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佛性,如何是佛?
我们通常见到的答案大约是“完美”的同义词;而这个完美也是他自认为的完美。再或者是庙里的金身塑像,只是把它理解成活的,存在于某个天堂一般的佛国中。
其实万有都是佛性的一大化现而已。或者用佛教的说法:是毗卢遮那佛的化现。
佛陀说过,自己和众人一样,也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只是我们不认为自己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如此而已。
我们乐于在无明中建立“我”,乐意执迷而不寻求“本来面目”。
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也没有问题,只是大家认为“有问题”。
禅宗有位师父曾经将前来询问:“如何是佛?”的学僧打了一顿,然后说:“真荒唐,你自己的东西,还来问别人。”
我们一般很难理解禅师的气愤,顶多当个笑话。但禅师说的是实相。
那么,我们能否今生开发佛性,今生健康,今生解脱呢?
在佛陀的教法中,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显宗的即心成佛还是密宗的即身成佛,都肯定我们今生可以解脱。
即身成佛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个别的小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交摄统一起来的形态。
密宗将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引进即身成佛的体系中来,也就是说我们要起修我们自身这个小宇宙,成就我们自身这个佛国,用这个小宇宙广摄成就无限大宇宙。
“我”自身这个小宇宙能广摄成就无限大宇宙?
这在一般观念中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就每一个人而言,每一个人修证成佛,境界就会进入毗卢遮那佛的世界,这个时候宇宙是没有边际的。
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点?答案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宇宙的中心点,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心。
你只要一作用,就可以是宇宙的中心点,但是宇宙中心点自身绝对不妨碍对方为中心点,也不妨害全部的对象为宇宙的中心点。这里是完全开放性的,完完全全的开放境界。
正因为如此,小宇宙才能广摄成就无限大宇宙。
这样的开放是从佛陀的教法当中、从“无我”的习惯当中所产生的力量,所以说即身成佛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以自己为宇宙
我们在追求即身成佛时,要先转化自身这个小宇宙。我们自身也是个小宇宙,也具有时、空、心,也有四大的属性,所以我们自身就以正见来摄受、指导我们自身的四大,借由修持使我们这个小宇宙圆满。
在密宗的无上瑜伽部里,以自身为坛城,自身就是宇宙法界坛城,自身就是宇宙一切佛所居住,自身即寄居于法界当中。
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源?在《华严经》里:或以菩萨身为净土,或以诸佛身为净土。《大乘庄严宝王经》里面说,观世音菩萨的毛孔能够含摄十方佛土,普贤菩萨到他的毛孔里面旅游了12年,还差一点迷路。从这样的看法来讲,大家自身当中有无量诸佛安住其中。
《华严经》里的世界观很有意思,它不只是建立以有形的土地为世界:时间可以成立一种世界,思想也可以是一种世界,光也可以是一种世界,音声也可以是一个世界,这些都可以做为宇宙的安立之地的。所以说可以有无量无边的宇宙。
因此,我们不要小看自身,要超越妄想执着,以自身五蕴为佛身为法界身,修证自身的小宇宙与整个法界大宇宙相应,从而超越现有宇宙的生成基因——成、住、坏、空,超越由我执所成的世界,建立真实的净土。再回转过来,净化和庄严外在大宇宙。
关于小宇宙跟大宇宙的交涉交融,就天台宗或是净土宗所建立的是:我们自身以自己为体性,以自性(法身佛)为我们的法界体性。我们的净土就是由我们的八识转换的,报身是第七意识转的,而成所作智是转前五意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由此能够作幻化千百亿化身。
为什么是这样子呢?在生灵为第八意识,是含藏一切种子识的记存体;而在诸佛来讲叫做大圆镜智,是一切过去净业所成,具一切大功德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如何对待“身”,也就是肉体这个“自性众生”。有许多人初入门时,为了对治以前过分严重的物欲,以“臭皮囊”的眼光看待身体。当然这是必要的,但一执着就坏了。
我们必须深刻地了解:这是对肉体这个众生怀有敌意的态度。在有了一定的出离心和解脱力以后,就要舍掉这种知见,否则就会产生肉体和自身的不统一,有许多修行人后来身体越来越差,除了没有真正进入禅定的修证外,也与这种态度有关系。
就即身成佛而言,进入初禅境界时是色界状态,此时身体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地、水、火、风、空,这是很稳定的自身小宇宙相。在《金光明经》里面说:地水二蛇向下,火风二蛇向上。地、水二大的属性是向下,风、火二大是向上,在初禅时各住其本位,所以四大体性很稳固。有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基础,我们追求即身成佛就有了身体这个本钱。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如何对待“心”,也就是识——这无疑是无边无量的众生了。我们在分分秒秒间会产生多少“识”呢?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我们要了解,相对于外在时空而言,我们自身是次元时空,而这些“识”都是我们自身这个次元时空下一个层次的次次元时空的生灵。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每一个想法,背后都有他亲身的经历和他自己的思维逻辑在支撑。反过来说,每一个想法都靠在了“经历”这样一个时间上,“逻辑”这样一个空间上。每一个想法念头都又在互相影响、互相关联,还能“广摄成就大宇宙”,因为想法和念头可以让我们自身快乐或者痛苦,当然也可以让我们自身转识成智,成就佛果。
从这个现象观察,我们就能知道什么叫“芥子纳须弥”。
只不过以前,我们从有“我”的习惯出发,控制和占有想法念头,于是反被控制和占有,我们掉到想法中烦恼不已,让自身这个小宇宙、念头这些次次元时空的生灵完全成、住、坏、空,成了轮回相。
现在,我们要对它们慈、悲、喜、舍,转识成智让它们成为我们的清净大海众菩萨,它们所依的时空成为净土佛国,这样就能将一切过去化成净业,具一切大功德。
于是从初地菩萨以上,开始有了净业,地地净化。而净业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其实所有的净业是来自于根本的大悲愿力,这就是动力。所以,自身就能够与法界交融。
这一根本的大悲愿力对自身是这样,对别的人、别的生灵也是如此。如果对自己能“大悲”,对别人就不行,那么即身成佛的前提要件就压根不具备:没有养成无我的生命习惯。
从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萨,等觉、妙觉菩萨,进入最后金刚喻定,在金刚喻定里,一念忆起,现证成佛。而现证成佛后,修行人就会观察缘起,依止于相应个人的因缘,就开始要以佛的广大境界来教化大宇宙,所以世界又重新出现了——下一个阶段的六度万行。
比如《华严经》所说的境界是:始成正觉的毗卢遮那如来首先出现在《世主妙严品》,这一品是一切世间主、修行人,过去与他有因缘的都来集聚一起来赞叹佛。赞叹之后如来现相,就开始以他广大的境界来教化了。
那么之后如何修持?就从十信、十住……十定、十通(详见《大智度论》)到达最后毗卢遮那佛圆满境界,次第修学,到最后能远离世界,远离世界之后,转入现前世间而入世间,于是入法界品出现了。《入法界品》是在世间行道,即入法界,此次的“世界”对他来说是法界。那么另一种则是在《法华经》里面,毗卢遮那如来证入久远成佛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身总持于一身,教化十方世界。
《华严经》中的法界
《华严经》中有《华藏世界品》。这一品的文章是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风土人情,并特别回答了佛世界海(宇宙观)、众生海(生命观)等问题。
“华”,指的是莲华;“藏”,意指莲华含子之处。因为华藏世界中所有的世界、世界种,都含藏于大莲华之中,都住在大莲华之上,所以才称为“华藏”。而此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在修菩萨行时,亲近世界海微尘数的佛陀,修治世界海微尘数的大愿,所在庄严清净而成的。
华藏世界位于何处呢?它是由广大而繁多的风轮扶持着,这些风轮一个接一个层层往上,最上方的一个风轮称为“殊胜威光藏”风轮。此风轮扶持着“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
这个香水海中有一大朵大莲华,名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世界就安住在这朵莲华当中,有金刚轮山在四方周匝围绕着。
这种风轮扶持香水海、海中有华的状相,如果依生灵而说,是妄想风持如来藏识、法性海,生无数因果,含摄世、出世间未来果法。如果依诸佛境界而说,是以大愿风持大悲海,而生无边行华,含藏万境,重叠无碍。就心性性体来说,蕊香幢莲华的生起,是表示于根本智中起差别智、行差别行。
华藏世界有庄严清净的大地,又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的香水海,这每一香水海当中,又各有四天下微尘数的香水河右旋围绕着香水海;大地、香水海、香水河,皆是世界海微尘数的清净功德所庄严,同时,显现所有化佛、神通自在、一切变化周遍、所修愿行等等境界,表达一人一切、一切一人、体相如实无差别的境像。
华藏世界中有为数不可说、不可数的香水海,每一香水海皆有一个世界种类安住,每一个世界种类中又都安住了不可说数的世界。这些世界海的结合,就像帝释天的珠网一般,以一大珠当中心,第二层珠贯穿围绕此珠心,第二层珠再各为珠心,让第三层珠贯穿围绕,如此次第辗转相递绕,形成四面八方看去皆是纵横相从的网状,各珠之间皆能交相互摄。
《华严经》中欲彰显这种庄严的境界,故以中间的香水海为主轴,广陈别说华藏世界海中层层相摄的情形。如此更能体会到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海。
最中间的香水海名为: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其世界种称为: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其四周有十个香水海围绕。每一个香水海一定配一个世界种,一世界种中必包含二十重世界。
所以,这十个香水海又各领有不可说微尘数的香水海,就形成十个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的香水海。有这么多的香水海,就有如此多的世界种,而每一世界种又各有二十重世界,如果写成方程式表示世界的数量,就是:十个香水海×二十重世界×不可说微尘数香水海。
而这样的景像都围绕在中间的香水海(无边妙华香水海)四周,中间的香水海本身亦有二十重世界围绕。重重世界重重佛土交互为缘、交互映摄含藏清净妙严,无量光明。
华藏世界的形状如此,华藏世界的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境界,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亦总现其中;就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照。因为一切法空之谛,故能隐现自在,而有“一念现三世,十方世界于一刹中现”等等无碍境界。
又“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这无碍的大用皆因诸佛本愿力的缘而显现。若以如来大愿智力,则众相随现;若随法性自体空性,则众相皆无,此便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展现。
如此隐现随缘自在,却不离一真法界、一真之智,这就是华严世界的不可思议境界;亦是普贤菩萨的愿行所契入的广大福智境界。这样的世界相亦是法界相,交互映摄、大小互容,诸佛每一毛孔中含藏整个法界,每一世界中的诸佛又含藏全部法界,每一世界又返回容摄诸佛之毛孔,不断不断地交互容摄,显现无尽缘起的不可思议境界。
《华严经》中说整个法界是大小相互含容的世界,是无限交互圆融的世界。
一粒砂中是一个宇宙,整个宇宙也是宇宙,这是第一层结构。再就更深一层来讲,这一粒砂中的宇宙可以涵容整个宇宙,涵容整个外在的大宇宙。再往深一层,这一粒砂中所涵藏的整个宇宙中,又反涵藏着这一粒砂。如此继续无限制地下去,就成为一个无限交互圆融的世界,这就是华严世界。
如果我们放弃简单宇宙的概念,放弃一是一、二是二的概念,放弃此方彼方的概念,放弃所有一层层宇宙的概念后,就能跟无限交互圆融的宇宙相应。
华严世界海是整个世界群个个是相摄无尽、相互圆融的。
华严的正确知见
因此《华严经》中的宇宙说明,其实也正代表它的修法,它的正见,而各种宇宙万象就是华严境界。
华严的正见是什么呢?是圆的见地,所以才说“大小相容”、“彼此互摄”,才说“十方三世同时炳现”、“当下即是,遍十方三世”。是上穷佛志,下含一切众生现前世界,不舍一切现前世界,从性起反观照到现前一切,处处皆圆,随拈一处,无处不圆,随拈一处即是华严世界海;随拈一处,一粒沙一粒尘,周遍法界,含融一切法界,能含容无限大,也能含容无限小,一刹那能含摄无穷的时间,无穷的时间能够含摄一刹那。
莲华藏世界海或称为华藏世界海。从整个《华严经》中来观察,莲华藏世界海是毗卢遮那佛在金刚道场始成正觉的时候,所现出的圆满宇宙相。也就是说在金刚菩提座下有一个人始成正觉,而他成就正觉之后,相应于他的清净圆满,也现起圆满的完全时空外在世间,这个世界所显现的境界就叫莲华藏世界,或叫华藏世界海。
《华严经》说“十方三世同时炳现”,只有断舍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才能够通摄三世,《华严经》更将三世扩大为十世,过去中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在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未来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总括这九世就是十世。
就解脱而言,这十世如何脱落?我们必须将时间的锁链切断,透视到时间的本心,这才是进入到华严世界海。如此,还要还落在世间,这是不可思议的上下双回向的境界,这是性起、观照,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使十方三世同时炳现,再次化入到整个现前的一切。
无悔的一生
一个真实解脱的人,以出世间的心,以出离的心,以远离、不执着的心,以如幻的心来看这世界。
但是由于悲心的缘故,在如幻、远离、不执着后,重新回入世间,融摄一切来为众人服务,永不后悔。永不会后悔,没有一丝遗憾。
所以,再次化入眼前的一切,即回归世间,即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