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辩论蚜-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舌战”又是人类言语的激烈形式之一。同时,舌战也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它向读者展示了上至安邦定国,下至市井百姓的奇谋妙计,奇言妙语。
试观古今中外,外交谈判,军事伐交,劝谕讽谏,经营争执,讨价还价,律师正言,决定生死,等等,无不是语言的功夫,唇舌的功力,我们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演讲能力,掌握舌战攻防的窍门。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六个栏目,近千个故事,全书以广博精深,完整严谨的语言内容,以启人心智,感人肺腑的涓涓细语去打动对方,以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去制胜,奇炒巧言的回答,棉里藏针的讽刺,独具特色的诡辩,智设陷阶的策略,打破僵局的妙语,幽默诙谐的反击,博学善辩的功力,深入浅出的逻辑辩论等等,一语定胜负,谈笑中折服对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本书辩例生动,语言精彩,层次分明,对于您真正掌握谈话艺术,丰富论辩才能不无裨益!
古今中外善辩奇辩诡辩实战大观
(上)
论辩的艺术与技巧
一语双关
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或谐音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于双关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究,因而在论辩中经常为人们所使用。阿凡提在闹市的店面开理发店,租期为1年。
店主仗着店面是他租给的,每次剃头都不给钱。有一天店主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光头,边刮脸边问道:
“东家,眉毛要不要?”
“废话,当然要!”
阿凡提嗖嗖两刀,把店主的两道浓眉剃下来了,说:“要,就给你吧。”
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
“喂,胡子要不要?”
“不要,不要!”店主忙说。
阿凡提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蓄养的大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阿凡提用双关语,把店主整治得无可奈何。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作者来到某编辑部,递上自己的作品。编辑看了作品以后问他:“这篇小说是你自己写的?”
“是我自己写的。”年轻人答道:“我构思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整坐了两天才写出来的,写作真苦!”
“啊,伟大的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编辑大发感慨。听了编辑的话,年轻人赶快悄悄地离开了编辑部。
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这句话,隐寓着“你抄了契诃夫先生的作品。”其效果远胜于明言快语地指出作品是抄袭的。
某日,老扬带着8岁的儿子捧着一盒包装精美的糖果登门造访一位朋友。临走时,坚持留下那礼物,说:“2啊,收下吧!”“2?”主人楞住了。
哪知那8岁的鬼灵精接着说:“2=1。41421……,就是,意思意思而已啦!”
人的心理,社会心理,在许多事情上是自相矛盾的。比如送礼就是。一方面主张“君子之交谈如水。”一方面又说“礼尚往来人之常情,”所以在送礼与收礼时,往往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倘若说:“2,收下吧。”那就大出新意,在心照不宣的笑声中,一切都“功德圆满”了。
2=1。41421又与“意思意思而已”谐音,这是又转一道弯。幽默往往表现为曲线的。这样,就在笑声中,更耐人寻味了。为了增加语言的幽默或讽刺意味,可以临时借助同音词的谐音关系,造成语带双关,明言此,暗言彼效果。
在论辩中,当遇到棘手的题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次,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恢复生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句一语双关的妙言,一时竞使得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回环曲折
古代有位宰相,请理发师来给他理发修面。那理发师给宰相修而修到一半,忽然停下刮刀,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宰相见他这样,心里纳闷:这肚皮有什么好看的呢?就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您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
宰相一听,哈哈大笑。
“那是说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能容忍,不计较。”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哭着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大人您的眉毛刮掉了,大人您气量大,千万请恕罪!”
宰相听说他的眉毛给刮了,不禁勃然大怒,正想发作,转眼一想:自己刚才讲宰相气量最大,我怎能为这些事就给他治罪呢?于是,只好说:“不妨,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去算了!”
聪明的理发师运用回环曲折的说话技巧,保全了自己,免除了一场大灾祸。
理发师的话绕了这样一个大圈子:宰相肚子为什么不大一引宰们说出自己气量最大——我不小心刮了您的眉毛,请气量最大的宰们恕罪。可以想到,假如理发师直愣愣地一下子说出把眉毛刮了的事,结果必定不堪设想。这种回环曲折的说话方式,诱使对方说出自己需要的话。让他感到不能否定自己,最后顺利达到谈话的目的。
回环曲折的说话,一般由套问和直陈其事两部分组成。上述例子中,理发师的第一问题便属于套问,“套”出他需要宰相说出的话;后面跪倒在地说的话,便是直陈其事。
又如,有位小学生问他爸爸:“偶然的疏忽,能原谅吗?”爸爸回答说:“什么人都会有偶然的疏忽,当然应该原谅。”小孩立即哭丧着脸说:“昨天,我不小心把您最心爱的大花瓶打碎了!”
爸爸刚想发作,但想到自己说出口的话,只能说:“算了以后要小心!”这孩子的话也分两部分,套问和直陈其事。
经常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回环曲折的说话技巧将会对你的交际、处事很有用处。
一箭双雕
有位老师给学生上语法课,他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写着许多粉笔字,放着好些杂物,就发问:
“我们教室里最脏的桌子是哪一张?”
同学们笑着异口同声地答道:“讲台!”
“你们有点偏心!自己用的课桌都擦得干干净净的,却让我用最脏的桌子,这不是有点‘虐待’老师吗?”老师故意把“最脏的桌子”几个字讲得很响。
这话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笑声中,大家都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我今大倒要借用这‘最脏’的‘桌子’做一点文章呢!?“什么?”同学们惊奇地瞪大眼睛,看老师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最脏的桌子”几个大字。
“请大家分析一下,这里有几个词?”
“四个。”
“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词性?”
“哪个词是这个短语中最主要的部分?”
“桌子。”
“对!其余都是修饰成分,这种以名词为主体的短语,称为名词短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
这位老师讲课时,抓住了“最脏的桌子”,做了两方面的文章,一是委婉风趣的批评班级的值日生工作;二是灵活地作了这节课的引言。这样,同学们印象深刻,大受教益。
这种说话技巧,可称之为“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要用得巧妙,非得有灵敏活跃的思维不可。一次中秋之夜,当时正在上海未回的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应邀参加一个山齐齐哈尔市到上海学习的厂长和盐城来此学习的学员组织的联欢会。联欢会型时,人们请齐齐齐哈尔市委书记讲几句话,面对天南地北的这两部分的人,市委书记说:
“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是著名的丹顶鹤的故乡。丹顶鹤是一种侯鸟,冬天,丹顶鹤就要南飞,飞到哪儿去呢?飞到盐城,和那里的百姓一起过冬,第二年春又飞回齐齐哈尔,丹顶鹤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飞来飞去,早就把我们两地人们的心连在一起了……。丹顶鹤那么美好,既是齐齐哈尔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我希望我们两地人民经常往来,我们要到盐城感谢当地人民对丹顶鹤的关照,也欢迎盐城的同志来丹顶鹤的故乡游览观光……”
话音未落,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一番话,牵动了两地情,用的也是一箭双雕法。单刀直入
在交谈或辩论中,有时需要迂回曲折,有时却需要直截了当,这就是单刀直入。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情绪冲动坚决要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受中央委托,亲赴西安,力求和平解决。面对那些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周恩来同志劈头反问一句:“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
这话不同寻常,尖锐泼辣,引人深思,立刻使愤激的人们平静了。“可是,杀了他以后怎么办呢?局势会怎么样呢?日本人会怎么样呢?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么样?各位想过吗?”
周恩来抓住时机,深入一步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先讲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再讲了目前形势,最后提出我们考虑问题的基本原则。那些主张杀蒋的军官听得心悦诚服。
周恩来的这些话是说话巧中单刀直入法的妙例。他不作任何回避。而是直接亮出观点,因为问题已尖锐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再绕弯子,回环曲折已不可能。
可见,单刀直入法要求先亮刀锋,初试锋刃,快刀斩乱麻,震慑人心,再作分析。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在对方人多势众、情绪冲动时,力排众议,稳定情绪,为进一步说理创造条件。
日本著名的电影演员三浦友和,向山口百惠的妈妈表白时是这样讲的:
“把百惠给我吧,您不给,我也要和百惠结婚!”
突如其来的话,使百惠母亲愣了一下,她问:“这是你完全了解我们家的情况才说出来的话吗?”
三浦友和作了肯定的回答。他的“单刀直入”奏效了。这样单刀直入的表达方法,可以说明自己的信心、信念和不可动摇的意愿,也可以使对方不再犹豫,不要因考虑细小枝节而对关键性的问题产生动摇。
当然,这种表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譬如在爱情的追求上,只要条件具备了,就可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向对方表白。这种勇气、自信,也是赢得对方感情的一个因素。
出奇制胜
怎样说服别人?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是一种方法;出奇制胜,巧妙点化,使人豁然开朗,顿时领悟,也是一种方法。叶剑英同志曾用出奇制胜的方法,以很短的几句话,说服了一批人。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都普遍不安心,总觉得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够味儿。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和脑袋一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指出,和敌人作战,除了正面出击之外,还可以运用使敌人意想不到的,从侧面突然出现的奇兵,以奇取胜。叶剑英劈头一句“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发语奇特,非同一般。他不是正确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精巧的比喻,使对方一愣,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铲除了。芦沟桥事变后,举国上下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此则间,陈毅同志在江西大余与当地国民党代表谈判。他舌战群顽,要求国民党军给北上抗日的南方游击队让开通道。可对方却话中带刺地说他们“兵太多”。陈毅同志相讥道:“你们兵多不愿北上抗日,还要游击队陪着吗?”
这话出奇制胜,使对方无以作答。
出奇制胜也包括用奇妙的类比、反问等等。
1936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民主运动,逮捕了“七君子”。沈钧儒先生在法院受“审判”时,其中有段舌战是这样的:法官问:“抗日救国不是共产党的口号吗?”
“共产党吃饭,我们也吃饭。难道共产党抗日,我们就不能抗日吗?”沈先生答。
这段话,以“吃饭”作类比,反驳了对方认为凡是共产党做过的事别人就不能做的荒谬主张,驳得法官哑口无言。
运用出奇制胜法,必须了解对方的意愿。出奇制胜的对策,不是出于主观臆断,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巧妙适应。
有一天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同他儿子一起想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栏。爱默生在后面推,他的儿子一起想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栏。爱默生在后面推,他的儿子在前面拽,小牛没有鼻绳,谁知越推越拽,小牛将两只前掌撑在地上,越是犟着不动。幸好这时女佣看见这情景,走过来将有咸味的手指(她刚烧完菜,手指上还有盐昧)伸进小牛嘴里,让它一面吮着一面轻而易举地随她进了牛栏。
女佣的奇巧,在于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愿,收到了出奇制胜之效。棉里藏针
棉里藏针,用一句明白易懂的话说,就是软中带硬。软就是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硬就是其中表达的内容有比较强硬的成分。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走到渭同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去周国做买卖,但他不忍心自己的国家蒙受机失,便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
弦高知道,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着4张熟牛皮作礼物,又赶了12头牛去犒赏秦军。
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特地派我来犒劳您的随从。”
他这番话说得颇客气,真是像棉花一样罗,但棉花中藏的针却很硬,其弦外之音是:你们要偷袭郑国,但这个消息已经走漏出去了,郑国已有了准备。由于秦强郑弱,郑国才派出使者慰劳秦军,以尽礼节。如果秦国不识相,那么只好兵刃相见了。
使用棉里藏针的方法,关键在于你的“针”既然要硬,又要扎得准,真正击中对方的要害,使其有所顾忌,便会知难而退。春节期间,火车上十分拥挤。一位年轻姑娘中途上车,见两张对面座席上坐着三个年轻人、边座空着,就走了过去问:“同志,这儿没人吧?”
对方说:“没有。”
年轻姑娘于是放下东西,准备就座。不料,一个男青年竟突然把腿突然放到了座席上。姑娘一楞,问:“你这是为什么?”“因为你不会说话。”
“那么,请问该怎么说?”
对方眯起眼睛装腔作势地说:“看来你是井里的青蛙,没见过多大的天地。让大哥告诉你。你得这样说:‘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