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第5章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5章

小说: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指无上佛乘,一佛乘以成佛为最高的目的。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场讲,三乘是不
究竟的,唯一佛乘是究竟的。佛乘或如来乘,又是对菩萨乘说,如通俗的说,菩
萨乘与如来乘,都可称为大乘,经中所以有时称为菩萨乘,有时称为如来乘,亦
还有些分别的:菩萨乘是约因位说的,如来乘是约果位说的。我们修学佛法,希
望未来成佛,而如来乘就是修学的最后目标。但如来是由修学菩萨成的,没有一
尊佛不经过菩萨道的修学,而得成为最高佛陀的。因此,菩萨乘,是约发了菩萨
心的人,在因中修菩萨行,一步一步向佛果前进说的;而如来乘是约我们已经到
达的目标说的。菩萨乘是因,如来乘是果,世间有着因果的关系。不论是菩萨乘,
抑或是如来乘,当你想要走上这条菩提大道时,首先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
发菩萨愿。发菩萨愿,不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还不能马虎拖延。普通人大
都有种通病,就是拖延,什么事情都喜欢推到明日。殊不知明日是过不完的,过
了一个明日,又是一个明日,试问推到哪个明日为止?所以我国有四句话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事事待明日,吾生已蹉跎”!所以我们不但要发菩
提心,而且要赶快发菩提心,立刻发菩提心,不可留待明日。如果老是明日复明
日,过了无数个明日,人已经老迈了,甚至快入土了,到那时,不说不可能发菩
提心,即使想发菩提心,已是为时太晚!因此,省庵大师劝勉我们说:不可缓也。
真的,我们什么都可慢慢来,唯有学佛,特别是大乘法,发菩提心,绝对不可慢
慢来,要立刻开始,时间是不等待我们的。


二、心愿为立行标准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
        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以上,已将心愿在修行上的重要性,略为说明;以下,再从心愿的差别行相,
指出修行的标准。发心,在前文题中已经说过,用的范围是很广的,不论做什么
事,都可用发心两字,而且是不简善恶。

    如发心趋求菩提,叫做发菩提心;如发心厌离世间,叫做发厌离心;如现在
正值冬令时节,很多贫苦的人们,在这寒冷冬天里,饥寒交迫,与生存搏斗,我
们佛教徒是慈悲的,见到这种悲苦的景象,就想发心给予救济,这可叫做发冬令
救济心,所以发心的范围是很广的。发心是如此,立愿也如此。从世法上好的方
面说:有人立愿从商,而以牟利为其宗旨;有人立愿做大官。立愿与立志,大致
是相同的。记得中山先生曾经说过:“要立志做大事,勿立志做大官”。可是,
世人立志做官的很多,立志做大事的却不多见。所以,立愿也是各各不同的。如
从佛法方面来讲:发心立愿的相状,同样是很多的。因此,省庵大师说:“然心
愿差别,其相乃多”,是即表示发心立愿的相状,是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的。

    发心立愿的相状,既然是有这么多,那我们要发心立愿,究竟发什么心立什
么愿?自然是个问题。为此,省庵大师特别为我们指陈出来,让我们本此而知有
所趋向,所以说:“若不指陈,如何趋向”?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指示。不过这
样的指陈,在佛法的熏陶上,如没有相当工夫与认识,是很不容易指陈心愿行相
差别的,所以能将心愿差别,正确的指示出来的,还有赖于真正的善知识。假如
没有这样一位大善知识,为我们指陈出心愿行相的差别,那我们是就真的不知应
怎样的发心立愿了。当知所谓发心立愿,必定有个趋向目标,设若不把心愿行相
指陈出来,那就要东碰西撞的茫无目标了。省庵大师是位高明的大善知识,对于
发心立愿的差别行相,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所以他老很慈悲的说:“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略言是对广说讲的:广说心愿行相,那是很多很多的,在这篇短文
中,自不能详为指出,只好略略的说出几种。大师略为指陈的心愿行“相有其八”
种,哪八种呢?就是“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的八种。而这发
心立愿的八大行相,归纳起来共为四对:就是邪正一对,真伪一对,大小一对,
偏圆一对。在这四对中,是对两类人说的:邪正与真伪的两对,是对世间凡夫说
的;大小与偏圆的两对,是对出世圣者说的。然不论对凡夫或对圣者说,其目的
是为我人指示修行的标准。在此,我们亦可得到一个启示,就是发心立愿,虽是
任何人都可做到,但必须得善知识的指陈。从善知识的指陈中发心立愿,固可向
着正确的目标迈进,设遇邪师恶友,教你发心立愿,那你不特没有正确的目标可
以趋向,而且你的前途是很危险的,所以这点不可不特别注意。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上面将发心立愿的八种行相指陈出来,但还没有加以解释。究竟什么是“邪”?
什么是“正”?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什么是“偏”?什么是“圆”?必须再为说明,方能使人知所取舍,所以特再征
问。以下就是解释这八种行相的。

    我常常说:佛教说的发心,就是一般说的动机。动机的纯正与否,对你的前
途,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动机是伪曲而不正当的,那你所立的愿亦必是邪伪。发
心立愿既然都是邪伪,那你的行为自亦是乖僻的,而结果当然也不会好的。可是
现在一般发心立愿的人,真正为了生死得解脱的,可说少之又少,大都是发心不
正立愿邪曲的。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
        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在八种发心立愿中,现在先讲第一种邪心邪愿之相。大师告诉我们说:“世”
间“有”一类修“行人”,虽说知道发心修行,但他们“一向”以来的“修行”,
只知这样的去修,根本“不”知道怎样的去探“究自心”。一个真正修学佛法的
人,最重要的是修心,所以在佛经中,有时称修行为修心。在整个佛法中,虽不
能说全部是属唯心论思想,但在大体上说,佛法是重视心的。所以永明延寿禅师
在所著的宗镜录上说:“千经万论,悉明唯心”。记得过去我曾说过:一般人总
自以为了不起,而实际上却是可怜得很。为什么?不说别的,单就我们自己这念
心说,不说认不清它,亦控制不了它。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了不起?诸位不妨一
试,看看自己能不能控制这一念心?吾人的一念心,终日心猿意马,时而奔向东,
时而奔向西,从不听我们指挥和控制的。既不能控制它,当然亦不认识它。如我
人平时动的一念心,明明是向恶的方面走的,自还以为是存的好心,这不是普遍
存在的一种现象吗?所以佛陀老早告诉修学佛法的人,要时刻参究自己的这念心。
当我们在修行时,应常这样自问:现前这念心究竟是什么?是在内在外抑在中间?
是善是恶抑是无记?修学佛法的人,所以用功办道,无非是要参究自心,真把自
心参究到家时,那就可说大事已毕,一切获得圆满成功。

    所可惜的是,就是现在一般发心修行的人,尽管天天在修行,日日在办道,
但始终没有能把自心参究得清楚,亦始终没有认识自心究竟是什么?这才所以没
有达到修行办道的目的。吾人的自心从无始以来,是否如现时这样虚妄分别?在
这虚妄分别心的内在,是否还有一个无分别心在?在修行时,应该这样参究。如
能长期的这样摸索,这样参究,一旦豁然贯通,找到自己的主人翁,见到自己的
本来面目,那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世有一般修行人,不但不能这样的参究自心,
而且“但知外务”。所谓外务,下面还要分别解说,现在总括的说一句,就是使
自己的这念心向外奔驰,追逐东西,无法收摄。正因为这念心整日间没有一刹那
不向外奔跑,所以修行始终不得相应。

    但知外务的现前一念心,其所外务的对象,说来当然是很多的,现在扼要的
说几点于下:“或求利养”,这是外务的第一个对象。利养,就是财利供养。劝
发菩提心文,主要是对出家人讲的。吾人舍弃世俗财物而出家,到寺庙中来过出
家的生活,生活所需的一切,是靠外来的供养以维持的。站在佛法的立场讲:原
来是有一分修行,必然就会感应一分供养,问题就在看你,是否老实修行,老实
修行办道,不愁没有供养。但事实上,多数出家人,仍怀着一份畏惧心理,深恐
自己的供养会间断,于是不断的向外追求利养,以期滋养自己的生命,维持日常
的生活。佛在世时以及现在南传佛教国家,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以维持生活的,
根本不要储存财物。但佛教传来中国,受到中国家庭本位的影响,出家众过着寺
庙生活,托钵制度不能实行。可是有了寺庙,就如有了家庭,不免需要储蓄道粮,
以备生活不时之需,于是种种流弊因此发生。你也为利养而追求,我也为利养而
追求,有时在利养的对象上碰到头,甚至发生如世俗所有的争夺战,由于利养争
夺战的展开,进而必然走上你破坏我我破坏你的一条路线,以致搞得佛教内在,
不得清净!

    “或好名闻”,这是外务的第二个对象。名闻,就是名称远闻,亦即普通说
的名誉。名誉为人的第二生命,一个人有了好的名誉,不但可以与人相处得很融
洽,而且在立身处世方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我人要做一件什么事情,
是否可以获得美满的成功,这完全看你的平时名誉如何为定。因此,做人应当建
立一个很好的声誉,这本没有什么不对的。但做一个出家的修行者,如何精进用
功修行,这本是出家人的分内事,用不着常常挂在口头上宣扬,更用不着常常以
此来标榜自己,你如真的是为己躬大事而修行,别人会看得清清楚楚的,知道你
确是一个老实的修行人。可是从事实去看,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就是有很多
发心修行的人,专门喜欢炫耀自己的工夫如何,以便别人知道他的怎样修行。揆
其原因和目的,无非是想博得他人的赞美,而使自己的名闻传扬开去,这就是贪
求好的名闻。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既不应求利养,亦不应好名闻,因为这与修行
是不相应的。所以凡是真实修行的,大都躲在深山中,不愿为人知道的。

    “或贪现世欲乐”,这是外务的第三个对象。依佛法说:真正修行,必要呵
斥五欲。如对现世欲乐,不能呵斥厌离,反而有所贪着,那你修行绝对是修不上
路的。当知色声香味触的现前五欲之乐,有股很大的力量,常常迷惑世间的一般
俗人,使你对它生起深深的爱着。殊不知你现在贪着了它,却成为未来地狱的五
条根。因为我人一旦得到这五欲,那就只有一天天的陷入五欲的深坑中,如火益
薪,其焰更加炽盛。说老实话:吾人于无量劫来,常处六道轮回中,生死不能度
脱,就是因为贪着现前五欲之乐。诸佛告诉我们说:任何一个佛法行者,欲想舍
迷途而登觉岸,转烦恼而成菩提,唯一的办法,就是舍弃五欲。所以不论在家出
家,如要真正发心修行,对于世间的现前欲乐,应该看得很淡的,不应对它有所
贪着或追求。假定仍然有所贪求,那你现前的一念心,自然活跃在五欲境界上,
时而奔向眼所见的好色,时而奔向耳所听的好声,乃至时而奔向身所受的好触。
在此情形下,你的一念心,怎能安放在所观的对象上,如实的修行?所以贪求现
世欲乐,是使令心向外驰务的一大动力。

    “或望未来果报”,这是外务的第四对象。修学佛法的真正目的,自然是为
了生死得解脱,不应有任何其他希求的,更不应该希望未来的福乐果报如何。可
是多数修行人,特别是在家修行人,往往以求未来的福乐果报而学佛修行,这实
在是错误的。要知指望未来的果报比现世好,纵然为你求得,但你仍然在生死轮
回中,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试问这样修行,究有什么意义?而且如是发心,由
于一心指望未来果报,时刻盘算未来福乐,那你的一念心自然外务,不能如法的
安住佛法的境界上修行了。所以或望未来果报发心修行,同样是要不得的。“如
是发心,名之为邪”,这是总结。如是像上所说这种种发心,就是发的邪心。以
此邪心而立的种种志愿,亦是立的邪愿。依正确的佛法说,与其这样的发心立愿,
倒不如不发心不立愿,因这不但与佛法决不相应,而且对自己有害无益的。所以
证知:不论何人,发心立愿,如不依于正理,不循正轨而行,贪求世间的利养,
爱好世间的名闻,染着现前的欲乐,希望未来的果报,都不得名为真正发心立愿,
只可说是邪心邪愿。

    讲到这里,不得不顺便谈谈,世间流行的旁门左道,所有发心立愿,都是邪
心邪愿,值得每个正信佛子,加以密切留意辨别,如果误入这些邪教,那对自己
有百害而无一利。告诉诸位:在这末法时代,邪师邪教,的确是很多的,稍为一
不留心,就误堕入其中。楞严经说:“佛灭度后,末法之时,邪师说法,如恒河
沙,令真修行,总为魔眷”。想一想看,这是多么可怕?印光大师在显正辨误一
文中也说:“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如先天、大道、普度、同善、无为、长
生、弥勒、大乘、龙华各种教门,皆是邪道,皆不值得崇奉。但最可恶的,就是
这些附佛法的外道,假托佛门,诱聚徒众,造作非法,诳惑无知,入于外道,误
投邪径,不知者还以为是正法哩!

    在这些附佛法的外道中,姑以同善社来说:任何一个入社的人,在其最初求
道时,首先要由什么教授,临时替他敬请圣佛仙真临坛,并且要求道的人,自己
在杯中拈一纸阄,得到一个准字,方许可他入社。既然许他入社,还要叫做发誓,
不得将教中传授的密语,告知任何未入教的人,就是父子母女夫妇兄弟之间,亦
不得妄说,如违自己的誓言,或愿被雷击,或愿遭火焚,或愿遭水溺,或愿受到
任何不正当的死亡。像这样的发心立愿,就是前面所说的邪心邪愿。不唯同善社
如此,所有左道旁门,都是这样诡秘的。像这样的不正当的教门,值得我们去学
习及信奉吗?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其非其妄,不与之接近的。我们是奉行正
法的佛弟子,怎可随其邪说而转?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
        心,名之为正。】

    邪相发心已经讲完,现在续讲正确发心。这所讲的发心与上所讲的发心,刚
刚相反:前者以贪求利养,好乐名闻为出发,后者“既不”贪“求利养”,又不
好乐“名闻”;前者以求现世欲乐及未来果报为出发,后者既“不贪”求现世
“欲乐”,又不希求未来“果报”,一心一意的,“唯为生死,为菩提”而发心
修行。“如是发心,名之为正”。为了生脱死而发心,粗看起来,好似但为个己
的解脱,然而切实说来,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