佛在大乘教里又告诉我们,自性有没有离开我们?没离开,我们眼睛能看、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意能知,这见闻觉知是什么?见闻觉知就是我们的自性。要知道,自性怎么迷了?见闻觉知里面起妄想分别执着它就变质,就变成游魂。这也是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现在在六道里面变成迷魂,在六道里面去投胎,舍身受身,干这种事情,为什么?佛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说破了。真的,我们有妄想、我们有分别、我们有执着,就被这个东西害了。自性里面加上妄想分别执着就变成六道轮回,我们要出离六道,要把这些附加物去掉。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放下,首先要放下执着,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放下执着,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像作梦一样,你从梦中醒过来。
头一个身见,一定要知道身不是自己,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放下很容易,我衣服换一件挺自在的,知道它不是我。如果你真的明白这个身不是我,身用了几十年,用老了,用旧了,不太好用了,换一个,这个身不要了,换一个身体,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所以对于生死那种恐怖没有了,知道生死是换一件衣服,换一个新的身体。这个换,有人换得很好,愈换愈好,有人换得很差,人身失掉了,换个畜生身,换个饿鬼身,那就换错了。所以六道里面要重视因果。这个因果就是善恶,善因感善果,你的身体愈换愈好,恶因感恶报,换的身体是愈换愈差,这不能不知道。
佛在六道里面教化众生,头一个是教我们保住人身,再换还是换个人身,或者换个天身,向上提升,不让你往下堕落。为什么会往下堕落?贪瞋痴就往下堕落,贪心重的换什么身?换鬼身,瞋恚心重的人换地狱身,愚痴重的人换畜生身,换到三恶道的身。我们很不愿意去作鬼、畜生,你既然不愿意受这种果报,你得把这三种果报的因除掉,这三种苦报的因是什么?贪瞋痴。所以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什么?你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虽然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就是人天两道往返,不断向上提升,那就是不断的要放下,不放下不行。身见,这第一个。
第二是“边见”,边见是什么?用个简单的说法就是对立,二边,二边就对立。这个东西是所有烦恼的根,所以我们要认真把它放下。首先放下不跟人对立,无论是什么人,亲人也好,亲人当然不会对立,冤家对头都不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跟一切事不对立,跟一切万物不对立。不对立就统一,把二边统一,统一到哪里?统一到自己。《还源观》里面跟我们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事万物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一体,一体里头没有对立,都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变现出来的。这个事情不好懂,佛在经里面常常用比喻来说法,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悟入事实真相。比喻说得最多的是作梦,梦幻泡影,以梦为主,幻泡影是辅助的,主要就是用梦来做比喻。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世间人有作梦经验,欲界天人也有作梦的经验。佛用这个比喻好,梦里有没有?有,真有那么回事,醒过来之后呢?醒过来之后没有了。醒过来之后没有,我们想想,我们当作梦的时候有没有?当然也是没有。梦中梦到很多人,梦到很多事,也有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一个关系,一体,发梦的时候全都有,醒过来的时候全都没有,一体!同时起同时灭,正像《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边见要是没有了,你就肯定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这是佛知佛见,你怎么会不爱人!你自自然然能舍己为人,为什么?人跟我是一体。为人真正是为自己,损人是真正损自己,这是事实真相。如果有边见就有对立,我们知道对立再发展、提升就是矛盾,矛盾提升就是冲突,冲突提升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问题愈来愈严重。要化解战争、化解冲突,从哪里化?放下边见,问题真的化解了。所以我们对于这一条不能不重视。
除这个之外,我们中国人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这都是错误的,自性里头没有成见,自性清净圆明体里头没有身见、没有边见、没有成见。成见分为两类,因上的成见、果上的成见,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都是自性里没有的。这是什么?简单的讲,自以为是,严重的执着,这才会产生冲突,才造很多罪业。末后一种叫“邪见”,就是除了上面讲的这四大类,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归到这里面。这叫五种见惑。这个东西放下就入佛门了,真入门,入门就称为圣人,小圣,小小圣。小小圣很可贵,虽然还没有出六道轮回,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见解正确。他这种见解能够控制住贪瞋痴,贪瞋痴虽然没断,它不发作,他有这个能力,所以他不会堕入三途。人间、天上七次往返,思惑也断了,也放下了。
思惑是什么?错误的思想,贪瞋痴慢疑这五种。贪瞋痴慢好懂,那个怀疑,疑是什么?疑是怀疑圣教,对佛菩萨的经典怀疑,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怀疑。现在人很多、很普遍认为古圣先贤的东西是过去的,不适合于现代社会,所以他提不起信心,他不知道古圣先贤那些教训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是性德。凡是性德决定是超越时空,它不受空间限制,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哪个地方它都是准确的,在中国是准确的,在外国也是准确的,在这个地球上是准确的,在其他星球上还是准确的,永恒不变,这超空间。超时间是三千年前是准确的,三千年后的今天还是准确的,万古常新。这叫真理,你怎么能说它是旧东西,不好使?这是严重错误观念。
我们在《还源观》里面读到此地知道,前面讲三种周遍里面我们曾经学过,许多的人见到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种种疑难杂症,佛怎样帮助众生解决难题?一个字就行,前面举了一个例子,一微尘,就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这我们前面读过。我们相信一尘里面含无量无边的法门,你不知道!一尘如是,一切微尘皆如是;一法如是,一切法都如是,所以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要把法门的门户之见突破。法门所以不平等,法门所以解决不了问题,毛病出在哪里?出在门户之见。门户之见是什么?你想想看,是不是分别、是不是执着?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天大的学问,解决问题是局限的,而且留有后遗症,为什么?不称性,违背性德。
在中国,你看我们老祖宗,千万年前虽然没有文字,不能说他没有文化,不能说他没有教育,他有道,他有德、有仁、有义,他与性德相应。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归纳成一个字,在中国就是“孝”字。你能说这个孝,几千年的东西,现在人要不要?不要了,不要就天下大乱,管用!人人都讲孝悌,这社会是祥和的,人与人之间不会有相争的,相亲相爱,社会是安定的,社会是和谐的,那怎么不好?你能说它不管用吗?在中国有历史记载,用了五千年,没出毛病,现在不用,问题出来了。讲得详细一点,古圣先贤教育总不外乎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讲尽了。在佛法里面,三皈、五戒、十善也就讲尽了,比中国讲得还简单。十善业道一扩充、一展开,小乘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一收起来就是十善业,是纲领,不多。三皈是什么?三皈是觉正净,三皈是闻思修,三皈是戒定慧,一体,一桩事。三皈、五戒、十善讲一桩事,就是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的体相用。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都是讲的当人自己,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不要看轻这个东西,三皈五戒是离苦得乐的津梁(工具),是趣向大涅槃的根本。
大乘经里面把涅槃的意思讲深了,不是当时印度各个宗教跟学术里面所说涅槃的含义。佛把它扩充,讲得更圆满,大讲的是法身,大般涅槃,灭讲的是解脱,度讲的是般若,这讲得好。释迦牟尼佛出世给涅槃下了三个定义,法身、般若、解脱,这是我们学佛人终极的目标。我们希望证法身,法身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法身里面没有苦,离一切苦厄,无苦那就是乐。佛这种解释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性德,秘密藏在自性里头。惠能大师开悟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就是具足三德秘藏。人人都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没有。这个众生的意思非常广,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肯定具足三德秘藏。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矿物也是,自然现象也是,我们抬头看到空中的云彩,云彩也是。有没有三德秘藏在里头?有。一片树叶里头有没有?有。一粒尘沙里头有没有?有。一滴水里头有没有?有。统统都有,平等平等。而且还有个秘密,它为什么叫藏?部分里头有全体的秘藏,这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的,一微尘里面有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所以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跟一切是平等的,一切不多,一不少,多跟少是一不是二。这很不容易理解,它是事实真相。
《大涅槃经》给我们说涅槃有四种大乐。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就是要证大般涅槃。为什么要证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有四种大乐,我们要不要?这很诱惑人的。这四种大乐,第一种“无苦乐”,我们这世间太苦了,他没有苦。简单的解释,“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苦是什么?三苦、八苦,这佛经上常说。三种苦是苦苦、坏苦、行苦,佛把所有一切苦分为三大类。苦苦里面讲了八种,八苦,实际上八苦只是三苦里的一种,苦苦。八苦是什么?“生、老、病、死”,哪个人能够避免!除这四种之外还有四种,“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不喜欢的事情偏偏碰到;“爱别离苦”,你亲爱的人,你喜欢的事物,你控制不住,常常会失去;最后一个,“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是什么?烦恼,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你没有办法控制,起心动念,《地藏经》上讲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是一切苦的因。八苦前面七种是果,后头一种是因。
坏苦是讲色界天。色界天人把七情五欲控制住了,为什么?他得到禅定,定功虽然不能够把烦恼断掉,他能够把烦恼控制住,不起作用,所以他八苦没有。虽没有八苦,他有坏苦,为什么?他还是有寿命,寿命虽然长,寿命到了,定就失掉,苦又现前,这不是办法。行苦是对无色界讲的,因为无色界他连这个身都不要了,真的是高级凡夫。我们在《老子》里面读到,老子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没有身体多好,没有身体省很多事情。无色界天就是没有身体,没有身体他不需要饮食、他不需要居住的房子。色界天有身体,他不要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他放下了,他有身体,有身体就有居住的环境,就有宫殿,宫殿会坏,寿命到了身体会失掉,所以他有坏苦。无色界没有身体,不需要宫殿,好!为什么说行苦?他不能永久保持。我们前面说过,非非想处天,这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是很长,它一定还会到,八万大劫到了怎么办?到了他烦恼又起现行,他控制不住,叫行苦。所以佛讲三界统苦,这个要知道。
知道三界苦,那我们一定要发个心,我脱离三界,我永远离开三界,求出离三界,这是对的、正确的。脱离三界就是脱离六道轮回,世间苦乐就没有了。世间苦是真苦,世间乐叫坏苦,这个乐他不能保持长久。所以“世间之乐,即是苦因”,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中国古人讲修养,君子求淡泊,那就是苦乐二边都舍掉。道家特别重视这种修为,不但名利淡泊,一切受用无不是求淡泊,修养自己的天性,保持自己的纯善纯净。在佛法里面很像小乘的修行,着重自利,不愿意去利他,跟大乘不一样,大乘是主动去利益众生。可是要知道,大乘在小乘之上,如果你心里不能够淡泊名利,你学大乘,你学得肯定有偏差,不但不能利他,也不能自利,那你就错了。
所以世尊教人,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有道理!先放下,彻底放下,七情五欲统统放下,然后你才有能力、有德行、有定功、有智慧,你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你可以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外表看是一样,里面看完全不一样,里面什么?凡夫他染,你不染,你永远保持着清净平等觉,一丝毫不染着,这叫大乘菩萨。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对你有没有伤害?一丝毫伤害都没有,为什么?你永远住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人才能够学大乘菩萨普度众生,在普度众生当中消除自己业障,这个业障是习气,提升自己的境界,不是这种修行不能证得圆满。
《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里面所示现的就是这桩事情,菩萨怎样修成究竟圆满的果德?不能离开众生,天天跟众生在一起,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你不经历这个事,你怎么晓得你真的成就?历事炼心的时候,知道事是假的,心是真的,那不是妄心,是炼真心,真心起作用,不是妄心起作用,他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所以《华严》这部经真正是究竟圆满,有究竟的理论、有周圆的方法,后面还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带表演。方东美先生早年把这部经介绍给我,他说这书编得太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种,带表演。我学了佛以后看四书就有这个感觉,朱夫子编四书那个灵感可能就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这很可能,因为他亲近佛门这些祖师大德。你看四书的编辑,“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孔夫子当善财童子表演,《孟子》是孟夫子也当善财童子表演,把学庸的理论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很像五十三参,它跟《华严经》太相像了,所以成为最好的教科书,几乎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当中变为中国读书人主要修学的课程。
下面他引经书,“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这个话我们很不好懂,世间这种乐要断,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世间人所有的乐是从外面来的,自性里面的真乐,《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圣贤之乐、涅槃之乐从哪里来的?是从学习来的,是从内里面往外发的,不是外来的,外来的是什么?外来是刺激,譬如像现在的打吗啡,服毒,他找刺激。他为什么要服毒?他认为那个乐。那个东西有副作用。今天世间人不懂得,寻求外面的乐确实就像打吗啡、就像服毒,乐之后苦就来了,所以乐是苦因。我们把世间这种享乐,五欲六尘之乐把它舍掉,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