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

第17章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第17章

小说: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年会。亚洲开发银行举办此讨论会今年已是第二次,去年我也得到邀请,但因故未能参
加。他们召开讨论会的目的有二,一是促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二是让亚行的专业职员了解
发展经济学的最新进展,以有利于亚行的日常业务活动。
  中同的改革给发展经济学带来重大的冲击。过去这方面的专家认为要使经济发展,必须
有资金的积累,有对科技的重视,有足够的对教育的投入,或者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然而中
国的过去和现在比较,并不是在上述几个方面有了什么变化才使经济起飞的。中国的成功,
从根本上看是制度发生了变化,使大多数个人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引进了市场机制,纠
正了价格的扭曲,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中国人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说明了市场机制是
启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些影响在去年的亚行发起的讨论会上得到较明显的反映,但今年亚
行组织的几篇论文却偏离了这个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诸如妇女和发展问题、消除贫困、
环境和发展等较次要的题目上。虽然这次会邀请的经济学家在国际学术界都享有很高声誉,
但由于选题的偏离,我感到有点失望。
  大会指定给我的任务是评论一位世界级环境经济学家Robert Repetto所写的一篇论文:
国际贸易和持续发展。文章的主线是自由贸易较之各种管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更有利于节约资
源和环境保护。我虽然基本上同意这个观点,但在对环境重要性的考虑上我深感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很大区别。对一个未能解决温饱的人来说,强调环境保护是没有多大意义
的,现在一些国际援助机构用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甚至在援助项目上附带提出
了必须满足某些很严格的环境要求作为条件,对此我在会上作了充分阐述,引起了热烈讨论。
  十分有趣的是在会议之后,在亚行工作的我的一位朋友汤敏博士(和我共同主编了《现
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第二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驾车陪我去看了马尼拉冒烟的山
(SMOKING MOUNTAIN)。这是一个在马尼拉郊区用几十万吨垃圾堆成的山,方圆几公里。在
山上居住着十几万贫民。菲律宾地处热带,几百万吨垃圾在烈日照耀下,熏发出恶臭。热量
的积聚使垃圾自燃,许多地方冒出一柱柱黑烟,肮脏、恶臭加上高温,使这块地方成了人间
地狱,普通人连一分钟也不愿在此停留,但马尼拉有十几万人却终年居住在这座山上。我们
驾车经过时看到人们住在用垃圾里的纸板、塑料布搭成的小棚里,有的人追逐新装运到的垃
圾车,寻找可以换钱的被富人抛弃的金属罐、废纸、塑料和玻璃碎片。这块地已在全世界闻
名,被称之为“冒烟的山”。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面对这样一幅图景,我不能不长时间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如此严重的社会不公?马尼拉又有许多宫殿般的高级住宅。有一位普通的富人,他家的客厅
一次可以容纳600人的宴会。菲律宾是美国培养的民主橱窗,可是“民主政治”并未解决如
此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反,贫富悬殊己成为菲律宾的癌症。消费的畸形,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为社会不公而引起的治安问题,使经济发展停滞,并进一步形成了政治上的不安。菲律宾
的现实,对我国有什么惜鉴之处呢?
  造成当前菲律宾困境的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项政策值得我们密切注意,即关
于农村土地允许自由买卖的政策。最近两三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学家有鉴于土地产权不够长期
稳定,影响农民培植土地肥力,造成单产徘徊不前,因此,倾向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种
政策虽然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但很容易造成剧烈的贫富分化。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很可能将
己分得的土地出售,以解燃眉之急,结果成为无土地的农民。他们丧失了最根本的生产资
料,许多人涌进大城市找工作。当经济不景气时,失去起码的收入,最后只好住到“冒烟的
山”上去。
  当前我国也有大量农民流入沿海城市做工,但他们在农村仍握有土地。万一在城市里失
业,他们可以退回到农村务农。所以土地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险。这一政策使得我
国的大城市里没有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的贫民窟。相反,在大城市立足且能租房子居住
下来的,都是农民中有较高收入的具有一定专长的各种专业户。这一事实说明土地政策具有
非常的重要性。1994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大步向前的一年,许多新政策将要出台,从菲律宾
的经验吸取一些营养,或许有助于制定一个考虑更周到的农村土地政策。
  1993年12月24日


我国能源政策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能源政策的制订是以对能源形势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的。然而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能源形
势终究只是表面现象,对它可以作出互相矛盾的分析结论。不同的人由于和所代表的利益立
场不同,可能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有时即使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未必经得起严格
的科学分析。一个错误的结论如果为大多数人所同意,这种意见又拿来作为制订能源政策的
依据,那就更危险了。本文拟对几个有倾向性的对能源形势的估计作一些分析。这些估计虽
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至少包含着很大的疑点。通过这些分析只是想达到一个目的:对
于现象有分析必须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1.我国是否面临能源短缺? 

  从1979年国家科委在杭州召开第一次能源政策座谈会以来,我国能源界逐渐形成了比
较一致的看法,即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有的同志认为这种短缺很严重,可以称之为能源危
机。以后在能源政策研究报告中,在对国家的十三条政策建议中,在能源问题两重性的分析
中,以及数不清的政策研究报告中,这种见解一再地被重复,它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挑战,
它己成为我国制订能源政策最基本的立足点。
  认为能源面临短缺的第一个理由是华东华南不少工厂因缺能而开工不足。开工不足主要
是由于电力不足,其部分原因是缺煤,但更经常的是铁路运输紧张,有了煤运不出来。这就
不能怪一次能源不足。何况我国有许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只能堆在仓库里。有
近1/3的企业是亏损经营,他们创造的财富还没有投入的财富多;他们的所谓“生产”实际
上是反生产。如果将这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中间题最严重的那部分关歇,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家
的财富,一方面把他们节约的能源转移给有经济效益的工厂去使用,开工不足的问题就可以
大大缓和,也许就不再存在。退一步来说,即使上述问题统统没有,开工不足也不能证明能
源短缺。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存在大量能源浪费的问题。从开发、运输、转换到终端使
用,每个环节上都有大量潜力可挖。如果把节能潜力部挖掘出来,节约的能源可能足以补开
工不足所缺的那部分而有余。从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到,判断是否缺能,远不是一件简单的
事。如果缺能实际上是运输能力不足,或者对用能企业没有做到择优分配,或者是其他地方
在浪费,而并非真正的缺能。依据表面的缺能现象制订增加能源生产的政策,而不从运输、
分配、节能上去努力,增产的能源只是造成更多的浪费,缺能的问题未必一定就能解决。
  认为我国能源短缺的第二个理由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偏低,1980年以来平均只
有0.61,而且出现过负值。弹性系数这样低,能源消费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产值的增长,认
为这是能源供应不足所致。可是,如果我们反问一句:多大的能源弹性系数算恰到好处?就
可发现上述判断缺乏证据,因为没有人能对此作出答复。如果看一下美国的记录,1973~
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5%(按可价格),而一次能源消费只增加2%,弹性系数
只有0.04;日本在同一时期的弹性系数为0。32,西德为-0。03,英国为-0。43,而这些国
家还在号召继续节能。所以弹性系数低既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也可能是主动选择的
优化策略,何况我国的弹性系数比之上述国家并不算低。有的同志以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密
度作比较,我国的能源密度不但比发达国家高,也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并以此论
证我国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弹性系数还应该更低一点。事实上;弹性系数也好;能源密度也好;
都不是理论指标;不考虑一个国家的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发展阶段等因
素,单靠弹性系数是不能得出确切结论的。
  第三个理由是能源市场供应紧张,有钱也买不到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然而供应紧张主要
和价格偏低有关。在市场经济国家,价格随供求形势而变化。换句话说,供应总是充足的,
只是价格在变化;只要你有钱,东西总是有的。当然。也不能无视价格的高昂,只看到供应
不断而否认有能源短缺的可能。可见不问价格而只看供求关系,并不能得出一种商品是余是
缺的结论。更难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价格水平正合适,超过它便出现短缺。回答不了这个问
题,我们依然不能判断余缺。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确实有能源短缺问题。1990年我国人均能耗仅910公斤当量
煤,还不及美国的1/10。相差如此悬殊,难道还不能说明我国缺能吗?可是从这个意义上
看,我们不仅缺能,而且缺汽车,缺住房、缺衣服、缺食物。因为我们是一个刚刚解决温
饱,正在向小康水平发展的国家。所以按愿望来论证余缺,并无政策意义。
  问题分析到这时似乎走进了死胡同:能源是否短缺是一个无法论证的问题。幸亏微观经
济理论给了我们一线光明,这个理论推导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一般均衡状态(或总体均
衡)最优性。它证明,当一切交换通过价格调整余缺而全部达到供需均衡时,不仅能源和其
他一切商品处于供需均衡状态,而且愿意寻找工作的人统统都就业,人们的储蓄统统转化为
投资,自由买卖的外币市场产生均衡汇率,这种总体均衡就是理想的效率最高的状态。此时
如果一国的能源(譬如石油)价格以均衡汇率,折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说明该国能源短
缺,应该从外国进口;如果现今的能源均衡价格高于过去,说明现今的能源比过去短缺。这
说明余缺是一个相对概念,必须从比较中去把握,国内和国际比,现在和过去比。前面的讨
论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判断余缺的困难,这些困难之所以发生,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
该用多少能才算恰到好处。如果有了一个用能的标准量,这些困难立刻迎刃而解。实际用能
低于标准量,说明能源短缺,反之则能源使用浪费。现在均衡理论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能源价格调整的讨论中,不少同志直接间接地论证了均衡价格的有利性,一般均衡理
论进一步指出,能源价格处于均衡点时是否是最优价格,还取决于其他交换是否也处于均衡
状态。只有当一切交换都均衡时,均衡价格才是最优的。更要着重指出的是,均衡理论不但
证明了均衡价格的最优性,同时还证明了在均衡条件下交换的量是最优的量。一切商品都有
一个最优用量的问题,而不是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样,生产和消费总是越多越好。原因很简
单,我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劳动、资金、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多生
产此物必以少生产它物为代价。所以经济学要解决的任务不是无限制地生产一切商品,而是
保持各种产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这个比例就是在总体均衡条件下的交换数量比例。
  微观经济学只是从理论上指出了如何讨论和判断余缺,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实
际上,这个均衡交易量是无法计算的,它只能通过市场交换来求解。换言之,每个消费者根
据他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各种商品的价格决定每种商品的需求量,这个计算机存在于每个消费
者的头脑之中。均衡交易虽然无法计算,但可以从对市场的观察来推测。根据均衡理论,我
的推测是我国虽然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现象,但就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而言,并不是生产不
足所造成,换言之,如果将不合理的煤炭消费削减下来,短缺现象就可以消除。这个推测的
政策意义,是能源政策的重点应该从增加生产转移到节约用能,但石油、天燃气和电力的情
况则不同,虽然它们的使用同样存在着浪费,但即使浪费完全避免,供应仍将是紧张的。下
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种推测的依据。
  1985年是我国能源供应十分紧张的一年,华东、华南等地的煤价在几个月之内上涨了
一倍左右。根据这两个地区的申报的缺能数量,总共只有4000万吨煤,不到该年全国产量
的5%,而一般估计我国能源的浪费量则远超过5%。1986年中央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到
1987年初出现了大面积的煤炭供过于求。这一现象在1989年以后的市场疲软形势下再次发
生。从国际比较看,国内煤炭的市场价格最高的时候,仍比国际市场价格低。最近我国与日
本签订的出口动力煤的离岸价为39.5美元/吨,这样的煤价对我国东部的一切煤矿都有吸
引力。
  石油产品的情况则不同,即使在疲软形势下,也没有发生像煤炭那样的大面积积压,汽
油、柴油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小,而且始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电力的市场价格不断在上
升,80年代初期6分钱1千瓦时的价格早已成了明日黄花,办电可以赚大钱的事实吸引了
大批资金拥向电力建设。电力项目投资的利润率高于其他投资,这种利润率的不均衡正是对
电力的旺盛需求造成的。
  对过去市场的观察和分析不同于对将来的预测。过去不缺能不等于将来永远不缺能。从
煤炭需求来看,几亿农民收入增加之后,生活燃料将从秸杆转向煤、油。靠近煤炭供应线的
农民将是未来煤炭市场主要的新主顾。生活提高后。对油,气、电这类优质能源的直接间接
需求会迅速上升。但如果节能措施得力,工业用能不会大幅度上升,因为大中企业和乡镇企
业者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

  2.是能源开发和节约并重吗? 

  能源政策的重点是开发还是节约,不是可以随意决定的,应建立在能源形势分析的基础
上。如果能源生产并不少,问题在于使用的浪费,则政策重点应放在节约上;如果使用中已
经避免了浪费,则重点应放在开发上。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我国能源政策的重点就该是
节约,而不是开发。然而我国近两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方针是开发与节约并重。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并重的方针,在执行中变成了以开发为主。这是我国多年来管理国
民经济传统思想的继续:一样东西短缺的对策就是增加生产,很少从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上去想办法。“七五”期间全民所有制能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0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
直接间接用于开发。同期安排的节能技改资金为46.5亿元,再加上节能基建投资114亿
元,合计才160.5亿元。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