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4章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4章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耳。由此观之。溺出头之痛与不痛。可以观邪之浅与深矣。故百合病溺出头痛者。言 
邪舍深而阳气衰也。内衰则入于脏腑。上则牵连脑髓。是以六十日愈。若 
溺出头不痛淅淅然者。淅淅如水洒淅皮毛。外舍于皮肤肌肉。尚未入脏腑之内。但阳气 
微耳。是以四十日愈。若溺出快然。但头眩者。言邪犹浅。快则阴阳和畅。营卫通利。 
脏腑不受邪。外不淅淅然。则阳气尚是完固。但头眩者。是邪在阳分。阳实则不为邪所 
牵。故头不疼而眩。是以二十日愈也。其说亦通。 
百合病。(见于)发汗(之)后者。(以其不应汗而汗之。以致津液衰少者。以)百合知母汤主之。 
x百合知母汤方x 
百合(七枚) 知母(三两)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 
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见于)下之后者。(以其不应下而下之。以致热入于下也。以)百合 
滑石代赭汤主之。 
x百合滑石代赭汤方x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 
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见于)吐之后者。(以其不应吐而吐之。以致内伤脏阴也。以)百合鸡 
子汤主之。 
x百合鸡子汤方x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即所谓未病预见是也。此因热气先动。 
以)百合地黄汤主之。(然亦有太阳病久久不愈。始终在太阳经者。亦用此汤。) 
x百合地黄汤方x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饭 
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热壅皮毛。皮毛为肺之合也。以)百合洗方主之。 
x百合洗方x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咸豉也。 
百合病。(洗后而)渴不瘥者。(内热盛而津伤也。以)栝蒌牡蛎散主之。 
x栝蒌牡蛎散方x 
栝蒌根 牡蛎(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原病无热。今)变发热者。(其内热可知也。以 
)百合滑石散主之。 
x百合滑石散方x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即内经用阳和阴之道也。)见于阳者。以阴法救 
之。(即内经用阴和阳之道也。若)见阳(之病而)攻(其)阴。(则并伤其阴矣。乃 
)复发其汗。(是重伤其阳也。)此为逆。见阴(之病)攻(其)阳。(则并伤其阳矣。 
)乃复下之。(是重竭其阴也。)此亦为逆。 
程扶生云、前治皆用阴和阳法也。此复补以用阳和阴。故仲景用思。最为精密。 
狐惑之为病。(虫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何其如此 
之躁。实因虫扰之为害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而口)不欲饮食。恶闻食 
臭。(虫闻食臭而动。动则令烦心有如此者。而且虫大动则交乱于胃中。胃主面目。)其 
面目(之)乍赤乍黑乍白。(亦随虫之聚散而变易。)蚀于上部。则(喉伤而)声(自 
)嗄。(以)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邪伤厥阴。厥阴为阴之尽。其病自下而 
冲上。故)咽干。(以)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以)雄黄熏之。(熏洗二法。皆就 
其近治之也。) 
此言狐惑之病证治法也。伤寒论乌梅丸。亦可消息用之。 
x甘草泻心汤方x 
甘草(四两炙)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苦参汤方x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x雄黄熏法x 
雄黄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 
目四 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尤在泾云。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热盛于里也。无热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者。肝脏血中之热。随经上注于目也。经热如此。脏热可知。其为蓄热不去。 
将成痈肿无疑。至七八日。目四 黑。赤色极而变黑。则痈尤甚矣。夫肝与胃。互为 
胜负者也。肝方有热。势必以其热侵及于胃。而肝既成痈。胃即以其热并之于肝。故曰、 
若能食者。知脓已成也。且脓成则毒化。毒化则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当归。乃 
排脓血除湿热之良剂也。又曰、此一条。注家有目为狐惑病者。有目为阴阳毒者。要之 
亦是湿热蕴毒之病。其不腐而为虫者。则积而为痈。不发于身面者。则发于肠脏。亦病 
机自然之势也。仲景意谓与狐惑阴阳毒同源而异流者。故特论列于此欤。 
x赤小豆当归散方x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十分)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阴阳二毒。是感非常灾疠之气。从口鼻而下入咽喉。致死甚速。试以阳毒言之。) 
阳毒之为病。(为异气中人之阳也。)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经气 
未遍。故 
尚)可(救)治。(五日之外。五脏相传俱受邪。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 
)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异气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 
日(经气未遍。尚)可(救)治。(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不可治。升 
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此言阴阳二毒。治之不可姑缓也。仲师所论阴毒阳毒。言天地之疠气。中人之阳气 
阴气。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盖天地灾疠之气。便为毒瓦斯。人之血气。昼行于阳。夜 
行于阴。疠气之毒。值人身行阳之度而中人。则为阳毒。面者诸阳之会。阳毒上干阳位。 
故面赤斑斑如锦纹。阳毒上迫胸膈。故吐脓血。以阳气法天。本乎天者亲上也。值人 
身行阴之度而中人。则为阴毒。邪入于阴。则血凝泣。血不上荣于面。而面目青。血不 
环周于一身。而身痛如被杖。以阴气主静。凝而不流之象也。夫阴阳二毒。皆从口鼻而下 
入咽喉。咽喉者。阴阳之要会也。感非时之疠气。则真气出入之道路。不无妨碍。故二 
毒俱有咽喉痛之证。要之异气中人。毒流最猛。五日经气未遍。尚可速治。若至七日。 
阴阳经气已周。而作再经。则不可治矣。方用升麻鳖甲汤以解之。升麻。本经云、气味 
甘平苦。微寒无毒。主解百毒。辟瘟疫邪气。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诸毒喉 
痛口疮云云。君以升麻者。以能排气分。解百毒。能吐能升。俾邪从口鼻入者。仍从口 
鼻而出。鳖甲气味酸平无毒。佐当归而入肝。肝藏血。血为邪气所凝。鳖甲禀坚刚之性。 
当归具辛香之气。直入厥阴。而通气血。使邪毒之侵于营卫者。得此二味而并解。甘 
草气味甘平。解百毒。甘能入脾。使中土健旺。逐邪以外出。妙在使以蜀椒辛温。雄黄 
苦寒。禀纯阳之色。领诸药以解阳毒。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 
x升麻鳖甲汤方x 
升麻 当归 甘草(各二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肘后 
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卷二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属性:师曰。(疟者。寒热往来之有定候也。虽有三阳三阴之异。而其舍总不外乎半表半里 
之间。少阳主乎半表半里。其脉必弦。今为之提其大纲曰。)疟脉自弦。(而弦中之兼见者。)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一隅可以三反也。至于因证施治。)弦小紧者。(以其小而知其在里。可)下之( 
而)瘥。弦迟者。(多寒无有疑义。即)可温之。弦紧(而不小)者。(知其在表而不 
在里。)可(以)发汗针灸也。(弦而)浮大者。(知其邪在高分)可(以)吐(而越 
)之。弦数者(多热。治则宜清。而热极生风。当知其为)风发也。(若以上因脉施治 
诸法。治之而犹不止。更当)以饮食消息止之。(即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 
其寒温之旨也。) 
此言疟证不离少阳。以弦脉为主。随其兼见者而施治也。末一句言治之不愈。求之脾 
胃。是为久疟虚疟者。立一大法也。徐忠可尤在泾诸家之解俱误。 
男(元犀)按、素问疟论。言之甚详。大约邪气与卫气并居。合则病作。离则病休。 
一日发者。正气不虚。易愈。间日与三日。正气虚。内薄于阴。难愈。仲景以内经之 
旨深远。难与中人以下说法。另寻出阴阳出入大 
冲要处。独取少阳为主。以补内经未言之旨。并示后人握要之图。开口即云疟脉自弦。 
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见疟证虽各不同。而少阳脉之真面目。自不可掩。 
病疟。以月(计之。)一日(一)发。当十五日愈。(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 
气十五日也。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邪而愈也。)设不瘥。 
当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如其(更二气而)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疟邪 
不衰。与气血痰饮。)结为 瘕。名曰疟母。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此言疟邪因人正气之衰旺。以为消长也。上节以饮食消息止之。为治久疟之正法。 
若有疟母。先急除其有形之 瘕。再培其无形之元气。医者切不可 言小心。酿成姑息 
养奸之祸。如景岳方之何人饮休疟饮追疟饮。皆调停两可。走江湖之套技。 
x鳖甲煎丸方x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即射干)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 
(三分熬)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苇(去毛) 浓朴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胶 
芍药 牡丹 虫(各五分) 葶苈 人参(各一分) 瞿麦(二分) 蜂窠(四分 
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 
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 
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阳独发。气为火蚀。火无水济。)则热而少气烦冤。 
(阴孤绝。无以濡外。无以守中。则)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欲知其)但热不 
寒(之所以然)者。(须知其)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肌肉 
为阴。阳极则阴消也。) 
按内经所论之瘅疟。撮其大略。以肺素有热。而偶受风寒。内藏于心。外舍分肉。 
表则寒而里则热。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但热而不作寒也。师不出方。余比例 
而用白虎加桂枝汤。以白虎清心救肺。以除里热。加桂枝调和营卫。以驱外邪。诚一方 
而两扼其要也。即先热后寒。名为热疟。亦以白虎清其先。桂枝却其后。极为对证。此 
法外之法也。然此节与内经稍异。师又略节经文。不言及外感风寒。以阴气孤绝。阳气 
独发二句为主。方内有桂枝。又未中的。师早已熟审矣。若明薛立斋张景岳赵养葵。用 
六味地黄汤及玉女煎之说。反致滞邪生热而增剧。俗传疟痢三方。为害更速。师于此等 
重证而不出方者。欲人寻绎而自得也。伤寒论自序云。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此物此 
志也。 男(元犀)按、下节白虎加桂枝汤。是内经所言之瘅疟。非师所云、云瘅疟之治 
也。师未出方。似可借用竹叶石膏汤之类。而梨汁甘蔗汁。亦可以佐之。 
(又有)温疟者。(冬不藏精。则水亏而火盛。火盛于内。外为寒气所格而不出。则火气 
内郁。日盛一日。至春令感温气而发。夏令感热气而发。是病在伏气。与乍感不同。故) 
其脉如平。(但此病当证书而不凭脉。难经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病。 
即此意也。)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为热从肾出。外舍其合。而上并于阳 
明也。)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盖于大凉肺胃之中。加一辛温之品。因其势而利导 
之也。) 
此言温疟与内经不同。而其义则相表里也。然余谓仲师书。读其正面。须知其对面。 
须知其反面。须知 
其旁面。则顺逆分合。如织锦回文。字字扣得着。上节言瘅疟。单主阴绝阳发。以补经 
文之未尽。至于经文所云。肺热加以外感。为瘅疟之正证。亦包括在内。均一瘅疟。不 
无毫厘千里之判。此所以不率尔而出方也。至此节论温疟。又与内经不同。意者伏气外 
出之证。其始也。热为寒郁而内藏。其发也。寒因热盛而俯首。究竟酿此猖狂之热祸。 
皆缘寒邪之格外为祸端。以白虎清其热势。加桂枝追其所由来。可谓面面周到。且所云 
无寒但热疼呕之证。俱是内经瘅疟之正证。师于此补叙其正证。补出其正方。文法错综 
变化。非细心人不能体会。虽然。篇首有弦数者风发一句。伤寒论有风温一证。于此可 
以悟开大觉路。即可以普济无量苍生矣。 
x白虎加桂枝汤方x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疟(少热)多寒者。(非真寒也。缘无形之寒气。挟有形之痰饮。伏于心间。阳气 
不能外透于肌表。故多寒。甚则有寒无热。心为牡脏。因)名(之)曰牡疟。(以)蜀漆散主之。 
(驱其心胸结伏之痰饮。则内陷之邪。亦转旋而外出。) 
此言牡疟证也。方中云母无真。未能速效。且此方原是宣通心阳。使气行于肌表。 
则不至偏阴用事。却不专在于涌吐也。故不注明吐之一字。余借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 
龙骨牡蛎救逆汤如神。 
x蜀漆散方x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x附外台秘要三方x 
x牡蛎汤x 治牡疟。 
牡蛎 麻黄(各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 
升。若吐则勿更服。 
尤在泾云、此系宋孙奇等所附。盖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较猛 
矣。赵氏云、牡蛎软坚消结。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 
病自愈。 
x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x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徐忠可云、疟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于阳争则热。此少阳之象也。是 
谓少阳而兼他经之证则有之。谓他经而全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所以小柴胡为少 
阳主方。渴易半夏加栝蒌根。亦治少阳成法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