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3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3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救阴。非下其便以宽胀。) 
此一节为痉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 
之热气。而复其元阴。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或问凡曰可与。则犹有相酌之意。岂因大 
承气之过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证。舍大承气并无他法。犹恐服大承气之后。重证犹未 
尽除。还当审其缓急。而商其再服与否。此际全凭医家之定识定力也。或一下之后。病 
势已减。审系阳明。以白虎加人参汤滋阳明之燥。审系少阴。以黄连阿胶汤救少阴之阴。 
二汤可以频服。服后又以竹叶石膏汤收功。抑或以三汤用于大承气之前。全要心灵手 
敏。此仲师可与二字言外之意也。男(元犀)禀按、竹叶石膏汤去粳米之逗留热气。并 
以竹沥半杯易竹叶。可从古法而变通之。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酒冼) 浓朴(半斤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二升。去滓。内芒硝。更 
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湿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风伤寒自太阳始。但风寒之太阳病。病在肌表。湿之)太阳病。 
(病在关节。关者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也。节者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 
今病湿。则神真之气。为湿邪所伤。故)关节疼痛而烦。(湿为阴邪。故)脉沉而细 
者。(湿不在外而在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痹之为言闭也。)湿痹之候。(闭 
气不化。则)小便不利。(闭湿于内。则)大便反快。(治者)但当利其小便。(则湿 
从小便而去矣。) 
此言湿流关节之病也。然湿者六气之一也。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 
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伤人皆中于下。亦称太阳者。病由营卫 
而入。营卫皆属太阳也。此条论地气之湿。乃湿之浊者。故曰但当利其小便。若雾露之 
邪。当以微似汗解之。 
湿家之为病。(湿盛于外者。阳必郁于内。湿盛于外。则)一身尽疼。(阳郁于内。 
则)发热。(湿热郁于肌肉之间。则)身色如(烟之)熏黄(而带黑)也。 
上节言湿邪痹于内。而不能化热。此节言湿邪郁于内而发于外。化热而为黄也。 
湿家。(病在太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夹脊背而行于两旁。雾露之湿。清邪中 
上。着太阳。阳气聚而不行。故)其人(他处无汗。)但头汗出。(湿邪滞碍。而其经 
输不利。故)背强。(湿为阴邪。阴气盛于表。故)欲得被覆(而喜)向火。(病尚 
在表。)若下之(太)早。则(寒湿之邪陷于胃。而为)哕。(胃病则上下二焦亦病。 
上焦之气不降。则气道壅塞。而)或胸满。(下焦之气不升。则气化不行。而)小便不 
利。舌上如苔者。(乃湿滑而白。似苔而非苔也。总由寒湿之邪。陷于胸膈。命门之阳。 
郁在下焦。)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八个字为不易勘语。丹田有热。故)渴欲得饮。 
(胸上有寒。故欲饮)而不能饮。则(其)口燥(似喜水而又恶水。其懊 不可明言之意。则为) 
烦也。 
此言清邪中上。病在上而误下之。其变证有如此之多也。 
(湿家误下。变证既如此之多。若不明言其死证。恐医者犹执迷不悟也。)湿家( 
误)下之。(头汗已后而)额上汗出。(以阳明之脉交额中。此阳明之气脱绝。而真 
液上泄也。且见)微喘。(以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此太阳之气绝。而真气 
上脱也。且见)小便利者。(以少阳三焦。司决渎而出水道。此少阳之气绝。而阴津下 
注也。三阳气绝。上下离脱。故)死。若下利不止者。(中土败而地气陷。不必三阳气 
绝。而)亦(主)死。 
此承上若下之三字。而备言误下之死证。而为医者大加警觉也。 
(湿又别其为风湿者。不可不知。风为阳。湿为阴。内有湿而外感于风。则为)风 
湿(不和而两)相搏。(以致)一身尽疼痛。(若阴阳和。则雨露降。)法当(微似) 
汗(自)出而解。(然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值天阴雨不止。医(者不知所以然之 
理。竟)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犹)不愈者。何也。盖(汗者。所以利阴阳也。若)发其汗。汗大 
出者。(风为阳邪。)但风气(从大汗而)去。(大汗而阳衰。阳衰则阴转盛。而阴) 
湿(之邪)气(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阴阳两不相负。而)风湿俱去也。 
此于湿证中别出风湿之病。明其治法。而不遽出其方者。即引而不发之妙也。盖宇 
是答辞。周秦多用此笔法。 
(湿又别其为寒湿者。亦不可不知。雾露之湿为清邪。自上受之。)湿家病。身(虽)疼( 
而无一身皆疼。不过疼在身之上半。而)发热。(止见)面黄(而身色不似熏黄。肺司气 
而主皮毛。湿袭于皮毛。故气不顺)而喘。(阴证无头痛。湿未入阴。故)头痛(湿袭皮毛。 
内壅肺气。故)鼻塞(湿气 
弥沦。摄乱心主)而(发)烦。(湿邪止在上焦。未尝犯里。故)其脉大。(不犯胃气。)自能饮食。 
(能饮食则)腹中(尚)和(而)无病。(其)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浅不必深 
求。止)内(辛香之)药(于)鼻中。(宣泄头中之寒湿。)则愈。 
此于湿证中。又别出寒湿之病。寒湿不止雾露之清邪。而举一邪伤高表者。以为隅。 
则邪伤通身者。包在言外。举一外法通其空窍者以为隅。则内服调其经络脏腑者。包 
在言外。下节诸方。按脉证而求其丝丝入扣。则得矣。 
(前言中湿。但当利其小便者。以湿之在内言之也。若)湿家(之表证。其)身烦 
疼。(而不发黄。可知未郁于内而为热也。且无小便不利。可知未入于里而为痹也。表 
则宜汗。而不宜大汗。斟酌其适)可(者。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微似)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致火气逼汗过多而变证也。况又有湿与热合致衄增黄之虑乎。) 
此为湿之属表无汗者。出一至当不易之方也。喻氏谓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至多汗。 
术得麻黄。行里湿而并可行表湿。止此一味加入。所谓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 
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 
八合。覆取微汗。 
(风湿之证。前既详言。犹未言其致此风湿之因也。)病者(风湿相搏。)一身尽 
疼。(其)发热。(每在于申酉戌之)日晡所剧者。(以阳明旺于申酉戌。当其旺时。邪 
正相搏。则增也。)此名风湿。(然所以致)此(风湿之)病(乃)伤于汗出当风。( 
汗随风复入皮腠。而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亦)所(以)致(此风湿)也。(致风 
湿者以此。而所以致寒湿。亦可类推矣。)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又为风湿无汗者而出其方也。寒湿亦可用之。上节麻黄加术汤为大剂。此方为 
小剂。亦随其证之微甚而择用之。亦随其证之上下。而取亲上亲下之理也。 
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x 
麻黄(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半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之病)。脉浮。(为风。)身重。(为湿。若见此脉此证。汗不出而恶风者。 
为实邪。大剂有麻黄加术汤。小剂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可用。若)汗出恶风者。(为虚 
邪。以)防己黄 汤主之。 
此为风湿证汗自出者出其方也。合上二方。即伤寒论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之意乎。 
钱天来云、病因汗出当风。夫汗出则腠理开。当风则风乘腠理矣。风邪既入。汗不得 
出。以离经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内返经络。留于肌腠而为湿。此即人身汗 
液之湿也。其或暑汗当出之时。伤于纳凉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着肌腠而致病。 
与汗出当风无异也。按金匮以痉湿 三证合篇。痉证兼湿。 证亦兼湿。湿证最重。 
必须如此活看方得。 
x防己黄 汤方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分)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 
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 
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伤寒(至于)八九日。(九日值少阳主气之期。宜从少阳之枢而外出矣。乃不解。 
而复感)风湿(合而)相搏。(寒邪拘束。故)身体疼(风邪煽火。故心)烦。(湿邪沉着。故)不能自 
转侧。(邪未入里。故)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浮虚则为风。涩则为湿也。此风 
多于湿之证。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脾受湿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大便坚。 
(大便愈坚。则)小便(愈觉其)自利者。(脾受伤。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即于 
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湿若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 
此又于伤寒不愈。合风湿为病而出二方也。上方治风多于湿。下方治湿多于风。 
x桂枝附子汤方x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x白术附子汤方x 
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 
二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 
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凡方中有如虫 
行状。如醉状。如冒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也。) 
(伤寒合风湿而病。上既详言之矣。若其病较剧者。用药亦须较缓。今)风湿相搏。 
(业已深入。其)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 
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荣气 
卫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元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 
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言风湿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师恐前方附子三枚过 
多。其性猛急。筋节 
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 
为君者。欲其缓也。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者暑也。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太阳中 。(病标本之气。故)发热恶 
寒。(病所过之经。故)身重而疼痛。(热伤气。故)其脉弦细芤迟。(膀胱者。毫毛 
其应。故)小便已洒洒然毛耸。(阳气虚。不能荣于四肢。故)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 
热。(气虚不能自支也。)口前开。板齿燥。(以劳而动阳热。阴液不能上滋也。此表 
里经脉俱虚。不可汗下温针。倘)若(误认为伤寒。而)发其汗。则其(表虚而)恶寒甚。(若因其寒甚。而) 
加温针。则(经脉虚而)发热甚。(若因其发热甚。而)数下之。(里虚而津液伤。) 
则淋甚。 
此言中暑之证。从经脉表里俱病处。绘出虚证模样。意者。寒则伤形。责其实。热 
则伤气。责其虚也。汗下火皆为所戒。而治法从可知矣。 
太阳中热者。 是也。(暑干肌表。而气虚微。所以)汗出。(太阳以寒为本。所以 
)恶寒。(暑热之邪。内合太阳之标热。所以)身热而渴。(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言中暑而不兼湿之证治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 
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因暑热而复)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 
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推之夏月阳虚阴伏。凡畏热贪凉。皆可以伤冷水例之。病在阴 
经。即为阴证。岂可一以清凉治暑哉。) 
此言暑合湿邪为患。而出其方治也。后人用五苓散。大顺散。小半夏加伏苓汤。十 
味香薷饮。白虎加苍术汤。皆推展其法而兼治湿也。 
x瓜蒂汤方x 
瓜蒂(二七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暑者。夏令炎热之气也。有伏病。有正病。有变病。何谓伏病。经云、凡病伤寒而 
成热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是病伏于冬时。愈郁而愈热。与温病同例也。 
何谓正病。经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又云、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言夏时酷暑炎热。 
人感之而为暑病。病在心也。白虎加人参汤。是其正治欤。何谓变病。元人谓静而得 
之为中暑。处于高厦凉室。畏热贪凉而成病。其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重以别之。心 
烦以别之。脉虚以别之。此病在人事。不在天时。故谓之变也。然而更有深义焉。暑必 
挟湿。是暑阳而 
湿阴也。夏月伏阴在内。是暑热而阴寒也。读者当得其言外之旨。 

卷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属性:论曰、百合病者。(分为)百脉(合为)一宗。(无经络可别。)悉致其病也。( 
第见其证)意欲食。(而)复不能食。(口欲言。而又不言而)常默默。欲卧(而又 
躁而)不能卧。欲行(而又懒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 
和。(以上诸证。全是恍惚去来不可为凭之象。惟凭之于脉与溺。确知其为热。)其脉微 
数。(数则主热也。溺出膀胱。膀胱为太阳之腑。其脉上至巅顶。溺时头痛者。太阳乍 
虚。而热气乘之也。今)每溺时(而)头(每)痛者。(乃热气之甚者。必)六十 
日(之久。月再周而阴气复。阴气复而阳邪平。然后)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 
(则病稍浅矣。大约)四十日(可)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则更浅矣。 
不过)二十日(可)愈。其(百合)证(多于伤寒大病后见之。)或未病而预见。(热气先 
动也。)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遗热不去也。)各随证治之。 
此详言百合病之证脉也。此证多见于伤寒大病前后。或为汗吐下失法而变。或平素 
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猝临异遇。以致行住坐卧饮食等。皆若不能自主之 
势。此病最多。而医者不识耳。 
程云来云。头者诸阳之首。溺则阳气下施。头必为之摇动。曷不以老人小儿观之。 
小儿元气未足。脑髓不满。溺将出。头为之摇。此阳气不充故耳。老人血气衰。肌肉涩。 
脑髓清。故溺出时不能射远。将完必湿衣。而头亦为之动者。此阳气已衰。不能施射 
故耳。由此观之。溺出头之痛与不痛。可以观邪之浅与深矣。故百合病溺出头痛者。言 
邪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