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民间偏方大全 >

第444章

民间偏方大全-第444章

小说: 民间偏方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事之秋”的情志养生法
更年期是妇女由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时期,又是人生“多事之秋”。一般年龄在45—55岁阶段,体内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现象,而此时的妇女正处于工作经验丰富的时期,在各个岗位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帮助她们顺利渡过更年期,是当前妇科医学的一个关键课题。
情志,又称情绪,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反应。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属于社会的人不可能心如止水,四大皆空。何况步入更年期的妇女,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临床上会出现月经不调,多汗,潮热等症状,一部分人会产生诸如精神忧郁、恐惧、多怒、善愁、疑虑、孤独等情志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促使原有症状加重,或促使新的疾病发生。虽然更年期妇女会出现各种情志变化,但人是有理智的,只要懂得情志过激对人体有害,通过情志养生,调节自己的情志变化,是可以消除或减少情志不良现象,平安渡过更年期。
自寻其乐,喜贵平和开朗和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妇女进入更年期,要面临身体、工作、生活方面的变化,此时应善于自我调节,对未来充满信心。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兴趣爱好,寻找乐趣,如“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浇花种竹、听琴弈棋、登城观山”等等,精神乐观,为养生之道,但乐不可太过,而喜贵平和。
去除忧悲,知足常乐更年期妇女的忧愁、悲哀,多来自于自身的生理功能衰退,环境和地位的改变等。此时生理改变应顺自然。对于地位的高低,生活享受等应该知足,知足才能常常快乐。不知足则妄想,妄想不成则悲哀、忧愁、郁郁不乐,久则成疾。更年期妇女必须培养“知足者常乐”的思想,知足而生喜乐,喜则生情,情则养人,焕发精神,则身心健康。
恬澹虚无,少思节虑此即摒弃杂念,宁静淡泊,心神平安,可防止疾病。更年期是妇女不可逾越的生理阶段,不必忧心忡忡,思虑太过,而应保持清静,愉快地顺应其自然的生理变化。
切忌发怒,防避惊恐怒为养生之首忌。更年期有些妇女记忆力减退,全身各系统机能协调能力变差,遇事常多疑、善怒,此时应自我节制,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遇到可怒之事,先冷静下来,权衡利弊。还有一些妇女对于更年期一系列症状惊恐万分,害怕自己患有绝症,这也是值得防避的一点。
辅以药物,辨证治情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很好地调节好更年期妇女的情志变化时,根据临床中医辨证,可适当辅以药物治疗,益肾宁心,疏肝健脾,调和阴阳,使心神调和,气机通畅,身心健康。
当然,更年期妇女养生保健还有其它方法,如饮食保健、起居保健、运动保健。然而更年期妇女的情志变化最为明显、直观。注重情志养生,保持思想稳定,乐观,方能顺利渡过妇女人生必经之路。
情志养生 其他 中医养生 情志养生
我国古代养生学家把人们复杂多变的情志早就归纳出来,称之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
“七情”本来是人体正常的感情活动,若是这些情志的变化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将内心的情绪表露于外,对人体是有利的;相反,这些情志过于激动,就可以使人百病滋生。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由于人们的情绪复杂、多种多样,划分人们情绪的好坏,也就显得十分困难。一般来讲,人们的情绪都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包括喜爱、敬爱、兴奋、幸福快乐等等,这些情绪的出现,可以使人发奋向上、创造生活、努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正与此相反,羞愧、沮丧、愁闷、妒忌、哀伤、怨恨、紧张到了一定程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创造,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极为不利。
自古以来,一笑归天者有之,一悲丧命者有之,一怒而亡者亦有之。正常人都有精神变化,情怀舒畅,精神愉悦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注意并且克服情志变化;保持心情平和、舒畅。
帽子的保健作用 其他 中医养生 帽子的保健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帽子有冠、冕等称谓。帽子的种类也很多。古代,冠是男性贵族服饰的标志,到了汉代冠的种类已很多,可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而冕则是皇帝专用之物。在现代生活中,如果选择得当,那么一顶帽子可以使人的服饰外表增色不少,能充分体现美感、风度和气质。更重要的是,帽子具有防护和保健功能。
戴帽具有保温作用。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乃全身阳气会集之处。人体的头部血管密集,耗氧量大,热量散发也多。有试验证明,当人处于静止状态,外界的气温为15℃时,不戴帽的人从头部散失的热量约占人体散热量的1/3;当气温为4℃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1/2;当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3/4。因此,从养生学的角度看,戴帽主要是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热平衡,使头部不致散失过多的热量而引起全身的体温变化。在寒冷季节戴帽,可使头部减少不必要的耗氧耗热,既有利于脑部的营养,又有利于全身的保暖,以免产生不舒适的寒冷感觉。
此外,戴帽还具有保护作用。戴帽可使头发和头皮避免有害尘埃及其他异物的污染和刺激,并可减轻外力冲击对头部造成的损伤。在烈日当空时,戴帽可避免阳光的暴晒;在细雨蒙蒙时,戴帽可避免雨淋发湿。
适度用神 其他 中医养生 适度用神
静以养神则是为用,养与用是一长一消的关系,只有积养为用,用中有养,方可生生不息,生机勃勃。所谓到古稀之年,才智不衰,讲的就是既坚持养神又不断地用神的结果。大医学家孙思邈,一生勤奋,百岁高龄,仍孜孜不倦,思维敏捷,写下了医学巨著《千金要方》。
神不可不用,也不可劳神太过。劳神太过则可伤精耗气,损害身体,故贵在适度,劳而有度,不要太过或不及,使心神始终处于和调状态,方有利健康。
节欲守神 其他 中医养生 节欲守神
欲即欲望,是指人们对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节欲就是节制自己对这两个方面的过于勉强的追求,使身体不致于因欲望太过而耗神伤精。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欲望呢?《抱朴子·内篇》认为:“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使心神耗散,心理健康就要受到损害。人之性欲,乃是生物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对身体无害,而且还可调节情志,使心情愉快,调动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生活保健,尤其利于心理健康。但若不加节制,纵欲无度,耗伤精血,使脑海空虚,元神失养,则损害健康。历代医家认为,节欲保精是长寿的根本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失精过多即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张景岳也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年半百而衰也。”有些古人还认为,少年当迟婚,少壮当节欲,老年宜绝欲。若早婚纵欲,精水耗尽,什么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人之精髓有限,生难耗易,如油满灯明,油干灯灭。纵欲伤精,借助药力,毁坏机体,是最愚昧的表现。
适当的节欲,并不是勉强抑制,勉强克制对身心也有害无益。
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才有害,过用者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这里的关键在于心理卫生保健,做到不为外物所迷惑,不为心火而扰动,这样,精自可不动。心不收不养,必将损志坏德。前人还认为如不静养心神,心火扰动,相火妄动,扰动精室,使精自流,不使纵欲也会伤精损神。因此,只有做到节欲守神,才可使精髓充盛,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善心养生 其他 中医养生 善心养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养性是养生的根本,养性就是使“性善”。老百姓的通俗说法是“心善”、“善心”。说白了就是心眼好,心术正。心地善良,摆正良心,就不会去做坏事,凡事光明磊落,心安理得,无内疚,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一个人是否能达到“心善”的境界,主要在于是否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也可以说,心善的养生之道,主要讲的是道德修养的养生之道。所谓“养性”者,核心问题也是道德修养的问题。古代学者提出“仁者寿”的养生理论,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必然会获得高寿。明朝医家王文禄在《医生》中则明确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认为养德和养生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兼而得之的。
人的道德伦理意识对心理状况有极重要的影响作用。做了利人利物的善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无限愉快之感,从而对自己机体各部官能活动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使其正常发展。古人云“厚德载福”,就是说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其中的道理一是说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理上的一种愉悦;二是说由精神上的愉悦而带来摄生长寿的幸福之果。
应当指出的是,古今养生之道中所论及的道德观念,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就是做人的规矩。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是用来评价他人和自身言行对错的标准和尺度。人们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道德作为一定的行为评价尺度,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如“廉洁奉公”、“童叟无欺”、“诲人不倦”、“救死扶伤”、“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人穷志不短”等等,这些道德品质都是传统的道德观念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是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的信念。
神的物质基础 其他 中医养生 神的物质基础
神首先表现在气血方面。因为气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础物质,故气血的多少,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气血充盛,则神志精明;气血不足,则精神萎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神者,血气也。”可见,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与否,要以气血的功能活动为前提。若气血化生障碍,运行、输布失调,皆可影响神的活动。临床上,当心血不足时,可表现为心跳、心慌、健忘、失眠;当外伤失血、妇女血崩、呕血、便血时,可致头晕心悸,体倦无力,甚则昏迷,乃至死亡。反过来,若精神过用,又会暗耗气血,导致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
其次,神与五脏息息相关。祖国医学认为,五脏藏精而化生神。如《黄帝内经》里说:“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脾藏营,营舍意”。这里的神、魂、魄、意、志,都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但它们分别有赖于五脏所藏的物质基础,即血、气、脉、营、精,说明五脏功能正常,精气充足,人即精神充沛。
五脏藏神,不等于说每脏分别产生某种精神活动,而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系统。“神是在全部生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即脏器间的整体协同作用,是产生精神活动的先决条件。如果各脏器不能协调和谐,则不可能有正常的神志活动。
影响神的因素 其他 中医养生 影响神的因素
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疾病等,均可引起神的变化。
社会因素。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人。因此,每个人的社会环境不同,思想状态亦不同。《黄帝内经》里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在这里明确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今之人寿命长短,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古今两个时代的人对待养生的态度不同。上古之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以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民风淳朴,没有激烈斗争的“人患”。尤其是社会动乱、流亡生活、饥馑灾荒、精神创伤等,皆会造成人们精神的异常变化,即使是家庭生活不协调,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也可引起强烈的精神变化。由此可知,讲养神、心理健康,不能离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道德、朴实的民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所以,必须把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联系起来研究。
自然环境因素。中医学认为,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喜,长夏在志为思,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说明四季不同,情志和心理亦不同。尤其是异常剧烈的气候变化,更易对人的情绪发生明显的影响。如阴雨连绵之时,人会感到忧郁,闷闷不乐;风和日丽或春光明媚之时,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容易充满生机。临床上有些精神病可呈季节性发病或加重,如内因性抑郁型精神病,以秋天多见;躁狂型以春天多见。除四时更迭,季节明显变化能影响人的精神情绪外,此外,月廓圆缺、颜色、气味、声音、食物等不同环境均可引起精神状态的改变。这些都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自身疾病。《黄帝内经》里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以上说明,情志是由内脏产生的;内脏的病变,可导致情志异常的变化。所谓内脏的病变,主要是指五脏精气之盛衰,邪气之有无,具体表现在五脏虚实上。如《黄帝内经》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在此“虚”指五脏精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导致精气不足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伤脏、年老体衰、久病与房劳等,均能造成五脏精气亏虚。而五脏精亏,必然精神不振,甚至情志失常。
得神与失神 其他 中医养生 得神与失神
《黄帝内经》里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昌,是指生机旺盛;亡,是说生命消亡。其鉴别点在于是有神还是无神。
所谓有神、无神,主要表现在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协调矫健,反应是否灵敏等方面的情况。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之所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故察眼神的变化是判断有神、无神的重要标志。
若两眼明亮,灵活、鉴识精明、语言清楚,即为得神;相反,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