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10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10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大乌头煎x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 
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更服。 
(然大乌头煎祛寒则有余。而补血则不足也。若)寒疝(之为寒多而血虚者。其) 
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以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结急故也。以)当归生姜羊肉汤 
主之。 
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养正为本。散寒为次。治寒疝之和剂也。 
x当归生姜羊肉汤方x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姜成一斤。痛多 
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有里外俱病之证。其)腹中痛。逆冷。(阳绝于里也。)手足不仁。若身疼 
痛。(阳痹于外也。医者或攻其外。或攻其内。邪气牵制不服。所以)灸刺诸药(皆) 
不能治。(里外交迫。孰可)抵当(惟有)乌头桂枝汤(之两顾。可以)主之。 
此言寒疝之表里兼剧。而出其并治之方也。 
x乌头桂枝汤方x 
乌头(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合得一升(解之者。溶化 
也。合得一升。以乌头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汤五合。合 
得一升也。)后。初服五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知。效 
也。)如醉状。(寒方解也。)得吐者。(内寒已伸也。)为中病。 
(由此观之。寒疝之证。不外于寒。而寒中之虚实。固所当辨。寒疝之脉。不外弦 
紧。而弦紧之互见。更不可不知。寒疝病。按)其脉数(为寒疝之变脉。) 
而(数中仍不离于本脉之)紧乃弦。(紧脉之状易明。而弦脉)状如弓弦。按之不移。 
(此寒疝之本脉。不以数而掩其真面目也。若)脉数弦者(数虽阳脉。而见之于弦中。 
是阴在阳中)当下其寒。(若)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迟为在脏。病应心下奚疑。 
而坚为阴象。与大为阳脉而相反。其义何居。而不知)脉大(为阳。)而(与)紧( 
脉并见。即为阴所窃附于此)者。(因以断之曰。)阳中有阴。可下之。 
此言脉紧为寒疝主脉。又有数而弦。大而紧。俱是阳中有阴。是寒疝之脉之变。其 
云当下其寒。想即大 
黄附子汤也。 
尤在泾云、脉数为阳。紧弦为阴。阴阳参见。是寒热交至。然就寒疝言。则数反从弦。 
故其数为阴凝于阳之数。非阳气生热之数矣。如就风疟言。则弦反从数。故其弦为风 
从热发之弦。而非阴气生寒之弦者。与此适相发明也。故曰脉数弦者。当下其寒。紧而 
迟。大而紧亦然。大虽阳脉。不得为热。正以形其阴之实也。故曰阳中有阴。可下之。 
x附方x 
x外台乌头汤x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 
令人阴缩。手足厥逆。(即大乌头煎) 
x外台柴胡桂枝汤x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各一两半) 生姜(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十二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证由风邪乘侮脾胃者多。然风气通于肝。此方提肝木之气。驱邪外出。而补中消 
痰化热。宣通营卫次之。沈自南谓加减治胃脘痛如神。 
x外台走马汤x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一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沈自南云、中恶之证。俗谓绞肠乌痧。即臭秽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 
脏腑壅塞。正气不行。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为实证。似非六淫侵入。而有表里虚 
实清浊之分。故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 
从便出。一扫尽除。则病得愈。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营卫阴阳机息则死。是取通则不 
痛之义也。 
问曰。人病(则食自少。若以食少而误认为宿食。往往以楂曲枳朴消导之药。虚其 
中气。以致外邪乘虚入里者。不可胜计。然而果)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宿食脉 
似当于关部见其沉滑。而患之颇久。则不然。其谷气积而壅盛。则)寸口脉浮而大。( 
饮食不节。则阴受之。阴受之则血先伤。故)按之(不滑而)反涩。(且中气阻滞,而水 
谷之精。不能下逮。其)尺中亦微而涩。故(于微涩中)知(其所以受伤者。由于)有宿食。 
(以)大承气汤主之。 脉数而滑者。(有余之象。为谷气之)实也。此(脉断其) 
有宿食。(所可疑者。上言微涩为宿食。兹何以又言数滑为宿食乎。而不知因宿食而受伤。 
则为微涩。若宿食之本脉。则为数滑。新旧虽殊。病源则一。)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久利而不欲食者。是脾伤不能食也。若)下利(之初。即)不欲食者。 
此有宿食。(所谓伤食则恶食是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三节。言宿食可下之证。 
参各家说。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气。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则化绝。气止则机 
息。化绝机息。人事不其顿乎。故必大承气速去其停谷。谷去则气行。气行则化续而生 
以全矣。若徒用平胃散及谷芽麦芽山楂神曲之类。消导克化。则宿食未得出路。而生气 
积日消磨。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医者当知所返矣。 
x大承气汤方x(见痉病)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膈间痛而吐。此可吐而不可下也。在中脘者 心中 
痛而吐。或痛而不吐。此可吐而亦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此不可吐而可下 
也。今)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此言宿食可吐之证也。 
x瓜蒂散方x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 
快吐为度而止。 
(总之。治病以脉为凭。上言浮大反涩微滑数滑。皆于活泼泼中。以意会之。不可 
以言传之也。而于紧脉中定其宿食。此旨则微而尤微。)脉紧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 
按脉紧为外感之定脉。而所异者。在无常二字。言忽而紧。忽而不紧也。 
脉紧头痛(如)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按脉紧头痛风寒。言脉紧头痛。与风寒证无异。但风寒证有恶风恶寒强项脉浮等证 
兼见。而此则但觉头痛也。 此以紧脉论宿食。是诊脉之最元妙而难言也。尤注得旨。 
尤在泾云、脉紧如转索无常者。紧中兼有滑象。不似风寒外感之紧。为紧而带弦也。 
故寒气所束者。紧而不移。食气所发者。乍紧乍滑。如以指转索之状。故曰无常。脉 
紧头痛风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风寒也。谓宿食不化。郁滞之气。上为头痛。有如 
风寒之状。而实为食积类伤寒也。仲景恐人误以为外感而发其汗。故举以示人曰。腹中 
有宿食不化。意亦远矣。 

卷四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属性:肺(为主气之脏。其)中风者。(气不布津而)口燥(气不下行)而喘。(气伤不支。 
而)身(如坐舟车之上。而转)运(气伤乏力。)而(身)重。(气伤则清阳不升而 
头)冒(气伤则水道不行)而肿胀。(五液在肺为涕。)肺中寒。(则寒气闭于肺窍。而 
蓄藏之郁热。则反从口中)吐(出)浊涕。肺(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虚。按之 
弱如葱叶。下无根者。(为天水不交。故)死。 
此篇于内经不同。所以补内经之未及也。 
此节言肺中风寒证脉也。 
徐忠可云、按以上证。皆言肺本受病。则所伤在气。而凡身之藉气以为常者。作诸 
变证如此。乃详肺中风寒之内象也。若内经所云。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昼瘥暮 
甚。诊在眉上。其色白。此言肺感表邪之外象。 
肝(为风木之脏。若)中风者。(以风从风动而上行。则)头目 。(肝脉布胁肋。 
风胜而脉急。则)两胁痛。(而)行常伛。(内经云。肝苦急。食甘以缓之。此木胜而 
土负。乃求助于其味。故)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大筋拘急。故)两臂不举。(肝 
脉循喉咙之后。肝寒而逼热于上。则)舌本燥。(胆主善太息。肝病则胆郁。郁则)善太 
息。(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寒则)胸中痛。(痛甚则)不得转侧。(挟胃。则胃 
受木克。故得)食则吐(贯膈。则心母临子)而(为)汗(自)出也。肝(将)死。 
(而脉见真)脏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紧俱见。去而)不来。或(失阴阳往复之道。无胃 
气也。或出入勉强。有委而不前。屈曲难伸之状。脉形)曲如蛇行者。(主)死。 
此言肝中风寒证脉也。 
徐忠可云、以上言风寒所感。肝之阴受伤。则木气不能敷荣。而凡身之藉阴以为养者。 
作诸变证如此。乃详肝中风寒之内象也。如内经所云。肝中于风。多汗恶风。善悲。 
色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此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肝主疏泄。气血滞而不行。如物之粘着。为病名曰)肝着。其人常欲(以手) 
蹈其胸上。(藉按摩以通其气也。盖血气之郁滞。遇热略散。苟至大苦时。则病气发而为 
热。又非饮热所能胜矣。故必)先(于)未苦时。但欲(求其散而思)饮热。(由此病 
证而得其病情以为据。以)旋复花汤主之。 
此另言肝着之证治也。但胸者。肺之位也。肝病而气注于肺。所谓横也。(纵横二 
字详伤寒论) 
徐忠可云、前风寒皆不立方。此独立方。盖肝着为风寒所渐。独异之病。非中风家 
正病故也。 
x旋复花汤方x 
旋复花(三两即金沸草)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心(为火脏。乃君主之官。若)中风者。(风为阳邪。并之则)翕翕(然风火并齐而 
)发热。(君主病。而百骸皆废。则)不能起。(火乱于中。则)心中(嘈而)饥。( 
热格于上。则)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寒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聚。)其人苦病心(中 
懊无奈。似痛非痛。其麻辣)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之往来交 
)注。其脉浮者。(寒有外出之机。强用吐法则不可。若得机欲向愈而)自吐(病)乃 
愈。心伤者。(不关于风寒。而气血不足。为内伤也。)其人(一有)劳倦。即头面赤 
而下重。(盖以血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下必无气也。血虚不能养心。则)心中 
痛。(火亢)而(成未济。则)自烦发热。(心虚于上。以致肾动于下。则)当脐跳。 
(子盗母气。)其脉(则)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 
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为阴气已绝。主)死。 
此言心中风寒之证脉也。又心伤者。风寒外之本病也。以心为十二官之主。故特郑 
重言之也。 
徐忠可云、生万物者火。杀万物者亦火。火之体在热。而火之用在温。故鼎烹则颐 
养。燎原则焦枯。以上证。乃正为邪使。而心火失阳和之用。凡身之藉阳以暖者。其变 
证如此。乃详心中风之内象也。若内经云、心中于风。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病甚则 
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黑。千金曰、诊在唇。其色赤。此言心中风之外象也。 
(至于心伤证。前言犹未尽也。请再申其义。人病如)邪(所凭。而为悲)哭(致 
)使魂魄不安者。(虽有六气七情痰火之异。而其源则为)血气少也。(然)血气(之所 
以)少者。属于心。(血从气生。言气即可以该血。)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心主失其统御之权。为显为狂。势所必至者。然 
颠狂亦有阴阳之分。)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其与经文重阴者颠。重阳者狂 
之旨。似若未合。然彼以寒热分阴阳。此以气血分阴阳。后之览者。当会通于言外。) 
此承上节心伤而申其说也。 
脾中风。(则周身)翕翕发热。形如醉人(面红四肢俱软。)腹中(因风动火而) 
烦(本气湿生而)重(上下眼胞属脾胃。而名)皮目(风入而主动。则见) 。(脾居 
肺肾之中界。一病则懒于承上接下。天水不交)而短气。脾(将)死。(而脉见真)脏 
浮之大坚。(全失柔和之胃气。)按之如覆杯。(覆杯何状。即空而无有之)洁洁状( 
且燥疾不宁。)如摇者。(主)死。 
此言脾中风之证脉也。 
按、宋本臣亿等。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止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古人 
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沈自南云。脾中寒。予拟伤寒论中太阴自利不 
渴而补之。肾中风。予拟少阴黄连阿胶汤证补之。肾中寒。予拟通脉四逆汤证补之。不 
识以为何如。) 
徐忠可云、金匮缺脾中寒。然不过如自利腹痛。腹胀不食。可类推也。若以上脾中 
风诸证。则凡形体之待中土以收冲和之益者。其变证如此。乃详脾中风之内象也。若内 
经云。脾中风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 
其色黄。此言脾中风之外象也。 
(今试诊之趺阳。)趺阳(为胃脉。今)脉浮而涩。浮则(为)胃气强。涩则(为 
脾阴虚。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 
其(病因)脾(虚)为(胃所管)约。(以)麻仁丸主之。 
此言脾约之证治也。 
x麻仁丸方x 
麻仁(一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枳实(半斤) 浓朴(一尺去 
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名为肾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因湿而见)重。腰中 
(因寒而畏)冷。如坐水中。(着处)形(微肿)如水(肿之)状。(但湿邪能阻止津而 
口渴。今)反不渴。(知其上之无热。)小便自利。(知其下之阳衰。)饮食如故。(知 
其)病(不关中焦。而)属下焦。(然肾不劳则不虚。推其致病之由。由于)身劳汗出。 
衣里冷湿。久久得(而伤)之。(其证自)腰以下冷痛。(至)腹(皆)重如带五千钱。 
(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言肾着之病由于冷湿。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以辛温甘淡之药治之也。 
徐忠可云、肾脏风寒皆缺。然观千金三黄汤。用独活细辛治中风及肾者。而叙病状 
曰。烦热心乱恶寒。终日不欲饮食。又叙肾中风曰。踞坐腰痛。则知金匮所缺肾风内动 
之证。相去不远。至寒中肾。即是少 
阴标阴之寒证。当不越厥逆下利欲吐不吐诸条。若内经云。肾中风状。多汗恶风。面庞 
然如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盖言风自表入。伤少阴 
经气。乃肾中风之外象也。 
x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x(一名肾着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坚。(则不沉而外散。阳已离于阴位。)按之乱 
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燥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益下入尺中者。(应伏而反动。 
反其封蛰之常。主)死。 
此言肾脏之死脉也。 
问曰。三焦(之气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