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第70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70章

小说: 中华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得了他们。” 
    黄子澄跟朱允炆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接着说:“当时吴楚七国诸侯这样 
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下是皇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 
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 
(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建文帝听 
了这消息害怕起来,把黄子澄找来说:“先生可记得那次在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澄说:“陛下放心,我怎么会忘记呢!” 
    黄子澄退出宫门,就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 
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澄不赞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 
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围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 
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 
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两人商量停当,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 
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藩王有不 
法行为,把他们一个个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练兵,准备谋反。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发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 
有时候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时候正是大热天,燕王却坐在火 
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报,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但是齐泰、黄子澄却怀疑燕王装病,他们一面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抓起来,一面又 
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燕王,还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当内应。不料张信是站 
在燕王一边的,反向燕王告密。 
    燕王得到消息,就把王府里充当建文帝内应的官员全抓起来,宣布起兵。燕王是个精明 
人,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就找个起兵的理由,说要帮助 
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变”(靖难是平定内乱的意 
思)。 
    燕王本来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手下有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 
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建文帝害怕起来,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想要燕王退 
兵。燕王哪肯罢休。 
    这场内战,差不多打了三年,到了公元1402年,燕军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的南军的 
抵抗,打得十分激烈。有些燕军将领主张暂时撤兵,燕王说:“这次进军,只能进,不能 
退!” 
    没多久,燕军截断南军运粮的通道,发起突然袭击。南军就一败涂地了。 
    燕军势如破竹,进兵到应天城下。建文帝见形势紧急,一面要将士拼死守城,一面派人 
向燕王求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绝。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终于被燕军攻破。 
    燕王带兵进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赶快派兵把大火扑灭,已经烧死了 
不少人。他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兵进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烧宫,建文 
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杀了。 
    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打那时候起, 
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上下五千年  
227 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 
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 
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 
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 
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 
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 
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 
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 
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 
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 
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 
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 
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 
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 
叫做“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宝太监”。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 
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 
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 
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 
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 
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 
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 
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 
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 
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 
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 
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 
以待。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 
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 
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 
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各国的使者也 
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 
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 
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 
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 
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 
迪沙一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 
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 
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 
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 
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上下五千年  
228 土木堡的惨败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 
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 
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 
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 
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 
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 
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 
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 
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 
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 
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 
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 
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 
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 
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 
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开王振家乡蔚州不 
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和侍郎是军事部门的正副长官)邝埜(音kuàngyě,埜同野)和侍郎于谦 
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 
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钰(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 
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 
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 
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 
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 
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 
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 
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 
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 
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 
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 
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 
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 
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 
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 
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 
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 
“投降的不杀!” 
    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 
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 
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 
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 
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 
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 
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 
于谦的身上了。 
     
上下五千年  
229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 
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 
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