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

第8章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第8章

小说: 像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业”的个人企业,那么,是没有任何事情能激励他的。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改变自己、成就成功的愿望。
  其次是积极的心态。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困难,要看到困难之中的希望,看到危机中的机遇,要从不足中发现优势。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一时的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要知道,只要努力,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前面不是没有路可走,而是我们不肯走,或者已经迷路。
  最关键的是进行改变的实际行动。没有行动,所有的想法都只能停留在口头,都只能停留在想法,不可能对自己的现状有丝毫的改变。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并主动去接受各种指导和激励,最终将指导和激励转变为自己的切实行动。大学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同学们纷纷反映自己缺乏人生规划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希望从学校从老师那里获得相关指导,但往往令人不解的是,大学开设相关的课程之后,却很少有学生去选修。这就是我们只有想法,却不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实践,最终,依然抱怨自己缺乏规划的知识、能力、技巧,希望得到指点……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普通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
  同样,普通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也可以归为三类。
  一类路径——“低开高走”。在讲解名牌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时,我们说的是“高开高走”。这里,为什么说“低开高走”呢?确切地说,这里的“低”是不准确的,但我们姑且把它列为低。有一些同学,虽然按照自己的实力、按照自己的高考分数,能进到这样的学校,已经十分不错,但他们还是会认为普通学校的学生身份不够理想,这所学校与自己的能力是匹配的,但与自己对“好学校”的期望、憧憬是不匹配的。所以,姑且称为“低开”。这一类学生,他们对大学学业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把握今天,只要努力去奋斗,照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因此,他们有正确的大学发展规划和切实的行动。这样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有同学的想法是:在名牌学校里,竞争激烈,高手如云,我只能做“凤尾”,但是在这所一般的学校里,我却可以做“鸡头”,我这个“鸡头”可能会远比“凤尾”做得优秀。他们也确实如此,在大学毕业时,会比相当部分的名牌学校学生更有竞争优势。
  二类路径——“低开低走”。这一部分同学,由于对学业的错误认识,加之一直迷失在考试失误的情绪之中,对学业放松,对学校不满,对专业不满,也就谈不上制订正确的学业规划,在自暴自弃中,陷入迷茫,并且不对自己进行反省,任由自己迷失到底,最终要么面临退学,要么在毕业时红灯高挂。
  三类路径——“迂回前进”。这些学生,在大学前期,与二类路径的同学十分相似。后来,由于受到外界激励,结合自己的反省,终于在某一个阶段认识到,自己这样对待学业是错误的,这样花费精力、时间、金钱,获得的产出是“很不经济”的,对自己的家庭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开始重新树立自己学业的目标,落实学习计划。这类学生在普通高校中十分普遍。
  比较优势——各自的优劣势
  普通学校的学生,怎样与名牌学校学生谈“比较优势”?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个是软能力方面,另一个是硬能力方面。
  所谓硬能力,就是你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所谓软能力,体现在你的稳定性、协作的愿望、对未来的期望、可塑性上。
  有不少同学说,在知识基础、专业素养上,一般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与名牌学校的学生相比。毋庸置疑,名牌学校由于具有师资力量的优势,以及其学生在高中具有的学习能力优势,在硬能力上,确实普遍好于一般学校的学生。但这并不绝对。不少用人单位发现,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素养并不差。一家IT企业的老总,曾经比较过内地高校和沿海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结果发现,计算机行业不发达、师资力量不雄厚的内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却高于计算机行业发达、师资力量雄厚的沿海高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沿海高校的学生,由于社会经济发达,经常去兼职打工,不太关心学业,结果造成专业素养较差,而内地高校的学生,却一心放在学习上,结果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另外,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学习知识,已经不再有学校的“墙壁”界限,网络的发达,让大家可以充分获取学习资源。这与本书上一章讲述的学习圈概念,其实完全相同。一般学校的学生,只要刻苦,只要积极主动,照样可以获得名牌学校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业服务。
  在软能力方面,普通学校的学生则更有优势。
  从稳定性上讲,为什么现在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名牌学校的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稳定性不强,缺乏职业道德和素养。几年前,曾经传出这样的消息,一家企业打出招聘海报,说北大、清华学生一律免谈。当然有人说,这样的一个招聘广告无非是炒作,无非是作秀,无非是为了宣传企业,但是,实际上这家用人单位这样做,有它的理由。并不是说北大、清华的学生不好,而是北大、清华的学生相对不稳定,它认为北大、清华的学生即便进了企业,也干不久,公司不过是他们临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期望值很高,眼界很高,工作半年一年之后,就会跳槽离开。名校学生往往是一边工作,一边想着找下一份更好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对企业不可能做出多少实质性的贡献。反过来,普通学校的学生,稳定性相对更强,他可以与用人单位一起奋斗,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产品与服务长久地贡献给这个组织。
  从协作的愿望和能力讲,名牌学校的学生,有可能自身的能力很强,却难以与其他同事进行协作,进行沟通。名牌学校的尖子生,也许不适合到企业里面工作,却适合搞科研,因为科研有时一个人单兵作战就可以了,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搞物理。但是,如果去做工程方面的研究也不行,因为工程类研究也需要大家形成一个团队,协同工作。相对而言,一般学校的学生,会有更好的协作性,他们的棱角要少一些。
  从对未来的期望讲,虽然总体而言,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都在下降,但实际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有一项对一所名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以上的学生,期望在三十五岁以前达到自己的职业高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据。三十五岁之前就达到事业最高峰、人生最高峰,那么,以后的人生岁月怎么办?这实际上是过于急功近利的表现。对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讲究投入产出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急功近利,过于浮躁将影响到长远的事业产出,将影响“个人企业”的永续经营。
  再看可塑性,其实一个人的可塑性与他的个性有密切关系,个人如果愿意融入环境,愿意认同并接受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念,就是具有可塑性的。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开放的个性,是否认同并接受用人单位的价值观念。这个时候,一般学校的学生,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他们没有名牌学校学生那般“顽固”。
  以上的比较,无论对一般学校学生,还是对名牌学校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事实上,无论你是名校学生,还是一般学校学生,都要注重从硬软两方面来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名校学生要争取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而一般学校学生,则应该加倍努力,尽可能使自己在硬能力方面能够与名牌学校学生相比肩。同时,要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的稳定性、可塑性,展示合理的期望,展示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愿。
  蚂蚁的启示三:蚂蚁团队
  某一天,蚁巢被水淹了。蚂蚁们开始讨论,要是一个一个游出去的话,肯定全部淹死,唯一的办法是大家抱成一团,借水的力量冲出去。这是所有蚂蚁在遇到水灾时的一个共同反应,聚成一个蚁球,求生。
  在湍急的水流中,蚂蚁们抱在一起,形成一个蚁球,借助水的力量在水中滚动,在滚动过程中,外层有些蚂蚁掉进水中。虽然部分蚂蚁被淹死,但更多的蚂蚁得救了,它们安全到达岸边。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蚂蚁怎样面对来到身边的灾难与危机。水灾对蚂蚁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危机。它们怎样化解这一危机呢?就是靠每个团队成员的集体精神、牺牲精神。我们看到,在蚁球最外层的蚂蚁,它们面临最直接的死亡危机,但它们可以牺牲自己来维护整个集体的利益。
  团队品牌的构建,依靠的是每个成员的努力,我们不可能依靠已经毕业的校友为我们创造品牌,躺在他们的树阴下乘凉。我们要尽可能为团队的品牌增色,并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
  “热”专业VS“冷”专业
  专业冷热的三个维度——不同视角看专业
  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关心大学所学专业的“冷热”——还没进大学,就十分关心所读的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
  什么是专业的冷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三个维度。
  一是自我维度。所谓自我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自我意识中的专业冷热。专业的冷热是以个性为导向,依据个人兴趣、爱好或特长而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同学,他对某一专业有非常强烈的兴趣,那么,不管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如何,其未来的工作环境怎样,他都认定了这个热门,不会有改变与动摇。目前,我国大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用自我维度来选择专业的,因为相当多学生,要么经过应试教育的扭曲,已经没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要么由于报考大学的现实利益,已经顾不上自己的专业兴趣。相对而言,在国外的大学中,持自我维度的学生相当普遍。
  二是需求维度。需求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就是冷门。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是供小于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很旺盛,那么这一专业就是热门。根据这样的定义,社会供求关系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变化,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一个热门的专业,当前的人才供给少,社会需求很旺,但是,有的学校看到这一专业热门,于是就大规模扩招,几年之后,这一供求关系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可能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从热门转为冷门。这也就是为何一些前几年大家认为的热门,比如财经类专业、管理类专业,近年来学生却很难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因为高校对这些专业的大幅度扩招,已使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是职业维度。职业维度的专业冷热,与个人的兴趣无关,与社会需求情况无关,只与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有关。专业的冷热、好坏,是以职业的薪资待遇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哪一种专业对应的职业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它就成热门,反之,则是冷门。比如,有的专业,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加工、前几年的物业管理等,社会需求很旺盛,人才供小于求,就业前景非常好,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些专业不是热门,是冷门,因为从职业角度看,其工作环境不优越,工作条件太艰苦,社会地位也不高。还比如说,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一直认为金融专业是热门,虽然金融专业毕业生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他们认为从事金融工作的,都是白领,都在高楼办公,工作环境很好,即便社会需求不旺盛,它依旧是一个热门专业。
  这三个维度的专业冷热判断,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你要知道自己在哪一个维度之中。如果你是“自我维度”,那么,你不会受周围环境影响,会坚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你是“需求维度”,那么,你必须经常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知道有多少同层次的人才在与你竞争,知道社会需求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你要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好准备,对于目前感觉自己处在热门中的学生,更应如此。如果你是“职业维度”,那么,你应明白,只有具备过硬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通向理想的职业,因为你选择的专业,对应的社会需求从一开始就有可能非常旺盛,而且在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面临激烈的竞争。
  就业的专业类型——专业为未来就业的关系
  针对以上三个不同的专业冷热维度,有三种不同的就业类型。这就是在就业过程中,根据专业与职业的匹配情况,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密切型,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对口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大学的学习、学业是完全相通的。二是专业相关型,是指大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与自己学习的专业不是特别的对口,但是与专业知识有一定关联。比如说学习的是工科专业,选择从事与工科相对应的一些行业;学习的是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到高校的机关部门工作,也有一定的相关度。三是专业无关型,所选择从事的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无关,完全不对口,这就是专业无关型的。比如你学的是文科专业,毕业后却去从事工科方面的工作,有人说这不可能,但是也有,比如在IBM公司里,就有在大学里学戏剧编剧的,成为了计算机架构工程师。更多的情况则是,大学学的是工科,大学毕业之后却选择从事文科工作,不少在新闻单位里做编辑、记者的,大学专业背景可能就是工科,这样的就业,就是专业无关型。
  具体是专业密切型、专业相关型,还是专业无关型,这要由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本人的能力决定。如果你本人的能力很强,而且你自己确实也十分渴望到某一个专业领域里就业,那么,你完全有可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不再强调自己招聘的人才是从哪个专业毕业的,而是要求这个人才,必须具有怎样的专业素养。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背景反映你曾经在某所大学的某一个专业学习;而专业素养,则反映一个人拥有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有可能你并没有读过这样的专业,但是你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比如说,前面列举的学工科的学生,大学学习的是材料系,由于他在大学里很喜欢写作,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学校报纸的编辑,并在假期中,去一些新闻机构担任实习记者,几年下来,他学到了新闻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时,他没有去应聘材料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去应聘做一名记者。这种情况就是没有专业背景,却拥有专业素养。如果以专业背景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是专业不对口的就业;如果以专业素养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显然属于专业对口的就业;更进一步,如果他应聘成为新闻记者后,从事科技新闻的采访,那么,他的工科背景可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也就可以称为专业相关的就业。
  事实上,没有必要拘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