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赢得一切-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一个女孩,以她的年龄来说,是相当具有智慧的,她明白机会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于是,她早早就开始为她的未来做准备了。最初,她只是在一家宾馆做清洁卫生的工作,但她非常认真,而且在业余时间里到附近的培训学校选修了酒店管理的课程。她还注意矫正自己的乡下口音和一些都市人所难以接受的习惯。现在,她已经成了这家宾馆服务部的经理,后来还与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结了婚,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
六、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2)
至于另外那个女孩,她却一直沉溺在自己的梦想之中,整天幻想着能突然遇到一个白马王子来使自己过上向往的幸福生活。虽然中间也曾有一些不错的小伙子对她产生过好感,但毫无准备的她却都让这些机会擦肩而过。一直到现在,她还生活在这个都市的最底层。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像第二个女孩一样,每天都幻想着会从天上掉下来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机会其实无处不在,但没有准备的人是不会看到它的。
在很多企业中,你可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经理只是运气好,撞上了晋升的机会,要是给我这个机会的话,我一定会比他干得出色得多。”其实,这些话不过是他们的自我安慰罢了。要知道,突如其来的机会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来说,有时比陷阱还可怕。
一家公司销售部的经理因为一场车祸而躺在了医院,而公司马上要和一家跨国企业进行一场市场合作的谈判,各种材料都已准备就绪,日期也早已定好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公司决定让这个经理的助手承担这次谈判任务。公司的董事长还对这个助手进行了暗示:由于销售经理受伤非常严重,出院以后也无法再回原岗位工作了,如果这次谈判成功的话,销售部经理的职位就是他的了。
从天而降的机会让这个助手兴奋极了,他想,这次谈判的前期工作都已经做完了,合作方式、公司的底线都已经确定,销售部经理办公室里那张舒适的椅子终于轮到我坐了。
但是,当谈判才进行到第二天时,那家跨国公司就中止了这次合作意向。原来,虽然这个助手也参与了这次谈判的前期工作,但他却没有从一个谈判代表的角色上去进行必要的准备。比如:对方参加谈判的有几个人?他们是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们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其实,这些信息都存在销售部经理办公室的电脑里,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他根本没有去想这些。结果,谈判从一开始就进行得不顺利。对方认为有一些事项早已沟通过了,可这位助手却一问三不知;对方都是对香烟极其厌恶的人,而这位助手却在谈判桌上吞云吐雾;对方有喝下午茶的习惯,而这位助手却没有准备……
这次谈判失败了,这位助手不但没有坐上销售经理的位子,而且连原来的职位也没有保住。董事长认为,一个做不好准备工作的人无法胜任任何工作,这位助手被公司辞退了。
在这位助手身上所表现出的懒懒散散、马马虎虎,对任务缺乏认真准备的工作态度,在许多人的身上都能找到。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导致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机会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催化剂;对于缺乏准备的人来说,却是一颗裹着糖衣的毒剂,在你还沉浸在获得机会的兴奋之中时,它却会给予你致命的一击。
你还在苦苦地盼望着机会吗?那好,马上去做准备吧!
我的生活便是要时刻做好准备,走在人前。
——切尔西足球教练 莫里尼奥
第二章 相同的市场,不同的命运
市场赋予每一个企业的机会都是相同的,成功的企业与那些失败的企业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是否重视准备。
准备决定差距。
一、有准备才能走在前面(1)
准备的程度决定着你前进的距离,走在最前面的,总是那些有准备的人。
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处处存在着竞争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只有有准备的企业才能走在前面。
两个人走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另外一个人非常着急,喊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换鞋的人却喊道:“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这个换鞋的人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在两个人竞争只有一个人有活命机会的时候,只有跑在前面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这就需要给自己准备一双便于奔跑的鞋。
就在不久前,一则消息被证实:日本东芝公司从普天天芝合资公司撤资。这一消息意味着东芝正式退出中国CDMA手机市场,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业内人士对过去几年一直处于国内手机市场二、三阵营的日系手机企业生存状态的关注。甚至有人断言,此事将引发日系手机企业“前赴后继”地淡出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在日本市场一直“大名鼎鼎”的三菱、松下等手机品牌,在中国却一直难逃二、三线的命运。以三菱手机为例,虽然并未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但两年来推出的新品牌寥寥无几,在市场上也少见其身影,与“退出”几乎无异。某财经报纸的记者在随机询问了十几位手机用户后发现,他们当中几乎无一人知道市场上有“三菱”这个手机品牌,松下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也少得可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本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的这些日系企业因为什么落后了呢?现在看来,最致命的原因就是缺乏准备。在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前,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所以推出的产品也就不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亚洲人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对手机外观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市场上的日系手机大多是“厚重型”产品,与中国消费者的轻巧诉求相去甚远。
进入中国市场后,日系手机企业也没有准备好有效的市场战略,他们只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和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必要的市场推广和宣传,造成了国内消费者对于日系手机品牌的认知度明显低于欧美系的手机品牌。
在中国的手机市场,聚集了欧美、日韩、本土上百个手机品牌。面临如此严峻的竞争局面,日系手机企业却没有对其他品牌的产品进行细致的研究,没有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详尽的调查,没有对市场战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种在各个方面都缺乏准备的后果,就是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下风。
不过,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缺乏准备的危害,京瓷公司的某负责人表示:到底能不能虚心地再创日本手机在日本、美国等市场曾有的辉煌,踏踏实实地从准备做起,将决定日本手机企业未来在中国的出路。
有准备者领先,无准备者落后,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现在,如果你问什么是这一年来中国企业界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新闻,估计不少人会说是联想与IBM之间的收购案。
联想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的动作现在已是一桩已经闻名全球的交易——虽然在2004年12月8日之前,“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商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且不乏海尔、华为和TCL这样的大胆试水者,但联想的大收购还是使其一跃即登到过去20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破冰之旅的最巅峰:此前,尚未有过一家中国企业吞下更大、更加成熟的西方标志性企业的资产。可以说,联想虽然不是起步最早的,但却是走得最快的。
年营收30亿美元左右、市场价值30亿美元左右的联想,居然收购了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这个每年营收达110亿美元的业务,而且动作又如此迅猛,再加上个人计算机领域历来收购大多以失败告终,联想此举,的确令人为之捏了一把汗。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联想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没有把握的事从来不干,难道他竟没有意识到这次收购所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吗?
面对种种质疑,柳传志是这样说的:
“情况其实不是像外界看到的那样,我们为这次收购做了充分的准备,很多工作我们都做在前头了。譬如联想更名、赞助奥运等等,这会使得联想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平稳地进行品牌过渡。前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铺垫性的工作,但是宣布确实是有很大的突然性,主要是因为有保密协议。”
关于面临的风险,柳传志说道:
“在谈判和梳理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就非常清晰地分析出风险所在,而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控制的。
第一,客户是否会流失的问题。未来的5年里,我们将继续使用IBM的品牌。CEO以及销售团队并没有更换,这会给客户一种延续与IBM产生交易的熟悉感;另外应史蒂芬·沃德(原IBM个人系统集团资深副总裁,将在联想集团正式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之后,出任CEO一职——作者注)的要求,我们把销售总部设在纽约,这也是为了留住客户。
第二,员工是否会流失的问题。IBM方面有很多优秀的员工,经过了解,他们现在觉得有了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会感到非常愉快。
一、有准备才能走在前面(2)
第三,业务整合的问题。联想这些年在管理规范上,已经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在这次谈判和业务梳理中,双方的沟通非常顺畅,我们很有信心。
第四,是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因为走出去之后,我们要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要面对这些不同区域的法律和文化,这个对我们来讲可能相对生僻一些,需要再多做一些准备。
第五,文化的磨合。根据我们的经验,最难磨合的是高层的磨合,高层的融合就是杨元庆与史蒂芬的配合,这段时间他们一起工作,配合得非常好。”
由此看来,联想为此次收购做了非常详细和周密的调查,真正做到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几年前,就曾有收购IBM的动议,但联想人认为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才搁置了这一动议。现在柳传志面对央视的采访,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正是准备,给了他充分的底气。
确实如此,联想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将这次收购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高度重视准备的柳传志。他将塑造企业比喻为盖房子,房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墙是管理能力,准备就是房子的地基。要想让房子牢固,地基就必须打好。
柳传志曾经说过:“我从不干被人称作勇气可嘉的事。”没有做好准备的事,哪怕再诱人,他也不会去冒险。正因为如此,当多数国内企业家仍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时,柳传志已就普遍困扰中国企业的生存、改制、交接班等一系列问题,给联想找到堪称业界典范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准备的力量。
现在看来,要想在竞争中走在前面,关键并不在于走得早,而在于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都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你走得快、走得稳。
想走在前面吗?那就先系紧鞋带,做好准备吧!
找到一双适合我的鞋,然后系紧鞋带儿,这就是我跑得最快的原因。
——刘易斯
二、一流企业是准备出来的(1)
纵观那些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称的上是一流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准备上下足了功夫。
曾几何时,“策划”这两个字被许多企业天天挂在嘴边,对它几乎到了迷信的境地。好像无论什么企业,只要经过好的策划,马上就会脱颖而出,从此挤入一流企业的行列。
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个好的策划方案,一个新颖的创意,确实会使企业在某个阶段得益。但如果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企业,仅仅依靠策划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它身上的企业是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最后也只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来:巨人、三株、亚细亚、秦池、爱多、飞龙……他们现在只能作为反面教材来给其他企业以警醒。
曾经风光无限的亚细亚,就是因为在资金和人才上缺乏准备,最后黯然陨落。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亚细亚在开业时的策划是非常有创意的。不但通过豪华装修、鲜花绿草、人工瀑布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在全国商场中,亚细亚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每天清晨,商场门口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成为当时郑州最著名的景点。他们还花了几十万元在郑州的各大媒体进行宣传,其中广告语:星期天哪里去——亚细亚!更是成了当地妇孺皆知的口头禅。
强大的宣传攻势和耳目一新的购物感觉使亚细亚很快就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仅仅7个月时间,亚细亚就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1990年,亚细亚的销售收入达到1。86亿元,实现利税1315万元,跨入全国大型商场50强的行列,名列第35位。
1993年9月,针对外商开始大规模进军我国零售业的现状,郑州亚细亚商场扩股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制订出宏大的发展规划:到2000年前,亚细亚的目标是形成以零售业为龙头,以金融证券和房地产业为两翼,以实业开发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在全国商界排名第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最大企业前10名,成为对中国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托拉斯。
从1994年5月到1996年2月,亚细亚先后成立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然而,在亚细亚急速扩张的时候,他们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准备不足却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当时,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方面,亚细亚都不具备开十几家大型商场的实力。对于亚细亚而言,自有资本总额不过4000万元,却要进行投资近20亿元的超级大扩张,风险可想而知。更何况亚细亚的全部分店都是自己进货,自己经营。这对企业自有资金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亚细亚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由于在短时间内的大举扩张,也使得企业的人才奇缺。但亚细亚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储备,导致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大型商场相继开业后,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于是不得不紧急从西安招聘了数百名青年,经短期培训后,派往这三个地区。由于不了解每个人的详细情况,亚细亚只好以貌取人,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的派往这些地区的商场当经理或处长,其他人员则当营业员。
就这样,资金的短缺和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使亚细亚所有的连锁商店的开业之日便是亏损之时。1994年,南阳分店亏损114万元,濮阳分店亏损593万元,漯河分店亏损990万元。1996年,北京日销售收入只有七八十万元,上海日销售收入为三四十万元;省内几个店每月亏损额为400万元,北京、上海、广州每月的亏损额达到2000万元。10月26日,也就是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正式开业的头一天,销售收入只有100多万元。11月,天津亚细亚商场倒闭。
1997年3月之后,亚细亚在各地的连锁店纷纷停业。
1998年,郑州亚细亚集团首度对外宣布其总负债额为6。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68%。
2000年7月,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宣告破产。
2001年10月14日,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被河南建业住宅集团有限公司以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