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民间偏方大全 >

第328章

民间偏方大全-第328章

小说: 民间偏方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 中医常识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周晋,首次运用基因钳等方法,揭示多种中药纯品有否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理,其中一些研究结果推翻既往研究结论,为指导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科学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近年,国内先后开发研制几种抗心律失常中药,如蝙蝠葛碱、小檗碱、小檗胺、苦参碱、粉防已碱等。周晋工作于哈医大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在杨宝峰教授指导下,对包括上述中药纯品在内的多种抗心律失常中药进行药效学及全细胞膜片钳研究。于1998-1999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继续进行此课题研究。其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钳等技术,对小檗碱、苦参碱等对表达于非洲蛙卵母细胞克隆钾通道进行观察,证实苦参碱对存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多种钾离子通道无抑制作用,对其它离子通道的影响和血药浓度亦不符,推翻以往研究结论,解释该药抗心律失常作用微弱的原因。科研人员探讨大蒜是否真有益于健康 
其他 中医常识 园艺及保健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大蒜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试图找到大蒜中的医用成分,确认大蒜是否具有人们所认为的保护心脏、预防癌症的功用。
英国园艺研究组织的布莱恩·托马斯博士认为大蒜中的硫磺成分对预防人类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确实效果,他说:“大蒜中有助于防癌及保护心脏的成分一旦被找到,我们将最大限度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由欧盟赞助的另一个研究小组也已启动一系列有关吃大蒜有益健康的研究。“策达医疗在线”报道,认为大蒜有益健康的科研人员将努力寻找分离大蒜中的硫磺类化合物并克隆其基因,培育新的大蒜植株,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 
其他 中医常识 中药应向世界铺轨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应该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二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审判庭”。
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贾谦说,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是:
看问题角度不同
中医药学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中医药有宏观准确性,缺少微观精确性;而西医药学则从微观看问题,采用分析法,不把人当成人,而视为各零件的组合,有微观精确性,却无宏观准确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宏观可以统帅、包括微观;微观只能说明和解释宏观,而不能统帅和包括宏观。因此中医药可以同化西医药,西医药不可能同化中医药。也可以说,中医药博大精深,再有200年,西医药也赶不上、也理解不了中医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
依靠对象不同
西医给人找病,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疾病,如用药消炎灭菌。中医则是依靠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虽然有时也用药直接对抗一些疾病,但用药主要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已。西医是对抗医学,中医是中庸医学。
毒副作用问题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靶点单一。有人提出,中药是多靶点作用,其实是不合适的:中药用于调整而非对抗。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淘汰的PPA又是一例。西药之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中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他 中医常识 
中医学认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夏季暑气当令,温度高、湿度大,人体若正气不足或劳累过度耗伤津气,暑热之气便可侵入人体而发病,因此,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产妇、新生儿容易中暑,室外作业者也容易中暑。张平医生认为,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治法,要突出一个“快”字。
中医治疗
依照病情辨证论治,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暑入阳明 
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本证为暑热伤气,热盛阳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g。
暑伤津气 
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清署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0g、荷梗10g、知母10g、甘草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津气欲脱 
症见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治以益气,生津,固脱。生脉散加减: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暑热动风 
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本证为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平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1。5g(冲服)、钩藤10g、桑叶10g、川贝6g、鲜生地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
情况紧急时,可根据病情给予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鼻饲,也可针灸强刺激人中、内关等穴。
西医治疗
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逐渐恢复。轻症中暑而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2。重症中暑 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原则是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降温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物理降温 
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病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
药物降温 
目前采用的降温药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
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与氯丙嗪协同使用。
在上述各种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
3。合并症的防治 
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总之,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伤害。中西医结合治痰多 其他 中医常识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
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一、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O克,银花12克。
3、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1匙。
二、西医对痰多的诊治
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
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气管扩张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7、肺癌 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
l、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
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
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中西医之间的距离 其他 中医常识 
近百年来,中西医比较说,是个十分风行的话题。坚守中医壁垒者认为,中医辨证思维的光辉,理应优于西医;而祟尚欧化者则提出,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而中医则固守传统,自难取得新的长足发展。以上所争,虽各自从彼此的比较中得出,可是毕竟因为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所以势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评判。
若要客观公正地评判、比较中西医的异同,自有多种不同角度,可供选择。然而,比较切实而为多数人所接受的,通常还得从生理与病理,辨证与辨病,药物与治疗等方面加以考察。
在生理上,西医的优势在于从五脏六腑,血液神经,肌肉骨胳等客观功能上,进行客观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从这—点上看,中医则与之相去较远。虽说中医也有解剖,并且起源极早,如古代医学巨著《灵枢·经水》就曾说道: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各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但是中医学并没有沿着解剖研究的方向发展自己的中医理论,而是有其独特的抽象的生理模型。为此,中医解释心的功能,可以超出心的范围,解释肝的功能,可以超乎肝的个体。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在解剖生理的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综合。
就病理而言,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并且注重追查实际的病根。如心悸不适,西医就诊必先分析其为功能性,还是心脏脏器本身出了问题。此外还十分地重视微生物如细菌毒素所引起的人体病理反应。而中医则从综合思辨的角度,把人体的一切病理变化,纳入到“病机十九条”的范畴中去。此后,临床医学,对此并有较多的发展补充,如阴阳失调,邪正相争,气血津液失调等等。其中尤以阴阳失调为其最基本的病机。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处在“阴平阳秘”的相对稳定状态。当这种稳定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人体便就进入病理状态了。譬如同一咳嗽:碰到西医则必先明确是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还是肺结核病,甚至肺癌等等,而中医则辨明其为外感还是内伤,如系外感则又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如系内伤则有肺虚、肾亏,甚或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说法。再如就头晕来说;西医必定先要辨明是高血、贫血、神经衰弱,还是脑中生有其他疾病,方始用药,而中医则辨证为血虚、肾亏、肝风……等等。
无庸讳言,辨证施治虽有其特长,然而借鉴西医现代化的诊断设备,更能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因而早已引进到中医临床中来了。譬如中医碰上某些必须借助于西医现代比诊断手段的病例;实际上是同样毫无例外地采用透视、化验等方法的。
谈到药物与治疗,西医所用,多数为化学合成品,而中医则以天然药物为主。从目前来看,西药的优点是方便,长于急救,中药的优点是处方加减灵活,长于调养。当然,这种比较只是相对而说的,如中药制成成药服用,也很方便,并且对某些急性病也有着很好的疗效。
以上中西医比较,只是就现象而说,如果再深入一步,不难发现,两者形式虽然不同,但治病救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无庸讳言,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与西医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两者都能治愈疾病,都是科学。这一点,20世纪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看得十分透彻。1953年,爱因斯坦在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J·E·斯威策的复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大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上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当中国医学在世界发散其熠烟光辉的同时,限于当时自然科学的水平,直到18世纪,西医在许多领域尚不能与中医同日而语。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古代和中古代的医生和技士们的本领,比大多数汉学家愿意承认的强得多”,确非溢美之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强调“结构决定功能”,重视考察组织结构,并以实验和分析结构为主的西医学,凭借化学、物理学及显微镜等各种仪器的帮助,逐步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