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61-幼科发挥 >

第9章

161-幼科发挥-第9章

小说: 161-幼科发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方有二法。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木香六味各一钱。葛根倍二钱者。泄泻久不止。胃中 
津液下陷也。故葛根倍用之。以升胃中之津液。此一法也。今人不知倍用之法。与六味等分 
同。故效少也。儿病渴者。汤水不离。今人不知常服之法。以药常代汤饮之也。故所用之方 
虽是。所用之法不同。药剂少而汤水犹多。药少汤多。犹以一杯之水。救一车薪之火。水不 
胜火。如何有效。当作大剂煎汤以代汤水饮之。渴只饮本方。一切汤水禁之勿与。则胃气上 
升。津液自生。渴泻止矣。尹闻而是之。果一剂治矣。不问泄泻痢疾。并宜服此。多多益善 
。不唯泄泻可止。亦不至脾虚生风也。真神妙方也。谨详述之。公子脾胃素弱。常伤食。一 
医枳术丸。保和丸。其意常用枳术丸补脾。至伤食则服保和丸。不效。公以问予。予曰。此 
法固好。但专用枳术丸。则无消导之药。初不能制其饮食之伤。专服保和丸。则脾胃之虚。 
不能胜其消导。而反损中和之气。当立一方。七分补养。三分消导。则脾胃自强。不能再伤 
矣。公曰。甚善。汝作一方来看。余乃制用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木香缩砂仁山药莲肉使君 
子神曲麦芽为末。荷叶煨饭捣烂为丸。米饮送下。名之曰养脾消食肥儿丸。服后精采顿异。 
饮食无伤。公益喜。录其方常久用之。亲书儒医二字。作匾赐之。 
庠生胡逸泉。东郊翁之伯子也。周岁时得水泄。先请医甘大用。治之不效。复请予至。 
则肌肉消削。面色 白。时盛夏。凝汗不润。皮肤干燥。发竖。所下频并。略带后重。此气 
血俱虚也。按治法之。补中气。利小便。升举其阳。固涩其滑。次第调之。略无寸效。或曰 
。何如。予曰。术将穷矣。唯有一法未用耳。乃作疳泻治之。用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陈皮山 
药当归莲肉砂仁诃子肉豆蔻黄连木香干蟾为末。神曲糊丸。煎四君子汤下。服未二日。肤 
润有微汗。再一日头上见出红疮。小便渐多。五日而泻止。后更以参苓白术散作丸服之。调 
理而安。 
汪望峰长子城南。生一子。寄姊夫南河胡家养。南河尝语人曰。万老先生好小儿科。今 
作聪明。儿有病。可请张祖兄医之。乃先生亲传。予亦与人会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吾之活 
人多矣。试举其一二验者实之。城南一子病泻。十余日不止。一向是张用药。以胃苓丸一粒 
丹服之。皆无效。请予治之。望峰知其故。恐予不肯用心。取白金二两作利市。予叹曰。不 
在利市。只在信我也。我之治病。敢作聪明。皆先人之旧方。顾用之不同耳。盖治大病以重 
剂。治小病以轻剂。彼胃苓丸一粒丹。岂治此重病哉。乃取豆蔻丸五十。胃苓丸五十。陈仓 
米煎汤下。语南河云。只此一剂而止。不再下也。南河初不听。泄止大悟曰。良工不示人以 
朴信乎。 
湖广右布政孙小姐。五月病泻。至七月犹未止。诸医治之皆不效。差人召余。余至见其 
。乃知津液不足也。不止其渴。泻亦不止。热亦不除也。公问余曰。数日可安。曰。三日止 
渴。五日止泻。十日热退。计十八日可安。公曰。病久矣。一月而安幸也。乃进白术散作大 
剂以代汤。须臾饮尽。予见其渴甚。再加制过天花粉二剂。其夜渴止。泻亦微止。次日又进 
一剂。渴泻俱止。三日热亦渐退。四日公又问余曰。小姐病未安柰何。余告曰。初来时曾许 
三日止渴。五日止泻。十日退热。今日来五日渴泻俱止。热亦渐退。耕当问农。织当问女。 
小姐贵体。余以身任之。唯足下宽量数日可也。公称谢。再用白术散减干葛加陈皮。调治半 
月而效。公大喜。给札付冠带儒医匾。白金一十两。此万历元年九月初四日也。本县大尹唐 
百峰行之。 

卷之三脾所生病
痢疾
属性:痢不问赤白。皆从积治。湿热者。食积之所生也。痢初得之。其法宜下。积不去。 
止也。如吐泄后痢者。其积已下。不可再下。复伤胃气。可下者。木香导滞丸主之。不可下 
。宜去积。保和丸主之。 
陈皮(五钱) 枳壳(炒三钱) 黄连(姜汁炒五钱) 神曲 山楂肉 麦 (各三钱) 莱服 
子(炒三钱) 槟榔(三钱) 上为末。水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x木香导滞丸x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各五钱)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各七钱半) 木香 
(二钱五分) 黑牵牛(半生半炒取头末二钱半) 上为末。酒糊丸。小豆大。白汤下。 
祖训只用x香连丸。x 
黄连(一两。净锉,用吴茱萸半两。水拌湿同炒。去萸不用。) 木香(五钱) 石莲肉( 
一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陈仓米煎汤下。此家传十三方也。 
予教诸子。治痢只用保和丸香连丸同服。万无一失。 
郧阳抚台都御史孙小姐。自五月病痢。至七月未愈。差荆襄承差取郧阳医官治之不效。 
差王加宜取予。予往。病亟矣。用人参白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黄苓车前子陈皮各等分。炒干姜 
少许。煎服略差。五日大安。公晚饮间。问予云。诸医皆用木香黄连。今汝不用。所用皆非 
治痢之药。而效者何也。余曰。此乃河间黄芩芍药汤方也。所谓调其气则后重除。养其血而 
痢止之法也。台云。小女前年在湖广病泄。今年在此病痢。皆五六月间。幸遇汝之良医而安 
。然小女之遇汝。尔之遇我。非偶然。余叩首谢。 
本县祝道士长子。七岁病痢。半年不愈。求予治之。予与一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 
药黄 桔梗木香黄连诃子肉豆蔻车前子干姜炒泽泻神曲当归麦芽白芍为末。水面丸。米饮下 
。一月安。名和中丸。 
一女十岁患痢。久不止。脉洪数。或曰。下痢脉宜小。今脉洪数恐难治。予曰无妨。玉 
曰。欲识童男并童女。决在寸关并尺里。自然紧数甚分明。都缘未散精华气。此童女脉宜如 
是。胃气当强。不久自愈。果数日痢渐止。 
本县张大尹。有公子半岁。病赤白痢甚苦。用黄连一钱。木香五分。石莲肉五分。陈皮 
七分。干姜炒二分。为末。神曲丸。黍米大。陈米饮下。 
痢疾渴者。七味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黄连阿胶乌梅主之。 
痢苦噤口者。宜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为末。陈仓米汤下。 
痢疾脱肛者。只止其痢。痢止肛自不下矣。 
泻后变痢后重者。胃气之下陷也。赤白者。肠垢之下溜也。水谷尽而肠胃败。故死。 
痢后变泻。后重止者。湿热之气去也。赤白止者。陈腐之物尽也。肠胃通而水谷行。故 
凡下痢鲜血者。黑如屋漏水者。气促者。大孔如竹筒者。呕哕不食者。足趺肿者。身 
热脉大者。渴欲饮水者。只大渴者。面娇面青者。皆死证也。 
初病痢者。腹中急痛。大便窘迫。小便赤涩。身热饮水。宜急下之。轻者三黄枳术丸。 
木香槟榔丸。去其陈垢其痢自止。此时邪气未动。正气未伤。故宜下之。若喜补恶攻。使邪 
气日强。正气日弱。不下之则积热不除。下之则脾胃俱弱。酿成大病。医之过也。 
初病泄泻。渐变痢者。此时宿垢已去。不可再下。如有腹痛里急后重之证。乃未尽之余 
邪也。宜去积止痢。去积保和去滞丸。止痢香连丸。 
痢久不止者。名休息痢。家传和中丸。 
或问。赤痢为热。白痢为寒何如。曰。原病式论之详矣。痢下赤白。皆湿热也。赤者自 
来。小肠者心之腑。心属火故其色赤。白者自大肠来。大肠者肺之腑也。肺属金故其色白。 
赤者属热。白者属湿。湿亦热也。经云。湿盛而热也。若初痢下鲜血者。非赤也。此风热之 
毒。宜剪红丸主之。如痢下瘀血。或如豆汁者。此湿气下血也。宜胃风汤主之。 
或问。河间云。行气则后重除。养血则痢止。此千古不易之法也。今幼科治痢之方。不 
法何也。曰。痢者。素云肠 。难云大瘕泄。古云滞下。肠 者。因于饱食也。大瘕泄者。 
食症也。滞下者。积滞之物下出也。故云无积不成痢。治法以攻积为先务也。积不去则气不 
行。去积所以行其气。而不里急后重也。热则伤血。痢久则伤血。去热止泄。所以养其血也 
。法虽不同。意则合也。 
或问。丹溪云。先泻后变痢者脾传肾也难治。先痢后变泻者肾传脾也易治。何以言之。 
脾主湿。湿胜则濡泻。泻者脾之病也。泻久不止。又变成痢。痢下后重肾病也。如痢非真痢 
也。故后重者。胃气之下陷也。脓血者。肠垢之下溜也。真气败而谷气绝。是谓难治。肾恶 
湿。小儿久坐湿地则伤肾。里急后重。便脓血者。肾之病也。痢久不止。忽变成泻。湿去而 
脾病在也。故里不急痛者。湿热之毒除也。便无脓血者。陈 之秽尽也。肠胃通而水谷行。 
故易治。 
或问。痢疾身凉脉静者生。身热脉躁者死。其然乎。曰。初病时。邪气方盛。身热脉躁 
。不可呼为死证也。邪气盛则实。可急下之。邪去脉自衰身自凉也。痢久而身热脉躁。则不 
可治也。脉静身凉。久痢之后。真气已虚之脉也。身宜温。不可太凉。脉宜静不可太弱。经 
云。泻痢五虚者死。脉细一也。皮寒二也。少气三也。泄痢不止四也。饮食不入五也。此脉 
静身凉之言。不可执着也。 
痢久不能食。或有食入即吐者名噤口痢。即经所谓五虚者死。古方虽多。无甚效者。大 
痢日久。津液已竭。脾胃虚弱。不能食也。宜以补脾为主。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主之。能 
食者生矣。不能食者死。 
痢久脱肛者。气血虚也。素云下陷者虚也。难云出者为虚。古方多用涩剂。如 皮木贼 
。此治其标也。当用河间行气养血之法。痢止后重除。肛肠自不脱出矣。加减八珍丸主之。 
有痢下赤白青黑者。名野鸡痢。用阿胶梅连丸主之。 
有痢两膝肿大者。名曰鹤膝风。加味地黄丸主之。 
x保和去滞丸x 治痢疾。有积胃弱。不可重下。 
陈皮(五钱) 半夏曲 白茯苓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各五钱) 莱菔子( 
炒二钱半) 木香 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x三黄枳朴丸x 治湿热成痢。并有食积者。 
黄连 黄芩 黄柏(皆酒炒各三钱) 大黄(酒煨五钱)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槟 
榔(各二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姜汤下。 
x胃风汤x 八珍汤去地黄甘草。加桂等分。入粟米同煎。本方去桂。加连等分。吴茱萸减 
半。同炒为末。酒糊丸。可治远近血痢。 
x阿胶梅连丸x 治痢无分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证。 
阿胶(草灰炒成珠) 赤茯苓 乌梅(去核炒) 赤芍 黄柏(炒) 黄连(炒) 干姜(炒)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入阿胶和匀水丸。麻子大。陈米饮下。 
x家传和中丸x 专治休息痢。 
人参 甘草 当归身 川芎 车前子(略炒) 猪苓 泽泻 神曲 黄连(炒各三钱) 麦 
面 
三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陈米饮下。 
x加味地黄丸x 治痢后鹤膝风。 
地黄丸加牛膝。虎胫骨酥炙。白茯苓。共为末。蜜丸服。 
x加味八珍丸x 治久痢脱肛。 
八珍汤去川芎白术加黄连(炒) 阿胶(上炒各三分) 木香(三分之二减半) 上共为末。 
水丸麻子大。炒米汤下。多服佳。 
x剪红丸x 治痢血神效。 
当归身 黄连(炒) 槐角子(炒) 侧柏叶(炒) 荆芥穗 枳壳(炒各等分) 上为末。酒 
煮面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卷之四

属性:疟疾不问新旧。并宜服平疟养脾丸。此家传秘方。 
治有三方 初截 中和 末补 
初治法 初起有外因者。不问风寒暑湿之邪。并宜香苏散加紫苏香附陈皮甘草。外加常 
榔乌梅。于发日五更时服。得吐为善。盖吐中即有发散之义。不复作矣。有内因饮食不化。 
积而成痰。痰变为疟。宜平胃散加常山乌梅槟榔。临发日五更服。或吐或下。痰积悉除。不 
复作矣。有不内外因者。客忤中恶。梦寐颠倒成疟者。此邪疟也。宜四圣丸加家传斩鬼丹主 
之。人身荣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疟之昼发者。邪在阳分易治 
。宜用前法截之。夜发者不可截也。宜桂枝汤加当归生地黄桃仁发出血中之邪自已。不已者 
必须提至阳分。然后截也。升提宜柴胡四物汤加升麻葛根。截宜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主之 
中治法 邪气渐强。正气渐衰。宜以养正去邪和解为主。柴苓汤主之。此和解之圣方也 
。服三剂后。加常山乌梅以去其邪。二补一攻。常与调理。以瘥为度。 
如有热多寒少。宜用柴胡白虎汤。寒多热少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二剂之后。间截药一 
热多者。用常山知母草果槟榔各一钱。寒多者。用常山钱半。丁香五分。乌梅一个为剂。各 
用酒一盏浸一夕。发日五更服。如神。 
末治法 疟久不退。谓之 疟。(老疟也。)邪气未尽。正气已衰。专以养正为主。使正 
。邪气自尽也。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柴胡主之。食少者。去地黄加神曲。有疟母者。本方 
加青皮神曲九肋鳖甲醋服。 
小儿疟久不退。腹中或左或右有块者。此名疟母。即癖也。疟后有此。经年不愈。常为 
潮热。其状似疟。面黄腹大。乃其候也。宜消去之。祖方。用月蟾丸。今予立消癖丸。 
小儿久疟成疳劳者。集圣丸主之。 
疟后浮肿者。胃苓丸主之。 
疟后与泄痢并作者。宜柴苓加槟榔乌梅主之。盖小柴胡汤治疟。五苓散治泻痢。槟榔 
乌梅痢疟必用之药也。 
平疟养脾丸。 此吾家传治疟之神方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陈皮 半夏曲 苍术(米泔浸炒) 浓朴 
汁炒) 柴胡 黄芩 猪苓 泽泻 草果 常山 青皮 辣桂 九肋鳖甲(酥炙各等分) 上 
一十九味。共研末。于五月五日。及三元八节天月德。要安普护福生除开破日修合。酒煮曲 
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x消癖丸x 专治疟母食症痰癖。五饮成癖并治。 
三棱(即鱼形者) 莪术(各醋浸炒) 陈皮 枳壳(麸炒) 浓朴(姜汁炒) 山茱萸 使君 
夜明砂 黄连(炒) 木香 干姜(炒各二两) 海藻(洗净半两) 神曲 麦 半夏曲(二钱) 
干蟾(炙) 九肋鳖甲(醋炒各三钱)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麻子大。米饮下。 
x家传斩鬼丹x 截疟神效。 
黄丹(研) 独头大蒜(研烂如泥) 上于五月五日午时。至诚修合。用蒜泥和丹同杵。众 
手为丸。随人大小。发日五更取长流水面东下。 
x四圣丸x 治疟有效。 
穿山甲(去筋膜两半灰炒拌) 鸡骨常山 乌梅(去核焙) 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糯米 
糊丸。随人大小。黄丹为衣。每服二十五丸至三十丸。临发日五更面东温酒送下。 
x柴胡桂枝汤x 治疟疾寒多热少者。 
用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五分) 黄芩 半夏(各一钱) 人参(钱半) 甘草(五分) 合桂 
枝汤。桂枝芍药。加栝蒌根牡蛎干姜(炮)姜枣同煎。 
x柴胡白虎汤x 治热多寒少者。 
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入粳米生姜同煎。 
一儿岁半病疟。二日一发。久不愈。其儿黄瘦面浮腹胀。予用平疟养脾丸治之。愈。 
一儿病疟。医以柴苓汤投之。调理二三日。不效。予用平疟养脾丸治之。效。 
一儿病疟。医用截药。内有砒丹。三截之。遂成疳疟。其父懊恨前药之误也。予用平疟 
养脾丸治疟。集圣丸治疳。调理一月而愈。 
一女先惊后疟。疟久成疳。予用集圣丸调理。一月而安。 
一儿先疟后惊。予用调元汤。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