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 >

第13章

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第13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度过?我们除了不得不应对环境而首先求得生存之外,又留下了什么值得后人敬重的一点东西?“他年白首当人问,将底言谈对后生?”唐代诗人齐己在《戒小师》一诗中的诘问,几乎是当头棒喝了。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还是尽量做点事情吧——以前的那个时代,我们是孩子;而现在,我们不再是孩子了。为了让我们的儿孙不再承受本来不应该承受的迷茫、困惑与羞辱,我们确实有着一份责任。
  作者以轻松之笔写就的书,怎么我越读越累了?是我把书读错了?还是读出了个中真趣?于恍惚之间,恰恰听得流行歌曲自窗外传来:“我不知道!”
  (《红底金字》,刘仰东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2月版,22.00元)


终于读到了赵清阁传
■ 陈学勇
  众多现代女作家中,论文学业绩赵清阁算不上非常突出的一位,但她富于个性。她于小说、散文、剧本、诗歌(包括旧体诗词)等文体,都有相当分量的作品,其中剧本又以改编《红楼梦》著称(有《红楼梦话剧集》),还创作多部电影剧本。如此全能的女作家不多。赵清阁还兼写评论,出版过《抗战编剧方法论》等多部专著,这在女性作家里尤为少见。几乎与写作并行,她编辑过许多报刊和丛书,其中《女子月刊》《弹花》杂志颇具影响。她的编辑成就实在不亚于创作,其他女作家的编辑成就,鲜有与之匹敌者。她出身于著名的上海美专,先后得刘海粟、齐白石亲授。这么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当今对于她的研究太过冷淡,不少女作家走马灯似地得到世人瞩目,赵清阁却总在视野之外。赵清阁曾为那么多作家写下充满感情的文章,单她写过的女作家就有冰心、苏雪林、白薇、凌叔华、方令孺、谢冰莹、陆晶清、安娥、王莹、沉樱、凤子、玉君、许广平、陆小曼等十多位。然而,同辈同行记述赵清阁生前身后的文章很少,只是作为文化名人,媒体对她有些一时一事的采访报道。因此,对于赵清阁生平,不仅一般读者十分隔膜,就是专业学者亦知之甚少,有的竟闻所未闻。此刻读到张彦林先生撰写的传记《锦心秀女赵清阁》,我的欣喜当然不言而喻。
  这本传记第一次勾勒出赵清阁人生轨迹。女作家童年岁月里的青梅竹马;少女时代抗婚而初涉文坛;成长为作家闯入上海滩艰难谋生;抗战爆发后叱咤风云于文化战线;建国前夕不无苦恼但勤奋不怠;社会主义阶段与众多时贤亲切交往等等,都描述得生动感人。其中客居北碚,主编《弹花》,得傅抱石赠画,与邓颖超相见恨晚,劝陆小曼振作有为,无不是精彩笔墨。作者张彦林君与赵清阁同籍,张君藉此地域之便,发掘了许多赵清阁家世材料,很是难得;多方搜求,钩沉了一批湮没于文海的赵的早年文字,亦值得称道。譬如,赵清阁虽可称诗人,可是今日读者极难读到她的新诗作品,传里引录了四首三十年代诗作,尽管不能说如何优秀,但有助全面了解赵清阁的文学业绩,更有助窥视赵当年心路历程。与此类似,传里披露了为数可观的赵清阁与亲友往来信函,同样是帮助人们认识这位女作家的难得文献。多方面看来,张彦林君的赵传颇具史料价值,为学界深入研究赵清阁提供了坚实基础。
  值得特别一说的是,传记正面记述了赵清阁与老舍的亲密过从。他俩的过从长久以来为文化圈内人津津乐道,却由于种种原因,几乎不见载于文字。凡述及他俩交往的文章,包括赵清阁本人文章,均不无顾忌地止步于一般友情。此传记大胆越过雷池,列专章“桃李春风是一家”记述赵清阁与老舍超乎寻常的情谊。(《春风桃李》是两人合写的名剧,在抗战后方轰动一时)老舍致赵清阁的几封信,抬头非称“清弟”即称“清阁”,关系显然十分亲密。传里记述,“赵清阁常把别人写老舍的文章剪贴下来,以寄托她对老舍的怀念,在(她)诸多怀人文章中总是有关于老舍的内容。”又写到,“听说老舍给赵清阁的信件有百余封!但赵清阁在生前给毁掉了……”张彦林君如此秉笔直书,颇得史家传统,终于打破两位作家研究中的这一禁区。
  赵清阁的传记材料既少且散,她本人生前又一直谢绝为她作传,要充分记述赵清阁绵长而丰富的一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纵然张彦林君力求完整再现传主形象,然而对于赵清阁生平中有的重要时段和有的未必次要的侧面,传记里显然留着空缺。这么说无意批评传记作者,相反,正是想说明空缺里可见出张先生严谨诚实的写作态度。就张彦林君所占据的传记材料而言,并非没有可供捕风捉影的线索,如赵清阁与老舍之相处,若到媚俗的传记作者笔下,大可浓墨重彩,渲染得如临其境。但张君有一是一,宁缺不虚。如此审慎负责的态度,倒与他勇闯禁区的精神是个强烈对照。相比当下不实成风的传记写作状况,张君的态度愈发可贵。这样的传记,既于读者了解传主有助,也可供学者参考,放心地引用,不失一定的学术价值。从这一点着眼,传记写民国时期的前半部较以后晚年的部分更具学术性。
  这本传记尚有待精益求精。下面的看法与张彦林君讨论。
  赵清阁是位交游很广泛但又复杂的作家,只有写出这个广泛、复杂来,才可能全面准确显示她多姿多彩的人生。张彦林君似乎着重了广泛而忽略了复杂,所记赵清阁往来的友人,仅陆小曼是“落后”人物,余如邓颖超、阳翰笙、茅盾、郭沫若、冰心、风子、齐白石、傅抱石,几乎都是共产党人或左倾的进步的人士。或许缺少资料,或许不无顾虑,张君明显回避了赵清阁与国民党要员张道藩的友情。赵与张皆习美术,且都写剧本,一度过从不浅。赵清阁早年出版的《妇女职业指导》即由张道藩题签封面。出于同样的原因吧,传记详尽记述了赵清阁具左倾背景的文学业绩,却只字未提她与《文艺先锋》杂志、《申报》“春秋”副刊相关的创作活动。这个杂志和报纸都是国民党主办的。赵清阁这方面的关系于她人生道路并非无关紧要,建国后成为政治阴影若即若离地跟随她多年。记得1957年周恩来在上海接见作家、演员,当地拟定的名单没有赵清阁,连周恩来都对此觉得意外。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解放日报》曾公布一大批受表彰的文艺家,名单里仍然没有赵清阁。“文革”时她受到的牵累更不必说了。
  赵景深曾在《文坛忆旧》里这么说到赵清阁,“她的性格带有北方的豪爽,但并不显露,兼又揉和了南方的温馨。”张彦林君大体写出了赵清阁这一性格。然而,如同赵清阁的交游广泛、复杂一样,她的精神世界也是丰富、激荡的。正如张君在传记“引子”写的最后一句:“……她也是带着这种烦忧和遗恨走完了自己美丽而寂寞的一生。”然而,我们读此传记没能感受到她多少寂寞、烦忧,也没读到她把什么样的遗恨留在这个世界,虽然这遗恨不难想象。赵清阁有过爱情机遇,何以最终持独身主义?她正直无畏,十多岁以“共党嫌疑”入狱,以后身边也不乏地下党员,何以建国前没有成为共产党人?作家本人自有内心答案,可惜传记未予探索,否则传主的形象将更加清晰、神形兼备。当然这要求作者必须摆脱材料罗列而作综合分析,这是一个研究过程。张君好像心有余力不足,来日逐渐遂此心愿吧。
  (《锦心秀女赵清阁》,张彦林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29.00元)


文心史笔 古锦新裁
■ 刘梦芙
  “演义”作为长篇章回小说的一种,极受大众欢迎,钱念孙先生独辟蹊径,用“演义”形式撰写《中国文学史演义》,化艰深为平易,变抽象为形象,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同时开拓写作空间,打破了历来文学史凝固的范式,为文学史可以有多种写法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实例。《中国文学史演义》的“引言”云:“‘演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写作体裁,它由宋元之际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一般多用来写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及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等。演义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又可以援引例证,插话评论。这一特点,正符合生动活泼地写作文学史的要求,即不仅介绍中国文学史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而且勾勒出一位位大作家的人生风貌;不仅赏析那脍炙人口的名篇杰作,而且写出它们在创作或流传中的佳话趣闻”。确实如此。
  从内容上看,全书从远古神话开篇,经《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诗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叙说古典文学数千年之源流衍变,对历代杰出作家、经典作品和重大文学活动都予以论介,线索清晰,详略得宜,这当然是一般文学史都能达到的标准。但由于本书体裁新颖,写法上自有其鲜明的特色:
  首先,书中注重展示文学史上一系列伟大作家的创作历程和才情风貌,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史记》的笔法,强调人在历史上的创造性作用,以浓墨重彩勾勒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神貌各异的文学家形象,弥补了一般史书纯用抽象思维以阐析文学现象之不足,使本书真正成为一部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史,这是最大的成功之处。
  我国历史上有诸多追求光明理想,但遭逢坎坷的文学家,钱先生写出了他们博大的胸襟、超凡的胆识、卓荦的才华、峥嵘的风骨。对文学家们生活中的种种风流佳话、轶事趣闻,钱先生也多方采用,既从大处落笔,又从小处着墨,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切动人。《三国演义》的内容,人称“七实三虚”,钱先生在写法上有所借鉴,却绝非向壁虚构。“本书虽名为演义,所叙故事和佳话,尽管在细节、环境、气氛、对话上,有一定程度的点染和补充,却都是以史料为根据的。这些史料,有的见于正史、类书、诗文集,有的见于诗话、词话、野史、杂记,均有案可稽”。“我希望本书在注意演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又把握住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不失为一部信史”(《台湾版本后记》)。其实这样的写法,除《史记》《三国志》等古代支书外,近现代大量的历史人物评传更是踵事增华,陈寅恪先生煌煌百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乃典范之一。《柳如是别传》中“有案可稽”的琐闻逸事随处可见,以诗证史、以史释诗,立意在于表彰女主人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当今学术界的影响至为深广。钱先生用“演义”笔法刻画众多文学家,网罗轶事,渲染细节,与《柳如是别传》中大段大段的诗史互证、演绎推理有所不同,而生动性趣味性则过之,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杰出作家的才情风貌,发挥学者善于运用史料的专长,极见功力。
  其次,《演义》在写人的同时,并未忽视对其作品的评鉴。书中既从总体上把握某一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色,又选取其代表性的篇什加以赏析。所采撷者一般都是流传广远的佳作,或是全章,或为片段,对难度较大的诗词、古文,都阐释其创作背景和本事、典故,指明作意,欣赏警句,引导读者步入高妙深微的艺术境界。钱先生极注意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开掘作品的闪光点,深入浅出,抉其精华,传其神韵;又不时穿插与作家写作相关的趣闻佳话,娓娓而谈,清畅活泼,毫无学院派文章的拘谨板重。不论是评说作家还是鉴赏作品,钱先生都参考了大量文献,既引用古人精当的议论,又采纳近现代学者诸如王国维、夏承焘、唐圭璋、缪钺、钱锤书、钱仲联、叶嘉莹等人的学术观点,广取百家英华,足见视野之宏阔、用力之勤奋。故本书在理论方面亦通贯古今,植根深固而具有时代的新色彩。
  再次,图文并茂亦是本书的特色。钱先生自幼热爱绘画,受过美术方面严格的专业训练。有此长技,以作者对文意的深切把握,亲笔为《演义》精心绘制了八十多幅插图。图中以传统线描方式塑造文学家们的形象,线条简洁明快,传神写影,栩栩如生,与文中的描写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浓郁的诗情,葱茏的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人文学者的重要责任,便是阐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弓J导大众不断提高欣赏文学艺术的品位。《中国文学史演义》通俗而典雅,堪称深入浅出,提升大众文艺修养的佳作。余英时先生曾论及人类学上“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的关系:“大传统必须从各地小传统中吸取养料,这是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的真理”。“另一方面,中国古人也自觉地要把大传统贯注到民间,以改造小传统,这便是历史上所常提到的礼乐教化与移风易俗”(《文史传统与文化建设》,)。这里的“大传统”指高层文化、精英文化,“小传统”指民间文化、俗文化。学术界不少大师级学者都意识到传播精英文化之重要性,例如钱锺书编写《宋诗选注》,钱仲联编写《宋诗三百首》《清诗三百首》《清词三百首》《近代诗三百首》,注释详明,评鉴精到,内容晓畅易懂,又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准,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中国文学史演义》出版十年,经过时间考验和广大读者检验,被识者誉为“文史经典”,可说是一座沟通传统与现代、高层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桥梁,钱先生作为人文学者的建设之功,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学史演义》199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首版印行,至1996年第三次印刷后,在大陆已断版多年。但该书被海峡对岸的台湾正中书局购得版权,陆续推出中文繁体字的一卷本、三卷本、豪华本,几年之内竟然重印三十多次,畅销到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乃至纽约、华盛顿、伦敦各大图书公司。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宗教学教授卢找律致函钱先生,说读此书颇受中国文学的熏陶,而更多的收获是领略了大作家的心灵智慧和气度风采。更令人惊讶的是,此书经台湾多位专家学者反复审核评比,在多种文史专著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台湾高中的国文课补充教材,学校为此书制订了课程安排、试卷和测验时间分配表,连续在三个学期内开课讲授,正正规规地考试。这一举措的主要的原因是本书体裁新颖,注重写文学家的精神风采,阐释作品化艰深为生动浅易,用于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的心力,就能掌握丰富而系统的古典文学知识。由此可见台湾教育界不拘一格、注重质量的务实作风,对大陆的人文教育不无启迪。而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已引起海内出版界的注意,几家名牌出版社皆与钱先生协商,争相再版其修订版。结果安徽教育出版社“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版权,于2004年5月同时推出32开普通版本和16开珍藏版本,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名著《国史大纲》中关于民族文化的精辟论述:“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若不然,自古可以无亡国灭种之祸,而悻生之族、偷存之国,将充塞于天壤间也”。《国史大纲》著于抗战期间,在民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关头,钱穆先生发出悲怆的呼号,护持传统,至今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