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疡科纲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所知,以告同嗜。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二节·浮沉之脉
属性:浮沉者,脉之浅深也。脉显在上,轻手可得,谓之浮。脉隐在下,重手始得,谓之沉。
以禀赋言之,则体质壮盛,气血充实者,其脉有余,轻按易得,有似于浮;体质孱弱,气血
衰微者,其脉不及,轻取不见,有似于沉。以形质言之,则瘦人肉少,寸口 瘠者,脉道
显
者
之
之脉皆细软,必近于沉。以天时言之,则春生夏长,气泄于外,脉亦为之浮显;秋收冬藏,
气敛于中,脉亦为之沉着。以人事言之,则劳力奔走,饮醇酒之余,气血奋张,其脉无不浮
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静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脉无不沉静。此皆恒常之脉象,各随其人之
气体动静,而相与推移。窃谓凡二十八种脉象无一不当作如是观,必不能仓猝下指,而即知
其若者主某病,若者主某病者也。即以病脉之属于浮沉者而言,昔人每谓浮脉主表属腑属阳
,沉脉主里属脏属阴。约略读之,鲜不谓此以表里内外阴阳,分别论证,必无不妥。抑知浮
主表而沉主里,亦尚是理想之论断,笼统之泛辞,已不能切中病情,确合事理。而浮脉属阳
,沉脉属阴,浮脉主腑,沉脉主脏,则颇有语病,未可拘执矣。盖浮脉之可以诊得表病者,
惟表邪最盛时为然;而外感之轻者,脉必不浮。若夫身热甚厉之病,脉必洪大滑数,以其热
势方张,所以亦见浮象。此则气火俱盛而轻按即得,虽似于浮,实非浮脉之正旨。病此者表
里俱热,必不当以其脉之浮,而只知其为表病也。又风热之外感者,其脉浮,是为浮脉主表
之一证。然肝阳恣肆,为眩晕,为头痛者,气火升腾,其脉亦浮。则病本内因,亦非表证矣
。若谓浮脉属阳,而沉脉属阴,亦只可以论其常。若阴盛于内,阳格于外,则脉且浮大,而
重按无根,岂得概谓之阳证。又热结于里,气道不通,则脉亦沉着而凝涩不流,岂得概以为
阴证。至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则宋金以前本无是说,而自明季以来,编入四言脉诀,几
于无人不读。(四言脉诀,本宋人崔氏所着,而明人多有改本,浮脉主表属腑之说,尚非崔
氏
遂
脏之表。若以全体言之,腑亦深藏于里,安得谬以为在表。岂可误认此表之一字,而竟谓病
在腑者,其脉当浮。假使腑病可作表病,而脉为之浮,则经络之病,肌肉之病,皮毛之病,
其脉又当若何。此理之必不可通,而亦事之万不能有者。然今之医者,多读脉诀,固无不知
有浮脉主表,属腑属阳之八字,可见俗书误人真是不小。究之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尚是含
混言之,或无不可,若必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胶执太甚,最是不通。
颐谓古今脉书,所称某脉主某病者,无不有是有非,得失互见。学人必须自具见解,识
透真理,方不为古人所愚。
兹姑就浮沉一条,聊申是说,以为举一反三之计。只欲借以纠正世俗通行之误,非好与
古人作无端之辨难也。若以浮沉二脉之属于外疡者言之,则肿疡脉浮,惟上焦风热诸证有之
。如发颐、 腮、耳门牙槽诸痈,病本在表,而又属风邪热毒,蕴于上部,其脉无不浮数滑
疾。有痰宜泄,有热宜清,亦不得以其脉浮属表,而但与疏风解表,反令气火越浮,疡患益
炽。若时邪袭于经络而发流注,则寒热交炽,表邪全盛之时,其脉亦必浮数。此则解表消肿
,双方并进,而表邪得泄,肿疡自化。若疡已成脓,其毒全盛而未泄,脉亦应之为浮数,为
滑大,则决去其脓毒而脉自静。若溃后脓泄而脉仍浮者,苟非外感之未尽,即防续发之成脓
。若感邪既化,疡无续发,而尚见脉浮,则正气散耗,非吉症也。若肿疡脉沉,则惟附骨大
疽、 癖积聚之证,寒凝络窒、气血壅塞者偶有之。其毒甚深,其势固结,而脉为之沉凝不
显,决非轻恙。苟不急与宣通,以疏达其凝结,必不易治。而寻常肌肉之痈肿,经络之疮疡
,于脉必无沉法。若夫痈疽既溃,脓毒已泄,气血疏通,更无脉沉之理。如或有之,则其气
犹结,其血犹凝,亦非佳象。总之,疡患为肌肉之病,虽曰痛则不通,脉必不宜过于浮露。
然壅者不化,结者不开,脉常沉涩不起,而治之不应,其为害又当何如耶。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三节·迟数之脉
属性:迟数者,脉之缓急也。气火甚盛,脉来急疾,一息六七至者为数,属阳属热多实证。气
血衰微,脉来怠缓,一息二三至者为迟,属阴属寒多虚证。虽间亦有中气不充,脉形虚数,
实积凝结,脉道迟滞者,而以寻常脉理言之,固数主有余,迟主不及也。是以肿疡脉数,皆
为病邪之有余,其势方张,其毒方盛,脉象应之,必兼数疾。或为身热,则数大而洪,或已
酿脓,则紧数而实,脉病相合,是为常态。若在既溃之后,其毒已泄,脉以安静为吉。如仍
数疾不减,则身热之未净,余毒之未化也。初溃得之,尚无大害,化邪解热,即可向安。若
其迁延既久,正气日馁,邪气不衰,而脉数不退,或数大而中空,或细数而急疾,形神必惫
,真元消亡,斯为坏证矣。肿疡脉迟,多属正气之不及,脉病不符,甚非佳象。此惟于虚弱
之体偶见之,而寻常之疡,所不应有者也。惟附骨环跳诸证,病因虚寒,初起酸疼经缩,脉
象应之,沉迟为正。温养舒经,其毒自化。若脑疽、背疽,寒邪在经,迟脉亦为正应。温经
宣托,收效亦佳。苟非此证,则阳病阴脉,宜求其故矣。若在溃后,邪势已衰,脉迟虽似相
宜,如果形证皆顺,养胃调元,是为正治。抑或神疲气馁,则余毒未净,而真元欲漓,脉至
无神,亦非吉象。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四节·大小之脉
属性:(洪细附见)
大小者,脉之形体也。气血有余,指下壮盛,是之谓大。大而有力,则谓之洪。气血不
及,指下一线,则谓之小,亦谓之细。(大之与洪,一是形式之粗壮,一是气势之勇悍,形
神
能分析为二,故古人皆合为一。)平人之脉,或大或小,大率皆其人之禀赋使然,初不以有
病
疡气滞血凝,其病属实,其脉宜大而不宜小。然所患苟非坚巨,或其人素禀脉小者,则小而
有神,亦何往而非佳象。若大而有力,坚硬搏指,洪而气悍,汹涌奔腾,邪势太甚,非吉证
矣。溃疡气泄血耗,其病属虚,其脉宜小而不宜大。然所耗或尚无多,及其人身躯雄伟者,
则大而有神,正是病魔退舍之机,元气未亏之兆。若脉小形 ,外疡难敛,尤可虑也。惟肿
疡势盛之时,而其脉过于小弱不起,则正不胜邪,斯为危候。若大毒既泄之后,而其脉或豁
大无根,则元气已漓,无非败象。是皆当以形证与脉神参互考订,而孰吉孰凶,自有定论。
万不能于指下求其形似,而即以为凭脉辨证之要诀,尽在此中也。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五节·滑涩之脉
属性:滑涩者,脉之气势也。气旺血旺,其脉流利,是之谓滑。气少血少,其脉凝滞,是之谓
涩。凡痈疽当肿势坚硬之时,脉多涩滞,则气有所聚,血有所凝,蒂固根深,蟠结不化,是
其征也。而湿邪袭于经络,及湿痰蒙蔽中州,胃呆脑痞者,其脉无不涩滞。此皆实邪窒塞,
气行因而不利。治以疏通宣泄,则涩脉自起。若疡已酿脓,则气血相搏,其势方张,脉象应
之必多滑数。故肿疡已成未成之机,即可以脉之滑涩决之。涩则内尚无脓,犹可消散;滑则
脓已蒸酿,无不外溃矣。若痈疽即溃,则气结已通,血滞已泄,脉以滑利为顺,涩滞为逆。
盖脉滑者,其正气之充,清养化邪,调复必易。惟滑而大者,余焰方张,尚非正轨。而脉涩
者则血液已耗,神色必疲。滋养扶元,所不可缓。若更涩而小弱,色夺形 ,尤其可虑。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六节·长短之脉
属性:长短者,脉之部位也。气血有余,指下势盛,尺寸皆溢,是谓之长。气血不足,指下势
促,尺寸不及,是谓之短。故脉长者,恒兼洪大滑疾;脉短者,恒兼虚弱细微。此多属于其
人禀赋,而凭脉辨证,即随之以决虚实焉。
长短二脉,合寸关尺三部而言。长者寸尺皆过于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关部
无所谓长短之象。昔人每谓关不诊短,以寸关尺三部,本是一线贯注,不能离异,故有寸不
至关为阳绝,尺不至关为阴绝之说。然则关部即不当有短脉,亦必不能以长脉论矣。又阳气
上盛之病,脉长于寸,即短于尺;相火下盛之病,脉长于尺,即短于寸,则所谓上鱼入尺之
脉。偏盛于上者,必短于下;偏盛于下者,必短于上,与专论长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凡
病而得长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强,则病魔之势焰方张也,或虚阳之浮露于外也。若更长而
不实,长而无神,则形似有余,而其实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
弱,则气血之俱衰也。否则实邪凝结于中,而气道不舒也。若复短而无神,形气俱馁,更难
图矣。故肿疡脉长,无非阳邪之势盛;而肿疡脉短,则为大毒之坚凝。若在溃后,脓毒已泄
,气血已伤,于脉宜敛,则短者似尚合宜,长者必多变幻。苟非毒邪之不减,即其元气之外
浮,所谓证虚脉实,皆当顾虑。惟脉短终是正气不周,津液既耗,而脉应之。滋液养阴,是
为正治。若其短涩无神,则真阴欲竭,亦自可危。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七节·虚实之脉
属性:虚实者,亦脉学之纲领也。三部九候,力量有余,皆可谓之实;三部九候,力量不及,
皆可谓之虚。则凡言实者,可该弦劲洪紧诸脉;而凡言虚者,可该微弱迟软诸脉。初非专以
虚之与实,指定一种形象之名称。而昔人每以浮而无力为虚,欲以别于沉而无力之弱脉;以
沉而有力为实,欲以别于浮而有力之革脉。细分畛域,虽亦不为无理。寿颐窃谓虚实二字之
本义,不当如是。岂中候沉候之无力者,必不可以言虚,而浮按中按之有力者,必不可以言
实耶。顾名思义,当亦恍然。所以诊得实脉,苟非体质之壮盛,必其病势之有余。然坚实太
过,搏指不挠,则邪势方张,已失冲和之性。诊得虚脉,或为禀赋之素弱,无非元气之不充
,而虚弱已甚,指下无神,则根本欲漓,几等尸居余气。故肿疡脉虚虽曰病有余而脉不及,
然苟非大证,而其人形神未馁,则微见虚软,未必遽为大害。惟疡患甚巨,而脉来虚弱已甚
者,是为脉证相反,必多不治。而肿疡脉实,虽曰病是实邪,脉证相合,然果坚劲异常,则
大毒盘踞,蒂固根深,宁不可虑。溃疡脉虚,是为气血乍泄,于法为顺。然必风波大定,余
浪不兴,清养扶持,始登彼岸。如其恶腐未脱,毒焰未衰,而脉已虚软不起,惟恐正气难扶
,同归于尽。若溃疡脉实,必其余毒尚盛,气血未和,如脓泄太多,脉反坚实者,必难善后
也。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八节·弦紧革牢之脉
属性:弦者,脉之刚劲有力,端直而长者也,为肝阳之自旺,为痰饮之郁结。紧者,脉之固定
坚直,应指不挠者也,为寒邪之外束,为实邪之内凝。《素问》有脉实坚之说。《伤寒论·
平脉篇》∶寒则牢坚。《脉经》引之作寒则紧弦,是紧脉亦可谓之坚脉,皆以形容其指下有
力耳。叔和以紧脉为转索无常,非是。盖紧即有力不散,亦与虚实之实脉相近。革者,浮候
之坚大有力;牢者,沉候之坚大有力。一为孤阳之浮越于外,一为阴寒之凝结于中。脉理主
病,适得其反,而情势之坚固有力则一。此四者,皆脉象之属于实者也。疡患得此,无非病
势方张,其毒甚盛,可从上条实脉之例求之。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九节·软弱微散之脉
属性:软弱者,脉之应指无力者也。昔人每谓浮细无力为软,沉细无力为弱,分为二种。颐谓
软与弱,按其字义本难区别,若即以一浮一沉定为二候,但据脉之部位而言固无不可。然论
其所主之病,则固同是气血之不足耳。似不如浑融言之,较为圆相。《千金翼》始有濡脉一
条,而后之言脉者,几以濡脉软脉,别为两类。考《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
招,《脉经》引之则作濡软。盖濡即软字变体,最古只有 字,后乃作 ,俗则作
之字,汉人隶书亦多从需,二字音读虽各不同,而字形字义皆近,遂至不可复正。所以《
内经》脉 之 ,后人竟作脉濡,实非濡湿濡滞之濡字。寿颐言脉,有 无濡
微脉者,即软之尤甚者也。若更涣散不收,指下似有如无,则为散脉。此四者,皆脉象
之属于虚者。
以言外疡,则未溃属实,软弱之脉,皆非所宜。然在病势不重,疡患不巨者,偶见软弱
,亦未必遽呈败象。若在即溃之后,其正已伤,脉形软弱,尤为合辙。惟微脉则无力太甚,
未免元气不支。散脉则散漫不收,多是本实之先拨,无论肿疡溃疡,都无吉象。是皆当从上
条虚脉之例以求之,亦可举一反三者也。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节·缓脉
属性:缓脉,本有二义。一为和缓之缓,则一息四至,胃气之正,所谓不大不小,不刚不柔,
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无病之脉,当如是也。一为怠缓之缓,则濡滞不前,湿阻中州者有
之,而湿流关节者亦有之。故疡病而得和缓之脉,即合中和之气,无论已溃未溃,无非泰境
。而得怠缓之脉者,亦无往而非湿邪之留着也。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一节·芤脉
属性:芤者,脉之中空者也,是为失血之候。盖血液既泄,脉道不充,有如葱管,凡失血家往
往见之,固非昔贤之空言也。
而疡病在未溃之时,于法当无芤象;如果有之,则其人平时之亡血者也。若在溃后,则
脓血大泄,时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证日久,脓去甚多者,亦不恒有此脉。补养滋填,势不
可缓。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二节·动脉
属性:动者,脉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动摇者也。于法主痛。盖痛则气滞,着而不行,
脉道不能条达,因而凝聚一处,如珠动摇。此虽不恒有之脉象,虽阅历多者,固时一见之。
(《素问》谓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亦气血初凝,脉行不畅之理。诊妊脉者,亦
或
为此。否则痛盛气结,而脉应之。是皆当从事于宣通疏泄,而求其气机之条畅者也。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三节·伏脉
属性:伏者,脉之沉伏不见者也。轻按不得,必极重按之,而始一应指。苟非病邪之深邃,则
阴寒之凝固也。否则大痛气结,而脉为之阻也。故以外疡言之,病在肌肉,于脉必不当伏。
如果有之,则附骨大疽,盘根错节,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而大毒酿脓,病势极炽之时,亦
偶一见之,则痛极不通,脉涩已甚,即沉伏不见。如在溃后,则其毒已泄,其气已通,更不
当再有伏藏之脉。尚亦见之,则其毒固结,不以脓成而稍减其势,其凶何如。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四节·促脉
属性:促脉,自叔和编《伤寒论》之辨脉法,及其自着之《脉经》,皆与结脉对待成文,以促
为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