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民间偏方大全 >

第330章

民间偏方大全-第330章

小说: 民间偏方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有刺激并可能导致末稍神经炎。
△甲砜霉素:为本病次选药物,结构和氯霉素相似,在体外的抗菌效能较氯霉素略弱,对骨髓的毒性不著,常用1。5…2克/日,分3…4次口服。疗程与氯霉素相同。
㈣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气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面色黄滞,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0克,半夏9克,赤茯苓12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豆豉12克,厚朴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身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身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白腻或白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气化湿、佐以淡渗。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脘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淡豆豉10克,芦根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身热壮盛,口渴引饮,面赤大汗,气粗,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象洪大。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白虎汤加减。知母12克,生石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5。热入营血型: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血,舌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血散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克,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黄连10克,山栀子10克,地榆15克,丹皮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6。气虚血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大便出血,量多,身热骤降,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气固脱止血。
方药:先服独参汤,后用黄土汤加减。灶心土30克,生地黄20克,白术12克,制附子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7。气阴两伤,余热未清型:
症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或低热不退,脉细弱,舌质嫩红,苔黄而干或光剥无苔。
治法:益气生津,清解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0克,生石膏、太子参各15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淮山药20克,薏苡仁15克,白扁豆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㈤对伤寒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及带菌者。患者停用抗生素后1周,每周作尿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要注意保护水源,注意饮食消毒,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在本病流行区可进行预防接种。国内常用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菌苗。成人每周1次,连续3次,分别以0。5毫升、1。0毫升、1。0毫升菌苗作皮下注射。为维持足够的免疫水平,每年应加强注射1次,接种后2…3周,O凝集素效价即上升,维持数月,而H凝集素效价持续较久。预防接种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他 中医常识 
据报道,随着医学的进步,有关哮喘病的防治已有了大的进展,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制订了国际性的哮喘病治疗方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但是,有关哮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我国许多医学家在汲取数千年中医临床验治精华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哮喘病的现代诊疗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许多宝贵而成功的经验,并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西医已经认识到哮喘是气道过敏性炎症引起的一种全身过敏性体质疾病,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运用了西医的先进技术对中药拮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和免疫调节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显微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或单味药分子药理学和免疫药理学,同时利用现代诊断技术观察中药治疗哮喘病的疗效。
目前对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式为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西药合用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例如,具有治本作用的梵达银杏叶口服液治疗哮喘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已在德、法、美、日等国家推广使用。
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指导思想是标本兼治,具体治疗措施包括西医的抗炎治疗(包括吸入激素、平喘药物和脱敏治疗等)和中医中药。西医的抗炎治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这种抗炎治疗不是通常所指的抗生素治疗,而是指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包括吸入激素类气雾剂、色甘酸钠气雾剂等。虽然西医的抗炎治疗在控制哮喘病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吸入给药仅仅是一种局部治疗,并不能纠正哮喘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故停药后哮喘往往很快复发。因此,西医的抗炎治疗仅仅是一种治标方法,中医中药为哮喘的治本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病情不同分别,从补肾、润肺、健脾入手纠正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有治本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大大减少了哮喘病的复发,提高了哮喘病的治愈率,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
因此,所有的哮喘病人应由中西医专科医生共同给您制订一个详尽而符合病情的个人治疗方案,通过标本兼治,在病情完全缓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合心理治疗、耐寒锻炼、体能锻炼,通过改善哮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改善体质,从根本上来治愈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 
其他 中医常识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由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及外部压迫等原因导致视网膜内层血供受阻,引起视网膜的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本病是眼科致盲急症之一。我科于1995年3月~2001年3月收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抬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6岁,平均54岁;右眼14例,左眼7例:职业:汽车司机3人,机关干部10人,离退休人员8人;病程最短者仅20min,最长者24h。检查所见:视力均小于眼前数指。瞳孔不同程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眼底血管线状或完全没有血供,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混浊水肿,黄斑区樱桃红点。
2治疗方法
一经确诊,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0mg,球后注射妥拉苏林1205mg,或球分及颞浅动脉注射复方樟柳碱各2ml,局部按压眼球,口服醋氮酸胺500mg及配合吸氧等治疗,同时加用复方丹参16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另口服复方丹参片、维脑路通等活血化瘀中药。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显效为视力≥1.0;有效为视力提高≥3行;好转为视力提高1~2行:无效为视力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结果:本组21例,显效5例,有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眼底血管恢复顺序:先鼻上、颞上,后鼻下、颞下。
4讨论
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属于末梢动脉,供应视网膜内层血液。视网膜对血液循环障碍极为敏感,在动物(兔)实验中,当中央动脉被完全阻断时,视网膜于30min内即坏死。另有报道,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的耐受时间约为100min。因此,本病为眼科急症,治疗需争分夺秒积极抢救,争取在视网膜坏死之前恢复血液循环,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显效5例,分析抢救成功的原因一为患者年轻,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能是由于疲劳过度和一过性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痉挛,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解除微小血管痉挛药物,使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其二与患者就诊尚未太晚及我们积极争取治疗时间有关;其三,我们在治疗早期即加用了活血化瘀的中药。经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眼部缺血性疾病中有四大作用:①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②改善微循环,提高耐缺氧能力。③抑制纤维蛋白合成,抗凝血和组织增生。④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抗过敏反应。正是因为活血化瘀中药的这些作用,加速了阻塞动脉的再通。部分疗效不理想可能与患者年龄大、血管硬化程度高及就诊较晚有关。
关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报道不少,但详细的观察并不多。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视网膜血管恢复血供的顺序为鼻上、颞上、鼻下、颞下,即由远端问近端逐渐恢复正常。虽然额上、颞下支血液供应正常,但黄斑区仍有轻度水肿,其原因与黄斑区外缘的血液供应来自领上下视网膜动脉分支,它们形成辐射状的血管襻尚未完全恢复有关。
文献报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有2例发生在清晨。本组有5例也是在清晨6时左右发病,可能是早晨起床时由睡眠状态的血流缓慢,到起床活动兴奋状态下血流加快,体内地茶酸胺等化学物质急剧增加,不仅血流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且血液粘稠度增加,可能接近到白天的峰值,所以易造成血管痉挛,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因此,在早晨起床前,可活动一下四肢,使血流逐渐由慢到快,以防血管病变的发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不仅是视网膜局部疾患,也是全身性疾病的部分症状,所以在治疗本病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全身性疾患。中西药合治抑郁症 其他 
中医常识 
抑郁症是一种综合征,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的方面。其以心境低落或悲伤,丧失兴趣或快乐观为诊断要点,伴见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常有焦虑、紧张,严重时有自杀意念或行为。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世界大约有三亿多人患有抑郁症,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的认识有了提高。由于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轻度或中度的患者,大多都延医于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也包括中医科,这就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要有一定的识别、处理、转诊的能力,才能使患者不失时机地得到治疗,并可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
抑郁症决不是一种能轻易摆脱掉的一时不快,它是一种疾病,是由于神经递质的失衡所致。需要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才能康复。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属“郁证”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及此症,此后各家学说亦有论及。如元朝·王安道曾提到:“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又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尚有许多记载本病诊治方法的典籍,积累了诸多论治经验。
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时,也是采用辨证施治的传统方法。见神志恍惚,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寐中易醒、舌淡苔薄、脉细者,用归脾汤补益心脾之气。见神疲乏力、目涩口苦、胁胀背痛、心烦不宁、腑行不畅、舌红苔薄、脉弦者,则用柴胡疏肝饮或逍遥丸类方剂化裁。有些患者除心烦不寐等症之外,还以咽部如有物梗阻而就医,则可投予半夏厚朴汤。尚有喜独处居室,畏于与人交往、夜不能寐、时时悲痛欲哭者,可用百合地黄汤加减。临床上还常见因胸闷憋气而常去急诊科就诊者,经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而患者自觉周身乏力、头晕烦重、时有心悸怔忡、夜寐不宁,舌黯或紫、苔白腻,脉弦滑。这类患者可用豁痰化瘀的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化裁。
中医学的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诸病丛生。抑郁症患者的病症,从中医理论上讲是阴阳失调,形神失合引起的。常用调燮阴阳的方剂,如桂枝汤,也能收到较好疗效。在应用西药时,常用5-HT(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百优解,疗效可靠确切,也较安全。临床中、西药物配合应用,能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中、西医学治疗的模式不尽相同,但可以互补长短。在应用西药抗抑郁剂时,常有胃肠不适的副反应,若同时服用中药芳化健胃剂,如:藿香、佩兰、广木香、砂仁、陈皮、伏苓、麦芽等,可以减轻肠胃不适。此外,由于服用西药抗抑郁剂后一般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起效,此时患者易缺乏耐心而中断服药,若此时服用中药豁痰解郁剂,如菖蒲、郁金、百合、合欢花、五味子、陈胆星、绿萼梅等,可改善症状,使患者获得信心,也增强了依从性。
另外,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的一大痛苦,他们常常半夜醒来再不能入睡,白天更是心烦不宁。这时,可用定志除烦的方药调理,如远志、龙齿、磁石、绿萼梅、炒枣仁、龙骨、牡蛎等;或服用安神补心胶囊、七叶神安片等中成药,也有一定效果。
总之,合理使用中西药物,将会使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早日走出抑郁的阴影。中西医结合治中风 其他 中医常识 
中风又名“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强语塞、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世纪在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中,中风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偏瘫、失语、认知障碍为常见,不但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为社会及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目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远征教授依据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风是以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脑血管病,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失衡、气血逆乱。中风的病机复杂,病情多变。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四个类型。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在临床多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这其中,缺血性中风主要见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等;而出血性中风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孙远征教授通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综合疗法。他主张依据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药、西药、针灸及必要的康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首先,要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进行系统化治疗。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积极控制脑水肿,并对缺血性中风开展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甘露醇、甘油果糖、醒脑静、血栓通等药物。而且,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开展包括针灸、康复、中药及心理方面的综合治疗,以全
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