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第17章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17章

小说: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极亲爱的眷属难离,难离仍得要离;或对其他最极友爱的朋翼难分,难分仍得
要分;或对其现实生命体不愿放弃,不愿放弃亦得放弃,再加上临命终时,备受
种种的忧苦,所以死苦是相当惨重的!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
        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
        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

    以身心说:我们的一颗心,看似属于自己,而实无有一定的主宰,亦即自己
丝毫做不得主,所以说:“心无常主”。为什么会如此?因它常随境转,攀缘六
尘境界,时时刻刻的在东奔西驰,不是心猿意马,就是妄想纷飞;好似做生意的
人,出外贸易,处处奔走,没有一时一刻的暂息,所以说:“类商贾而处处奔驰”。
严格说来,吾人的一念心,实在难以驾驭,完全不听招呼。不说是通常的人,即
平时对佛法有相当修持的人,想要把心一直系于一处,亦是不容易做到的。不过
两者之间亦略有所区别:通常一般对佛法没有涉猎过的人,他(她)们对自己的
心是蒙然不知的,而曾在佛法上用过工夫的人,就可发现这颗心的如同野马,无
法予以驯服的。你要它停在这个境界上,它非要跑到那个境界上去,你要它就留
在那个境界上,它却又飞回这个境界上来,真如商人为了商务利益,到处劳碌奔
波不息,没有片刻得以安定的。

    再说我们这个身体,亦不能永远保持定形,如说于所得身不可保信,因为不
断的舍身,就不断的改变身形。且以人类来说:今生是个人形,来生未必是人。
人是立体直行的,改头换面以后,可能成为横行的旁生。即或来生仍旧重来人间
做人,但又未必能保持今生或男或女的原来性别。换句话说:原来是男性的,可
能变易而为女性,原来是女性的,可能变易成为男性。若以六道轮回来说,更未
必能保持人的身形,或上升而为天身,或下堕而为龙身、虎身等,同样是改形易
报的。所以说:“身无定形”。如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忽而是高楼大厦,忽而是
蓬门荜户,时时总在搬动,不得常住在同一房屋中,所以说:“似房屋而频频迁
徙”。频频,是常常的意思。

    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轮转中,所受生死,不知经过几千万遍,每受一次生
死,就换一次身形,所换身形,当然也就不知有了多少。如将三千大千世界,磨
成一粒粒的微细尘沙,然后再以一粒微尘之点洒下,将所有尘点都逐一洒完,诸
位想想,如是尘点,当然是很多的,就以这么多的尘点来推算,一个尘点一个身
体,也难以穷究我们在六道中往返的身体之多少。所以说:“大千尘点,难穷往
返之身”。再以四大海的水量来说,一点一滴的水份,其数之多,也不是我人所
能测算得出的。当知众生从无始来,舍身受身,往返六道,生离死别,所流下的
伤心之泪,其泪水较之四大海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本没有哪个能算出其泪
水多少的。所以说:“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

    峨峨,是高耸貌,形容山的崇高。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流转中,生了又死,
死了又生,每受一次生死,就留一堆尸骨,如果将这尸骨堆积起来,可以超过那
最高的山,所以说:“峨峨积骨,过彼崇山”。依佛经说:在我们现所居住的这
个世界,其所最高的山,无过于须弥山,亦即一般说的喜马拉雅山,此山的确没
有一山可以比得上其高的,但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尸骨,堆积起来可以超过须弥山。
诸位想一想看:我们所受生死之身,如何众多?莽莽,是草盛貌,形容草的众多。
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流转,每经一番生死,即有一个尸体,其生生世世横倒
下来的尸体,当比大地还要多,如果一个个的尸体排列起来,尽大地亦容不了,
所以说:“莽莽横尸,多于大地”。

    如上所说的种种事实和情形,都是佛在经中明白告诉我们的,为佛弟子的我
们,听了佛陀的这些开示,当然会由衷的信受。然而世间一般的人,多是愚痴无
知的,特别是注重眼前事实的科学研究者,不论做什么,都要有事实证明,才肯
相信,而不求在理论上加以推想。在这世界上的各个宗教及各种思想,除非断灭
论者,没有不信生死流转的,没有不信六道轮回的,没有不信三世因果的。因为
这也是世间的事实,我们虽看不见,但在佛菩萨的眼光中,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佛以其所见的事实,如实的讲给我们听,绝对不是欺骗我们的。一“向”以来,
假“使不闻佛”的“语”言教导,试问“此事谁见谁闻”,设若从来“未睹佛经”,
试问“此理焉知焉觉”?是以闻佛语阅佛经的人,对佛所说如上的一切,不能不
承认是真实不虚的,更不能不深信不疑。


      【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
        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
        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

    众生在生死中流转不息,根本不出无明与贪爱的两大动力在推动,如说:“
于无始生死,无明所覆,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又说“无明为
父,贪爱为母”,共成此有情的苦命儿。所以众生从无始来,任凭经过多少生死,
而实全由贪痴所致。贪痴两根绳索不断,生死永远不能了脱,因而要想了生脱死,
首要而唯一的课题,是运用智慧刀,斩断贪痴绳索,以解放被束缚的身心。假如
我们现在对生死轮回深信不疑,而仍如过去那样的贪恋世间的一切,或仍旧像以
前一样的痴迷不悟,那就大错特错,所以说:“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则
问题就重大。怎样重大?“只恐”要经“万劫千生,一错百错”的难以出离这生
死的牢狱了。以做人说,一错再错,前途是不堪设想,何况生死大事?怎可一错
百错?我们不想出离生死便罢,如果真的想要出离生死,就要步步踏实的依照佛
法去做,以期解决生死的根本,设若仍然一错再错甚至百错,你怎么能跳出生死
轮回?

    经中常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如爪上尘的“人身”,
是“难得而易失”的,必须紧紧的抓住这一生的人身,利用这难得的人身来修学
佛法。假定不是如此,等到失去这可贵的人身,任你怎样追悔也来不及了,所谓: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就是这个意思。现有这个人身,似乎不觉希奇,到了
人身失去,你就知道这仍是很可贵的,所以应该好好保持这个人身。不但宝贵的
人身难得,就是良好的机缘亦难遇,因而在这世间做人,更应把握大好时光,尤
其是良时,更应珍惜它。实际说来,时间的本质,没有什么良与不良的差别,其
差别在于我们能否善加运用而已。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如能好好的利用时间,那
时间就受我所支配,当知善用时间,时间就成良时。不然,让时间在我们面前,
悄悄的溜了过去,则一生的大好时光,就将被我们糟蹋殆尽。

    本文说良时,还含有一特殊的意义,即本来没有听闻佛法的我们,如今幸能
碰到听闻佛法的机缘,而此闻法机缘就是良时,应知它的可贵而予以重视。当知
“光阴一去不复返”,要想追回来是不可能的。诚如古代伊朗一位学者说:“时
间逝去不可追,机会错过不可追”,这实在是至理名言,值得我们重视的。所以
在这世间做人,不但应珍惜光阴,且还要重视机缘,尤其对人生有莫大转折点的
良好时机,更应不可忽视。文中说的“良时易往而难追”,正是指此。

    “道路冥冥”,指死后的九泉路上,是杳杳冥冥的昏暗无光。且一旦堕入了
恶趣,要想再回复到人身,那将是遥遥无期,不知要经过多少时间,所以说:
“别离长久”。生前不管是怎样的恩恩爱爱,到此都将完全成空,根本是就什么
都不是你所有的了。同时,你不堕入三恶道便罢,如堕入了三恶道,其所有一切
痛苦,还当自己去承受。所以说:“三途恶报,还自受之”。所受三途恶报的痛
苦程度,不是人间语言可以表达的。且你所受的那痛苦,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得
了,即使大慈大悲的佛陀,怎样有心代你受苦,结果仍是代替不了的。当知佛力
固然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亦复不可思议,所以佛也难以救拔。大力的佛陀,尚且
不能代替,更有什么人可以相代?所以说:“痛不可言,谁当相代”?

    自作自受,“兴言及此”,我人“能不寒心”而有所警惕吗?真的什么都可
能有人相代,唯有痛苦,特别是生死大苦,绝对无人可以替代的。狮子峰和尚对
这有痛切的教诫道:“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生
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何岸,
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此尽皆凄惨”!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
        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关于生死苦,省庵大师在前,已为我们详析。现在大师再为勉励我们,希望
我们出离生死苦海。“是故”两字,是承上启下之词。谓因生死有如是苦患之故,
在生死中流转的我们,得遇远离生死的法门,“宜应”怎样的来截“断”生生不
已的“生死”狂“流”,而求“出”离“爱欲”的苦“海”。生死之流,怎样始
能截断?唯有修学如来的正道,运用这个正道堤防,来堵塞生死狂流的奔放。爱
欲之海,怎样始能出离?唯有驾驶般若的舟航,运用这个般若舟航,将我人运出
爱欲的苦海。如是,不但使自己得利益,亦复令众生得利益,所以说:“自他兼
济”。不但使自己出生死的此岸,登涅槃的彼岸,亦复令诸众生,出生死的此岸,
登涅槃的彼岸,所以说:“彼岸同登”。自他兼济也好,彼岸同登也好,都要运
用智慧的观照,照了一切诸法的本性空寂,不再颠倒痴迷,不再爱着诸法,自然
就可断生死流,出爱欲海了。是以旷劫以来所欲建立的功勋,无有超过这样殊胜
而崇高的功勋,而此“旷劫”莫大“殊勋”,不是在于别处,即“在此”念生死
苦的伟大“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六种因缘也”。


⑺尊重己灵发菩提心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
        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七种因缘,亦即尊重己灵发菩提心。“云何尊重己灵”?
这是征问。己灵,依文直解,就是人人各自所有的性灵。如从深一层的意义来说,
就是佛法中所说众生本具的佛性。根据大乘佛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根
据小乘佛法说:“一切众生有解脱分”。人人既有解脱分,又各具本有佛性,怎
能不自我尊重?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而又能自尊自重的话,那就不应该自暴自
弃的自甘堕落。

    当知“我”人“现前”的“一”念“心”,并不是虚妄分别的妄想心,而是
灵灵不昧,了了常知的清净真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所有妙净明心,是“无二
无别”的。既是心佛无有差别,理应“彼既丈夫我亦尔”才对,“云何”释迦
“世尊”于“无量劫来”,已“早成”等“正觉”,“而我等”却在“昏迷颠倒”
中,“尚做”一个苦恼的“凡夫”?这不是感到很惭愧吗?可是在此有个问题需
要解决的,即我们既是苦恼凡夫,为什么又说与佛无二无别?这可用天台家的六
即佛来解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的释迦如来是究竟佛,自从无始直至今日尚沉沦
在生死苦海中的颠倒凡夫所以亦称为佛,那是约理即佛说的。

    我们既是理即佛,当然不过在理性上与佛相等。如我现在向诸位说:“你们
都是佛”,诸位是不是就是佛?当然还是凡夫不是佛。既是凡夫又为什么要称诸
位是佛?诸位听说自己是佛,已不是理即佛而跃升于名字即佛了,但亦不过是名
字即佛而已,离开究竟即佛还差得很远。从此更进一步,必须经过观行、相似、
分证的各个阶段,然后到达究竟即佛的果位,才真正的与佛平等。所以这里说的
与佛无二无别的平等,是约理性的意义上说,若以功行及时间来说,我们与佛有
着天渊之别,根本没有比较的余地。不要一听到说是佛,就以为自己真的是佛。

    凡夫之所以昏迷颠倒,除了不肯自信具有佛性外,其他如无常计常,无我计
我,不净计净,非乐计乐等,亦属昏迷颠倒。还有如第六因缘中说的以怨为亲,
以亲为怨等等,同是昏迷颠倒。总之,凡夫的颠倒,不一而足,说不能尽。所以,
我们如真能体认到在生死沉沦中的苦楚,而对无量劫前早已成佛的佛陀,午夜梦
回时,扪心想一想,当会痛哭流涕,滂沱不已!昏迷颠倒的凡夫,不但还没有成
佛,且被生死紧紧的系缚着不得解脱,致劳释迦世尊不得不倒驾慈航示现人间,
苦口婆心的为度化我们而说法。如简单的说:佛与凡夫的区别,只在悟与迷上,
觉悟即是佛,痴迷即凡夫。如今,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旨在求得转迷开悟而已。


      【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
        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
        可耻?】

    此文仍以凡圣对照而说:“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
神通,是变化自在义。如经中说的“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履地如水”,
就是显示神通的变化无穷,自在无碍,而这自在无碍不是解脱是什么?因为解脱
的意义,亦即不受任何阻碍与束缚的。所以无量神通,就是佛陀三德中的解脱德,
而解脱德是对照凡夫业障系缚说的。

    又佛世尊具有无量智慧,智慧即般若,是佛三德中的般若德。凡夫因有烦恼
的盖覆,般若智慧没有办法现前,一旦消除了盖覆的烦恼,般若智慧立刻现前。
因为如此,所以般若德是对照凡夫烦恼障而说的。讲到佛的智慧,主要的有两种,
就是权实二智。权智是照事的,而事无不周遍;实智是照理的,而理无不明彻。
二者皆属般若德。

    又佛具有无量功德庄严,即以种种功德,庄严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是由无量
功德之所庄严的,所以这是佛陀三德中的法身德。众生既具佛性,当亦具有法身,
但众生分上的法身,如天台家说的是素法身。素即朴素无华的意思。凡夫本具法
身,因为没有种种修德去点缀庄严,所以特别显得那么朴素,倘若经过无量功德
之所庄严,那就如同如来所成就的法身。

    反过来看看,“而我等”众生,不但没有无量神通,“则但有无量业系”;
不但没有无量智慧,而所有的只是无量“烦恼”;不但没有无量功德庄严,而所
有的只是无量“生死缠缚”。业系烦恼、生死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