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日常的佛心 >

第2章

日常的佛心-第2章

小说: 日常的佛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评:每一个人都在等待一个契机,改善自己,也改善别人。当矛盾出现,也许意味着,有人到了需要改善的时候。   
  (宽容)   
  当矛盾来临,抱怨并不是惟一的选择。   
  远方来的天使   
  事情已过去近一个月了,然而,每次想起,心中的感怀依旧那么的新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看到一位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女子,她总是笑着,笑容照亮了人们的脸;当别人在许多事情上做得不够到位的时候,她微笑着积极地去做了,一刻也不停下来,一直在忙着,在忙着……   
  寻到一个机会,我认真地对她说:“你真好!你的朋友们都是这样吗?”她的回答让我很吃惊:“我是很差的,你这么说,简直让我无地自容!”当我问到她丈夫是否支持时,她说:“他不太理解我,但是有时会给我机会,帮助我提高自己的心。”    
  我几乎是愣在了那里……她的纯净,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渺小和粗陋。当别人偶尔夸我一下时,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回答;当别人问起我丈夫是否支持时,更是从来也没有这样回答过。如果说,对于头一个问题,我还会有些类似的心态,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从来也没有这样高贵的回答。即使我的丈夫比以前改变了很多,对他的埋怨,还时不时地会在我心里冒出来。这是多么珍贵的两个回答。   
  面对面地听到这两句简短的回答,我的世界发生了震动:内心许多积淀的陈年老垢被震落!在那些地方重新焕发出生机和光彩。我直觉地感受: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她那么的平和、平静,却拥有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是多么的美好!   
  我不禁感慨万千。   
  有时候,对自己的问题,对别人的问题,对这个世界的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其实答案是多么的简单:提高自己的心,感谢别人的帮助。当我们把时间浪费在对别人的顾虑、对别人的抱怨上时,岂不是错失那个机会来提高自己?那位美国的女子根本没想到要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她根本就不认识我,然而虽然只是偶然的相遇,只有两句简短的交流,但给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我惊觉到了,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拖泥带水,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变得多么的自然和美好。   
  谢谢你,远方来的天使。   
  评:当矛盾触及了你的心灵,那应该就是你提高心灵的机会,你可以变得更好。别忘了,你身上不是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吗?   
  (宽容)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有道理并不等于是对的。   
  当你遇到怨恨循环   
  一家公司的老板正在气头上,他对公司经理大声斥责。   
  经理回到家对妻子大声斥责,说她太浪费了,因为他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太丰盛了。   
  妻子对儿子大声斥责,因为他干什么都慢悠悠的。儿子对保姆大声呵斥,因为保姆打碎了一个碟子。   
  保姆没好气地去扔碎碟子,伤着了一位行人。   
  行人是一位妇人,她哭闹一番后赶紧去医院治伤。她对护士大声呵斥,因为护士上药时弄疼了她。   
  护士回到家里对母亲大声斥责,因为母亲做的饭菜不合她的口味。   
  母亲并不生气,温和地对她说:“好孩子,明天我一定做你合口的。你忙了一天一定很累,吃了饭就休息吧,我给你换了一床新被子……”   
  “怨恨循环”终于在善良的母亲这里融化了。   
  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怨恨,怨恨最容易传染和循环。当你遇到“怨恨循环”时,你是继续传递它,还是用宽容和爱心去终结它?也许你忍下了一时之气,那么你是“怨恨循环”的终结者;如果你以善意的理解和关爱,改变了那怨恨的本质,那么你将是“善心循环”的启动者。   
  评:怨恨是一种疾病,在人的心里制造痛苦,并通过痛苦的心传播蔓延。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接受它的传染?愿不愿意让它给你带来痛苦?愿不愿意再把痛苦送给更多的人?还是你想要健康,想要痊愈?    
  如果别人夺走了你的一切乃至生命,你还能够原谅他吗?   
  宽恕伤害过自己的人   
  去年,我曾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看到了一封信。那封信的复印件,保存在这所学校已故的副校长曾工作过的房子里,那是一封让我们中国人难以理解的信。   
  那位副校长名叫安·柯莱瑞,她是爱荷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很早以前,她的父亲曾远涉重洋到中国传教,她成了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美国人,所以她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终身未嫁,对待中国留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爱护他们。每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总是邀请中国学生到她家中做客。   
  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991年11月1日,那是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一位名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在他刚获得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时候,开枪射杀了这所学校的三位教授、一位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这所学校的副校长安·柯莱瑞也倒在了血泊中。   
  1991年11月4日,爱荷华大学的28 000名师生全体停课一天,为·安柯莱瑞举行了葬礼。安·柯莱瑞的好友德沃·保罗神父在对她的一生回顾追思时说:“假若今天是我们的愤怒和仇恨笼罩的日子,安·柯莱瑞将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   
  这一天,安·柯莱瑞的三位兄弟举办了记者招待会,他们以她的名义捐出了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金基金会,用以安慰和促进外国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   
  她的兄弟们在无比悲痛的时候,以极大的爱心宣读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信。这就是我在她的房间里看到的那封信——   
  柯莱瑞家人致卢刚家人的信   
  1991。11。4   
  致卢刚的爱人:   
  我们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她的家庭、邻居,她遍及各国学术界的同事、学生和亲属。   
  我们一家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不但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着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个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   
  安最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的时候,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   
  诚挚的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们   
  弗兰克/麦克/保罗·柯莱瑞   
  读完这封信,泪水涌上了我的双眼,我的心被深深的感激所包围。我希望所有读过这封信的中国同胞能和我一起感受这种情绪,这种高尚的情怀。   
  评:能这样做的人,代表了一种更先进的文明。和他们相比,这个世界实在太过于野蛮了。不过,也许这正是他们的使命,在心灵的蛮荒之地上,撒播文明。   
  (宽容)   
  没有矛盾的时候,谁都说自己能忍。真的事到临头,就是另一回事了。   
  陶罐里开出的花   
  宽容是人生中最醇的佳酿,但它比最烈的酒更易醉人。正因有了它,生活才能令人更加陶醉。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乡下人,大年初一一开门,就发现有人在大门口放了一个装着骨灰的陶罐。这事儿干得够缺德的,大过年,这么一闹就全没气氛了。这人一转悠,就知道了,“好事”是邻村的仇人干的——估计也就是你拿了他的钉耙、鸡鸭不给,他挖了你的萝卜、青菜之类的仇吧。   
  按说这事在村人眼中的确是犯了最大的忌讳——最快乐的时候硬添上最不快乐的色彩。就是圣明如孔夫子,遇到事儿还要骂一声“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况一村夫?骂是火力最低的,不过瘾的话还要打,最“酷”的就是将这罐玩意儿砸到他脑袋上去。只是这么一来,骨灰怕是变成真的了。   
  这样的结局就一点也不“酷”了,怕是“哭”了。到这时,宽容反而显出了它的可贵。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多平淡而又多深刻啊!宽容的力量可以四两拨千斤,危急关头,能够化险为夷,甚至转败为胜。   
  话说到此,我想跟大家讲讲故事的结局。   
  那个乡下人把陶罐拿到田里装了泥土,并种进一棵梅花。   
  又是大年初一,花开了,他悄悄地把花送回那仇人的门口。在这一天,仇人羞愧地来到这位乡下人家里赔礼道歉说:老兄,我输了。   
  我实在喜欢这个结局,用时下流行的词,叫“双赢”。我更佩服这位乡下人那种看似平常的大智慧,知道怎么去忍最好,光这一点,就不输于外交家。   
  所以,宽容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评:当别人无论怎样都无法激起你的怒气,无法煽起你的恶意,你也就具备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人格,那就真的不是在一个层次上了,你真要比对方高出好多。   
  原谅别人是为了自己,不肯原谅别人,就是不肯善待自己。   
  爱你的仇人   
  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莎士比亚   
  在美国历史上,恐怕再没有谁受到的责难、怨恨和陷害比林肯多了。但是根据传记中记载,林肯却“从来不以他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如果有什么任务待做,他也会想到他的敌人可以做得像别人一样好。如果一个以前曾经羞辱过他的人,或者是对他个人有不敬的人,却是某个位置的最佳人选,林肯还是会让他去担任那个职务,就像他会派他的朋友去做这件事一样……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为某人是他的敌人,或者因为他不喜欢某个人,而解除那个人的职务。”很多被林肯委任而居于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评或羞辱过他——比方像麦克里兰·爱德华·史丹顿和蔡斯。但林肯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被歌颂,或者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被废黜。因为所有的人都受条件、情况、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和遗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永远是这个样子。”   
  美国《生活》杂志曾经报道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阐述了报复是怎样伤害一个人的健康:“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愤慨,愤怒不止的话,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就会随之而来。”难怪连耶稣都告诫人们要“爱你的仇人”。看来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也是在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他是在教导我们怎样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其他的疾病。   
  虽说林肯的一番以德报怨绝非是出于对个人健康的考虑,但他这种对仇人特殊的爱,不仅没有使他被人嘲笑作软弱可欺,反而得到了更多人拥戴,包括那些曾经强烈反对过他的对手和敌人,也更加因此彪炳青史。   
  戴尔·卡耐基认为,即使我们实在难以去爱一个仇人和对手,但却总不能不去爱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外表。因为要是我们的仇家知道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精疲力竭,使我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我们短命的时候,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快吗?“当然,谁也不愿意恨来报去,结果是这样。”   
  对于每天都付出八小时的时间呆在办公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有人形容它为“人间地狱”,有人则视它为实现理想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社会的缩影,一切奸诈欺哄、互相倾轧,在办公室里司空见惯。就以与同事的关系来说,如果你要认真计较的话,每天你随便也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气的事情。如被人诬陷、同事犯错连累自己、受人冷言讥讽,等等,有人不便即时发作,便暗自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伺机报复,但这种仇恨心理,不单无法损害对方分毫,反而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自食其果。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能够忍让一点,日后你有什么行为差错,同事也不会做得太过分,逼你走向绝境。至于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豁达的情操呢?让心思意念集中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上,如:对方的优点,你在集体里所奠定的成就等。当你的报复或负面的思想产生时,叫自己停止再想下去,就想想卡耐基的忠告吧!   
  许多游客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站在加拿大杰斯帕国家公园里,仰望那座可算是西方最美丽的山。这座山以伊笛丝·卡薇尔的名字命名,纪念那个在1915年10月12日像圣人一样慷慨赴死——被德军行刑队枪毙的护士。她犯了什么罪呢?因为她在比利时的家里收容和看护了很多受伤的法国、英国士兵,还协助他们逃到荷兰。在10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国教士走进军人监狱——她的牢房里,为她做临终祈祷时候,伊笛丝·卡薇尔说了两句话,后来刻在了纪念碑上。4年之后,她的遗体转送到英国,在西敏寺大教堂举行安葬大典。到国立肖像画廊对面去看伊笛丝·卡薇尔的那座雕像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总忘不了朗读她这两句不朽的名言:“我知道光是爱国还不够,我一定不能对任何人有敌意和怨恨。”   
  评:人性意味着你相信,大家都一样是人,谁也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思想、行为或者命运。   
  (宽容)   
  我们能否坚持以善意对待这个世界,即使别人对我们恶语相加?   
  成为一个祝福的人   
  记得圣经里提到“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看来上帝对每一个人的呼召,就是 “成为一个祝福者”。   
  要做到不心存报复、不刻薄嘲讽回去、只是真心祝福对方,这还真难,很少人做得到。我们平时顶多做到“不心存报复、不刻薄嘲讽回去”,并且躲离对方远远的,就似乎就很伟大了。但反过来收起自己的伤害,不放在心上,还要祝福对方,真是门都没有。但是这竟是圣者告诉我们的为人的道理:要努力成为一个祝福的人,我们的职责就是祝福。   
  我开始懂得“祝福”比“诅咒”好的道理,是成为全职妈妈以后,在教育我的孩子时体会的。有一次女儿把牛奶翻倒,我就用过去常用的呵斥方式、大声吼到“跟你说了几百遍,拿杯子要小心,不然水会倒出来。”结果她吓傻了,杵在原地,虽然也懂得了过错,但是我们的亲子互动便在紧张的关系中。但是当时,我突然想起了“祝福”这两个字,我的脸马上一变,收起怒容、温柔微笑着说“拿杯子要小心,不然水会倒出来。你要不要再试一试?”,并再重新泡一杯牛奶给女儿。女儿当下就很高兴,小心地端起牛奶专心地喝,喝完还自行拿去放在水槽里。然后对我说“妈妈,我很乖,我这次牛奶都没有翻倒。”我就给她鼓掌、并拥抱亲亲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