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以撒-系统神学(唐崇荣推荐)-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因见他们瞌睡而轻责他们说:「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么;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 38-41)。可见祷告乃是避免跌倒的一种工具。
信心确是出乎恩典,善行也是靠圣灵的运行和推动,但信徒有责任行使这信心,考验这信心;继续在信心中生活,并时结善果。神的应许,诚然不会落空。但这应许是对信徒说的; 须凭信心抓住。我们不能也不应把神的信实和人的信心拆开; 只顾一方面的真理。 靠着神保守之恩的力量,信主的人能仰望荣耀之主的降临,无所惊恐。
论教会和恩典之媒介
──────────────────────────────
第一章 教会之性质
──────────────────────────────
一、教会的含意
①名词的本意。在圣经中,「教会」的主要字源是指呼召或召出。在旧约中这是指以色列民或他们的聚会(民十四: 5; 徒七: 38)。 新约教会采用旧约希腊译本的用字,把它应用到新约教会上。耶稣基督首先提到它要建立的教会(太十六: 18)。此后,在使徒行传中并使徒书信里,「教会」的名辞受到普遍的应用,描述各地的基督徒团体(徒九: 31; 林前二: 2等)。
「教会」是一个笼统的名词,有时是指一群基督徒在某一地点的聚集,如家庭聚会(罗十六: 5; 西四: 15); 有时是指地方教会,如加拉大的教会,或哥林多的教会(加一: 2; 林后一: 1); 有时是指整个的教会,即当时在地上的全体教会(林前十二: 28; 提前三: l5-16; 太十六: 18); 而最广的范围则是包括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属于神的信徒(弗一: 22-23; 三: 21; 西一: 18)。
②意喻的实例。 圣经常用意喻来描述教会和基督之关系。 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林前十二: 27; 弗四: 12; 西一: 18); 与基督之关系犹如夫妻关系之密切(弗五: 25-32; 启廿一: 2; 廿二: 17); 其它的意喻如圣殿的墙宇,神的家,圣灵的殿等等,都是表明教会与基督间关系之密切(弗二: 20-22; 提前三: 15; 林前三: 16)。
二、教会的有形性和无形性
教会的有形性和无形性,是论到它两方面的性质。天主教将重点放在有形性的组织上,称说在教会之外(指以教皇为首的组织教会)并无救恩。因此,凡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会员; 都在救恩之内; 反之,凡不属该教会的人; 都在救恩之外。(近年来受到教会联合运动之影响,天主教会开始称基督教教会和教友为「分离的弟兄」; 但是他们仍旧坚持,在理想上而言,全体信徒都应回到天主教会的怀抱里。)
宗教改革领袖们反对这种片面的观念。他们认为,教会既是一个属灵的团体,其重点应在于属灵方面的性质。圣经时常提到教会无形方面的性质,如彼得称信徒为了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二: 5),或如保罗称信徒为建造圣殿的材料(弗二: 20- 22)。
然而,他们并不忽视教会有形方面的重要性,而且致力于联合当时的主流支派。
①无形教会的范围。 无形教会包括一切真正重生得救之信徒(弗二: 11- 22; 彼前一: 2)。 通常而言,这些人也属于有形的教会,即已在组织教会内受洗,登入会员名录,并经常参加教会聚会的。 但也有例外,如凡藉着收听收音机或电视广播而决心信主,但因环境之故而无法加入教会之信徒,或如以往曾经听见福音而在临终前悔改信主的人,他们虽未正式加入教会,却实在是基督教会的一分子。
无形教会的会员名录,只有神知道; 因为人无法透视别人的内心。 他们的名字记录在基督的生命册上(启廿一: 27),包括创世以来; 直到末日,凡真心悔改,归依基督的人(启五: 9)。
②有形教会的范围。 有形教会是指在地上有组织体制的教会。在旧约时代,有圣殿和会堂,并设置祭司等。在新约时代,使徒们起始除在犹太会堂为主作见证外,并在各处传教,设立教会,按封长老。 有形教会的会员包括一切公开信主,受洗加入教会的人,并他们的子女。 在初期教会,组织尚在离形,而教会又受多方逼迫,会员名录或无正式册立,但可按照聚会的人估计归纳(徒五: 11; 九: 2等)。在各处小规模的家庭聚会,可能没有会员名册,或长老之设置,但会员可藉着参加聚会并正式受洗而被认定。
有形教会的会员既是按照个人口头的承认信主,其中不免包括伪信徒。无论教会如何督察会员的信行; 还是无法将一切伪信徒驱之教会之外。何况教会往往疏于施行纪律的责任(林前五: 1- 2)。在教会中有时甚至有冒名的伪教师,虽身居
高位,却不属于主(加一: 7; 三: 1; 太七: 22-23)。尤其是自第四世纪起,基督教在欧洲被认许为公教之后,组织教会之会员人数激增,直到今日仍有许多挂名基督徒,而实际上与基督无关。在理想上而言,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在地上的会员人数,应当相同,因为凡真心信主的人,必会申请受洗,加入组织教会,而凡志愿受洗加入组织教会的人,都应当是真心信主的人。 但由于上述各种原因,理想和事实不符,特别是在那些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中,并基督教传统久远的国家中,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之会员数目,可能大有出入(参太廿五: 31 -46) 。
有形教会的显露,除去在会员的人数上,也能从组织上看出,如真道之讲传,圣礼之施行,长执教牧之设置,及聚会的处所等。宗教改革的领袖有时也说,在教会之外并无救恩,但他们的意思,与天主教的意思不同。他们是指教会的本质,即在基督之外并无救恩。
三、教会的久远
使徒信经指出,教会只有一个,包括一切信徒。据此,教会是在第一个人信神时,已经存在。
①旧约时代。 教会的历史显然包括亚当和夏娃(创三: 15- 2l),并且在每一代中存在(创四: 4; 25-26等)。
古时的信徒包括挪亚,亚伯拉罕,约伯等(创六: 9; 十二: 1-3; 伯一: 8; 来十一: 4-5; 7-12)。 当时的教会,并无正式的组织,而是以家庭为中心(参伯一: 5)。
俟以色列人立国以后,神晓谕摩西,正式组织旧约教会,包括祭司的职位和各种祭礼(出廿五: 7; 廿八: 1; 卅: 11- 16等)。 但这些职位和礼仪乃是预表耶稣基督(来九: 11-12; 24; 十: 1; 10; 约一: 29)。
基督亲自称说,新旧约教会同属一个教会; 一位牧人(约十: 14- 16)。使徒的见证,也是相同。保罗提醒外邦人基督徒说,他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使两下归回一;与神和好了……藉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弗二: 11-19)。保罗认出,新首约的信徒,同属一位基督,同属一个教会,即神的家(罗十一: 16-21; 提前三: 15)。
②新约时代。 五旬节圣灵降临,新约教会正式实现。旧约的国家性宗教从此扩张为新约的普世性宗教。凡信主的人,都是神的儿女,「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三: 28-29)。
比较旧约的教会,新约教会如同生长成人的团体,故此旧约「孩童」时期的仪律和法规,大致废止(加四: 1-11),教会在属灵方面的性质,更为显著(约四: 23)。
新约教会有时被称为「耶路撒冷」和「神的殿」(加四: 26; 来十二: 22。林前三: 16-17; 林后六: 16)。使徒用旧约教会的名称,应用在新约教会上,是因为两者原本为一。 另一方面,司提反称旧约以色列的会众为「教会」(徒七: 38)。 可见教会的始原,早于五旬节圣灵降临之日。 教会也要继续在地上存留,直到基督再来之日(太十六: 18; 廿四: 14)。
四、教会的特征
论到教会之特征,我们必须记得,在理想上这些是教会在本质上应有的特征,因此是有形方面和无形方面共有的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天主教过于强调有形方面,另一方面。一部分基督教人士过于强调无形方面。事实上,凡是有形教会具有的特征,无形教会也都有; 反之,凡是无形教会具有的特征,有形教会也都有。惟一的不同是,无形教会是没有形体的。
①合一性。 教会只有一个,基督是其首领。肢体的人数虽然众多,甚至无法数计,但身体只有一个(创十五: 5; 启七: 9。 弗一: 22- 23; 林前十二: 12)。教会的根基只有一个,就是基督自己(林前三: 11); 信仰和圣礼相同,并同称神为父(弗四: 5)。
教会的合一性之特征,在无形教会中完全实现,因为无形教会包括一切真正属于基督的信徒。然而合一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有形教会中表露出来。例如一般教会(包括天主教)都承认圣经是神的道,公认使徒信经的信条,大多承认其他宗派信主的人为基督的一分子。 宗教改革领袖们及他们的继承宗派,大多认可天主教的洗礼,对凡承认基督为惟一的救主之天主教教友,不再重施洗礼而接纳为会员。事实上,只有少数极端宗派及异端派,才只认他们自己的动派为真教会,而把其它一切宗派归纳为伪教会或败坏的教会的名称内。
基督在受难前,祈求天父,使他的门徒合而为一。基本的意义无疑是指属灵上和信心上的合一(约十七: 11),但是基督也祈愿外表上的合一(十七: 21)。可惜有些福音派人士把教会合一的特征,全部归诸无形的属灵方面的合一; 忽略有形教会合一之重要,以至有时投入意分拆教会,自立教派,或称无宗无派,而事实上乃是设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教会; 这正与基督的祈愿相背,也使教会受外教人的讥评。
无形教会和有形教会不是两个教会,而是一个教会的两方面性质。 凡欲尊重基督的信徒,都应当致力于按照圣经的启示,推进教会之合一; 建立联合阵线,推广福音,荣耀基督。
②圣洁性。 教会的圣洁性,可从两方面来观之。 第一,教会是圣洁的,因为它是属于神的, 神是圣洁的,他把教会分别为圣,归他所有。因此,教会虽存在地上,却不属于世界(太十六: 18; 约十五: 16; 19; 太廿八: 20; 约十九: l4-15)。
旧约时代的祭司及崇拜所用的物具,都被分别为圣。崇拜的场所称为圣殿; 以色列民被称为圣民(出廿八: 3- 4; 廿五: 8; 十九: 6)。 保罗称教会会员为圣徒; 彼得称他们为圣洁的国度(林前一: 2; 彼前二: 9)。
第二; 教会是圣洁的,因为凡真属教会的人都已受到圣灵的重生和洁净,从罪恶的黑暗进到救主的光明(彼前一: 23; 二: 9)。在原则上,他们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当然,在实际生活上,教会并不是完全的; 完全圣洁仍是一种追求的理想。因此,耶稣向天父祈求说:「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约十七: 17)。
③普世性。 在本质上,基督的教会乃是普世性的。基督在升天之前,嘱咐他的门徒,往普世去为他作见证(徒一: 8),使万民作他的门徒(太廿八: 19)。基督教不是犹太人的宗教,也不是西方人的宗教,而是普世的宗教,因为神只有一位,救主也只有一位,身体只有一个,所有的肢体同属一身。
初期教会虽分散各地,而且当时旅行艰难,但各地教会在外形上和内心都同属一个团体。 当一处教会发生教义问题或经济困难时,各地教会不分彼我; 一起协力解决问题或分担困难(徒十五: 1-34; 林前十六: 1-3)。各地教会应当模仿初期教会的精神,显露教会为一个不分种族; 不分地区; 不分贫富,不分阶级的普世性的团体。
④永继性。 天主教依据耶稣对彼得的话(「你是彼得;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太十六: l8 ),解释磐石是指彼得而言,并根据彼得为第一任罗马为主教的传说,自承历代教皇继承彼得的职位,在世上代表基督,为教会之首。
基督教否认这种特权。第一; 基督对彼得的回答,实际上是对在场的众门徒说的。彼得的回答,不仅代表他个人的看法,也代表其他门徒的看法(参太十六: 15)。而且保罗称教。会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多数),彼得和其他的先知与使徒并列。
第二; 即使我们承认彼得是使徒们的领袖,他的权力仍不可能如天主教加诸教皇之权力之广,因为教会的主和房角石乃是基督自己(弗二: 20下; 四: 5; 林前三: 11)。 教会内的任何圣职人员,都必须服从主的领导和教训(约十七: 8; 20)。
第三; 彼得曾否作过罗马的第一任主教,并无确切的证据,而是根据传统的传说而已。而且,即使他真担任过此职,也不能因此而抬举每一个罗马主教的地位。
然而,基督教也承认,使徒的继承性。因为,第一; 新约教会的根基是建立在他们的教训上。历代教会虽然经过许多在信仰上的波折,有时几乎昏暗无光,但基本的信仰却始终代代相传,未被完全抹杀(参王上十九: 18)。
第二; 耶稣曾亲自应许,阴间的权柄也不能制胜教会,因此我们能确信,自使徒时代起,新约教会始终存在,并未间断过。宗教改革的领袖们,并非要创立新教,而只是要改革天主教,保持使徒所交托的体制和信仰。甚至当他们被逐出天主教会之后,他们还是要继缯使徒的使命,建立基督的教会。
五、教会的标记
教会的标记是论到甄别有形教会之真伪的标准。初期教会在各地相继成立,并没有长老执事,但教会仍为一个合一的团体,重要原则由使徒和动会代表合同讨论决定。教会的基本信仰都直接得自使徒的传授。后来罗马天主教会兴起,自认为惟一的教会。中世纪时东西教会分裂,信仰和崇拜礼仪上各渐偏离圣经的教训。 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内的改革人士开始怀疑,天主教是否能被称为一个基督的教会。
另一方面,除去路德宗和加尔文的改革宗等主要改革运动外,尚有其他天主教会人士相继脱离天主教会,自立宗派,鼓吹,一些特殊的信条和崇拜礼仪。
因此,改革宗领袖们考虑到如何辨别教派的真伪,帮助一般信徒,免受迷惑,就制定一些辨识的标记。当然,这些标记只是一种指标,因为,由于罪的存在,在世上无法找到一个完善完美的有形教会。 这些标记只是有助于大体上辨别真伪的工具。
改革宗(相当于长老宗)神学家通常提到一至三个真教会应有的标记: 即宣讲纯正的真道; 按正规施行圣礼; 认真执行惩戒。
①宣讲纯正的真道。真道是指圣经之道。这是最重要并基本的标记。宗教改革运动的口号是以圣经为信仰与行为惟一的标准,用以经解经的原则教导真道。一面反对天主教以传统为解释圣经之根据,另一方面反对以各自为政、按私意解经的异端。
宣讲真道被定为真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