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52章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52章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严经》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希望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世出世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我们每个人期望的,能不能做到?能。用什么方法做到?一门通达,门门都通达。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

  三昧是见性唯一的一个门径,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三翻作正,昧这个音翻作受,也就是禅定。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六道凡夫所受的都不是正受,受是什么?享受。享受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佛把六道凡夫种种之受,这个生活上的感受归纳为五大类,叫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受、有乐受,心有喜受、有忧受,除这个之外,暂时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叫舍受。舍受很不错,但是时间太短,苦乐忧喜一会儿它又来,所以就叫舍受。如果是永远都住在舍受,苦乐忧喜不会再起,那就叫三昧。所以佛说永远舍弃这五种受,三昧就现前。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三昧是正常的。三昧,你就晓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永远保持在清净平等觉,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觉而不迷,这就是三昧,那个觉就贯通一切法。

  我们迷失了自性,对于一切法也都迷了;觉悟之后,这一切法没学过的也通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个示现一定要知道,要放下,他在十二年的修行当中,烦恼障没有了,到处参学,寻师访道。在那个时候,印度宗教界、学术界他都亲近过,听了不少东西,看了不少东西,最后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也放下,这入更深的禅定,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证得无上菩提,这一年世尊三十岁。开悟之后就从事于教学,讲经教学,七十九岁圆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没中止过,对一个人也是讲经教学,对广大的群众也是讲经说法,虽然没有排定课程,说法不中断。佛灭度之后,学生把佛所讲的东西,从记忆里面把它写出来,由同学互相印证,证明你所记载的没错,老师是这么说的,传给后世,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经典。

  经典不是世尊在世的时候写的,这些经典世尊没有看过,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那个时候佛的学生很多,修行证果的人不少,这些人来做认定,肯定记载没有错误,这个经才能传下来。传到中国,要通过翻译,有没有翻错?这个很难说。我当时学佛对这个很怀疑,因为我们现在在国外,我们把佛法介绍给外国人,通过翻译,能不能翻译得完整?不能。翻译的同学告诉我,他也很谦虚,大概只能翻多少?六成,还有四成没有法子翻译。我们想一想,佛经到中国来,这翻译情形怎样?所以玄奘大师有怀疑,亲自到印度去,他去干什么?就是怀疑他以前这些大德们翻的经有没有翻错。他到印度去,在印度去了十七年,也是给我们做了一个证明,他没有批评以前翻的经哪一部经有错误,他没说,那就是说他给我们肯定,没翻错。他自己回来之后也翻了不少,实在讲,玄奘大师译经最大的功德,不是他自己翻的,是他把前面古代的翻译他肯定了,给我们后人增长了信心,这个功德太大了,这是菩萨出现,不是普通的意思。所以一般人只重视他到印度去取经,译了有一千多卷的经典留下来。我看法不是这样,我的看法,他的示现,最重要的是肯定过去这些大德译经没错误,这才真有意义。

  我跟李老师学教,向他老人家提出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中国过去翻经的这些大德,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里做得到!至少都是三果以上,在小乘三果,阿那含;在大乘,《华严经》里面五信位的菩萨、六信位的菩萨,七信位就是阿罗汉,不简单。我们现在晓得,初信位的菩萨,他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他断掉了。三果,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前面九品断尽了,剩下的是什么?剩下是思惑的习气,七十二品,断尽之后证阿罗汉果,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哪里是普通人!我们现在晓得,在《高僧传》里面记载的,翻经法师里面有很多古佛再来、法身菩萨再来的,很多,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不认识。传说当中身分有露的,我们晓得智者大师,这是日本、韩国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善导大师,还有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这三个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近代的印光大师,我们知道是西方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这不是假的。所以老师告诉我,中国人有福报,感动这些佛菩萨来应化、来帮助我们,把梵文经典翻成中文,利益这一方的众生,这在世界上比其他国家的人幸运太多了。现在去佛年代久远了,梵文经典多半都失传,现在佛法存在这个世间最丰富的就是汉文《大藏经》,中文本。

  这里头最重要的还是要真修行才行,真修行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是障碍,不但障碍我们修行证果,障碍我们的悟性。贪瞋痴慢重的人,即使天天读经、天天听经,不容易开悟。烦恼习气太重,他很想学,也没有办法。哪些人容易开悟?烦恼习气轻、淡薄,这种人容易开悟。所以,放下、看破就非常重要。真正修行的功夫就是放下,你能不能把贪欲放下?贪的是什么?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你能不能放下,不再执着了,不再计较了,中国人所谓淡泊名利,愈淡薄悟性就愈高。对世间的欲望太多、太浓,造成了障道,学道非常困难。所以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放下。你想学道,你对这个世间的欲望愈淡薄愈好,它跟世间求学不一样,求学希望天天增加,学道要天天放下。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师教导我的就是教放下。我们学《华严经》这么多年,《华严经》教我们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三样东西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下分别执着,还有妄想,这是菩萨;放下执着,还有妄想、分别,那是阿罗汉。如果这三个都有,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是全的,你自己一定要知道,无论你修学得怎么好,你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你出不了六道。六道是什么?六道的业因就是执着。执着最明显的就是控制、占有,这是最明显的。

  我们想一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在世,在物质生活方面,他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表演给我们看,他真放下了。每天到处劝化,讲经说法就是劝人、教导人,教什么?应机施教。上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中上根人,帮助他破迷开悟;中下根人,帮助他断恶修善。那就是什么?什么叫中下根人?分别执着心很重,没法子放下,那就教他断恶修善。如果恶不断,他将来堕三恶道,在六道里很苦。他知道修善的话,他生生世世能在三善道,这是世尊帮助他不堕恶道。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因果轮回的教育太重要了,这是事实,绝对不是佛菩萨欺骗人,用它来劝导人断恶修善的一种说法、一种手段,那你就错了。佛所说的完全是事实真相,善因肯定有善果,恶因就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欠命的要还命,欠债要还钱。

  真正契入佛法,你就明了,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一生想占人家一点便宜,能不能占到?占不到;我们受人家欺负,吃亏了,有没有吃亏?没有。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占人便宜怎么样?来生要还人,你怎么能占到?还的时候还要加上利息。吃亏能忍让,那吃亏是福,消自己的业障。如果吃亏的时候有怨恨、不平,有报复,那就麻烦,那就演变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所以学佛的人,绝对不能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当然更不会有这种行为。吃亏,要让、要忍,要知道不能够有怨恨,不能有不平,欢欢喜喜的接受,这个帐就了了。这一了了,我们的灵性就提升,所以它能帮助我们提升,不是坏事,是好事。这都需要明理,他才能做到;要不明理,他怎么能做到!只有真正明理的人,他才能广修万行,积功累德,他不会想错,他不会做错。

  《华严经》,《六十华严》,就是晋朝时候第一次翻译的,“经三十七”就是三十七卷,“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什么叫佛华严?普贤菩萨所修得的那就是佛华严,佛华严三昧。大乘经里面常说,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修普贤行你就不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没有法子明心见性。普贤行跟菩萨行有什么差别?你看菩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大乘常说的六波罗蜜。为什么不能见性?真的不能见性,为什么?虽然修这六个法门,他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没有舍掉,也就是说,他贪瞋痴慢,心量很小。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念念跟虚空法界相应,念念与性德相应。你想想看,你看他这十个纲领,普贤行实在讲,整个《华严经》所讲的都是普贤行,但是在最后,普贤菩萨说了十个大纲,十条总纲领,第一个“礼敬诸佛”,你想想他心量多大!礼是礼貌,敬是恭敬心,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恭敬。诸佛是什么?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我们在佛经上念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介绍,过去三千尊佛,现在三千尊佛,还有未来的。未来的佛是谁?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他尊不尊敬?他要是瞧不起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那对佛就不恭敬。对人你没有做到,所以你那个礼佛,你只拜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你没有拜到。而礼敬诸佛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未来佛,你要能够礼敬未来佛,你才能成佛,这个意思要懂。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是一切人,一切人是未来佛,一切动物都是未来佛,为什么?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有情众生就是动物,那么植物算不算?矿物算不算?普贤菩萨统统都算,《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动物;无情,那就包括植物跟矿物,没有一样不尊重,没有一样不恭敬。人事里面,好人恭敬,坏人也恭敬,为什么?他是未来佛。他自己做种种不善,自有他的果报,我们修普贤行的人,那就要恭敬他,平等的礼敬。

  称赞那就没有,你看他第二愿“称赞如来”,他不讲诸佛,诸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他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要赞叹;不相应,不赞叹,有礼敬没有赞叹。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表演给我们看过,你看他参访甘露火王,有礼敬、有供养,没有赞叹;他去参访胜热婆罗门,也是没有赞叹,有礼敬、有供养。为什么?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是愚痴,甘露火王表现的是瞋恚,贪瞋痴,与自性相违背,不管是顺性是违背自性,但是自性是一,差别在这个地方。作恶的人,不能不恭敬,他有困难的时候,不能不帮忙。他做坏事我们不去帮他,他做好事我们就要去帮他。你看普贤菩萨的心量多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六波罗蜜跟普贤十愿要是一相应、一圆融,那就是“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那叫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十愿里面,每一愿里面都有十波罗蜜。这一定要懂得。

  后面我们再看一段,《华严经探玄记》里面所说的,《探玄记》第十七就是第十七卷。它先说“释名”,解释这个名相,“以因行华严成果相,令显著故”,显是明显,因地上是修《华严》,华严三昧,前面所说的成佛的果相。第二讲体性,“体性者,法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这里头几句话很重要,一切行总名称都叫法界行门,为什么?你没有离开法界。像我们这些年来,特别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都是法界行门,怎样修?你得用真心,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正觉心、用慈悲心去修。如果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与法界就不相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用这个心去修,修布施、修礼敬、修持戒、修赞叹,你把文殊的十行,这十个行门的纲领,普贤菩萨的十愿,你把它合起来,愿里头有行,行里头有愿,都是圆满的。这个一心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五种,五种就叫一心,真诚,真诚里面就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慈悲心里面一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样修才如法。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等是平等,持是永续,大行大愿,与自性的性体、性德圆满的相应。

  第三跟我们讲业用,“业用者有二:一依此显说华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这是起用,你看看,依体起用就有这样殊胜的德用。《华严》在中国,可以说所有宗派里面都肯定、都承认,这部经是一切经的根本,叫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本,一切经是枝叶,都离不开《华严》。《华严》的确太大,讲一遍不容易,历代祖师大德讲经,历史上没有记载,唯独讲《华严》,那要大书特书。由此可知,世世代代人对这部经都非常尊重,经的分量实在太大。过去李老师发心把《华严经》讲圆满,《华严经》是八个同学启请的,这八个人当中有我在内。因为那个时候老师常常讲往生,我们希望他多住世,就找这么一部大经,八个同学一起启请,他就答应了,经没有讲完,他不能走;没有想到他经讲了一半,他也走了。他原本是答应我们,这一部经讲完之后,再讲一部《弥陀经》,他才往生,他这个话没兑现。当然这里头有特别的原因,真正请佛住世是要我们依教奉行,不是找一部大经就能够把他留住的,我们是想错了。

  这部经细讲一遍真的不容易,我过去从民国六十年开始,好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也只讲了一半。因为那个时候出国的时间太多,一年总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国外,就是断断续续,我记得好像前后有十七年,讲了一半。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科学技术设备,没有留下录音。这一次的缘分,本来我不再想讲《华严》,因为我接触到《无量寿经》之后,梅光羲居士在序文里面说得非常详细,《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就想,那我一生就讲《无量寿经》好了。所以《无量寿经》我讲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没有讲圆满,讲了一半,第十一遍是细讲。这一次《华严经》是三个人启请,第一个人是北京黄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当面跟我讲过几次,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第二个是我们台南的开心法师,这都不在了,每一次见到我都提出这么一句,你一定要把《华严经》讲一遍,以后恐怕没有人再讲了。最后一次是我们的韩馆长往生前两天,非常恳切,希望把这部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给后人做参考。我为了安慰她,我就答应她,我说好,没有想到她真的就走了。三个人启请。

  韩馆长往生第二年,我移民到新加坡,把这些事情跟李木源居士谈,李木源居士很欢喜,就在我们新加坡居士林启讲,他也非常虔诚恭敬来启请,所以这个缘成熟了,就在居士林开始。以后我们移民到澳洲,澳洲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