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

第2章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第2章

小说: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孩子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另一方面是因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自私的孩子,其行为对谁都有弊无利,父母应予以重视,及早预防。

  ☆ 张老师的小叮咛

  孩子自私的表现是孩子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自私自利的观念对孩子影响很大,要及时纠正。只要让孩子学会付出,学会帮助他人,就能克服自私自利的现象。

  嘉明在家非常任性,全家无论什么事情都得顺着他,对于家人的管教,他根本不予理会。如果有什么事不顺他的心,就闹个没完没了。他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也不好,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互不相让,闹得彼此都不愉快。

  嘉明的这种表现就是自私自利。孩子自私自利,往往表现在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性格特征。

  或者在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自己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而别人自私自利的东西却拿得越多越好。

  这样的孩子常常令人生厌,不易与人相处,因此也很难交到知心朋友。过分自私自利的孩子,还会在父母有事情的时候,因为自己被冷落而对父母发火,使父母伤心流泪。这样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

  产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是缘于孩子天生的利己倾向。

  在孩子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其往往单纯地认定 “我即世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虽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逐渐成为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的行为,但仍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孩子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自我本身”,相应的行为也是如此。

  二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致。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反复无常、表里不一,当孩子犯错时,便加以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变得只能自我封闭,尽量不与他人接触,躲到自己的小天地里,结果必然导致孩子自私。

  此外,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万般宠爱、处处迁就,造成孩子从小就有“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得不到只要大哭大闹就能得到”的想法。于是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处处都要别人迁就,常常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自私的孩子,对谁都有弊无利,父母应重视,提早预防。

  父母应该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树立孩子正确的物质观念,让孩子学会与朋友分享,感受给予和付出的快乐。平时父母要适当地训练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别让孩子有“事事都依赖父母”的观念。

  这时要教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帮忙洗碗、扫地、擦桌椅等。在吃东西方面,还需告诉孩子一定要把食物分成三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留给爸爸,  另一份留给妈妈,不要独自享用。

  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应该将食物平分,让每人都能享用;家里若有客人,父母更要让孩子学习如何招待客人。

  吃饭时,不要只吃自己爱吃的,并将自己喜欢的食物放到面前挑来挑去;当别的小朋友来玩时,要鼓励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和食物。

  父母还能利用“演戏”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态。

  通过孩子与父母亲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孩子认识到人际关系。经由这些游戏,孩子首先会意识到经常接近的成人和自己的关系,例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然后意识到周遭人们之间的关系。又例如,老师怎样爱护和教育小朋友,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医生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等等。孩子通过体会他人感受,就会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成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

●【自私自利(2)】ǎ|ǎ|ǎ|ǎ|ǎ|ǎ|ǎ|ǎ|ǎ|ǎ|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安排一些情景,直接教导孩子应该如何关心别人,如果父母亲出现生病等情况时,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做。这不但有助于训练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不良特性,还可以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以及对社会的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也关心别人。切记,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会替别人着想。

  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站在一座高高的吊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他点上最后一根烟,因为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曾经是一个富翁,如今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体验过各种不同的生活,也曾经纵情感官享受,四处游荡,寻找刺激,酗酒和吸毒,而现在他却遭逢生命中致命的打击———婚姻失败。

  没有一个女人能与他相处超过一个月,因为他的要求太多,却从不付出。或许河水是他最好的归宿。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经过他身边,看着站在黑暗中的他说:“给我一块钱吧,先生。”他在阴影中笑了起来。“一块钱?一块钱能做什么?没问题,我这儿有一块。老兄,我的钱还不少呢!”

  他掏出皮夹。“在这儿,拿去吧!”皮夹里大概有一百块钱,他把钱都拿出来,塞给那个流浪汉。

  “这是干什么?”流浪汉问。

  “没什么,因为我要去的地方,用不着这个了。”他往下瞥了一  眼河水。

  流浪汉拿着钞票,不知所措,好一会儿,才对他说:“不行,先生,你不能那么做。我虽然是个乞丐,却不是懦夫,我不拿你的钱。你带着你的脏钱,一起跳河吧!”

  他把钞票丢过栏杆,钞票一张张随风飘动,纷飞四散,慢慢地  落进了黑漆漆的河水中。

  “再见,懦夫。”流浪汉掉头就走了。

  想自我了断的富翁,这时如梦初醒,他突然希望流浪汉能得到那些丢掉的钱,他希望付出,可是却办不到!

  付出!对了,就是这个!他以前从来没有试过这个,付出!就能快乐!他向河水看了最后一眼,然后离开那座桥,去追赶那个已远走的流浪汉。

  不懂得付出,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是直观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主观的责任感,这时的孩子很少会考虑到别人,更不可能设身处地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是孩子的正常特点,不能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

  但有些孩子在三岁以前会表现得大方慷慨,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方慷慨,孩子的自私里往往有其正当的理由,而在慷慨中则往往包含着性格怯懦的一面。

  如果父母不明白这点,而强迫孩子大方慷慨,甚至完全无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用“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不懂事”“不乖”“不听话”等话来说服孩子,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教育孩子能为他人着想,实际上这种以不尊重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做法,根本无法培养孩子真正的道德观念。

  孩子可能为了让父母高兴或避免被父母惩罚而服从命令,但是心里必然怀有怨恨、委屈、不满的情绪。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对他人的愤恨、不满情绪或攻击行为,有的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变得怯懦、退缩、依附,从而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性。

  要想改正孩子自私自利的观念,父母和老师就要从多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教育孩子不自私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孩子身心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但这并不代表只要父母慢慢等待,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就不自私。父母仍需要把握机会教育孩子。

  有教育家主张首先要教孩子“把东西分一半给别人”,这个“一半”并非指数量上精确的二分之一,而是让孩子逐渐懂得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的存在;自己有各式各样的需要,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需要。一旦孩子有了这种观念,他们就会比父母对人还要大方慷慨,自私自利的毛病自然也就没有了。

●【自私自利(3)】ǎ|ǎ|ǎ|ǎ|ǎ|ǎ|ǎ|ǎ|ǎ|ǎ|

  二、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高远的理想

  当孩子有正确的理想与目标后,也就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也要让孩子知道,想要完成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可以问他:“你见过像你这样天天发脾气的企业家吗?”“你见过像你这样整天只想着自己的科学家吗?”等等,借此激发他改正自私的内动力。

  三、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已经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是非与好坏,已经有了好恶情感;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在逐渐增加,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并且还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

  此时,父母可让孩子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乱发脾气有什么不  好的影响?”“别人会如何看待你?”“如果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你会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要学会自我控制,改正不良行为。

  四、疏导叛逆心理

  孩子因为受叛逆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与大人的对立情绪而走向极端。有时,他们会故意和父母唱反调。其实形成叛逆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识得到大人的认同。

  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待人处世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思考,让孩子设想“假如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此来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五、批评与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批评与表扬的作用。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批评的约束和表扬的激励,来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该不该做、怎样去做。在批评、表扬孩子时,应当向他们指出批评的理由、改正的方法。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予以表扬鼓励。

  六、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的依赖性

  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从小父母包办所有的事情、过分地照顾保护和娇惯迁就。对于很多事情,孩子既不用想也不用做,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产生了。这时,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因此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容易任性,这就应该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使他们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教导他们要自强自立。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规范,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七、鼓励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别人有事相求,孩子又可以帮得上忙,就让孩子学习帮助别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教导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捐款活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培养乐善好施的高贵品德。

  通过现实生活的锻炼和父母的指点,孩子就会克服自私自利的习惯。

  八、父母必须改变盲目溺爱、一味地娇惯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需分清楚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应予以明确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解道理,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

  当然要孩子一下子就能接受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父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大发脾气。给孩子一个冷静空间,让他们意识到哭闹无法解决问题。

  “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私的人只会把路走得越来越窄,直至陷入绝境。人要学会付出,才能活得有意义;能够付出爱和宽容的人,总能找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 习惯便利贴

  1。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孩子可以设身处地了解自私自利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大发脾气,或者盲目迁就,而是有条件地加以引导、劝阻。

  3。透过批评和赞美,让孩子了解自私自利的弊端、乐善好施的喜悦。

●【抱怨他人,爱挑剔(1)】ǎ|ǎ|ǎ|ǎ|ǎ|ǎ|ǎ|ǎ|ǎ|ǎ|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 张老师的小叮咛

  抱怨、挑剔就像是长在人身上的一个毒瘤,必须拔掉。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抱怨和挑剔可能并不自知,需要父母帮助他克服。

  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坏。

  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个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十七个钉子。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次数越来越少,并且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在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了……

  最后,他终于变得不爱发脾气了。小男孩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  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男孩拔掉了栅栏上所有的钉子。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你的言语就像这些小孔一样,会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时还会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言语对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身体没什么两样。”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否则,这样的“刀子”太伤人。

  这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孩子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实际上,面对一个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绪、容易心理失衡、喜欢挑剔的孩子,我们要做的事情首先应该是理解,不是对之不闻不问,然后才是去了解形成这种习惯的成因。

  爱挑剔的孩子虽然总是批评别人的缺点,其实我们很清楚,他们的内心可能受了什么委屈或伤害,因此试着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  的症结会比指责他们更有意义。

  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可能仅仅因为一个路人踩了他一脚,就把这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坏蛋。然而,拔除挑剔者心中的刺,比起对他们的指责来得有意义。

  有学生向老师抱怨班里有某人很讨厌,总喜欢跟他比较,影响他的情绪。

  老师问这学生:“你喜欢吃苹果吗?”

  学生愕然但仍答道:“不喜欢,但喜欢吃梨。”

  “你不喜欢吃苹果?”

  “对。”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苹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