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局春秋 作者:古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糁贫鹊姆段嫌掷┐蟮搅瞬枰兜炔罚簿褪撬担胀ɡ习傩账乇傅难巍⒕啤⒉瑁廊皇怯晒俜剿⒍稀
宋元时期也是如此,除了盐、铁、酒、茶、丝绸之外,又将药材、石炭、醋、矾等物纳入了专卖之列。元朝虽然因为经济的繁荣使专卖范围有所缩小,但“漕运”与“海运”中的庞大商务运作,仍然被贵族官僚和上层富商所把持。所谓的商人,仅仅是对官商市场的“拾遗补漏”而已。
明朝对商人来说是个松动期,商品交易从生活必需品开始向装饰品,储备品等方面扩展,市场开始扩大,特别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萌生,市场上出现了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这才使民制、官收、商人营销的一条龙服务,掺进了民营的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商人。
三百年大清朝帝业,是经济的繁荣期,也是自由贸易的开发期,特别是嘉庆,道光年间,除了将一切生活必需品的经营权交还给商人以外,连世袭的贩盐特权也一并废除了,所有商人只要照章纳课(税),就可以领到官府发放的“盐引”(买卖食盐的一种票证)。康熙和乾隆时期,又陆续开放了矿禁、机限、丝织业、制陶业、冶铁业等等,商品经济的极度繁荣,不仅为商人队伍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带来的还有商品在长途贩运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于是,为保证商品途中运输安全的镖局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上面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来看,国计民生的主要物质长期被垄断,到了明清才有所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才逐渐冲破了统治阶级的垄断和控制,在这种条件下,镖局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所以说,自由商人的起源也是镖局的起源。
镖局的起源和盗贼亦有渊源
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形成了商品经济,使商业具有了民间性和自由性。但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还不太安全,商人在长途贩运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镖局这种行业就应运而生了。这首先要感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武风尚,再加上习武者大多是豪侠仗义之人,好打抱不平。路遇盗贼抢劫商人旅客,便挺身而出。当他们赶走了盗贼之后,认为自己对弱者有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义务,往往会送上一程,等商旅到达了安全的地界后才返回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被救护者自然是千恩万谢,施救者最初也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练武之人的义举,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但最早的镖局,只是三两个会点武艺的人聚合在一起,在一些交通枢纽或者旅店中等候需要保护的商旅。他们一般都是推着一辆小车子,车上装着武器和生活用品,车上插一面小旗,像现代商店的幌子,招揽顾客。接到生意后,他们就推着小车送上一程。在早期的这种保镖活动中,送的路程不会太长,有点接力赛的性质。
由此可见,镖局的产生依赖着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自由商旅;另一方面是强盗贼匪,缺少一方都不可能形成镖局产生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自由商贾;没有盗贼,就没有镖局问世。
关于镖局起源的文献
以武士充当保卫、保护人财安全的方法,自古就有,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事例不胜枚举。但是保镖作为一种行业出现,其历史并非是很久远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历史资料就那么少?难道说在官方的文献中一点记述都没有吗?
有。明代文献中就有直接记载。不过那时镖局还叫镖行,而且“镖”字还写做“标”。在《金瓶梅》中,有几处写到西门庆的生意除了设有绫缎铺、药材铺等买卖外,还开着“标行”,并以“标船”运送货物,具体情况没有详细说明。虽然字数不多,但这足以说明当时镖局已经作为一种社会行业存在于世了。
从清朝以来,有关镖局的文献多了起来。至今仍可见的有当时传抄的《江湖走镖隐语行话谱》存世。此间,镖局业务也早已分为行程镖和看家护院镖两大类,行程镖又有了陆路镖和水路镖之分。从皇城北京到南北各大商埠码头,大小镖局比比皆是,甚至在河北冀县李家庄附近的小小绢子镇上,也有许多镖局和大镖局的分号,光是京城,便设有多家,除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会友镖局外,还有七大镖局,其中会友镖局在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设有多处分号,鼎盛时期镖师多达千人之众。
在清朝的对外经贸活动中,镖局也被雇请护送出洋货船,在吴炽昌的《客窗闲话·难女》中记载:“余舅金氏,以大海之洋行为业,自置洋船五,在东西洋贸易。每船必有标客,以御盗贼。”《清稗类钞·技勇类·洪峻与三等羯斗》亦称:“时有巨商贸贩外国,苦海盗,聘洪护镖。”包括清末梁启超的《中国地理大势说》中,也有关于“响马标客”的文字。清末民初夏仁虎的《旧京琐记》卷七中这样记载,“贯市李家以标局起家”。夏氏曾在清末和民国初期两代官府为官,自然对在当时举足轻重的镖局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
镖局源起于水说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最早有文字出现的是“标行”和“标船”,难道说镖局的起源是从河流开始的?这种猜测和推断有什么根据吗?
元明清三代都是以北京为首都的统一王朝,而北京也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从北京到江南,大运河要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一千八百多华里,两岸途经的地区又是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国有句俗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大运河就吃大运河。吃运河的人有士、农、工、商各界,当然更少不了江湖上的黑道人物。有了这些水路上的黑道人物,自然就少不了与其相生相克的镖局。
当时,活动在大运河两岸的盗贼叫“吃漕的”,活动十分猖狂,不管是官府饷银还是商旅财物,只要航行在运河上,他们都不会轻易放过。所以大运河上的水路镖,应该是比平原上陆路镖产生得早一个时期。
清廷入关以后,京杭大运河开始逐段断航,但在华北平原一带,还存在着一个水网,即保定、天津、沧州等地仍有水道可航,只是不能走更远的水域。到了康熙雍正年代,水路被逐渐打开,到清末时期,江浙一带的官员上任或卸任,或因公出差,才公然乘坐江山船和花船,同时巨富商贾往往对江山船和花船也感兴趣,镖师就不得不陪同商人到这类船上来了。
因此这类船上有类似妓院“臭靴”打手,镖师看不起堕落的同行“臭靴”,但是臭靴也不和镖师叫板。两者各司其职,倒也相安无事。
镖师之所以喜欢水路镖,是因为大运河上的水路镖是镖局的大买卖,赏银多。遗憾的是运河开始分段断航以后,不几年也就进入了同治中兴时期,这一时期虽然是镖局的黄金时段,但是水路镖已经受到局限。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镖局最早的一个摇篮,但是这个摇篮很快就消失了,后来的镖师之所以个个都是马上的健儿,但却不是驾舟弄帆的水上豪杰,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章镖局编制
我们知道,镖局是民间习武之人自由组合而成的一个保卫机构,但是由于镖局的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武师出身,而且规模大,业务范围广,业务项目多,有的大型镖局就业人员可达千余,在总号下面设有很多分号和外柜,业务范围可达半个中国,所承揽的各项业务都和商业活动有关,更多的是直接押送金钱,或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样一个庞大、与金钱直接接触的机构,是怎样管理的呢?内部成员有没有一定的编制?他们会不会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呢?
其实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镖局是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但是也有着非常严格的上下级编制和领导关系,也正是这些严格的编制,加上复杂的规矩已经灌输到了镖局从业者的脑海之中,镖局才显得格外井然有序,才让雇用他们的商贾巨富、达官贵人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和依赖,才使得他们在江湖中留下了为人称道的好名声。
镖局既然是企业,那么他的企业性质就会在国家的法律规定中体现出来。开办镖局一般要向当地的地方官府领取执照、交纳商税。从内部的组成人员来说,镖局这种企业和现在的企业一样,有着明确的编制,大型镖局的编制一般包括:
1镖局当家人
2总镖头
3镖头和镖师
4大掌柜
5趟子手
6管理杂务的伙计和厨役
小型镖局的编制一般比较单一,也非常明了:
1股东
2掌柜的
3伙计
4徒弟
镖局当家人讲的是人面广,关系好,有钱有势,能打出旗号的,也就是黑道人物或是绿林好汉也不敢招惹的,万一出了事摆得平官府,镖被劫了赔得起银两。
大掌柜讲的是眼明心细算盘精,看货不走眼,估价不离谱,上下里外该打点的绝少不了,不该开销的绝不浪费。
总镖头通常是赫赫有名的江湖人物,不是本身艺业惊人,就是退休的名捕之流。
镖头与镖师则是负责护镖上路工作的行动者,不但要熟知陆上功夫和水上功夫,还得精通拳械、马术、善使暗器。除此之外,镖头和镖师还必须懂得江湖上的规矩与春点(行话),以便同可能劫镖的绿林人物打交道。
趟子手是走镖时喝道开路的伙计。如梁羽生的《鸣镝风云录》中,洛阳虎威镖局的趟子手在路途中扬起镖旗吆喝:“虎啸中州——虎啸中州!请江湖朋友借道!”就是一例。
而说到伙计与厨役,不仅是镖局中上上下下处理杂务或出外护镖不可或缺的帮手,有时还扮演着为镖局对外关系锦上添花的角色。金庸《笑傲江湖》中,林家开设的福威镖局便聘请了一位厨艺不凡的厨师,在宴请福州城中的达官贵人或是江湖朋友时,美食当前,两下一拉拢,往往更容易为福威镖局打点好关系,可见其间的绿叶效果。
镖局是标准的股份制企业
镖局既然是编制非常严格的机构,那么它的内部机制是什么样的呢?既然是企业,那么它和其他的企业又有什么不同呢?
严格说来,镖局应该是标准的股份制企业。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员组成。镖局做的是无本生意,镖头、镖师、徒弟都属于人力股,武艺和本领属于无形资产,或叫能力资本。这些股份既不是终身制,也不能死后传给子孙,不管是镖头还是镖师,只要一离开了这个企业,股份也就一笔勾销了。
二是分配制度。镖局人员身份不同,工酬和红利也不一样。大当家的作为法人代表,独立承担责任和义务。对外开展业务时,通常都是独立核算,一笔生意下来,留下必需的公共费用,都要把利润按每个人的责任大小、贡献大小实行公平分配。
三是成本核算。作为镖局的经营成本,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镖路上的开销,包括吃、住、医、养(牲口)等等;另一部分是店面租金和日常生活开支。这笔开支较杂乱,但不管是人的生活开支还是各种各样的招待费、应酬金等等,虽然由大当家的一人说了算,但也都通过公议,一般没什么矛盾。
由此可见,镖局作为一个古老的行当,虽然家长制作风难免,但从原则问题上看,还是不离谱的。
镖局的三种形态
镖局的编制根据组建时的情况多有不同,几乎每一个镖局都有自己不同的编制,那么镖局最初是怎样组建起来的?组建后局都有哪些形态呢?
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由爱好式形态组合。最初是几个习武之人结成一个小团体,就像习文的搞个文学社一样,以便切磋技艺,互相提高。小团体往往是师兄弟之间的自由组合,即便不是一师所传,也免不了互有师承关系。在此基础上组建的镖局,自然是友情为重,所领的股份也比较平均,人际关系也比较平等,大家基本上凡事都有发言权,编制处于有无之间。
第二种是武术世家组建的镖局。这些人大多有血缘关系,有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英雄气概和血脉亲情。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招贤纳士之举,但在他们的地位划分和股份份额上,却出现了雇佣关系。
第三种是统治阶级裁军后,一些士兵没有得到适当的安置,一些行伍之兵重德守讲道义,恪守武德军规,退役时一无所有,除了一身的武功之外,又别无谋生之技,于是凑在一起开设镖局共度余生。这种镖局成员的凝聚力是个“义”字,在战场上共同出生入死,镖路之上当然也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由三种不同的原始形态组建而成的镖局,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自己原始形态的特征,“情、义、礼”这三要素汇集在一起,也就构成了镖局在经营方式、分配原则、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编制外的镖局
镖局内部有编制,镖局行业也同样有编制。虽然编制外的镖局也干着同样的保镖工作,但却为正宗、正统的镖局所不齿。这些编制外的镖局被称做“流外镖局”、“野鸡镖局”,同时根据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同,称其为“臭靴”、“插棍”、“瘾棍”等。那么这些“流外镖局”、“野鸡镖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呢?
这些镖局都是街头地痞小流氓小混混(北京叫嘎杂子)们中的头面人物开设的,从业人员也都是嘎杂子中的习武者。这些臭味相投、只会个三脚猫功夫的嘎杂子们聚成堆,找两间门面房象征性地给人家点房租,挂上一块镖局的招牌,也冒充起“达官爷”来,老百姓都轻蔑地叫他们为“流外镖局”,也就是我们说的编外镖局。
当然,正儿八经的镖局是不会和他们有来往的,正统的镖师个个都是好汉,自然不会把这些“嘎杂子”看作同仁,又因为这些镖局很多都是为妓院“扛岔”,所以又称之为“野鸡镖局”。比如嫖客要为妓女赎身,在价钱上和老鸨子总也谈不拢,嫖客持强动武;或者妇女被拐卖到妓院后,其家人带领族人找上门来要人;或者两个嫖客都看中了一个妓女,各不相让,打了起来;或者某嫖客包下了一个妓女,老鸨乘这个嫖客没有来之际,叫此妓女接了别的客人,恰巧包主来时碰上了,大打出手。
遇到这种种情况,妓院就要有打手来出面打人,把弱者打跑。同时,来妓院打岔的人不仅常打人,还要会打人,也就是打人不能打出外伤来,否则会招来无尽的麻烦。还有一招儿是要会躲,会闪,但是不能让强者看出来,实在扛不住,自己碰破鼻子,流一身血,躲在地上装死,强者出了气,也就离开了。
第四章镖局鼻祖
镖局这种特殊的行业究竟什么时候、由谁第一个最先开始创办、或者开始从业的?史料不仅没有详细的记载,而且专家们也说法不一。
根据近代学者卫聚贤所著《山西票号史》考证,镖师之鼻祖,应当为山西人神拳张黑五。《山西票号史》里面是这样记载的:“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