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通史简编-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终于脱胎而出。《北
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载明:“各缔约国一致认为,对欧洲或北美中的一国或
数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认为是对所有缔约国的进攻;因此,它们一致同意,
发生这种武装进攻时,各缔约国。。将立即单独或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行
动,援助被进攻的一国或数国,必要时,这种行动将包括使用武力。”(11)
该条约由加拿大新任外交部长莱斯特·B·皮尔逊代表加拿大一方签署,4月
29日得到加拿大议会批准。
这样,一向畏惧承担国际义务的加拿大担当起与欧洲盟国生死与共的军
事和经济义务。1954年,加拿大议会批准了重新武装德国并将其接纳于北约
组织的议案。加拿大为这一计划提供了在德国服务的
1个步兵旅和由北约领
导的
12个飞行中队,以及保护北大西洋的
40艘海军舰只。除了这些直接投
入外,加拿大还参与了在西欧修建防御设施,与欧洲伙伴相互提供武器和空
军训练计划。用于此类行动的国防开支高达每年
20亿元,差不多是国家财政
预算总额的一半。
加拿大著名史学家唐纳德·克赖顿对加拿大在冷战中的处境有一个中肯
的评价: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的压力分别落在
12个不
同国家的身上;但在北美,双方实力极不相称的两国同盟的压力却集中在加
拿大一国身上。(12)这就是说冷战时期加拿大的对外政策所承受的是北约和北
美防务条约双重的压力,只能对美国政策亦步亦趋,失去了在外交上的灵活
性。
当然,加拿大政府也并不甘心作美国的附庸,努力争取在美国所允许的
有限空间内有所作为。战后加拿大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也表现于对联合国事务
的积极参与,力图在其中发挥自己作为一个中等国家的作用。针对苏联以否
决权抵制美国操纵联合国的作法,圣劳伦于
1947年
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致开
幕词时指出,全世界将不会无限期地容忍安理会“无所作为,纠纷迭起以致
发生分裂”。民主和爱好和平的国家“说不定要联合起来成立新的组织以争
取更大的安全”。(13)
加拿大政府在联合国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姿态使之较早地卷入了朝鲜问
题。根据
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
3方达成的协议,在打败日本侵略
军以后,苏军将占领三八线以北的朝鲜,美军则占领三八线以南的地区。但
关于朝鲜统一和实施何种政体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后来这一问题提交联
合国解决。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于
1947年成立一个临时委员会,旨在监督
和建立所谓独立统一的朝鲜。加拿大则是这一临时委员会的成员。但当这个
委员会按照美国的意图在三八线以南地区组织单独的选举时,加拿大宣布退
出。尽管有迹象表明加拿政府在这一时期不愿涉足这块美苏冷战的是非之
地,但最终还是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承认了大韩民国的国家地位。
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根据美国所提供的单方面情报,通过一项决议,
谴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南朝鲜的“侵略”,要求北朝鲜部队立即撤
回三八线以北,并号召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为执行这一决议提供支援。加拿大
是这项武断专横的决议的支持者之一。
加拿大之所以参与这一由美国策划的阴谋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身为北
约组织成员,意味着加拿大已把自己绑在了美国反共十字军的战车上。当杜
鲁门下令“美国的空军和海军向韩国政府的部队提供掩护和援助”后,加拿
大已无多少回旋余地,只好随波逐流;其二是美国的冷战宣传通过便利的新
闻媒介直接毒害了加拿大人民,就连对国际事务一贯缺少兴趣的法裔加拿大
人也对美国的欺骗手法深信不疑。参加联合国军的提案轻而易举地在加拿大
议会获得通过。加拿大迅速派遣
3艘驱逐舰和一支加拿大皇家空军部队开往
朝鲜战场。后来又派出
1个旅参加了由美国指挥的地面部队。
加拿大政府在联合国中的姿态和出兵朝鲜的举动进一步伤害了中国人民
的感情。事实上,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加拿大政府已在考虑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问题了。(14)战争爆发后,加拿大完全接受了美国提供的不准确情
报,迅速卷入了这场最终与中国人民为敌的不幸的纷争。甚至在麦克阿瑟的
军队逼近中朝边界,中国被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加拿大政府还仿效
美国的口径,指责中国的正义行动为“侵略”,甚至准备同美国侵略军一道
同中国兵戎相见。直到
1950年
11月
30日杜鲁门威胁要使用包括原子弹在内
的各种武器来赢得战争后,加拿大政府才有所觉悟。英国首相艾德礼亲自飞
往华盛顿来表达欧洲盟国对杜鲁门轻率之举的反对态度,加拿大乘机转而支
持英国的立场。1950年
12月皮尔逊担任了最初成立的停战委员会委员。加
拿大方面尽管认为美国提出的指责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是“不成熟和不明智
的”,但仍投票予以支持。(15)直到在扩张道路上一意孤行的联合国军总司令
麦克阿瑟被撤职,加拿大政府中要求尽快结束战争的想法才占居上风。在后
来时断时续的停战谈判中,圣劳伦和皮尔逊开始强调战争的有限目的,否定
了任何用武力统一朝鲜的企图。
由于初期的盲目热忱,加拿大在朝鲜战争中伤亡
1557人。也许是吸取了
在这场战争中的教训,此后的加拿大外交政策变得较为理智并具有了较强的
独立性。当美国插手东南亚事务并拼凑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后,加拿大政府谨
慎地与其保持着一定距离。皮尔逊一再坚持,加拿大不受美国对台湾义务的
约束。在日内瓦协议通过以后,加拿大政府不顾美国对这一协议心怀不轨,
应邀与印度、波兰一道组成三国监督委员会,以解决印度支那
3国问题。
1954年圣劳伦总理在结束了对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访问之后,在汉城
曾直率地说:“总有一天我们将成为现实主义者,承认中国政府是代表中国
人民的政府。”(16)这一为时尚早的预言自然要触动美国和加拿大右翼势力过
敏的神经。因此一周后圣劳伦赶忙向加拿大议会和报界作出解释。这类迹象
表明,如果不受美国反共教条的束缚,加拿大政府还是愿意同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建立正常关系的。承认中国是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实际需要,在经济上
也会使这个贸易大国受益无穷。然而,由于受到国内外右翼势力的掣肘,加
拿大政府背离了务实的外交传统,在国际事务中唯美国的马首是瞻,由于担
心任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言行都会开罪于美国,
因此,在对待社会主义中国的态度上仍不敢越雷池一步。
统而观之,加拿大在战后积极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加拿大和美国同处一个北美大陆,两次世
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使双方都看到了彼此依存的战略利益。大陆防务成为
加、美两国共同的责任。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建立的防御体系更深
刻地体现了两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风云中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成立于
1940
年的防务常设联席委员会,在战争结束后仍保留下来并得以发展。1947年两
国在协调训练方法和统一设备规格上达成协议。1957年建立了共同空防司令
部,由美国人出任司令,加拿大派驻代办。这种双边体系的不平衡性是显而
易见的,美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占居优势。加拿大不得不承认这
个强大邻邦的领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了所谓“自由世界”
的领袖,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纳入了由美国领导的对共产主义冷战事
业。美国的政策是否明智与有效,关系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危。加拿大
与其他伙伴国对这场事业没有控制权,只能支持与服从美国的领导。加拿大
由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对美国的追随比其他国家更紧,认为美国为了整
个“自由世界”的利益肩负起北约组织的防御任务是一种历史壮举。
其次,两国在经济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加拿大与美国都是偏重于国际贸
易的经济大国。尽管加拿大认为,美国的冷战政策将世界的另一半封锁起来
意味着失去一半的世界市场,但却对美国的政策目标坚信不疑,认为只有遏
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才能保证剩下的国际市场,而没有认真考虑,或者即便考
虑了也无力实行改弦易辙,与社会主义国家达到共处。另外,前文所述加拿
大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性也决定了加拿大的外交取向。
大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性也决定了加拿大的外交取向。
是
20世纪以来新
闻媒介和大众传播的现代化,美国文化向加拿大的迅速渗透导致加拿大文化
美国化倾向越来越强,加拿大人对美国政策的认同也越来越多。进入
20世纪
以来加拿大的迅速开发引来许多美国投资者和冒险家,成为具有美国观念的
加拿大人。这些人有的把持着加拿大的经济命脉,有的跻身于政治舞台,对
加拿大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曾经先后在金和圣劳伦政府中担任过要职的
C·D·豪就是从美国移居加拿大的。
第四,是加拿大承担的国际义务。战时经济的发展与战后繁荣使加拿大
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象一个超前发育而智慧思想尚不成熟的初涉世
事的孩子,处处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美国领导的反共“十字军”运动恰好
为加拿大实现自我表现欲提供了机会,使其卷入多重国际义务之中而难以自
拔,从大陆防务体系到联合国,从北约到科伦坡计划,对美国的政策如影随
形,亦步亦趋,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在朝鲜战争中损兵折
将。
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加拿大的对外政策与美
国的冷战战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美国政府认为必要,它就会把整个大陆
投入到本该美国自己承担的战争风险之中。在杜勒斯反共叫嚣的高潮阶段,
美国提出的改进北部防务的指令是没有商榷余地的。由于担心受到越过北极
的远程导弹的袭击,美国政府提议在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建成一条横贯大陆
的“松树线”雷达网。随后,美加两国又于
1954年决定在远北部建立所谓“远
距离预报线”。前者由美加共同资助但却由美国操纵,后者则全部由美国包
揽,但加拿大保留了最终接管的权利。
总的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加拿大承担的众多国际义务制约着其外
交政策的灵活性,也削弱了他的自卫力量。这个只有
1400万人口的新兴国家
却担负起派兵保卫欧洲的任务。将自己的命运押进了美国为之着魔的险象环
生的赌局。加拿大在军事上的软弱和主权上的让步,是加拿大当局在冷战漩
涡中随波逐流的结果。
五、英联邦中的加拿大
五、英联邦中的加拿大
1947年原来的印度一分为四,缅甸成为独立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锡
兰虽然仍与联邦体保持联系,但在国际地位上与独立国家并无二致,除了经
济上的联系外,旧有的依附关系已极为松弛。1949年
4月爱尔兰从英联邦中
分离出去并宣布独立。1957年,加纳和马来亚成为英联邦中的新成员。这些
变化表明,作为联邦纽带的种族联系已逐步为新的国家联合形式所取代。“英
联邦”已潜移默化为“国家联合体”,已往习惯于使用的“自治领”等字眼
也不复应用。更为重要的是,1926年贝尔福公报中强调的“共同王尊”(monCrown)也不再是联邦团体的象征。印度在宣布独立后,采用了共和制政府;
巴基斯坦和锡兰也作出了类似的选择;南非也产生了这种倾向。1949年英联
邦国家总理会议上解决了如何使那些采用共和制的国家仍保持与联邦之间的
联系问题。联邦中其他成员承认印度是一个主权和独立的共和国,印度则接
受“国王为独立各成员国自由联合的象征和全体国民的元首”。这样,各成
员国之间进行“自由结合”的同时勿需保持“出自共同忠诚的团结”,共同
的王尊已不复存在,主权掌握在各成员国自己手中。此外,在圣劳伦的努力
下,加拿大公民身份得到确立,上诉伦敦枢密院的法律程序被废除,加拿大
与英国关系上的人为束缚正逐渐被挣脱。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使英联邦各国第一次在国际政治中公开分
裂。在这次事件中,美国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笼络第三世界国家,
给入侵埃及的英、法两国施加压力。加拿大政府一方面为了在世界上树立独
立的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受了美国的指使,积极参与在有关国家之间的
斡旋,并联合英联邦中非白人成员国,迫使英国从埃及撤兵。外交部长莱斯
特·皮尔逊在联合国中策划组织起第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以平息这次地
区性冲突。他本人也因在这次事件中作出的努力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金。苏
伊士运河事件足以说明战后加拿大自由党政府在加、美、英三角关系中采取
了倾向于美国的立场。
加拿大在与联邦其他成员国的联系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传统的纽带尽
管已经松弛,但并未彻底斩断。1957年伊利莎白女王访问渥太华,并在那里
以女王身份召开了加拿大议会。另一方面,加拿大又以积极的姿态与亚洲新
独立国家发展关系。加拿大总理圣劳伦和卫生部长保罗·马丁先后于
1954
年和
1956年访问了亚洲诸邦友,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与这些新国家之间的联
系。
加拿大加强同英联邦中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同美国的“第四点计划”
是并行不悖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认为,东西方之间的贫富差距是导
致共产主义蔓延的根本原因。因此在
50年代美国同加拿大等国发起了对处于
两大阵营之外的贫困地区的援助计划。在美国的指导下,联合国也开展了一
些类似的援助和开发活动。1950年联合国发起一项针对不发达成员国的技术
援助计划,到
1955年,加拿大已承担其总开支中的
180万元,在捐助者中居
第三位。与此同时,印度也推出一项规模过大的开发计划,如无外援,势难
实行。于是英联邦各国外长齐集科伦坡,商讨援印方案,制订了所谓“科伦
坡计划”。该计划最初设想在
6年内提供
52亿美元的援助额。但参与者的范
围很快超出了英联邦,援助对象也扩大到东南亚。美国以其“第四点计划”
在其中唱起了主角。在整个计划中,加拿大所提供的援助仅次于美国,居第
二位,但加拿大所提供的现金却在全体授援国中居于第一位,由最初的每年
2500万元增加到后来的每年
3500万元。这些基金所支持的项目包括巴基斯
坦的水泥厂,印度的核反应堆,几个国家的水电、灌溉及运输开发计划。
加拿大对以英联邦成员国为主的第三世界国的外援活动,既改善了同这
些受援国之间的关系,又加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同时也适应了美国冷战战
略的需要。
六、纽芬兰加入与联邦政治
六、纽芬兰加入与联邦政治
从。。 1864年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