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当和尚遇到钻石 >

第11章

当和尚遇到钻石-第11章

小说: 当和尚遇到钻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百货公司的专柜。然后我们公司钻石部门的采购人员便开始玩一种微妙棘手的赌博游戏——一种比试胆量游戏的另一个版本。在我青少年时期,这种比试胆量的游戏在我的家乡十分盛行。两个疯狂愚蠢的孩子在路的两端各驾一辆车,车头对着车头,以全速冲向对方,直到其中一个人胆怯手软,把车掉头为止。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必须制造一种印象,让钻石供应市场认为我们不需要进购钻石,或让他们认为,我们不急着购买钻石,那么钻石交易的价格就不会被抬得离谱。钻石供应市场则必须采取观望的态度,不立即进行交易,直到确定我们急需,而且会在当天以最高的价格买进钻石为止。然而,如果双方僵持过久,那么游戏就到此结束,钻石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因为此时购买的一方可能已经取得钻石,或供应市场的钻石价格高得离谱,令人罢手却步。    
    现在这个年头,一家钻石公司必须提供客户各种不同款式的珠宝,因此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种钻石的存货,以备客户的不时之需。昨天,我们或许不需要任何特定大小、特定品质的钻石来制作那只手镯;但此刻,我们却需要2000颗左右的钻石,而且时间极为紧迫。    
    如此大的钻石需求量,全世界没有一个钻石供应市场可以一次供足。因此我们必须通知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工作人员,在我们需要特定钻石的风声走漏之前,悄悄地收购钻石。如果消息走漏出去,钻石的价格就会飙升。而我们已经和潘妮百货谈妥手镯的价格,没有任何涨价的空间。    
    潜能和心理铭印的力量    
    有一个非常真实的例子,可以说明潜能和心理铭印的力量。这个实例,我已经亲眼目睹几百次几千次了,你可以相信它的真实性。我们在纽约一个名叫齐山(Kishan)的采购人员那里嗅出了这笔订单别有苗头;他福至心灵地从纽约市众多的钻石交易商中挑了一个,并且拨了电话给他。    
    因缘巧合的是,这家公司刚刚才收到从香港分公司运抵的一大批钻石,其大小、品质恰巧符合我们的需要。事实上,那位钻石交易商下星期也需要一大笔款项,向位于伦敦的狄毕尔公司购买一批未经处理的钻石。而另一家坐落于49街的珠宝公司刚刚才打电话过来说,他们尚未收到某某百货连锁公司的账款,所以手边的现金有些紧张。因此那位钻石交易商就对齐山说,今天下午你可以过来把这批钻石带走,大概有两三千颗,我会给你一个很好的价钱。    
    在另一个大陆、另一座城市的采购人员——我们在印度孟买的朋友沙先生,也拨了几个电话。在沙先生那一边,事情进行得不如齐山这边顺利,但每过几个小时,就有小批小批的钻石从孟买市内的钻石交易商手中涌入沙先生的办公室。沙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及你来我往的激烈地讨价还价之后,很快地购齐了他负责收购的部分。另外,在纽约的总公司已经运用了手边大部分的现金,支付购自纽约的钻石,因此经过了这场劳心劳力的采购过程之后,沙先生还得等一段时间,才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孟买的钻石交易商。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采购人员约兰姆(Yoram)先将电话打给有生意往来的固定钻石供货商。但由于全球时差的关系,在约兰姆联络那些供货商时,他们在纽约的分公司早已对以色列方面发出通知,安鼎正在寻找特定的钻石。突然间,钻石的价格上扬,约兰姆越是打电话四处询问,那些钻石交易商越是觉得约兰姆急着收购钻石。他们可以感觉得出来,约兰姆接到一笔订单,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出手交货,因此他们再次抬高钻石价格,心想约兰姆迟早会投降就范,无论他们价钱出得多高,他都会收购,好及时出货。    
    如此一来,约兰姆方面的订单就延迟了,价格也升高了,他也得等上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纽约方面支付的账款。更别提,潘妮百货公司在周末打电话到安鼎老板欧佛家中,询问欧佛,宣传促销那种手镯的广告已经如火如荼地打了两天,为什么百货公司里还看不到那些手镯之后,约兰姆年终奖才有着落了。    
    此处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3个采购人员有如此不同的结果?为什么纽约的采购人员齐山毫不费力地完成了任务?他比较有技巧吗?他运用了什么策略?他需要收购特定大小的钻石的数量,比其他大小的钻石充裕?或只是误打误撞的好运气?针对上述问题,潜能与心理铭印原则所做的回答是:跟这些因素毫无关系。    
    美好的一天    
    在任何一天,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商品的市况行情,都只不过是另一个说明事物本身无好坏之分的范例。如果事物本身有好坏之分,那么在那一天,那座城市的每一个交易商、每一个采购人员都将同样轻而易举地买卖商品,或同样费力地进行交易。但是你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些钻石交易商会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okayday”是钻石业界的一个委婉的说词,代表“今天棒极了”。之所以如此委婉,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任何一个人面前承认,当天的生意十分兴隆,否则在一个星期之内,城内每一个和他有生意往来的人,都会提高交易价格)。有一些钻石商人则会说,今天是一年当中运气最背的一天,其实他们的情况还算不错。    
    因此,市况行情是“中性”的;以佛教用语来说,它是“空”的。市况行情本身没有所谓的好坏;它是好是坏,完全出自钻石商人自身的观点。市场对我们仁慈或残酷,几乎是随机的。然而事实在于,对于任何具有正确心理铭印的钻石商人而言,他眼中的市况行情是好的,那么市况行情就会是好的。    
    两名钻石交易商可能在同一天,在同一个市场替相同的公司寻购相同的钻石,但最后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如此迥异的结果不是因为在同一天同一个时间,有两个市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是两位钻石交易商既有的心理铭印,驱使他们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市场。而这两种不同的方式,都是真实不虚的。一个钻石交易商将完成他的订单,另一名交易商则没有。    
    这个结果也带出了本书的关键要点:我们如何运用这一事实,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只要植入一个正确的铭印,一个可以让我们“看见”充满利润的市场的铭印。而铭印的植入,主要取决于保持某种心态,持续某种特定的行为,以及如何祈请“真诚行为”的力量。    
    译注    
    ①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泛指世界万物。七宝又称七珍,指供佛的七种珍贵的宝玉,其说法不一,一般指金、银、玛瑙、珍珠、琉璃、车渠、水晶等。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与无畏布施。    
    ②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③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④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第一部分 致富之道第15节 走出商场的黑暗森林

    闻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    
    得如是无量福德。    
    在前一章节的结尾部分,我们探讨了市场的“空性”。3名采购人员在市场上收购特定大小、特定品质的数千颗钻石;一名采购人员“福至心灵”,拨了一通电话,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使命;另一名采购人员必须多打几次电话,多费一些力气,但最后还是完成任务;第三位采购人员基本上是失败了。    
    在这个范例之中,3名采购人员分别位于不同的城市,但即使3人身处同一座城市,其结果也不受影响。    
    跟随本能直觉    
    根据古老西藏的思维,带领成功商人走过市场交易之黑暗森林的“福至心灵感受”或“本能直觉”,正是心理铭印成熟茁壮的直接结果。这种类型的人面对一个商业困境的时候,他们能够迅速地、清楚地知道,应该采取哪些正确的行动。    
    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任何疑问。此刻,你或许已经获得了一个概念,了解一个强烈的铭印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了。人们认为他们“聪明绝顶”或“拥有深刻的洞察力”或“具有神来之力”,例如有些人在商场上叱咤风云,赚进大笔财富;一名经常参加此赛的棒球选手说,就在他挥棒猛击之前,那颗棒球看起来像西瓜一般大。没有什么事比成为这种类型的人更精彩有趣的了。然而,也没有一件事比曾经拥有正确的本能直觉,如今却不复存在令人沮丧失望——这比一开始就没有福至心灵的感受还糟糕。无论如何,如果我们知道如何获得这些本能直觉的话可是美事一桩。    
    让我们再回到《金刚经》,寻找关于本能直觉的见解:    
    喔,须菩提,假若有人一听到经中的话语章句,而在一念之间生起信心,喔,须菩提,如来确知这般之人,喔,须菩提,如来见到了如此这般之人,喔,须菩提,这样的人已经积聚了不可思量的福报与功德。①    
    本能直觉从何而来?在上一个章节中,我们提及“相互关系”,意指行为或思想的种类和特定的铭印之间有所关联,或行为或思想的种类导致特定的铭印,而这些铭印把我们的人生和事业导向我们所希冀的特定结果。    
    此刻,我们应该确认这些行为,因为如果我们在行动的时候,了解铭印以及潜能的运作过程,那么我们就能够积聚庞大的能量,使我们的事业如愿地发展。根据这一了解作为行动基础的人,容易吸引其他的人采取同样的行动方式,然后他们的生意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关于“相互关系”最著名的一段说明,可能出自印度博学之士龙树大师(Nagarjuna)②之作。以下的偈文摘录自龙树大师谩殡的著作《宝论》(stringofpreciousJewels);它们首先指出了我们可以植入心中、最令人向往、拥有的铭印:    
    我将简述修持菩萨慈悲之道的人所具备的美好品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慈悲等等。    
    布施是给予你所拥有的事物,    
    持戒是善待他人,    
    忍辱是放下怒,    
    精进是增长所有美好事物的喜悦,    
    禅定是全神贯注,远离邪念,    
    智能判断何谓真理,    
    慈悲是一种融合了对众生之爱的高度智识。    
    接下来的偈文则说明了这些美好品质的相互关系:    
    布施带来财富,美好的世界来自持戒;    
    忍辱带来美好,卓越的成就来自精进;    
    禅定带来宁静,自由来自智能;    
    慈悲成就我们所有的愿望。    
    最后的这一段偈文,揭示了培养这些铭印的最终结果:    
    一个具备这七种美好品质之人,    
    并且臻至完美之人,     
    将获得如世界守护者(theworld’sprotector)所拥有的不可思议的知识。    
    这些偈文或许是针对特定行动、行动所造成的铭印,以及铭印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最为人所知、最简短的说明。(除了这些偈文之外,在其他许多地方也就数百种铭印及其造成的结果加以讨论。)针对上述的偈文,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⑴为了“看见”自己的事业飞黄腾达,财源广进,你必须保持慷慨大度的心态,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布施)    
    ⑵为了“看见”自己置身于一个幸福快乐的世界,你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的生活态度,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持戒)    
    ⑶为了“看见”自己身体强健,充满吸引力,你必须避免愤怒,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忍辱)    
    ⑷为了“看见”自己在私人生活和工作场合中担任领导人物,你必须乐于帮助他人,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精进)    
    ⑸为了“看见”自己能够心思专注,你必须进行深度的禅修,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禅定)    
    ⑹为了“看见”自己心想事成,你必须了解潜能和心理铭印的原则,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智能)    
    ⑺为了“看见”自己和他人事事满愿,你必须培养慈悲心,以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慈悲)    
    我知道,此刻你开始思考,如何把这所有听起来十分崇高伟大的论调应用于真实生活之中。为了解除你心中的疑惑,我将叙述一个真实的情境,你就能够理解潜能的原理以及铭印如何在你自己的工作场所中运作。    
    刻下引导成功的铭印    
    举例来说,我已经在安鼎国际钻石公司工作好些年了,在这些年之中,我把截至目前所陈述的原则应用于工作之中:我刻意去做那些能够在我心中留下铭印,引导我看见成功的事情。    
    我走进安鼎位于曼哈顿西侧新大楼的大门。那幢大楼的正面铺着一层令人愉悦的花岗岩,如水晶般清澈透明的玻璃门通往门厅。    
    当我打开那扇玻璃门的时候,来自哈得孙河(HudsonRiver)的阵阵冷风从我身后扑来,冷得我直打哆嗦。    
    进了门之后,在大厅保安岗亭的警卫约翰?法卡罗(JohnVaccaro)朝我友善地点了点头。法卡罗原是一名剽悍的地下铁警察;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即使在一名哥伦比亚帮派分子的虎视眈眈之下,他也能够安全无虞地把一盒钻石从一幢建筑送往另一幢建筑。这些帮派分子经常在47街上游荡闲晃,等待一个粗心大意的钻石商人放松警惕,伺机下手。    
    我们刚刚所描述的景象之中的人和事物,都拥有相同的潜能——每一个人和事物都是易变无常的,都有可能成为正面或负面的事物。我喜欢那片花岗岩板;它们映照着晨曦中波光粼粼的哈德森河,使整座建筑透着一股气派。然而,对于站在9层楼高的狭小信道上清洗窗户的清洁人员来说,同样的花岗岩板则暗藏了威胁生命的危机;他们可能宁愿我们使用一般的砖造外墙。    
    对我而言,我对花岗岩板所产生的观感,是我先前把一个良好的铭印植入心中的一个结果。此刻,我们涉及了一个非常深奥的层面——铭印以及我们对事物所产生的观感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越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范围。    
    然而,在久远的年代,许多修行大师所撰述的古老典籍之中,已有关于相互关系的文字记载。在我眼中,这片花岗岩板之所以光滑细致,源自对人说话和缓轻柔的铭印。    
    窗户清洁工把同一片花岗岩板视为危险的物品;是由于这种铭印源自过去轻视生命的结果。对于西方人而言,单单只是因为自身文化的迷思与偏见,使得我们的心智完全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而把这种解释视为没有事实根据的观点。然而,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中,这种解释正好是耶稣基督针对遵循伦理道德的生活方式所提出的论点:耶稣基督坚持主张,一个不道德的行为无法导致善良的结果,如同蓟或荆棘的种子无法结出甜美的果实。    
    佛教经典继续阐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