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发祥地和中心。
古典主义文学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出现并成为当时法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十六世纪末,法国结束了历时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进入十七世纪后,国内政局日趋稳定,六、七十年代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当时,法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无法与封建王权分庭抗礼,甚至还需要借助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逐渐积蓄本阶级的力量。另一方面,封建王权也须利用资产阶级这支新兴的力量,来抑制那些分裂割据的大贵族势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为此,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国王也适当地满足资产阶级的某些要求。古典主义正是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既妥协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在文学领域中的体现,是法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一切要有法规,一切要有统一的标准,一切要服从权威,这是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在这种信条的指引下,十七世纪那些依附宫廷并以封建王权的需要为政治和艺术标准的作家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文学。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颂扬专制王权,拥护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原则,提倡自我克制;在体裁上强调严格的界限和人为的法则,悲剧与喜剧绝不可混同;在题材上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借用古代现成的故事情节;在艺术上要求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形式完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和布瓦洛。
这里,我们还须弄清古典主义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区别。如上所述,古典主义文学是指十七世纪欧洲、特别是法国作家,在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古典主义文学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与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之间。古典主义理论面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促使艺术家去学习和利用古代大师们的经验。这种思潮在欧洲流行了二百多年,许多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意义上,都有过各自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下面再说说古代文学。顾名思义,“古代”仅仅是个时间概念,因此古代文学并不是指一种文学流派,而是文学史上所划分的古代时期中文学作品的统称。外国古代文学包括原始公社制时期的文学和奴隶制时期的文学,古埃及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古老的珍品。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神话就作为古埃及文学的一种体裁在民间广泛流传。印度最古老的诗集《吠陀》,成书时间大约也在公元前两千年。说到欧洲古代文学,人们自然会想到古希腊和古罗马,那里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就产生在那里。古希腊文学包括神话、史诗和戏剧等体裁,其中大约在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盲诗人荷马整理集成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代表了当时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另外,古希腊文学中的《伊索寓言》,在我国也早已家喻户晓。由此可见,古典主义文学和古代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在年代上也相隔久远,切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
在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拥护中央集权制,谴责使国家陷于战乱与内讧的封建领主,这就强化了法国人民的民族观念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古典主义文学还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贵族和教会的种种丑行,推广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些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古典主义文学是在封建王权的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它必然要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必然要迎合宫廷的审美趣味,因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明显的保守性。古典主义提倡永恒不变的文学法则,从而使艺术形式绝对化、程式化,束缚了作家创作的能动性。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模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把古代作家的经验神圣化,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往往缺乏时代感,在真实地反映普通人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古典主义文学是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理论对后世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作为古典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悲剧作家高乃依与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寓言诗人拉封丹以各自的精心杰作,为欧洲文学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内容提要
古典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或称一种创作方法,其特点是师法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推崇古代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和谐、匀称、明晰、严谨的美学特征。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就已体现出古典主义的一些准则,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古典主义最后形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
古典主义文学有别于古代文学,前者是作家在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而后者则是文学史上所划分的古代时期中文学作品的统称。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二百多年,除法国外,许多国家也都有过各自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最著名的古典主义作家是法国的高乃依、莫里哀、拉辛和拉封丹。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理性的呼唤
时代的产物历史的必然
——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十七世纪欧洲各国形势
欧洲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地区,进入十四世纪以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进入十五、十六世纪,英、法、德、西班牙等国也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也正是在此期间,爆发了欧洲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高举人文主义思想的旗帜,在哲学、自然科学、文艺等领域中向封建神学统治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极大地动摇了中世纪的传统观念,使欧洲各民族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进入十七世纪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依然在继续,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极不平衡,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欧洲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从十四世纪起一直是欧洲文化和商业中心。但由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连续入侵,使得意大利的大片国土沦丧,国内政局动荡不定,昔日繁荣多彩的文化日益衰落,文艺复兴时期的黄金时代不复存在。几个世纪以来,意大利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发达的海运对外贸易。十五世纪末,新的世界贸易航道已远离意大利,这给它的经济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生产停滞,市场萧条,欧洲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丧失殆尽。
十七世纪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阴暗多难的时期。从1618年到1648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德意志诸侯为了求得欧洲势力的均衡,进行了一场旷
日持久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丹麦、英国、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也都相继卷入了这场给德国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战火中大约有一千三百万人丧生,成千上万的城市、村庄和修道院被夷为平地。整个德国土地荒芜,经济崩溃,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战争大大地削弱了德国的国力,依据1648年签定的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德国被分裂为三百多个小公国,德皇也因此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1492年,在西班牙国王裴迪南和王后伊莎贝尔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西班牙征服了那里的一些国家,开始了殖民统治。从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起,大量的黄金源源不断地由美洲殖民地输送到西班牙。在统治者看来,美洲的黄金是上帝的赐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毫不重视发展国内的生产,只是一味地挥霍享乐。因此,当美洲的黄金不再流入西班牙时,它的经济便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危境。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全军覆灭,国家的军事力量从此一蹶不振。与此同时,一些殖民地也开始脱离西班牙,相继独立,致使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西班牙居民的数量锐减。如果说西班牙凭借海外掠夺,在十六世纪跃居欧洲强国之首的话,那么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个二流国家,往日的威势早已杳无踪影。
1613年,俄国上层社会推举米哈依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596——1645)为沙皇,确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当时的俄国是建立在农奴制之上的,经济极为落后。专制王朝对内残酷剥削广大农民,对外实行扩张政策,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代表。
英国在十六世纪歼灭了西班牙的全部海军力量——“无敌舰队”,夺得了海上霸权。此后,英国开始与美洲进行贸易并加紧海外扩张,国力提高很快。然而,在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之交,英国国内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爆发革命,势在必行。1648年,在政治活动家克伦威尔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建立了共和制。克伦威尔死后,统治集团的内讧导致了1660年以国王查理二世为代表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复辟后的政权违背民意,倒行逆施,促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1688年发动了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从此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与封建贵族相妥协的君主立宪政体。十七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日后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也为英国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产生的合适土壤
法国的封建君主制确立于十六世纪,到了十七世纪,法国已成为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正在那里,古典主义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并达到高度完善的程度。可以说,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然性。
一胡格诺战争结束
十六世纪末,法国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1562——1594)。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天主教是当时西欧封建制度的总代表,它的教义、等级制度和各种烦琐的典礼仪式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此,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宗教。最早传入法国的新教是德国的路德教,但法国绝大部分新教徒信奉卡尔文教。卡尔文 (1509——1564)是法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因改奉新教而屡遭政府的迫害。1534年,他移居瑞士,在那里实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由长老和执事共同管理的共和制教会组织。卡尔文教反映了激进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深得法国中下层资产者的拥护。卡尔文教在法国也称“胡格诺派”(“胡格诺”意为“同盟者”,源于瑞士语),其主体是资产阶级,也有少数贵族分子。胡格诺派力量发展很快,到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新教徒团体已达两千多个,分布法国各地,信徒总数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法国,历代国王对新教徒都采取镇压政策,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当然也得不到王权的支持。1562年3月,天主教集团首先发动攻击,大肆屠杀新教徒,新教徒起而反抗,“胡格诺战争”由此爆发。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十多年,双方领袖大都死于非命,国家陷于分裂。1594年,胡格诺派领袖亨利继承了王位,为亨利四世。他改信天主教,并着手解决宗教矛盾,努力结束战乱。
二 亨利四世与黎塞留的治国之策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同时宣布新教徒有信仰自由,并特许新教徒保留七十多个军事堡垒。“南特敕令”在欧洲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