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此八”种之“中”,究竟是属那种?是“邪”的还是“正”的?是“真”的还
是“伪”的?是“大”的还是“小”的?是“偏”的还是“圆”的?这只要反问自
己,立刻就会明白的。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
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怎样叫做“去取”?真正发菩提心的行者,对于邪心、伪心、小心、偏心,必
须毫无保留的去掉。“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正是指此。反过来说:对
于正心、真心、大心、圆心,必须无条件的采取而发。所谓“取正、取真、取大、
取圆”,正是指此。唯有在去取间,“如此发”菩提“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
提心”。
〖乙正说〗
一、略标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
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
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
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
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本文的绪说,已经讲完;本文的正说,现在来讲。所谓正说,就是正式的说
明发菩提心的因缘,亦即告诉我们以何因缘发菩提心。以佛法说,不论做什么,
都有其因缘,具备了因缘,然后才可做成你所要做的什么。发菩提心,自亦缺少
不了因缘,如果没有因缘,不会发菩提心。
在未解说发心因缘之前,先来赞叹一下菩提心的殊胜。初二句是赞叹菩提心,
次二句是说菩提心要因缘才得生起。“此菩提心,诸善中王”。王是自由自在的
意思。如古代的国王,能自由自在的统治国家的一切,没有谁能超过国王的权力,
所以称王。菩提心在一切善法中,的确具有自由自在义,没有一个善法可以超过
它,因此称王。其所以称之为王,是约它特别殊胜的意义说。在世间的一切善法
中,要以菩提心的这一善法,为最殊胜最高超的。诸善,不用说,是包含着很多
善的,然而,大体上可分为世间善法与出世间善法。善法虽说很多,但当我们发
了菩提心后,一切善法无不为这菩提心之所统摄。换句话说:菩提心能领导一切
善法,而一切善法却不能领导菩提心。是即菩提心为诸善中王的意义。在大乘经
典中,常说到菩提心是由大悲心所触发的,因此二者有着密切而不可分离的关系。
观音大士一次曾向佛陀这样表白过:一个菩萨行者,不必广修一切法门,只要修
学大悲法门,其他一切法门都将随大悲心而转。因为你能抱持一念大悲心以等视
众生,由于大悲心的驱使,一切善法自然跟着而来。以布施说:如果具有大悲心,
纵然自身很困难,但因抵抗不住大悲的动力,使你自然而然的去实践布施这一善
法。再以持戒来说:假如具有大悲心,看到众生的苦痛不已,你自然就会守持不
杀生、不偷盗等戒。以忍辱来说亦然,你如具有大悲心,即使蒙受众生的凌辱,
或遭遇重重的打击,可是因悲心的在抱,那你就能容忍这些凌辱与打击。可见一
切善法,都是随逐大悲心而转的。如果不是大悲菩提心,纵然能修善法,也是狭
小而不广泛的,是间断而不常恒的。本此可以了解,菩提心在一切善法中,是能
率领群善的领导者,一切善法莫不在菩提心的统领下而得完成,所以称为诸善中
王。
“必有因缘,方得发起”,是表示菩提心的发起,并非是无因无缘的。“法
不孤起,仗境方生”,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两句话。一切事事物物的生起,必各有
其条件,而这有主要的条件与次要的条件之分,以此主要与次要的因素配合,然
后一切事物方得生起。这主要与次要的条件,在佛法说,就是因缘。因是菩提种
子,如不具有菩提种子,即使遇到外缘,亦不会发菩提心。由于内在具有菩提种
子,一旦与外缘接触,立即就发起菩提心来。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更可
知道发菩提心的因缘不可缺少。
讲到发菩提心的因缘,自然是很多的,如要一一的说出来,事实是属不可能
的。省庵大师为此,特简括的提示十种,所以说:“今言因缘,略有十种”。在
这十种因缘中,前五种是属外在的因缘,后五种是属内在的因缘。“何等为十?”
这是徵问。以下就列出十种因缘,而这十种因缘,是有其必然次第而不容有所混
乱颠倒的。
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不论是在家出家的,最重要的莫过于时常思念佛陀所给
与我们的深恩重德而思有以报答,所以“一者念佛重恩故”发菩提心列为第一。
要报佛恩,当然是要运用我们的生命体,而这生命体是由父母赐给我们的,
对于父母的恩德,自亦不能不报,所以“二者念父母恩故”发菩提心列为第二。
吾人的生命体,虽由父母而来,但能得到各种知识,乃至了解一些佛法,都
由师长教导而来,假定不是这样,你将一无所知,所以“三者念师长恩故”发菩
提心列为第三。
以出家学佛者说,父母生我,师长教我,固然不错,如没有施主的财物供养,
就不能安心办道,住持佛法,度化众生,是以出家学佛者,必须还要时时刻刻念
施主恩,所以“四者念施主恩故”发菩提心列为第四。
人与人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世界人类交织成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网。
众生,似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从无始以迄于今的长时间来看,同样有着亲属
的关系,所以“五者念众生恩故”发菩提心列为第五。
如上所说的念五种恩,是修学佛法者所应具有的观念。但修学佛法的终极目
的,是为了脱生死的大苦,假定不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那又何必学佛?学佛又
有何意义?所以“六者念生死苦故”发菩提心列为第六。
了解生死是一大苦,而想解决这大苦时,必须尊重己灵,就是自己尊重自己。
假如一个人不尊重己灵,那他在世间就会造作种种罪愆,为人不善,怎么能够了
脱生死?所以“七者尊重己灵故”发菩提心列为第七。
尊重己灵为的是出离生死,要出离生死苦,还得如法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
要得顺遂无碍的前进,必须忏除业障。因为业障是修行道路上的大障碍,必须予
以忏除,所以“八者忏悔业障故”发菩提心列为第八。
在这恶浊的世间修行,障道的因缘是很多的,如欲获得理想的清净环境,顺
利的了脱生死,并且还学得很多的度生方便,这唯有求生净土。因为在净土中最
易修行的,所以“九者求生净土故”发菩提心列为第九。
在未去到净土之前,如了解到佛法,不但对自身有利益,且对人类有利益,
甚至对三界五趣中的一切众生有利益,那就必须努力,使如来的正法,得永恒的
住在世间,所以“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发菩提心列为第十。
以上十种因缘,看是各自独立,实则有着互相连锁的关系,不容我们改变其
前后次第的。省庵大师从经典中,取出这十种的发心因缘,亦可看出他老的悲智
深广。
二、别释
⑴念佛重恩发菩提心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
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
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
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
心无暂舍。】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从这段文看,可知大圣释迦牟尼,对于我们这班
一直在生死中流转的众生,其恩德是如何的深重,所以一个真正修学佛法的佛弟
子,对自己所信奉的佛陀深恩重德,如果不知思念酬报的话,那就不够资格称为
真正的佛教徒了。
然而“云何念佛重恩”?答覆这个问题说:“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
这里说的释迦如来,是专指娑婆教主而言。如扩大说:十方诸佛,无不对我们有
大恩德,但我们现在生于娑婆世界,所以能够知道修学佛法,完全是由本师释迦
如来告诉我们的。但释迦如来对于我们有恩,不是在二千五百年前成佛后来度化
我们才有恩,早在他老人家最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就已度化我们而有恩了。
释迦如来,这是圣者之名,而为诸位所常听到的。释迦是姓,为刹帝利种的
一族。本来是姓瞿昙氏,后来由于分族,才称为释迦的,义译叫做能仁。释迦佛
陀的最初发心,根据如来在经典中的自我介绍,是在古释迦佛那个时候开始发心
的。如以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说,是在三大阿僧祗劫前的那时;如以无量阿僧祗
劫的时间说,是在无量阿僧祗劫前的那时,在那时候,有佛出世,名释迦佛——
为拣别不是我们现在所信奉的释迦,所以经中称为古释迦佛。当古释迦佛出现于
世时,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还是一个做陶器的陶师。古释迦佛以天眼观察,得
知这个陶师的学佛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就去到陶师家里,并在那儿借宿一宵。陶
师见到佛陀的庄严感到非常欢喜,生起恭敬信心,很乐意的供养他。古释迦佛也
就在这个时候,为陶师说法。陶师听了佛法,就发起菩提心,而且心中这样的默
忖:“愿我未来成佛时,亦如释迦如来”。当时在陶师旁,有四个帮忙做工的工
人,见到这一情景,也心生欢喜,并作这样默祷:愿将来陶师成佛时,作为佛的
四大弟子。所以到陶师成为释迦佛时,这四个工人也就成了佛陀座下的四大弟子
——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由此可知这里说的最初发心,是约佛在
古释迦前初发菩提心说的。如依法华经的开迹显本说,佛陀早在久远劫前已经发
心,自是又当别论。
释迦牟尼在古释迦佛前发心,是为他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开始。菩萨发
心无非为的度化众生,所以说:“为我等故”。为了使诸众生,也能走向佛道,
菩萨不辞艰苦、不厌疲惫的“行菩萨道”。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行者,仍然是在生
死之中,于生死往来中,度化各类众生,“经”过“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真
可说是“备受诸苦”。初心菩萨所受的诸苦,与现实人生所受的诸苦,是同样的。
除了现实人生所难避免的痛苦外,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还得备受众生所给予的种
种痛苦。
以入深山潜修与入社会度众比较来说,前者较后者为易。因为前者只为解决
个己的问题,没有人事上的纷扰,而后者要入社会荷负度化工作,不得不与人群
发生联系接触。可是人与人间,一旦发生接触,那人事上的磨擦,必然是免不了
的。由于人事的磨擦,挫折与打击,自然跟着而来。在现实中,我们就常见闻到:
居于深山专做自修工作的行者,因环境单纯,不与人接触,所以就不会受到他人
的嫉妒与排挤。不唯如此,而且还博得各方的同声赞美。相反的,一个菩萨行者,
当他行菩萨道弘法度生时,不但难博得他人的赞誉,甚且还招来别人的嫉妒与不
正确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常使志愿不坚的菩萨行者,因经不起肉体与精神的
双重痛苦,而退失菩提心。但一个志愿坚毅的菩萨,是不以痛苦为痛苦的,仍精
进勇猛的去完成度化的行愿。菩萨度生所以要备受诸苦,我们还可这样的说:度
生,在时间方面不应有所拣别,就是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众生可度,冷热也好,
风雨也好,都得去做你应做的救生事业,不可怕苦而不前的。度生,在空间方面
不应有所拣别,就是不论什么地方,而且越是苦的地方,越要去度苦的众生,不
可怕苦而不去的。总之,只要你是菩萨行者,你就得不怕吃苦的去度生。所以菩
萨在菩萨道的过程中,确是要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的。
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见到“我”们作恶“造业”的“时”候,“佛则”生
起“哀”痛“怜”愍心来,觉得我们众生实在太可哀怜了!因佛深悉因果不泯,
造了恶业的因,一定难逃恶报的果。是以佛为大悲心之所驱使,不得不运用种种
善巧“方便”,以“教化”愚痴的众生,希望制止众生不要去造后果堪虞的恶业。
可是刚强难调难伏的众生是不易教化的,佛虽苦口婆心施以种种教化,“而我”
们这班“愚痴”的众生,根本“不知信受”如来的教诫,以为这是蒙蔽人群的迷
信——如现有很多受时代洗礼的新人物,听了佛法的理论,不但不肯信受,反而
讥为传播迷信,或者评为阻碍时代的前进。像这样冥顽不灵的人群,你说不是愚
痴颠倒是什么?
众生既在现实世间造了恶业,自然是有如是因而感如是果,将来必定会要堕
入地狱等的三恶趣中去的。当“我”们“堕”入“地狱”去受苦报时,“佛”又
“复悲痛”不已,希“欲”来“代我”们受“苦”。如八大人觉经说:“愿代众
生受无量苦”,这差不多是每个菩萨行者共有的愿心。可是佛在因中行菩萨道时,
虽以不可思议的威德神通之力,想要来代我们受苦,但因众生的业力也是不可思
议的,佛陀虽很大慈大悲的要这样做,“而”因“我”们众生的“业”障太过深
“重”,自己作业必须自己受果,所以不能代替我们受苦,“不能救拔”我们出
离地狱。如要出离地狱,不受地狱之苦,必要等你业报受尽。一天业报未尽,一
天不能离苦,一天不得出于地狱。
到我们在地狱的苦报受尽,由于过去生中的戒善因缘,而“我”们再次“生”
到“人道”中来,“佛”又大慈大悲的,“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开导教
化我们,使“令”我们再度“种”下“善根”。这里说的善根,是很广泛的,或
是人天善根,或是解脱善根,或是成佛善根。为了要使我们种下深厚的善根,恐
怕我们有的时候忘记,佛又特别“世世生生”的“随逐于我”们,其“心无”有
一时一刻的“暂舍”。真的,佛陀自从发心以来,生生世世的都随逐在我们的前
后,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感化教导,希望我们出离生死苦海。从不因为我们的
难以教化,就弃舍我们而不加以过问。相反的,越是最顽劣的众生,越是最苦恼
的众生,越为菩萨所要度化的对象。因在佛菩萨的观念中,认为这些众生,才是
真正需要济度的。假定因为众生的顽劣而就放弃教化,这是不合慈悲精神的。当
知一个知道向上的众生,暂时不去度化他,他还不致于堕落,一个不知向上的众
生,而且在妄造罪恶,如不去度化他,那他未来的前途,是很悲惨的!所以佛菩
萨特别度化罪业深重的众生,希望这些众生改转过来向上向善向解脱。由此,亦
可看出佛菩萨对于我们的恩德是怎样重大了。如世间的父母对于子女也是这样,
聪敏而能自立的子女,父母固然同样的疼爱他,但对顽劣不上进的子女,父母尤
其对他们关心,时刻的将心放在他们身上,予以种种的照顾,给与种种的指导,
希望他们得以成人。父母之爱子女如此,佛菩萨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