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步阅读理解的原则
为了保证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时间原则
申论考试一般提供5000字左右的材料,花多少时间去读这么多材料便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应为40分钟为宜,但根据华图学校课堂的多次测试和总结的实战考试经验,我们认为以30分钟为最佳,因为申论考试看似时间宽裕,实则也很紧张,而且考虑到每次作答前都要草拟提纲,这实际上是二次阅读,完全可以补充一次阅读中没弄清楚的地方。
(二)整体把握的原则
申论阅读往往涉及很多材料,如何从总体上把握这些材料,并依此进行分析得出这段材料要说明的中心问题,这是申论考试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前提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而不是对材料一知半解。只有全面掌握了材料,才可能全面概括材料,挖掘材料的主旨,制定全面、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进而对问题进行论证。所以说整体把握的原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也是申论考试的基础。
(三)筛选性原则
申论考试的材料虽然庞大杂乱,但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信息都是有用的,这其中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材料的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很容易陷入误区。如2000年的申论考试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还包括:噪音污染引发纠纷的信息,法院审判陷入困境的信息。对于这两个信息,有些考生就没有从整体把握进行筛选,有的将纠纷问题列为主要问题,有的将法院的司法审判列为主要问题,可想而知,这将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第二步 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
考生要想完全驾驭材料,至少要将材料读两遍,每一遍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内容。
一、阅读第一遍——了解材料内容
(一)材料形式。考试提供的材料一般都为“半成品”。
(二)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和中心句。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落
经过第一次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阅读材料的目的就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抽象理解。
下面就理清脉落的步骤具体作一介绍:
(一)总结自然段
1。 方法
(1)第一种——关键句概括法。
每个自然段所反映的内容有时会以挈领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段落最前方,即每段的第一个句子;或者以总结段落内容的形式出现在自然段的最后,即每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时也会在段落的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一个自然段中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每个关键句引领一个内容。
(2)第二种——总结概括法。
当自然段中没有关键句,整段只是以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信息罗列、记述下来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对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分析、整合后,归纳这个自然段的意义。一般来说,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较少,信息相对单一,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概括出来。
2。技巧的二次使用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
(二)划分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的方法——合并同类
2。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
通过对各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系统化,再通过整体系统的抽象和概括,就水到渠成在脑海中归纳出了材料的中心思想。由此,考生完成了由表象向本质的过渡。
第三步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要素
只有阅读完了,阅读好了,阅读透了,才能了解文意,理解其中的思想,掌握其中的信息,也才能着手去写,去形成文字来表达自己所领悟的精神主旨。下面我们来谈一下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要素。
一、认识材料
认知材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
认知材料就是认字、读字、识词、解句的过程,即通过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而感知材料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
二、理解材料内容
阅读材料不能仅是局限在阅读过程中生动、具体的认知上,还必须进一步过渡到对材料内容的抽象理解上,以获得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理解材料内容就是对材料阅读的悟意明理的过程,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
理解材料内容需要经过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分析过程。
三、评判材料意义
评判材料,是指对材料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品评,它是阅读的各个过程中较高的一个层次。
在评判性阅读中,考生既可以评价材料的思想、材料的内容,还可以评价材料的形式。这种种评判材料的思维过程,是考生在长期以来按照自己的思想观点认识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个考生对材料这种意义的理解、评判总是不尽相同,或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要提高对材料评判性理解能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发展科学的认识结构,辩证的思考问题。
一、概括材料试题的类型
申论写作的作答,每年都有概括的试题,有的要求对整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有的要求是对其中某一方面问题的概括,概括材料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体现,是对第一个环节——阅读理解能力的真实检验。
根据申论考试以来的材料作答要求,申论的概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材料所反映内容的概括
即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整个材料的进行简要的概括。这种概括是一种高度的浓缩,字数一般在150字和200之间。如
2001年的《申论》要求: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2002年的《申论》要求: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20分)
这种作答要求是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字数要求少,但是内容要求很高。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2。对材料所反映内容的概述
“概括”与“概述”只有一字之差,要求却不同,给出的分值也不同。概述要求内容更扩展一些,要求在反映材料内容方面体现层次性和全面性。这里又包括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概述和某一部分材料的概述。如
2004年的《申论》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2)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3)字数不多于1000字。
2005年的《申论》要求:1、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
2006年的《申论》要求: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07年申论第五试题要求: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与800字。
2004年的概述要求是针对该材料的其中一个方面,即“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言的,该试题要求是把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概述,由于内容涉及到许多段落,而且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字在2000字左右。而概述要求是不少于1000字,所以基本是对整个有关这方面材料的编写。
2006年的概述要求是针对D部长谈话内容的,材料中,部长的谈话7000多字,而要求概述为500字以内,这样就需要认真的归纳和分析,找出主要层次和表达观点。
2007年的概述主要是针对材料的第一和第二段而言的,给定材料的字数是3500多字,要求用不超过500概述,只有学会把反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对材料中反映问题的概括。与前两个不同,这种作答要求是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不是对材料有利方面的概括,而是对问题方面的概括,应试者作答时必须看清楚。如
2000年的《申论》要求: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二、概括材料的写作要求
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概括或概述是申论考试试卷的第一题,从中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了使概括体现作答要求,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全面
概括全面是针对材料内容而言的,就是应试者在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时,应该特别注意对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是否有遗漏,是否符合评判的要点,在评分上,这是可以量化的分值,所以,应试者在概括材料时要全面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如果是对整个材料内容的概括,首先界定该材料是针对哪一方面的热点问题。这个概括要准,否则,后面的概括就失去了方向。其次弄清反映这个问题的材料有哪几部分,这几部分是什么关系。是属于有益部分,还是属于有弊部分;是从主次方面来谈的,还是几个方面事件的罗列;是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谈的,还是按照现象、原因和结果谈的。只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弄清楚了,对材料的概括才能全面。如
一、网民诞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将网络融入生活;二、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运而生。为商务和政务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途径;三、网络使基础设施、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工作等成为可能,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不再受地域所限;四、成为人们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并以更快捷更方便的方式服务于人民;五、伴随网络出现的网络侵权、网络犯罪成为新的犯罪方式;六、网络经济初露锋芒,网络在人们心目中和生活中的份额增大,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重要经济来源。(2002年的申论试卷)
试卷要求概括“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实际是对事物后果的概括。后果的概括一般是包括正负两方面的内容。但该试卷只侧重反映了资料一个方面的问题,即网络的正面影响,而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只谈到了网络侵权与犯罪,对于其他的网络负面问题没有提及,这说明概括得不够全面。
在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中,时常发生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为了保证社会了解突发事件,邀请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家D部长做客,D部长详细说明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范围、特点并且阐述建立国家总体预案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D部长通过举例,说明国家总体预案的必要。同时,D部长还说,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必须解决和完善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D部长认为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是保证我们经济发展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的中断,D部长还对预案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社会民群应该怎样做,最后D部长建议突发事件应有预防措施,应该作为普及性尝试教育,通过公示的方式让民群如何做。(2006年申论试卷)
2006年的申论材料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涵义,专家是把因社会矛盾引起的公共事件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是有区别与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第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性,即为什么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第三是该谈话的重点,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即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并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保证政府能够自如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但是该试卷对于D部长谈话概念的界定、为什么要提高应对能力和怎样应对概括的都不全面,只能被评为不及格试卷。
二、简洁
简洁就是在概括材料内容时,不是对照原有的材料抄一边,不是把涉及到的内容简单的罗列,那是重复和摘抄不是概括。概括必须体现综合和归纳,按着给出的字数进行作答,这就必须要简洁。简洁相对于内容而言,就是反映内容的材料要全面而且高度浓缩,反映本质;简洁相对于语言而言,就是在表述上,尽量使用一些短的陈述句,少于一些内容复杂的复句,视觉上让阅卷人员一目了然,不能出现表述不清或者罗嗦重复毛病。
该资料反映了网络建设的问题。互联网是二十世纪后半期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迅速扩展带来了人类信息传播领域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深深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精神层面。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具有两重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它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性、交往行为的虚拟性等特征,它也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2002年申论试卷)
该答卷的概括在内容的表达上,过多介绍了网络的出现和网络重要性,致使头重脚轻。应该说明的负面影响没有提及,概括不简洁。
二、准确
就是对于概括的内容应符合材料的实际,不能脱离材料,不能脱离材料信马由缰的去发挥。在试卷评判中,不仅有“要点”,更要“找准点”,就是对比考生的“要点”与参考答案的“要点”是否一致,这对于应试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答对”,还要“答准”,这样才能得高分,考生如果概括出了材料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不准确,同样要扣分。准确既是针对内容的,也是针对语言的,针对内容就是在概括中定位要到位,针对语言就是表述要得体。
2006年的申论作答要求: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05年9月20日,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其谈话内容如下:
一、公共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不是一般事件。目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增加,当前我国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二、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是必要的,目前全国应急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应急预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结合。
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参与。
五、应对突发事件,应以大局为重,注重协调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