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48-素问识 >

第19章

448-素问识-第19章

小说: 448-素问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经脉大盛。经脉之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故以尺肤候络。而以寸候经。高云。经气有余。则脉口肤热。络气 
不足。而尺肤寒也。以寸肤候 
经。以尺肤候络。简按脉口热。根据下文寒涩而推之。谓脉滑也。志高以尺为尺肤。极是。然以脉口为寸肤者。 
经文中无明证。 
x秋冬为逆x 张云。阳虚者。畏阴胜之时。马云。秋冬属阴。合络与尺。简按马注误。 
x尺热满x 志本。热。作脉。误。 
x春夏死秋冬生也x 张云。阴虚者。畏阳胜之时。按王氏曰。春夏阳气高。故脉口热尺中寒为顺。秋冬 
阳气下。故尺中热脉口寒为顺。此说若为近理。而观内经论脉诸篇。则但言阴阳浮沉随气候。初未闻有以尺寸 
盛衰分四时也。学人于此不辨。恐反资多歧之惑。马云。春夏应经与寸。简按马注亦误。 
x灸阴刺阳刺阴灸阳x 张云。此正以络主阳。经主阴。灸所以补。刺所以泻也。简按王注阴阳经络。互 
误。吴马遂为灸泻刺补之解。太误。志高皆仍张义。今从之。高云。此以灸刺。通于上文。则上文治主病者。 
亦当通于此矣。 
x脉气上虚尺虚x 简按当从新校正。下文历举脉虚气虚尺虚之状。明是脱误。张志高仍旧文释之。义却晦矣。 
x言无常x 张云。脉要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志云。宗气虚。而语言无接续也。 
简按志本于杨上善。 
x尺虚x 简按谓尺肤脆弱。论疾诊尺篇云。尺肉弱者。解 安卧。乃与步行 然同义。诸家以尺为寸关 
尺之尺。误。 
x 然x 张云。 。音匡。 然。怯弱也。说文。 。怯也。 
x不象阴也x 吴云。脉者。血之府。脉虚者。亡血可知。故云不象阴也。张云。脉虚者。阴亏之象。高云。若脉 
虚者。 
浮泛于上。有阳无阴。不能效于阴也。 
x寒气暴上x 张云。此指伤寒之属也。 
x实而逆则死x 张云。邪盛者脉当实。实而兼滑。得阳脉也。故生。若见阴脉为逆。故死。按玉机真 
脏论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x春秋则生冬夏则死x 张云。脉之实满。邪有余也。手足寒者。阴逆在下。头热者。阳邪在上。阴阳 
乖离。故为上实下虚之病。春秋为阴阳和平之候。得其和气。故可以生。冬夏乃阴阳偏胜之时。阳剧于夏。阴 
剧于冬。故死。 
x浮而涩x 吴云。涩为无血。浮而身热。为邪盛。为孤阳。此不必问其四时而皆死也。马云。此前后 
无问答之语。疑为错简欤。简按据新校正注。其为错简无疑焉。 
x其形尽满x 志云。形。谓皮肤肌腠。盖经脉之内。有有形之血。是以无形之气乘之。肌腠之间。主 
无形之气。是以有形之水乘之。而为肿胀也。高云。形。身也。满。犹实也。简按王吴以形为头角耳目口齿胸 
中之形藏。非也。 
x不应也x 简按尺肤涩。与脉急大坚。不相应也。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 
响之相应也。 
x从者手足温也x 张云。四肢为诸阳之本。故阳邪盛者。手足当温为顺。若手足寒冷。则以邪盛于外。 
气虚于内。正不胜邪。所以为逆。 
x乳子而病热x 吴云。乳下婴儿也。张云。此统言小儿之内外证也。病热脉悬小者。阳证阴脉。本为大禁。 
x寒则死x 简按论疾诊尺篇云。婴儿病。头毛皆逆上者必死。大便赤飧泄。脉小手足寒者。难已。温易已。 
x乳子中风x 张云。此言小儿之外感也。风热中于阳分。为喘鸣肩息者。脉当实大。但大而缓。则胃气 
存。邪渐退。 
故生。实而急。则真脏见。病曰进。故死。志云。肩息者。呼吸摇肩也。风热之邪。始伤皮毛。喘鸣肩息。是 
风热盛。而内干肺气宗气。故脉实大也。简按此后世所谓马脾风之属。卫生宝鉴云。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 
谓之马脾风。) 
x肠 便血x 吴云。肠 。滞下也。利而不利之谓。便血。赤利也。马云。肠 者。大小肠有所辟积。 
而生诸证。故肠 为总名。有等。俗名肠风下血。有粪前来者。为近血。粪后来者。为远血。今兹肠 便血。 
凡下血皆是。志云。肠 者。邪僻积于肠间。而为便利也。经言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 
内溢。血内溢则便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而积成矣。是以 
肠便血者。阴络之血溢也。肠 下白沫者。肠外之寒汁沫也。肠 下脓血者。汁沫与血相搏。并合而下者也。 
夫便血。阴泄于内也。发热。阳脱于外也。本经曰。阴阳虚肠 死。此阴阳血气之相离也。张云。肠 一证。即 
今之所谓痢疾也。自仲景而后。又谓之滞下。(按滞下之称。范汪诸方己载之。见于外台秘要。仲景书无考。张 
言恐杜撰。) 
x身热则死寒则生x 简按病源候论血痢门。举此二句。知巢氏以肠 便血。为血痢也。 
x脉沉则生脉浮则死x 高云。泄 下白沫。寒汁下泄。脉沉则血气内守。故生。脉浮则血气外驰。故 
死。简按病源候论云。痢色白。食不消。谓之寒中也。诊其脉。沉则生。浮则死。知巢氏以下白沫。为寒痢也。 
x肠 下脓血x 吴云。赤白并下也。马云。邪气脏腑病形篇。谓之瘕泄。难经谓之大瘕泄。后世曰痢。 
x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x 高云。其脉悬绝则内脱。生阳不升。故死。脉滑大则阴阳和合。血气充盛。故 
生。简按病源 
候论脓血痢门。引此二句。知巢氏以下脓血。为脓血痢也。 
x身不热脉不悬绝x 高云。上文言身热则死。又言脉悬绝则死。帝承上文之意。而言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x悬涩x 高云。悬绝之渐也。简按病源候论。以身不热以下二十四字。载水谷痢门。 
x脉搏大滑x 吴云。搏。过于有力也。此为肝实。大为气有余。滑为血有余。故久自已。简按吴注似是。 
而至下文实则死穷矣。 
x虚则可治实则死x 汪云。愚按上文云。脉搏大滑。久自已。夫搏大滑。似属实也。下文云。虚则可治。 
实则死。上下文义。似相反戾。意恐搏大滑中。兼有虚豁状耶。徐云。虚则可治。实则死。与搏而滑大相反。 
搏而滑。非实也。正滑泛而跃也。故自已。马云。搏大。滑中带虚。可治。若带实则邪气有余。乃死候也。简 
按上文云坚急。乃实之谓。 
x消瘅x 张云。消瘅者。三消之总称。谓内热消中。而肌肤消瘦也。吴云。消瘅。消中而热。善饮善食。 
简按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五变篇云。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皆可以证。 
x脉实大病久可治x 滑云。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谓久病血气衰。脉不当实。以为不可治。又巢氏曰。 
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云。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前后所论。甚相矛盾。可见脉难尽凭。必须参之以 
症。方可以决其死生也。徐云。脉当微弱者生。兹为实大者可治。似相反也。愚谓当时传刻者之误耳。吴云。 
脉实大。则真气未漓。虽久可治。脉悬小坚。则胃气已绝。病久则死。志云。消瘅。五脏之精液虚于内也。癫。 
乃阴实于外。故虚则可治。瘅乃精虚于内。故实者可治。简按徐本于王义。吴志虽似允当。竟不如徐之 
诊病有所征也。 
x帝曰春亟治经络x 志高并云。帝曰。当作岐伯曰。简按上文帝曰形度以下十六字。王既谓错简也。志 
高则以春亟以下。为上文答语。故改岐伯曰。不可从。亟。王训急。音棘。诸家并同。此恐非是。盖孟子亟问 
亟馈鼎肉之亟。音 。频数也。马云。春时治病。治其各经之络穴。 
x经 x 马云。夏则治其各经之 穴。 
x六腑x 志云。治六腑者。取之于合也。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 
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盖五脏内合于六腑。六腑外合于原俞。秋气降收。渐入 
于内。故宜取其合。以治六腑也。 
x少针石也x 张云。冬寒阳气闭塞。脉不易行。故当用药。而少施针石。此用针之大法也。 
x不得顷时回x 吴云。不得顷时迟回。简按回。读犹徘徊低徊之回。(俳回。谓踟 不进也。低徊。 
纡衍貌。史记孔子赞。低徊留之不能去。)迟缓之义。吴注为得。甲乙。无时字。 
x三 x 马。 。音贿。张云。刺瘢曰 。三 。三刺也。志云。 者。皮肤肿起之象。针眼微肿如 
小疮。故曰 也。简按说文。 。 也。志说未见所据。 
x缨脉x 马云。人迎水突气舍等穴。张同。吴云。不言其经者。约而言之。不必拘其经也。 
x掖痈x 甲乙。掖。作腋。马云。掖。腋同。简按痈疽篇。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刘涓子鬼 
遗方云。内疚疽。发两腋下及臂。并两手掌中。后世外科书。谓之腋发。 
x足少阳五x 马云。渊液穴也。张云。渊腋。辄筋也。吴云。足少阳胆经。行于两胁。故掖肿刺之。 
x手心主三x 马云。天地穴也。 
x大骨之会x 简按马仍王注。志云。谓臂骨交会之处。尺泽间也。当从王注。 
x暴痈筋软x 简按志云。暴痈者。言毒瓦斯更深。为毒凶暴。误也。今从王注。软。说文。衣戚也。广雅。 
缩也。熊音。如衮反。缩也。王注软急。即缩急也。甲乙作濡。马云。软同。同吴。云筋柔软也。并误。 
x胞气不足x 吴云。阴汗不尽者。是阴胞之气不足。太阳失卫。故汗不止也。简按胞。脬同。所谓阴胞。 
盖指膀胱。高为血海。非也。 
x治在经输x 张云。如手太阴肺经。太渊为输之类也。简按马以列缺为肺经之输。误也。甲乙。经上。 
有其字。 
x腹暴满x 高云。腹中卒暴而满。太阴脾土病也。按之不下。既满且硬。不应指而下也。 
x太阳经络者x 宋本。作手太阳。简按王注。太阳。谓(原本作为。今改。) 
手太阳也 知手字是后人所添。志高从宋本。误。王引中诰图经。文与甲乙全同。 
x胃之募也x 六十七难云。五脏募皆在阴。滑寿注。在腹为阴。则谓之募。在背为阳。则谓之俞。募。 
犹募结之募。言经气之聚于此也。简按吴吕广撰募 经。见甲乙注。李时珍八脉考释音。募。音暮。与膜同。 
(详义见疟论募原注。)此四字。甲乙无。盖是衍文。 
x少阴俞x 马云。肾俞穴。此本属足太阳膀胱经。然曰少阴者。以肾为足少阴也。张云。少阴俞。即 
肾俞也。肾为胃关。故亦当取之。系足太阳经穴。去脊两旁各一寸五分。共为三寸。 
x圆利针x 高云。九针十二原论曰。针大如 。且圆且锐。 
中身微大。以取暴气。盖肾俞两旁。不可深刺。故用 针。泄肾脏之水气。以治腹满。 
x霍乱x 志。霍。作藿。未知何据。吴云。手挥霍。而目 乱。名曰霍乱。简按此属臆解。病源候论云。 
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 
其有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则先痢。心腹并痛者。则吐痢俱发。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文 
选文赋。纷纭挥霍。李善注。挥霍。疾貌。 
x刺俞旁五x 吴云。谓背俞两旁。去脊中行。三寸之穴。各五 。简按王诸家。并为少阴俞旁志室。(十 
四椎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此承上文少阴俞而言。然考之甲乙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编。首节载霍乱刺俞 
旁五云云。不知士晏以俞为何俞。可疑。 
x足阳明及上旁三x 简按足阳明。王为胃俞。(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张仍此。马则为胃仓。 
(即胃俞旁一寸五分。)上旁三。王为肾俞之上。故云胃俞穴。马张为胃仓之上。故云胃舍穴。(十一椎下。 
两旁相去各三寸。)吴及志高。不指言穴名。未详孰是。 
x痫惊x 志云。痫 筋挛。或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或饮食生痰。或大惊卒恐。病涉五脏。故当取五 
脉。简按此小儿病也。太素作惊痫。甲乙亦作惊痫。载小儿杂病中。王符潜夫论云。哺乳太多。则必掣纵而生 
痫病。巢源云。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徐嗣伯云。大人曰癫。小儿曰痫。又巢源千 
金小儿门。有三种痢。曰惊痫。食痫。风痫。可以证焉。张曰。痫。音闲。癫病也。高云。痫。癫痫也。惊。 
震惊也。并误。不知痫是后世所谓惊风。圣惠方论辨之详矣。 
x脉五x 吴云。下文其五也。各家并同。王为阳陵泉。非也。 
x针手太阴x 甲乙。作手足太阴。马张并云。刺经渠穴。吴志高不指为某穴。下三经同。简按不指为某 
穴者。似是。 
x刺经太阳x 马吴张。经下绝句。吴云。凡言其经。而不及其穴者。本经皆可取。不必拘其穴也。马云。 
刺手太阳小肠经穴。各五 。当是其经穴阳谷也。高据王注。直改经作足。简按吴近是。然太阳不言手足。当 
从王义。马以经为经穴之经。故云阳谷。 
x刺手少阴经络旁者x 甲乙。作手足少阴。吴云。着某经旁者。非经非穴。取其孙络也。马云。刺手少 
阴心经络穴通里。然谓之络旁。则是手太阳小肠经支正穴也。张云。手少阴之经穴灵台也。在络穴通里之旁。 
故曰络旁。 
x上踝五寸x 马云。即足少阴肾经筑宾穴也。简按张志高并仍王注。此泻木实也。如刺肾经则乖理。 
x仆击x 张云。暴仆如击也。楼氏纲目云。其卒然仆倒。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风。是也。简按九 
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楼说为长。吴云。暴仆。为物所伤也。志云。癫痫 
之外实也。俱属臆解。 
x气满发逆x 吴云。气满。气急而粗也。发逆。发为上逆也。志云。浊气之在中也。 
x隔塞闭绝x 赵府本。塞。作则。熊张同。误也。风论云。食饮不下。鬲塞不通。本神篇云。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吴云。若隔而闭绝上下。水谷不得通利。则暴忧之所为也。 
x暴厥x 吴云。暴气上逆也。 
x聋偏塞闭不通x 吴。偏下绝句。注云。偏。偏枯也。简按当从王注。 
x内气暴薄也x 吴云。薄。雷风相薄之薄。击荡之称也。 
x不从内外中风之病x 滑云。膏粱之疾。暴忧之病。内气暴薄。此三者。不从内。外中风之病。谓非外 
伤也。以非外伤。故为病。留瘦住着。不若风家之善行数多也。吴同。张云。有病不从内。而外中风寒。藏蓄 
不去。则伏而为热。故致燔烁消瘦。此以表邪留薄。而着于肌肉筋骨之间也。简按张从王注。为胜。下文云。 
跛寒风湿之病也。即外中风之属。而留着者。则滑注不可从。 
x瘦留着x 滑云。瘦。当作 。如人焉 哉之 。 。匿也。 匿住着。不之去也。吴仍此。简按改瘦 
作。似僻。 
x 跛x 马云。 。音只。跖同。孟子。鸡鸣而起章盗跖从庶。陈仲子廉士章从石。义同也。楚人谓跳 
曰。跛。音波。易曰。跛能履。又音避。国语云。丘无跛。吴云。足前点步。谓之 。一足偏引。谓之跛。 
张云。足不可行。谓之 。志云。 。足也。跛。行不正。而偏费也。高云。 。践履也。跛。不正也。简按 
跖通。说文。跖。足下也。又作 。 跛。乃汉书 之义。(贾谊传。病非徒 也。又苦 。注。 。 
脚掌也。 。戾也。)故王注云。足跛而不可履也。志仍此。方氏通雅。以 为螈 。太疏。 
x耳鸣x 吴云。阳明胃脉。上耳前循发际。至颞 。故头痛耳鸣。为肠胃之所生。张同。简按口问篇云。 
胃中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