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黄帝内经 >

第17章

黄帝内经-第17章

小说: 黄帝内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 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

   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 上商、左商。少宫、上官、大宫、加宫、左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

   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上行, 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 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 子,孰能明万物之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 ,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 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大意】

   本篇以五音的五行归属化分不同类型的人,并讨论了妇人、宦者、天官不生须之理及三阴 三阳气血多少的规律。

   寒热篇

   黄帝问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曰:此皆鼠痿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鼠痿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 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 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 ;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了瘰病是鼠瘘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去造成的。还介绍了察目法可决其生死。 

   邪客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 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 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 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 则阳■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 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置 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 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久者,三饮而已也。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有人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有人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 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 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有人肩膝。地有深谷,人 有腋■。地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有人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有人■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皮开肤理,奈何?脉之屈折, 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 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 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 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 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三寸,外 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

   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 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 独无腧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 ,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 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 ;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 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

   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 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转针导气,邪气不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以候五脏。

   黄帝曰:候之奈何?

   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 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 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大意】

   本篇介绍了卫气、营气、宗气的运行和功能,进而探讨了邪气客人而目不瞑之原因、治法 ,叙述了人之肢节如何应天地和针刺的技巧。

   官能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 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 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于调 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 。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 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 。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 所在。审尺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 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 。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避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 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邪气之中人也,洒浙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 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入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 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 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 手巧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 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 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 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大意】

   本篇论述用针之理、补泻之法,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性情、志趣和特点,传授不同的技能 。

   刺节真邪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 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 询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

   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

   夫子乃言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 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 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 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风热相搏,热于怀 炭,外畏绵帛,衣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 ,疾于彻衣。

   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 

   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 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岐伯曰:几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