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48-素问识 >

第10章

448-素问识-第10章

小说: 448-素问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x六腑之大源也x 灵五味篇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玉版论云。胃者。水谷气之海也。甲乙林亿等 
注云。称六腑。虽少错于理。相发为佳。 
x气口亦太阴也x 马云。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为之运化。致五脏之气。无不藉之资养。则是脾者 
足太阴也。肺者手太阴也。其气本相为流通。而气口亦手太阴耳。张云。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 
在于脾。足太阴也。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则胃气必归于脾。 
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简按马 
张所解。其理虽详备。而考之经文。似不太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删亦字。 
x出于胃变见于气口x 吴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熏蒸于肺。肺得诸脏腑之气。转输于经。故 
变见于寸口。高云。五脏六腑之气味。始则五味入口藏于胃。继则脾气转输气味。皆出于胃。循经脉而变见于 
气口。简按出字。全本作入。而王注亦云。谷入于胃。然据吴高注意。不必改入字。其义自明。 
x五气入鼻藏于心肺x 张云。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者。味为阴也。此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者。气为阳 
也。鼻为肺之窍。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观此两节。曰味曰气。皆出于胃。而达于肺。既达于肺。亦必 
变见于气口。故气口独为五脏主。简按吴云。风暑湿燥寒。天之五气也。误。 
x察其下适其脉x 吴云。下。谓二便也。张云。适。测也。简按当从太素。补上字候字。下文其病下。补能字。 
x拘于鬼神者x 史记。扁鹊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属性:吴云。异法者。治病不同其法。方宜者。五方各有所宜。 
x砭石x 南史王僧孺传。全元起欲注素问。访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古人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 
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砥针。治痈肿。春秋。美 不 
如恶石。服子慎注。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耳。简按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 
箴石。吴任臣广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其物也。 
x陵居x 马云。倚高陵以为居。而耐受乎风。志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出尔雅释地。) 
根据山陵而居。故多风。简按当从志注。 
x褐荐x 吴云。荐。草HT 也。简按诗豳风。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注。褐。毛布也。古今 云。荐。席 
也。草亦得以言荐。庄子齐物论。麋鹿食荐。荐。即草也。王注细草。盖本庄子。 
x华食x 简按王注。酥酪骨肉之类。骨。当作膏。(张志并作膏。) 
x毒药x 张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 
可称为毒药。汪机云。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攻病。皆谓之毒。简按说文。毒。浓也。害人之草。往 
往而生。药。治病草。从 乐声。而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郑注。毒。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 
毒。贾疏。药之辛苦者。细辛苦参。虽辛苦而无毒。但有毒者多辛苦。药中有毒者。巴豆野狼牙之类。是也。药 
中有无毒者。人参芎 之类。是也。直言聚毒药者。以毒为主也。以上皆与王注同。吴志高为有毒之药。误矣。 
考本草。药物产于川蜀者极多。此从西方之一证。 
x其地高陵居x 张云。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 
x其民乐野处而乳食x 张云。野处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犹然。高云。居。常居也。处。暂处也。 
其民乐野处有时。不欲居高也。旷野多兽。故乐野处而乳食。 
x脏寒主满病x 张云。地气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脏寒。脏寒多滞。故生胀满等病。简按脏寒不必生满 
病。甲乙无满字。为是。 
x灸炳x 简按诸本。炳。作 。当改。熊音。如劣反。烧也。张云。如瑞切。玉篇。 。而悦切。烧 
也。与 同。 
x水土弱x 冢语云。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 
x食 x 张云。 。腐也。物之腐者。如鼓 曲酱之属。是也。 
x致理x 熊音。致。音治。密也。 
x九针x 高云。灵枢九针论。黄帝欲以微针通其经脉。微针。小针也。岐伯论小针。而及于九针。故曰。 
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简按九针十二原。帝问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而岐伯答以始于一终于九。则微针 
即是九针。对砭石而言。非九针之外有微针。志云。微针者。其锋微细。浅刺之 
针也。恐非是。 
x痿厥寒热x 高云。不劳则四肢不强。故其病多痿厥。食杂则阴阳乖错。故其病多寒热。 
x导引按跷x 张云。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熊音。跷。音乔。简按 
张注牵强不可从。(详义见金匮真言论。)庄子陆氏释文。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x从中央出也x 高云。四方会聚。故曰来。中央四布。故曰出。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属性:吴云。移易精神。变化脏气。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思胜恐。导引营卫。皆其事也。高 
云。导引之谓移。振作之谓变。简按当从王注。 
x祝由x 熊音。祝。去声。音咒。马云。郑澹泉吾学编。述我朝制云。太医院使。掌医疗之法。院判 
为之贰。凡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 
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 除邪鬼之为厉者。二 
科今无传。愚今考巢氏病源。各病皆有按摩之法。三国志。孙策时于吉言知祝由法。今民间亦有之。张云。祝。 
咒同。由。病所从生也。故曰祝由。志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简按王 
注。祝说病由。盖亦取义于祝说于神明也。书无逸疏。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或作咒。灵贼风篇 
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说苑云。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 
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舆而来者。皆 
平复如故。隋唐有咒禁博士。咒禁师。(详见六典。)千金翼。载禁咒诸法。圣济总录云。符禁。乃祝由之法。 
然上古治病。祝由而已。以其病微浅。故其法甚略。后世病者滋蔓。而所感既深。符印祝诅。兼取并用。禳却 
厌胜。而不可以已。要之精神之至。与天地流通。惟能以我齐明。妙于移变。是乃去邪辅正之道也。据以上数 
说。其为祝诅病由之义可知也。而元陈栎着素问祝由辨云。书泰誓篇曰。祝降时丧。孔氏注。祝。断也。今以 
祝训断。谓但断绝其受病之由。正与上文移精变气相照应。转移自己之精神。变改其所感受阴阳风雨晦明之六 
气。而断绝其受病之由。则其病自已。如病由于寒。则断其寒而暖之。病由于热。则断其热而凉之。祝断其由。 
如所谓拔其本塞其源。意义岂不显然明白乎。祷祈祝诅。自是素问之大禁。如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亦是无知者之所为。岂医家事耶。此说似有理而却非。实儒者之见耳。(陈辨。见新安文献志三十五卷。) 
x内无眷慕之累x 高云。眷慕。眷恋思慕也。 
x外无伸官之形x 吴云。伸官。求进于官也。张云。伸。屈伸之情。官。利名之累。高云。引伸五官。 
以为恭敬也。简按吴注近是。 
x今之世不然x 宋本。今上有当字。志本高本同。 
x决嫌疑x 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 
x僦贷季x 王六节藏象注。引八素经序云。天师对黄帝曰。我于僦贷季理色脉。已三世矣。罗泌路史云。 
神农立方书。乃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剂。以利天下。 
x色以应日脉以应月x 张云。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变。日有十干。而阴晴是其变。故色以应日。脉有 
十二经。而虚实是其变。月有十二建。而盈缩是其变。故脉以应月。 
x常求其要则其要也x 张云。常求色脉之要。则明如日月。而得其变化之要矣。高云。色主气。为阳。 
故色以应日。脉主血。为阴。故脉以应月。以阴阳之常。求其色脉之要。则得其大要也。 
x草苏草 之枝本末为助x 马云。苏者。叶也。 者。根也。枝者。茎也。 为本。枝叶为末。即后世 
之煎剂也。张同。志云。苏。茎也。 。根也。草苏之枝。茎之旁枝也。草 之枝。根之旁根也。盖以苏 为 
本。而旁枝为末也。简按方言。苏。草芥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自关而西。或曰草。或曰芥。陆氏释文云。 
苏。草也。考声云。 。草茎也。方言。东齐谓根曰 。说文。草根也。通雅云。紫者曰紫苏。荏曰白苏。水 
苏曰鸡苏。荆曰假苏。积雪草曰海苏。石香薷曰石苏。苏亦辛草之总名。今详经文。马注似允当。而王注苏字 
下句。释苏为煎。未见所据。 
x不知日月x 张云。王注即以日月为解。然本篇所言者。原在色脉。故不知色脉。则心无参伍之妙。诊 
无表里之明。色脉不合者。孰当舍证以从脉。缓急相碍者。孰当先此而后彼。理趣不明。其妄孰甚。此色脉之 
参合不可少。故云日月也。 
x不审逆从x 张云。有气色之逆从。(见玉版要论。)有四时脉急之逆从。(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 
脏论。)有脉证之逆从。(同上。) 
x凶凶x 张云。好自用而孟浪也。简按左传僖二十八年。曹人凶惧。杜云。凶凶。恐惧声。汉书翟方 
进传。群下凶凶。 
x用之不惑x 张云。察病之要道。在深明色脉之精微。而不至惑乱。简按极脉惑则得国。并押韵。 
x逆从到行x 马云。到。当作倒。张云。到。倒同。 
x去故就新乃得真人x 吴云。去故。去其故日之邪。就新。 
养其新生之气。即移精变气之事也。如此。是得上古真人之道。张云。此戒人以进德修业。无蹈暮世之辙。而 
因循自弃也。去故者。去其旧习之陋。就新者。进其日新之功。新而又新。则圣贤可以学至。而得真人之道矣。 
简按张注与王意略同。似稳帖。新人亦押韵。 
x者因得之x 张云。一者。本也。因者。所因也。得其所因。又何所而不得哉。志聪云。因其情意。而 
得之也。简按下文云。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王注似有所据。 
x得神者昌失神者亡x 高云。一似闭户塞牖。其心专系之病者。数问其病情。以从其志意。情意之中。 
神所居也。有病而得神则生。失神则死。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审察其神。则得其因。得其因则得其要矣。 
马云。天年篇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师传篇云。帝曰。守一勿失。岐伯曰。生神之理。与此义同。简按昌 
亡押韵。灵终始篇。敬之者昌。慢之者亡。吕览古乐篇。贤者以昌。不肖者亡。 

卷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属性:x五谷x 简按五谷其说不一。金匮真言论。麦。黍。稷。稻。豆。脏气法时论。粳米小豆。麦。大豆。 
黄黍。九针论。无小豆。有麻。周礼。五谷养其病。郑注。麻。黍。稷。麦。豆。月令。春食麦。夏食菽。中 
央食稷。秋食麻。冬食黍。如医经。当以金匮真言论所载为正。 
x汤液及醪醴x 熊音。醪醴。上音劳。下音礼。酒味浓曰醪。味薄曰醴。张云。汤液醪醴。皆酒之属。 
韵义云。醅酒浊酒曰醪。诗诂云。酒之甘浊而不 者。曰醴。然则汤液者。其即清酒之类欤。简按扁鹊传。上 
古之时。医有俞跗。(应邵注。黄帝时医也。)治病不以汤液醴洒。(按洒。酾通。说文。酾下酒也。一曰。醇也。) 
盖洒与醴无太异。汤液醪醴。连称者如此。则张以为清酒之类。似不诬焉。何剡云。汤液。谓煎煮汤药。然下 
衣冠文物言当今之世。必齐毒药。则汤液非煎煮汤药可知也。而汉书艺文志。汤液经法十六卷。未知所谓汤液何物。 
至皇甫谧甲乙序则云。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此乃为煎煮汤药之义也。后世汤药之说本 
于此。醪。说文。汁滓酒也。广韵。浊酒。醴。说文。酒一宿熟也。玉篇。甜酒也。前汉楚元王传。元王每置 
酒。常为穆生设醴。颜注。醴。甘酒也。少鞠多米。一宿而熟。 
x稻米x 杨泉物理论。稻者。溉种之总称。颜师古刊谬正俗云。稻是有芒之谷。故于后通呼粳 。总谓 
之稻。孔子曰。食夫稻。周官有稻人之职。汉置稻米使者。此并非指属稻 之一色。简按说文。及本草。专指 
糯以为稻。得师古之说始明。志云。帝以五谷为问。是五谷皆可为汤液醪醴。以养五脏。而伯答以中央之稻米 
稻薪。盖谓中谷之液。可以灌养四脏故也。考金匮真言论。以稻为秋谷。则此说不知何据。 
x炊以稻薪x 以。宋本作之。马张本同。 
x高下之宜x 此下。宋本及诸本。有故能至完。伐取得时八字。此本系脱落。当补。简按诗豳风。十月 
获稻。吕览孟冬纪。命大酋。秫稻必齐。曲 必时。湛 必洁。水泉必香。陶气必良。火齐必得。王注。稻以 
冬采。盖本于此。 
x 石针艾x 熊音。 。上衫反。小针也。马云。 。沮衔反。灵九针论。第一曰 针。张云。 。 
锐也。简按扁鹊传。 石桥引。注。仕咸反。谓石针也。此连言针艾。当从史注。 
x针石道也x 吴云。言用针石者。乃治病之道。道。犹法也。若精神不加进。志意不舒展。则徒法不能 
以自行。故病 
不可得而愈也。简按志聪以精神不进之精神。为工之精神。以今精神坏去之精神。为病者之精神。高则为工之 
与病者之精神。并不可从。盖此段当从全元起本改数字。义尤明备。 
x极微极精x 吴云。言微渺易治之时。张云。极微者。言轻浅未深。极精者。言专一未乱。斯病也。治 
之极易。高云。微。犹轻也。精。犹细也。 
x守其数x 吴云。数。度也。简按吕览高注。数。术也。 
x兄弟远近x 吴云。远近。犹言亲疏也。高云。或疏而远。或相亲而近。其音声可以日闻于耳。五色可 
以日见于目。而病至不愈者。亦何其闲暇之甚。而不早为之计。以至病成而逆乎。 
x五脏阳以竭x 马云。以。已同。吴张。以。作已。 
x津液充郭x 张云。郭。形体胸腹也。胀论云。夫胸腹。脏腑之郭也。吴云。郭。当作 。高云。郭。 
廓同。空廓也。简按上膈篇云。积聚守于下管。卫气不营。则肠胃充郭。由此则高注为是。 
x其魂独居x 张云。魄也。阴之属。形虽充。而气则去。故其魄独居也。简按王注未允。 
x四极急x 吴云。四肢肿急。简按王注脉数。恐非。 
x形施于外x 简按玉篇。施。张也。王注施张本于此。新校正非。 
x平治于权衡x 张云。平治之法。当如权衡者。欲得其平也。且水胀一证。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如五 
脏阳已竭。魄独居者。其主在肺。肺主气。气须何法以化之。津液充郭。孤精于内。其主在肾。肾主水。水须 
何法以平之。然肺金生于脾。肾水制于土。故治肿胀者。必求脾肺肾三脏。随盛衰而治得其平。是为权衡之道 
也。高云。权。秤锤也。衡。平 
也。腐秽充塞。五脏不和。故当平治于权衡。如秤物而得其平也。简按张高虽与王义异。亦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