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联合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年,美国学者布鲁斯·艾里曼出版了其新著《威尔逊与中国:对山东问题历史的修正》。艾里曼认为,威尔逊并未出卖中国,他成功地在中日之间斡旋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使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得到尊重。但中国谈判者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导致斡旋失败,并让苏联人钻了空子,使之得以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影响。
中国著名学者胡适有一句名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但是,无论学者们或者历史学家们如何精心梳妆打扮这个听话的女孩,有一点却是难以改变的,那就是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据理力争,要求维护国权,结果被拒,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从北京开始,并迅速蔓延到全国。中国代表团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拒绝出席和会闭幕式。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一场革命,巴黎和会则为国联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李顿调查团
4
万国宫的图书馆楼里有一个陈列室,里边保存着同国联有关的一些文物,这些图片和文物记载着国联26年历史的风风雨雨。文物中有一面颜色斑驳的锦旗。这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派李顿调查团到中国调查时中国人民赠给代表团的锦旗。旗帜放在玻璃展柜中,经过几十年,已经有些褪色了,但它留在中国人心中的记忆却不曾有过半点消退。
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二战结束后审判日本战犯的东京国际战犯法庭上,日本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说,是一些军官筹划了这一事件,他虽设法阻止但未成功。此话显然系不实之词,因为日本的关东军在不到24小时之内攻占沈阳和长春,进而占领哈尔滨,将东三省变成“满洲国”,这些岂能仅是一些军官所为?
但面对日本人的侵略,蒋介石决定先安内再攘外,他企图通过国联国际公断的方式求得“外交解决”。
“九一八事变”后,辽宁省主席臧式毅曾急电报告:“日军突然向我驻沈阳北大营王以哲旅发动进攻,我军寡不敌众,北大营已被敌军占领,王已阵亡。”但是,外交部给中国驻国联代表团的电文却被修改成“中日两军在北大营发生冲突”,申诉书中既没有指明中国受到侵略,也没有要求制裁日本。
当时在外交部亚洲司负责电报归档的官员在回忆录中记下了这件怪事。他认为,负责起草电文的科员断然不敢私改电文,此事显系出于上级指示。后来外交部长王正廷被学生打伤,又受到监察院弹劾,据说就是因为他修改了发给中国代表团的电文。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国驻国联全权代表施肇基接到南京政府来电,令其向国联报告,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当天下午,新选出的国联理事会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第一次会议,中日代表发生激烈舌战。日本驻国联的全权代表是芳泽谦吉。这位傲慢的“中国通”曾任驻华全权公使,当年赴任时居然拒绝向中国外交部递交国书,被时任外交部长的顾维钧下令不承认其公使身份。
在当天的会上,芳泽称,日中两国军队在沈阳发生了“地方性的军事冲突”,国际联盟不必过分关注“地方事件”。施肇基说,虽然缺乏可信情报,但他深信此次事件必定不是由中国方面挑起,今后接到国内任何报告,将随时提交给国联。
三天后,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根据国联盟约第11条,请求国联出面干涉,使危害和平的局面不要扩大,恢复事变前的状态,赔偿中国损失。
在国联会议上,各国代表纷纷对中国表示问候,相信日本能约束自己的军队,结束危机。会议通过了要求日本限期撤军的决议,但日本置之不理。国联主席、西班牙外长向双方政府同时发出紧急警告,要求避免扩大事态,寻求撤军办法。在中国代表“强烈要求”下,国联决定派出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对“满洲事变”进行“调查”。调查团三个多月以后终于选定成员,半年以后抵达沈阳。
李顿调查团到中国时,日本胁迫大批中国人参加欢迎会,营造中国人与日本和平共荣的假象。在东北爱国人士冒死提供材料的证实下,国联最终作出的报告指出:“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当地居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1932年10月,国联公布了调查团报告书,承认东北三省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要求日本撤军,以国际共管取代日本占领。但报告没有宣布日本是侵略者,未要求对日本予以制裁,反而主张承认日本的“特殊权益”。国民党政府称赞报告书明白公允,中国共产党则表示报告是“最公开无耻地宣布了瓜分中国领土的新计划”。
迫于舆论压力,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宣布对伪满洲国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此决定立即引起日本的不满。3月27日,日本发表政府通告和天皇诏书,正式宣布退出国联。日本的伙伴德国于10月19日也宣布退出国联。至此,国联作为维护一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已经名存实亡。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和国联的决议成为一堆废纸。
5 海尔·塞拉西的日内瓦之行
熟悉“文革”那段历史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海尔·塞拉西的名字。1971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前,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来中国访问。海尔·塞拉西比毛泽东年长一岁。当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经过长征刚刚在延安的窑洞里落脚的时候,海尔·塞拉西正在他的国家领导全国人民抵抗意大利的入侵。
毛泽东在会见海尔·塞拉西时发表了他的一段著名讲话。他说,美国有两个党,共和党比较好一点,其好处之一就是反共,而且公开地反,不留余地。为什么比较好呢?教育世界人民嘛!尼克松来,我要跟他说:这个帝国主义就是不好,应该打倒。你们国家如果有帝国主义,由你们那里的人民打,别的国家的帝国主义,由别的国家的人民去打。
意大利早在1887年和1895年就曾两次入侵埃塞俄比亚,均遭失败。1935年,墨索里尼再次发动侵埃战争。海尔·塞拉西率御林军亲赴前线,各族军队拿起长矛大刀共同御敌,牧民们用成群的驴子为抗敌将士运水。意军在屡遭打击的情况下大量施放毒气,埃军队崩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海尔·塞拉西被迫流亡英国。
1936年6月,海尔·塞拉西来到日内瓦,向各国代表控诉:作为埃塞俄比亚的君王,我正亲冒矢石,率领全国人民英勇抗敌。千百万老百姓的安危取决于你们,你们将给我国人民什么样的答复?
国联没有给海尔·塞拉西一个满意的答复。国联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网开一面,不包括石油、煤和钢铁。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意大利国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亚皇帝”的称号,国联默认了意大利的侵略,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全部制裁。
海尔·塞拉西失望了。他不再相信语言的力量,不再指望国联来拯救。他在邻国苏丹建立了一支游击队,配合英法开展武装斗争。1941年埃塞首都获得解放,海尔·塞拉西带着游击队回到了阔别5年的故乡。
国联在建造万国宫方面是成功的,但在构筑和平方面却是失败的。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与,国联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国联正式存在了26年。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第21次也是最后一次大会,决定解散国联,将所属财产和档案,包括万国宫移交给联合国。
战争造就了国联,也葬送了国联。当历史之舟在时间的长河里扬帆前进的时候,国联却沉舟侧畔,给后世留下的只有展览馆中的文物、史书上的评说、还有人们心中的遗憾。
枪声再度响起
第二章
1986年,我第一次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乘上瑞士航空公司的麦道—10型飞机,在夜色中呼啸而起,刺破深不见底的夜空,越过大西洋向纽约飞去。45年前的初秋,罗斯福与丘吉尔就是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会面,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首次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设想。
1 枪声再度响起
《凡尔赛和约》的命运不幸被法国的福煦元帅言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炮声在沉寂了20年之后再度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世界80%的人口,战争死亡人数超过5000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倍,物质损失则为一战的13倍。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万人。美国阵亡人数40多万,英国27万。发起侵略战争的德、意、日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5万人,400万平民死于战火,1400万人无家可归。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600多万。意大利损失16万人。
山本五十六的失算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二战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此前的欧洲战场上,德军一路过关斩将,攻丹麦、占挪威、陷法国、降荷兰、收比利时。1940年5月,英法自敦刻尔克大撤退,所有的军舰、渔轮、商船、游艇、舢板全部征用,在短短9天时间里,共有近34万英、法、比利时军民渡过英吉利海峡撤到英国,未及撤退的4万人被德军俘虏。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到英国的只有随身的轻武器和数百挺机枪,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遍是英法联军遗弃的大炮、汽车、坦克、机枪及军需物资。
法国总理达拉第被迫辞职,在一战中大败德军的贝当元帅临危受命,承担起总理的重任。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廉颇式的“凡尔登英雄”回天乏术,最后向德国投降。他释放了所有德国战俘,遣散了法国军队,交出了法国军舰,法国一半以上的领土被德国人占领。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相信,德国受屈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年拿破仑做不到的事他可以做到。1941年6月,他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挥师东进,直指莫斯科。
面对欧亚大陆的熊熊战火,美国总统罗斯福从容不迫。他按照当年威尔逊的经验,宣布美国将严守中立。他告诉自己的人民,美国必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军火库”。当王震将军率领着八路军359旅的官兵在延安开荒生产自给自足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也展开了另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打造各种先进兵器,将一船又一船的军火运往世界各地,支援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珍珠港是重要的海上枢纽,有“太平洋心脏”之称,美国在这里建有大型海军基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一支联合舰队向珍珠港悄悄进发。
这支舰队包括航母、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油船、舰载飞机。这场千里奔袭在战术上是成功的。仅仅两个小时,美军太平洋舰队惨遭荼毒,50%的舰艇、70%的飞机被炸毁炸沉,死伤3681人,只有4艘航母和22艘舰船因不在港内而逃脱厄运。这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使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几近瘫痪,半年多没缓过劲来。日本趁机南下,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泰国、马来亚、缅甸、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中国香港和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
珍珠港事件发生时,美国仍处于中立,罗斯福总统的愤怒心情可想而知。他立即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美国与日本处于和平之中。应日本的请求,美国仍在与日本政府及日本天皇进行对话,希望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这一天是美国历史上耻辱的一天。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利益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中。我要求国会宣布与日本帝国进入战争状态。”
珍珠港事件炸醒了美国的中立梦。美军开始奔赴战争第一线,与其他国家人民汇成一股巨大的反法西斯洪流。第101空降师在欧洲的千里沃野上从天而降,飞虎队在远东的上空与日寇上演了一场接一场空中惊魂,巴顿将军驾驶着坦克,与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一起,在北非大沙漠上将“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打得丢盔弃甲。
如果山本五十六没有偷袭珍珠港,或者偷袭行动以失败告终,那么二战的历史将会怎么写?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推测。
硝烟中的首脑外交
3
一道英吉利海峡暂时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但是,退到英伦三岛上的英法联军几乎是赤手空拳。他们需要武器,需要装备,需要一切。1941年 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乘上伪装起来的英国最新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前往大西洋上的纽芬兰与罗斯福会面,丘吉尔迫切需要说服罗斯福提供更多的援助。当时日本还没有袭击珍珠港,美国是中立国。为保密起见,美国官方称罗斯福乘游艇外出钓鱼去了。实际上,他乘的不是游艇,而是奥古斯都号军舰。
在赴美途中,丘吉尔不顾波涛汹涌,坚持在军舰上阅读文件,为会谈做准备。他让外交副大臣扮演罗斯福,在军舰的甲板上反复演练见面时的礼仪。
丘吉尔与罗斯福相会后,在军舰上接连密谈了好几天,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其中提到,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之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负责维护国际安全。丘吉尔原来想写成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罗斯福怕引起美国国内的不安,重蹈威尔逊的覆辙,因此坚持改成了“安全制度”。
这个设想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苏联政府发表声明支持《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接着又明确提出战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以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全力以赴同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到底,决不与敌国单独媾和。这次会议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United Nations)的名称。
1943年3月,罗斯福向丘吉尔谈了他对未来国际组织的三点设想:(1)必须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界大战;(2)美国必须在这个组织中起领导作用;(3)不能成为国联的再版。为此,这个组织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另外,应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
1943年下半年,德军已成强弩之末,战争形势出现于盟军有利的战略性转变。罗斯福积极推动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以便协调力量,尽快战胜法西斯,并商议战后安排。是年11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四国同意,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早日建立一个由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普遍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方决定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落实上述设想。
苏联表示,苏、日之间签有中立条约,苏联尚未对日宣战,因此斯大林不便与蒋介石面对面坐在一起。有人分析,这只是个外交辞令,斯大林其实是不喜欢蒋介石,或者不想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了照顾苏联,四国会议变成了两个三国会议。
1943年11月,中、美、英举行开罗会议。蒋介石偕宋美龄及一个18人代表团与会,团员包括外交部长王宠惠和三军高级将领。会议期间,罗斯福两次与蒋介石长谈,希望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蒋介石要求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