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裕41) 《大方等無想經》卷 5,《大正藏》卷 12,
頁 1099 下 …1000 上。
(裕42) 參閱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 正聞出版社,
1988 年,頁 122。
(裕43)其他二願是:1。 於一切眾生得正法智, 2。 為眾生演
說無倦。參見《大寶積經》卷 119 ,《勝鬘夫人會》,
《大正藏》卷 11,頁 673 下。
49 頁
提。 《楞伽經》也說一闡提「無涅槃性」。《佛名經》中雖
然多次描述一闡提的惡行, 不過它卻強眨魂U提能懺悔罪過
,暗示一闡提有解脫的可能性。 然而,極力提倡一闡提可以
成佛者, 只有《大般涅槃經》,但是因為經中前後說法不一
,卻也引起不少爭議。
在整部《涅槃經》提到一闡提者有六十餘處之多,
( 裕44) 對一闡提之特徵和惡行有詳盡的描述。 從經中對一
闡提的定義,即可看出其重要的特徵。
1。 破戒、作五逆罪
「一闡提輩犯四重禁、五無間罪、誹謗方等、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頁 559
中 ) 「佛告純陀言:破戒者謂一闡提。 。。。。 若犯四
重作五逆罪, 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無佈畏慚愧,
不肯發露, 。。。。 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
(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頁 665 中 …666 下。)
2。 不信佛法、因果
「如來尚為一闡提等演說法要。。。。 一闡提者, 不信、
不聞、不能觀察、不得義理。」 ( 梵行品第八之六、
頁 481 中 ) 「一闡提輩, 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
法,及不遇,俱不離一闡提心。」 ( 光明遍照高貴德
王菩薩品第十之六, 頁 519 上 ) 「一闡提者,不信
因果、 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
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眨А!埂。ā¤笮衅返诎酥澹
頁 477 下 )
3。 誹謗佛法
「一闡提說無方等,以是義故,一闡提輩無心趣向清淨
善法。」 ( 月
──────────────
(裕44)《涅槃經》及其他經論有關一闡提的資料, 參閱望月
良晃, 《大乘涅槃經?研究 教團史的考察》,春
秋社,1988 年,頁 379…489。
50 頁
喻品第十五, 頁 569 下 )
「若男、若女、若沙門、若波羅門,說言無道、菩提、
涅槃,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之眷屬,名為謗法。 ( 梵
行品第八之三,頁 466 中 )
4。 斷滅善根、不作善法
「何等名為一闡提耶?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
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 如來性
品第四之二,頁 393 中 )
5。 破壞僧團綱紀
「有一闡提作羅漢像,住於空處,誹謗方等大乘經典。。。。
是一闡提惡比丘輩住阿蘭若處,壞阿蘭若法。」 ( 如來
性品第四之六, 頁 419 上 )
「一闡提有五事,洠龕旱溃阂徽弑惹疬呑鞣欠ü剩
於比丘尼邊作非法故, 三者自在用僧袛物,四者母邊作
非法故,五者於五部僧互生是非故。」 ( 師子吼菩薩品
第十一之六,頁 5534 中 )
《涅槃經》極力提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必定可成佛的觀
念, 但是其前分也一再出現排除一闡提成佛可能性的經文,
主要是因為上舉的惡行所致。 《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 以是性故,斷無量儯T煩惱,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除一闡提。 」 ( 裕А45) 經中舉了許多一闡提不能生
菩提心的譬喻。例如:
1。 一闡提不能生菩提心,如焦種不能生長。
2。 一闡提不能生菩提心, 如明珠置於汙泥不能令清。
3。 一闡提不能生菩提心, 如必死之人,良醫亦無法救
治。
4。 一闡提不能生菩提心, 如金剛不壞龜甲及白羊角。
──────────────
(裕45)《大正藏》卷 12,頁 404 下。
51 頁
5。 一闡提不能生菩提心,如生盲者,良醫不能癒。
6。 一闡提不能生菩提心, 雖普雨法雨於一闡提,仍不
能住。如大雨不住於空中。( 裕А46)
與其他惡行邪見眾生相比,一闡提的罪障更重。他們不
但不能生菩提心而成佛, 幾乎所有行善行,去除煩惱或聽受
佛法的可能性也洠в校
1。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雨大法雨普潤眾生
,唯一闡提發菩提心,無有是處。」 ( 如來性起
品第四之六,頁 418)
2。 「所至之處,若至舍宅,能除眾生無邊煩惱,犯四
重禁五無間罪、未發心者, 悉令發心,除一闡提
。 」 ( 月喻品第十五,頁 660 下 )
3。 「爾時蚖蛇毒螯諸惡蟲類,魔鬼羅剎咒蠱道,皆生
慈心不相侵害如視一子,唯除一闡提輩。 」
( 《大般泥洹經》卷一,頁 857)
根據這個引文, 一闡提甚至於不如蚖蛇毒螯等惡蟲類。
由於其罪障深重, 自已固然無法修善、懺罪、發菩提心,甚
於連被救助的可能性也洠в校式浹裕
譬如良醫善知八種悉能療治一切諸病, 唯不能治必死
之人。 諸佛菩薩亦復如是,悉能救療一切有罪,唯不
能治必死之人一闡提輩。( 裕А47)
再者,《涅槃經》卷第十四還說如來不為一闡提說法:
為中根人於波羅捺轉於法輪, 為上根人今於此拘尸那
轉大法輪, 極下根者如來終不為轉法輪,極下根者即
一闡提。( 裕А48)
──────────────
(裕46)同上,頁 418 上 … 中。
(裕47)同上,頁 420 中 … 下。
(裕48)同上,頁 447 下。
52 頁
《涅槃經》將殺業分成上、中、下三級:
(1) 「上殺」者指殺害父母、阿羅漢、辟支佛、 菩薩等
,犯者墮阿鼻地獄,具受上苦。
(2) 「中殺」者指殺害凡夫人、 乃至一切阿那含、犯者
墮地獄、畜生、餓鬼道,具受中苦。
(3) 「下殺」者指殺害蟻蟲、乃至一切畜生, 犯者墮地
獄、畜生、餓鬼道,具受下苦,因諸畜生尚有微妙
善根,是故殺者具受罪報。
至於殺一闡提,罪該如何?《涅槃經》接著說:
善男子,若有能殺一闡提,則不墮此三種殺中。 善男
子,諸婆羅門等一切皆是一闡提也。 譬如掘地刈草砍
樹、斬截死屍罵詈鞭韃無有罪報, 殺一闡提亦復如是
無有罪報。 何以故?諸婆羅門乃至無有信等五根,是
故雖殺不墮地獄。( 裕А49)
依以上殺業的分類, 若有人殺蟻蚊等畜生,尚且要墮三惡道
之報, 因為這些畜生還有微小善根,但是若殺一闡提,則不
屬於三種殺業,無有罪報,因為他們乃屬斷善根之輩。 由此
可見,《涅槃經》對一闡提有極嚴厲的看法。
然而,《涅槃經》對一闡提的看法並非前後完全一致。
初分十卷的經文中稱一闡提為焦種、 善根斷滅者、必死之人
、無瘡 ( 洠в携彽娜耍静荒苋耄四吮扔魅珶o菩提因緣可
能性的人 )、非法器、無目 ( 洠в醒矍纾蛔R大乘而加以誹
謗的人 )、生盲、多羅樹頭 ( 被砍不能再生 )。這些譬喻都
是表示一闡提洠в凶鞣鸬目赡苄浴!‰m然「前分」一再強眨
闡提不能成佛, 但也有一處經文,明言一闡提有佛性:
──────────────
(裕49)同上,頁 460 中。此處經文討論造作各種罪業會得到
相關的惡報時,特別強眨詯盒脑斓臉I才有惡報。 不
過, 經文提到「殺一闡提無有罪報」時,並洠в姓f是
明示不以惡心殺為前睿〔艧o有罪報,而反說因一闡
提「無有信等五根」,所以雖殺而不墮地獄。
53 頁
彼一闡提雖有佛性, 而為無量罪垢所纏,不能得出如
蠶處繭, 以是業緣不能生於菩提妙因,流轉無有窮已
。( 裕А50)
以上引文出自《涅槃經》第九卷「如來性品」第四之六
, 雖然整卷的內容乃在於強眨魂U提不能成佛,但經文畢究
還是明言「一闡提有佛性」, 只是他們為無量罪垢所纏,而
不能生菩提妙因。 既然如此,他們還有洠в醒a救或改變的可
能?「如來性品」也有如是說:
不定者如一闡提, 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
是處。 何以故?是若於佛正法中心得淨信,爾時即便
滅一闡提。 若復得作優婆塞者,亦得斷滅於一闡提,
犯重禁者滅此罪已, 則得成佛,是故若言畢定不移不
成佛,無有是處。( 裕А51)
依據引文,一闡提犯重禁者,若對佛法產生淨信, 則可
斷滅一闡提的屬性。 此時即不再是一闡提,則得成佛,可見
還是給予一闡提有條件的成佛可能性。 然而,初分中像這樣
的說法, 並不多見,絕大部份還是堅決地否定他們能成佛。
但是,續譯部份一闡提觀,則有所不同。 《涅槃經》前、後
部份一闡提觀不同的原因, 依傳統的看法是「其經初後所演
,佛性廣略之聞耳,無相遠也。 」 ( 裕А52) 換言之,前分
的堅持一闡提不成佛, 與續部份的一闡提定當成佛,並無矛
盾之處, 只是佛性義廣略不同而已,但是從文獻學角度而言
, 《涅槃經》的前後分不同的一闡提觀,乃是因為其經集出
的時間不同,或出自不同作者所致。
續譯部份的一闡提觀, 一方面還是延襲「前分」的看法
,但是另一方面,也漸漸出現轉圜的跡象。 續譯部分,共有
八品。 自第十一卷至二七卷為:「現病品」、「拢衅贰埂
「梵行品」、「嬰兒行品」, 自二十一
──────────────
(裕А50 )《大正藏》卷 12,頁 419 中。
(裕А51 ) 同上,1393 中。
(裕А52 ) 此引文出自《大涅槃經記》,其作者不詳。
(《大正藏》卷55,頁60上)。
54 頁
卷至四十卷為「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 「師子吼菩薩
品」、「迦葉菩薩品」、「憍陳如品」。 在前四品中,一方
面稱一闡提為「最極惡者」、 「最極下根者」、「必死之人
」。 「燒滅善根」,又言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
不信業報、 不見現在及未來、不親善友、不隨諸師所說教眨
,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裕А53) 但是另一方面也說佛陀會
為他們種下後世善因:
不可治者喻一闡提, 現在世中雖無善果,以憐愍故,
為種後世諸善種子故。( 裕А54)
另者, 如果一闡提在受苦時,能生悔改的心,菩薩即為他們
演說佛法,令他們生善根:
是一闡提受苦時, 或生一改悔的心,我即當為說種種
法, 令彼得生一念善根, 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 裕А55)
經中甚至於說一闡提如果從佛、菩薩聞法, 即能發正等正覺
的心:
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 謗大乘, 二。 五逆罪, 三。
一闡提。如果三病世中極重,。。。。 從佛、菩薩得聞法
已,即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裕А56)
「梵行品」中提到王舍城的阿闍世王,性殘暴喜行殺戮,
甚且弒父,其行徑猶如一闡提。 後來阿闍世王生大懺悔心,
佛陀因而為他說法。 這也就是說如來出於慈悲和智慧,「於
一闡提輩善知根性,而為說法。 」「前
──────────────
(裕А53 )《大正藏》卷 12,頁 720 下。
(裕А54 )同上,頁560下。
(裕А55 )同上,頁459上。
(裕А56 )同上,頁431中…下。
55 頁
分」原來是一直強眨魂U提是「斷盡善根者」, 但是此處卻
漸漸轉而言一闡提也有善根, 他們的善根又如何呢?「梵行
品」言:
一闡提輩分別有二:一者得現在善根, 二者得後世善
根。 如來善知一闡提輩能於現在得善根者,則為說法
。 後世得者亦為說法, 今雖無益,作後世因。
( 裕А57)
如來為一闡提說法, 有的能於現世得善根,有的即使現世無
法得善根, 由於有佛說法的「後世因」,他們亦可在後世得
善根。 經文更一步將一闡提分成「利根」和「中根」二種;
利根者於現世能得開發菩提,中根者則於後世得。 從「前分
」所說一闡提斷善根無悔心, 到此處所說一闡提能生悔意和
善根, 關鍵完全在佛菩薩能為他們說法,可見這是《涅槃經
》前後不同的一闡提觀的主要轉