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素问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庄子。形本生于精。
x天有八纪x 高云。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节之大纪也。
x地有五里x 高云。五里。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道里也。马云。里。当从理。简按里理。盖古通用。不必改。
x上配天以养头x 灵邪客篇。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x中傍人事x 志云。节五味。适五志。以养五脏之大和。
x天气通于肺x 张云。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
x地气通于嗌x 甲乙。嗌。作咽。张云。地气。浊气也。
谓饮食之气。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太阴阳明论曰。咽主地气。其义皆同。嗌。音益。
x谷气通于脾x 甲乙。千金。及五行大义。谷作 。简按王注。谷空虚。诸家亦为山谷之气。盖地气既
为水谷之气。若以谷为 。则义相重。故从原文。然其说率属牵强。宜从甲乙等。而为水谷之气。 谷。古通
用。汉王莽传。 风迅疾。注。即谷风也。
x为水注之气x 张云。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
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简按外台引删蘩论。
作水注之于气。又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九窍为水。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今由此则注乃法之讹。
气乃纪之误。而之上有天字。文义似顺承矣。然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三句。与下文故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祸至矣三句。虽语意相反。然却是重复。萧氏引他书文。极为精核。不知是古文果如此否。
张氏以倒字法释之。颇觉允当。姑从之。
x暴气象雷x 赵府本。熊本。气。作风。马云。一本作暴风。于雷字不通。宜从气字。张云。天有雷
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曰。雷霆之怒。
x水谷之寒热x 吴云。五味贵于中和。寒则阴胜。热则阳胜。阳胜生热。阴胜生寒。皆能害乎肠胃也。
简按王说执拘。
x从阴引阳从阳引阴x 志云。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
阳而引阴分之气。简按义见灵枢终始禁服四时气篇。及六十七难。
x以右治左以左治右x 张云。缪刺之法也。
x以我知彼x 志云。以我之神。得彼之情。
x见微则过x 宋本。则。作得。高云。过。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过失之所在。简按张云。则。度
也。盖读为测者非。○徐云。从阴引阳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体察也。以表知里。
达内外也。过与不及。总结上文。观夫阴阳左右表里之过与不及也。善用针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过与不及。
若微见征兆。便知其过。其明如此。用针岂有危殆哉。
x善诊者x 马云。诊。视验也。诊之为义。所该者广。凡望闻问切等法。皆可以言诊也。简按孔平仲杂
说云。诊不止脉也。视物可以为诊。后汉王乔传。诏尚方诊视。是也。
x审清浊而知部分x 吴云。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
x视喘息听音声x 张。志。引金匮要略。详解之。当参考。
x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x 甲乙。规上。有视字。主。作生。
x按尺寸观浮沉滑涩x 谓按尺肤而观滑涩。按寸口而观浮沉也。尺。非寸关尺之尺。古义为然。
x以治无过x 甲乙。治下。有则字。为五字一句。是也。
x因其轻而扬之x 徐云。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
一二日用葛根之类。是也。
x因其重而减之x 张云。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x因其衰而彰之x 张云。衰者。气血虚。故宜彰之。彰者。补之益之。而使气血复彰也。
x形不足者温之以气x 张云。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气味也。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
以气味言。则
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
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实中而补之。简按诸注以形为阴。故于温之之义而支矣。张注详备。今从之。
x其高者因而越之x 马云。谓吐之使上越也。
x竭之x 张云。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李云。承气抵当之类。徐云。如
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x中满者泻之于内x 吴云。中满。腹中满也。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当泻之于内。
消其坚满。是也。李云。内字与中字照应。
x渍形以为汗x 吴云。谓天气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则以辛散之物。煎汤渍其形体。覆而取汗也。徐
云。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
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x其在皮者汗而发之x 张云。前言有邪者。兼经络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浅也。滑云。
二汗只是一义。然渍字轻。发字重也。简按滑注。似与经旨相乖矣。
x其 悍者按而收之x 吴云。 悍。卒暴也。按。谓按摩也。言卒然暴痛 悍之疾。则按摩而收之。
收。谓定其 悍也。简按张以按为察。李为制伏酸收。用如芍药之义。并非。
x审其阴阳以别柔刚x 李云。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简按柔剂刚剂。见史仓公传。此说为是。
x血实宜决之x 张云。决。谓泄去其血。如决水之义。
x气虚直HT 引之x 甲乙。HT 。作掣。吴云。HT 。掣同。气虚。经气虚也。经络之气有虚。必有实处。宜
掣引其实者。济其虚者。刺法有此。张云。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
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简按张注虽
明鬯。不如吴氏之于经旨而切矣。(字书。HT 。音誓。牛两角竖者名HT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属性:马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此与灵枢根结篇。相为表里。
x其要一也x 吴云。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张云。一。即理而已。志云。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
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简按吴注为得矣。
x万物方生x 方。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郑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也。
x命曰阴中之阳x 吴云。言天地生物之初。阴阳之判如此。简按此节。举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者。即
为次节论人身中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之起本。
x阳予之正x 吴云。予。与同。简按予。王读为施。意正同。志云。予。我也。可谓强解矣。
x天地四塞x 张云。四塞者。阴阳痞隔。不相通也。
x亦数之可数x 吴云。数。上如字。下上声。张同。简按马云。俱上声。恐非是。张云。凡如上文者。
皆天地阴阳之变也。其在于人。则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上下表里。气数皆然。知其数则无不可数矣。数。推测也。
x三阴三阳之离合x 张云。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x圣人南面而立x 张云。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简按易说卦。
圣人南面而听天
下。向明而治。礼郊特牲。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
x后曰太冲x 张云。人身前后经脉。任脉。循腹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循背里。出颃颡。
其输上在于大杼。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冲行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出于动输篇。海论。
痿论。又逆顺肥瘦云。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
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
x结于命门x 张云。下者为根。上者为结。志云。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
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
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简按此经余经。不言结。故志详注之。
x名曰阴中之阳x 张云。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
是为水藏。阴阳之离合也。下仿此。
x中身而上名曰广明x 吴云。言所谓前曰广明者。指中身而上言之。中身而下则非也。
x厥阴之表名曰少阳x 志云。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
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
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
x名曰阴中之少阳x 张云。所谓少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
x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x 张云。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
明为阖。谓阳
气在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然开阖枢者。有上下中之分。
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义。而合乎天地之气也。志云。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
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x抟而勿浮x 宋本。抟。作搏。简按王注。搏击于手。当从宋本。史仓公传。三阴俱搏者如法。不俱搏
者。决在急期。义与此同。高云。抟。音团。聚凝一而弗浮。志云。抟者。园也。高。勿。作弗。并误。
x中为阴x 吴云。中。腹中也。腹中为脾。冲脉在脾之下。高云。由外阳内阴之义。而推论之。然则中
为阴。中亦内也。太阴坤土在内。而居中也。简按马云。人身之中半。非也。
x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x 马云。乃阴经中之绝阳。绝阳者。纯阴也。名曰阴之绝阴。绝阴者。尽阴也。
简按灵系日月篇云。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通作蹶。汉食货志。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师古注。蹶。尽竭
也。(史记仓公传。厥阴。作蹶阴。)又晏子春秋云。阴冰厥阳。冰浓五寸。并为王注之左证矣。徐删阴之绝
阳四字。似是。○张云。本篇所言。惟足经阴阳。而不及手经者。何也。观上文云。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
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言万物之气。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
为天。腰以下为地。言足则通身上下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为阴。故于三阳也。言阴
中之阳。于三阴也。言阴中之阴。然则手经亦有离合。其在阳经。当为阳中之阳。其在阴经。当为阳中之阴。
可类推矣。
xHT HT x 熊。音中。高云。HT 。冲同。盖本于新校正别本。简按HT 。字书并引本经。不释其义。篇海
云。音中。字汇补
云。一本作冲冲。非。以HT 音冲也。王注为往来之义。必有所据。通雅云。忡忡。犹冲冲也。古素问作HT HT
。
忡仲。忧貌。出诗召南。冲冲。行也。出广雅。义不相涉。盖根据音而漫解者。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属性:吴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简按有五脏别论。经脉别论。吴义为长。
马云。据篇中有别于阳者。知病处也等语。则别当彼劣切。非也。
x四经十二从x 马云。四经者。肝心肺肾为四经。而不言脾者。寄旺于四经之中也。十二从者。手有
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而十二经脉之行。相顺而不悖也。吴云。十二从。十二支也。十二支不复主事。但
从顺于四经。故曰十二从也。张云。从者。即手之三阴。从脏走手等义。简按四经虽无明据。当从王注。如十
二从。则从王吴之义。为十二辰十二支。则至人有二字而穷矣。若根据马张之说。而为三阴三阳。则至下文云应
十二脉而穷矣。宜置于阙如之例。
x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x 高云。凡阳有五。肝心脾肺肾。皆有和平之阳脉也。五五二十五阳者。肝
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胃脉。夏时。
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
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
x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x 志云。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脘所生之阳气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
谷之精气。以资养五脏者也。四时五脏之脉。皆得微和之胃气。故为二十五
阳也。简按王注。为人迎之气。误。
x别于阳者知病处也x 吴云。言能别于阳和之脉。则一部不和。便知其部有病。是能知乎病处也。
x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x 吴云。别真脏之阴脉者。则知其死于克贼。持于相生。如肝病真阴脉见。死于
庚辛。心病真阴脉见。死于壬癸。下文。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之类。皆是也。
x三阳在头三阴在手x 张云。三阳在头。指人迎也。三阴在手。指气口也。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
也。为之行气于三阳。盖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阳明动脉曰人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阳在
头。又曰。足太阴者。三阴也。为之行气于三阴。盖三阴之气。以太阴脾气为本。然脾脉本非气口。何云在手。
如五脏别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故曰三阴在手。上文以真脏
胃气言阴阳。此节以人迎气口言阴阳。简按此本于王注。更为详备。而汪心谷则以手足三阴三阳经解之。以毁
王注。其理益晦。(汪说。出古今医统内经要旨。)滑云。三阳当作二阳。谓结喉两旁人迎脉。以候足阳明胃
气。三阴谓气口。以候手太阴肺气也。胃为五脏之本。肺为百脉之宗也。此说亦有所见。故附于此。(马志高
并本于汪氏。以经脉流注解之。吴则为三部九候之义。并不明晰。)
x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x 滑云。二句申前说。或直为衍文亦可。
x所谓阴阳者x 吴云。所谓。世所谓也。意若曰此众谋之阴阳。非吾之所谓阴阳也。简按上文既云所
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而此亦云所谓阴阳者。故吴有此解。然考其语势。似不必然矣。
x真脉之脏脉x 滑作真脏之脉。要旨。汪氏云。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
x肝至悬绝急x 滑云。愚谓悬绝。如悬丝之微而欲绝也。王注。如悬物之绝去。似指代脉言也。要旨。
汪氏云。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急。劲也。张云。悬绝急者。全失和平。而弦搏异常也。志云。悬绝
者。真脏孤悬而绝。无意气之阳和也。急者肝死脉。来急益劲。如张弓弦也。简按张志之解似是。
x脾至悬绝四日死x 高云。土位中央。灌溉四旁。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土气不能四应。故四日死。简
按王注不及脾独死于生数之义。故取高说而补之。马论天干之五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