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46-药鉴 >

第3章

046-药鉴-第3章

小说: 046-药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复颠狂,懊 烦心,而不得眠也。 
狂者、乱而不定也。越者、乖失礼法,而反常也。肾水主志,心火旺、则肾水衰,是以 
失志而狂越也。经曰,多喜为颠,多怒为狂。故喜为心志,心热甚,则多喜而为颠。怒为肝 
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 
骂詈者、言之恶也。水性善,火性恶,若阳盛阴虚,则是水弱火强,而为骂詈也。 
惊骇者、惊愕也。君火主之。 
肿者、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此与湿门 肿有别。 
酸疼者、由火盛制金,不能平肝木,木旺而为火所化。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 
禁栗如丧神守者,禁、冷也。栗、战栗也。 
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故也。 
呕、疮疡者,皆火使然也。此当与热门同看。 
喉痹者、不仁也。火闭塞也。火主肿胀,热客上焦,而咽喉溢也。 
耳鸣者、耳为肾窍,交会于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热气上乘其经 
络,冲于耳中,鼓其听户,随其气之微甚,而为鸣也。 
耳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呕涌溢、食不 
下者,火气炎上,胃膈热甚,传化失常故也。 
目昧不明者,热气郁之甚也。 
暴注者、卒泻也。 
螈者、惕跳动也。火主动、况脉乃心火之所养也。 
暴病暴死者,火性急速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燥类
内容:诸涩枯涸,干痉皴揭,皆属于燥。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涩者、涩也。如物湿 
则滑泽,今遍身内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为壅滞,不得滑泽通利, 
而为麻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由于此。 
枯涸干痉者,枯、不荣身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痉、不柔和也。 
皴揭者、皮肤启裂也。干为天而为燥金,坤为地而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湿土 
旺于长夏,则万物滑泽荣茂,燥金旺于秋冬,则万物肃敛,燥涩皴揭之理,皆燥气之化也。 
燥金主收敛,不可不知。 

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寒类
内容: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 疝,坚痞腹满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饥,吐利 
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上下所出,澄澈清冷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为病寒也。 
症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也。然水体柔顺,今反坚硬如地者,亢则害承乃制也。如病 
湿过极则反燥,而筋脉劲急者,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热病 
过极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者,反兼水化制之也。 
瘕者、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 
而为伏瘕也。然则经言瘕病,亦有热者也。或阳气郁结,拂热壅滞,而为坚硬不消者,又非 
寒病症瘕也,当以脉症辩之。 
疝者、小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痛也。经曰,疝 
脉急。注云,脉急者、寒之象也。然寒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何也?岂不曰紧脉主痛, 
急为痛甚。然疝之湿热者,何以别之,若脉紧急兼洪数,则又为热痛之类也,不可不知。 
坚痞腹满急痛者,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又有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又不可例言 
为寒 
下痢清白者,水寒则清净明白也。 
食已不饥者、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寒则虽食已、而难腐化也。亦有邪热不杀谷,而腹热 
胀满,虽数日不食,亦不饥者,又不可以寒目之。 
吐利腥秽者、肠胃寒而传化失常也。故寒胜则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也。腥、金之臭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失常,不便利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病机赋
内容:明药脉病机之理,识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 
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虚实之应。药用君臣佐使,脉 
分老幼肥瘦。老人脉濡,小儿脉数。瘦者脉大,肥者脉细。病有内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 
机。治用宣通补泻滑涩湿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于内伤,外感有余,内伤不足。寒证不同热证, 
直中之邪为寒,传经之邪为热。外感宜泻,内伤宜补。寒证可温,热证可清。外感风寒,宜 
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熔。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 
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能纳受水谷,方可化气液。脾为五脏之本,能运化气液,方能充 
荣卫。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诸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 
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寒为风寒外感,昼夜发热。冷为生冷内伤,午后发热。 
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食饮 
失调,而生湿热。或有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 
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 
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风寒则汗之,谓温散也。生冷则下之,谓渗利也。痰因火动,治 
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 
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指外感也。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指 
内伤也。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燥湿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 
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当分。泄拆达 
发夺,五治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 
逆治,以寒药治热,以热药治寒。甚则从攻,以寒药治热,佐以热药。以热药治寒,佐以寒 
药。病有标本,治有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用补而实用攻。少壮新邪, 
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消溶。积在肠 
胃,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妇人气滞血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 
阴以配阳。气病血病,二症宜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气病阳虚,昼重夜轻,自子至巳为 
阳。血病阴虚,昼轻夜重,自午至亥为阴。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阳为气,为真火。 
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阴为血,为真水。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 
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阳气虚不能卫外,故畏外寒。阴虚生内热, 
阴气虚不能配血,故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用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 
凉,气属阳,无形者也。气郁则发热,宜用辛凉之药以散之。和血必须辛热,血属阴,有形 
者也,血积则作痛,宜用辛热之药以开之。气阳为血阴之引导,血阴乃气阳之依归。阳虚补 
阳,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自长。气血俱病,只 
调其气,气行而血自随。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 
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燥热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 
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方卑下,可散湿以温寒。奇偶复大小缓急,七方须知。国中末 
三治要察,初则发攻,中则调和,末则收补。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者,通其积滞,而下焦自然开密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开豁也。 
风能胜湿,湿能润燥,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能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 
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 
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方难疗。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举众疾之端,俾为后学 
之式。 

新刻药鉴卷之一
脉病机要
内容:医有王佐,法有反正。难辩必辩,难明必明,其明以理,其辩以因。治从其先,机握其 
神。迟硬两见,附子兼行姜桂。实数双形,大黄必佐连芩。调胃承气,治痢下之迟滑。鹿茸 
官桂,救浮数之无根。气虚血衰,别软弱之相似。有汗无汗,辩疾紧之雷同。紧似疾而硬, 
其象曰寒。疾似紧而软,其象曰风。血衰、软大如绵。气虚、微弱似空。术附敛浮数无力之 
劳倦,知柏救沉数有力之劳蒸。里和表病,汗之则愈。表和里病,下之则痊。沉实不愈,可 
以再下。浮紧不差,可以再汗。寸紧虽闭勿下,尺迟虽热勿汗。浮沉迟而且濡,表里寒湿之 
生料。上下滑而且数,内外热燥之通圣。阴盛于内者格阳,阳盛于内者格阴。厥而怔忡者水, 
怔忡而厥者虚。阳明狂言,有不数之脉。少阴下利,有当通之机。便难便易,喘而不卧者燥 
屎。腹痛腹胀,小便反易者血禁。欲吐不吐必泻,欲泻不泻必疼。妇人气滞,先开其血。男 
子多阳,急配其阴。老人以扶阳为主,小儿以启脾为圣。难生脐筑之愁痛,不治温热之脉沉。 
奇哉 

新刻药鉴卷之一
运气诀要
内容:百病根源,运气为先。明经络、晓真机。浮沉迟数分寒热,子母后先法自奇。 
百病生于气,生死决于运。六气、本也。五运、标也。经所以知脏腑。络所以通经气。 
知经则法不乱,知络则药可使。子母者、本部之前后也。后先者、后其标而先其本也。甲运 
克肾,肾虚者病之,忽脾自病,肾之子复至也,肝不能复,则肾死矣。戊运克肺,肺虚者病 
之,忽心自病,肺之子复至也,肾不能复,则肺死矣。壬运克脾,脾虚者病之,忽肝自病, 
脾之子复至也,肺不能复,则脾死矣。此三脏者,今伤则重,原伤则轻,寡复也,寡复则死, 
死不待于会符太乙也。庚运克肝,肝虚者病之,忽肺自病,肝之子复至也,心不能复,则肝 
死矣。丙运克心,心虚者病之,忽肾自病,心之子复至也,脾不能复,则心死矣。此二脏者, 
今伤则轻,原伤则重,寡复也,寡复则死,死必待于会符太乙也。凡合死有不死者,何哉? 
子母之救多也,或复至治其复而愈也。有病肾而非甲,病肺而非戊,病脾而非壬,病肝而非 
庚,病心而非丙,病肾而非长夏,病肝而非秋冬,病脾而非春木,病肺而非夏火,病心而非 
冬水,此病不关于运气,病在中也。或不在中,当查前运前气,又不相关,此一时病也,病 
虽重不死,何也?机轻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论升麻柴胡
内容:天地四时之令,春夏之气温而升浮,则万物发生。秋冬之气寒而降沉。则万物肃杀。人 
肖天地,常欲使胃气温而升浮,而行春夏发生之令,不欲使胃气寒而降沉,而行秋冬肃杀之 
令。盖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而无以上等症。 

新刻药鉴卷之一
论升麻柴胡槟榔木香四味同用功效
内容:病在上膈,法当用木香槟榔以降之。病在下膈,法当用升麻柴胡以提之,此常理也。然 
或泄泻脱肛后重,疼不可忍,是乃气下陷也,法当举之,以升麻柴胡,和之以木香,攻之以 
槟榔。或曰,四药同剂,不无升降混淆,奚有治病归一之功也。曰,天生药石治其病,各有 
其能,如仲景立大柴胡汤,用柴胡大黄同剂,以治伤寒表里俱见之症,然柴胡升散外邪,大 
黄降泄内实,使病者热退气和而愈。故用升麻柴胡,自能升清气而上行,槟榔木香,自能逐 
浊气而下降,能使脱肛举而后重除,自可同剂而成功矣。何疑之有。 

新刻药鉴卷之一
论十全大补汤当用不当用之要诀
内容:虚损之疾,世医例用十全大补汤以补之,其方实为虚损之关键也。方用参 苓术甘草以 
补气虚,用归芎地黄芍桂以补血少,此方乃为真气血两虚而设,或血虚而气尚实,或气虚而 
血尚充,又不可一例施也。盖药性各有能毒,中病者借其能以付安,不中病者,徒惹毒以增 
病耳。如心脾二经虚,当用茯苓补之,虚而无汗,及小便短少者,服之有功,虚而小便数者, 
服之令人目盲,虚而多汗者,久服损其元气,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窍也。如肺气弱及无 
阳之虚者,当以参 补之,然肥白人及气虚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苍黑人及肾气虚而未甚 
虚者,服之必满闷不安,以其性滞而闭气也。甘草健脾补中,乃泻火除燥之良剂,然呕吐与 
中满并嗜酒之人,服之多敛膈不行,而呕满增剧,以其气味之甘缓也。川芎补血行血,清利 
目首之圣药,然骨蒸多汗,及气弱之人服之,则真气走散,而阴虚愈甚,以其气味之辛散也。 
生地黄能生血脉,然胃气弱者服之,防损胃不食。熟地黄补血养血,然痰火盛者服之,恐泥 
膈不行。人参为润肺健脾之药,元气虚损者,不可缺也。如久嗽劳喘咯血,郁火在肺者服之, 
必加嗽增喘不宁,以其气味之甘温滞气也。白芍为凉血益血之剂,血虚腹疼者,不可缺也。 
若形瘦气弱,禀赋素虚寒者服之,反伐发生之气,以其气味之酸寒也,用方者当慎之。 

新刻药鉴卷之二
人参
内容:气温味甘,气味俱轻,阳也。亦有微阴,故温中微寒,甘中微苦,入手太阴而能泻心 
火也。还须配茯神佐枣仁为良。治脾肺,壮元阳,补而缓中,气短气促气少者俱用,更泻脾 
肺胃中火邪。气不足而亡血者,须参补之。里虚而腹痛者,亦参补之。且通经活血,乃气中 
之血药也,生脉散中用之,正以经通血活,则脉生矣。古人用之于解散药及发表药者,取其 
通经走表也。又曰,肺寒方可服者,何也?盖肺惟寒则脉濡滞而行迟,假参之力而通经活血, 
则元气遂生发矣。肺热又伤肺者,何也?盖肺惟热则气血激行,再加通迅,则助激速,而肺 
气遂耗散矣。与蜜炙黄 同用,则助其补表。与土炒白术同用,则助其补中。用升麻为使, 
而佐以柴胡,则能引之上升而补上。用熟地为使,而佐以白茯,则能引之补脾胃,及肾中之 
虚寒。多用麦冬,大能止渴生津。加以山楂,极会去滞消积。手经有疾,桂枝为使。足经有 
疾,附子为使。大哉参之功乎,其补中益气之要药乎,其和中温元之圣德乎。气药用之以补 
气固矣,然血药用之,亦能补血者,何也?盖血附气而行,气行则血行,此其理也,苟不少 
加参以引导之,则血且滞矣,虽有诸补血之药,竟何用哉。况血、阴也,气、阳也,独阴不 
成,必借阳气一嘘,而后阴赖之以受成,此阳昌阴和之妙用,顾学人自悟何如耳。经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旨哉斯言也。痘家灰白虚寒之症,酌宜重用,若红紫实热者,乃肺热痰盛, 
不可轻犯。反藜芦,畏灵脂。 

新刻药鉴卷之二

内容:气薄味甘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 
托阴症之疮痍,外固表虚之盗汗。如痈疽已溃者多用,从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补表 
故也。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气。就阴气弱者论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